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将学生视为独立能动的读者,那么学生的阅读活动有两大要素需要研究:一是原有的认知结构;二是促进其独立阅读、理解的策略。中小学生与普通读者角色的意义是不同的。普通读者以阅读、欣赏文章为主要目的,而中小学生需要在阅读中学会阅读方法,掌握阅读策略。因此,我们要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策略意识,使其形成运用策略的能力。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阅读教学策略,笔者仅谈谈散文教学的一般性策略。
一、批文入情,主题观照策略
每篇散文都有一个主题,它们是作者对客观物象或褒扬、或针砭、或抒情、或言志的主观观照。阅读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引导学生理解散文的主题。
常规的语文教学一般采用层层剥笋的方法,通过对言语形式及内容的精细分析揭示主题。如教学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的《草原》(同版本教材以下只注明年级和册数),在解决生字新词后,一般的教学程序是:理清条理—逐段解析—品读想象—揭示主题。这样教学,单就这篇文章而言,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可能读懂了,但是这一过程(方法)缺乏迁移性,因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形成元认知策略,没有认知计划,也没有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反思监控。这样的教学就是我们常说的“单篇教学”,它没有贯彻“用教材教”“学会学习”的理念,所以学生学的是“死知识”。
采取主题观照阅读策略能较好地解决上述问题。主题观照下的阅读教学一般可以采用下列步骤:披文入境,直奔主题;研读内容是如何表现主题的;揣摩语言及结构是如何表达主题的。我们看一位教师教学五年级下册《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时的做法:1.通过回忆《草原》等学过的课文,总结散文的特点“形散而神不散”。(出示学习策略一:散文无论内容多么丰富,写法多么灵活,它们都是为表达中心服务的。)2.小声自由地朗读课文,找出本文的中心句“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即“神”)和概括全文主要内容的句子“奇丽的景色,奇特的民族”(即“形”)。(出示学习策略二:学习散文首先要直奔主题,抓住文章中心及主要内容。)3.默读课文,自主探究:作者见到了怎样奇丽的景色?为什么说这是个奇特的民族?然后小组合作探究“奇丽的景色”和“奇特的民族”有什么关系?(出示学习策略三:散文虽然“形”散,但是内容上是有内在联系的。我们要理清内容的内在联系,看它们是如何表达中心的。)
上面的教学,教师始终在教散文阅读的方法,目的是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而不只是为了读懂这一篇文章。当然,“形象大于思想”,散文虽然是作者对客观对象的主观感受,但作品一旦产生则具有开放性,每一个读者(学生)透过语言对内容的感悟会有所不同。如学习《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时,有的學生会感受到“我为人人”的思想,有的会读出“爱美”的主题,还有的会读出“友情”的主题……学生感受到的主题或许会有差别,但其运用的阅读策略却是相同的。
二、求同求异,比较分析策略
散文题材虽然很多,但大体可以归为写人记事、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几大类。不同题材的散文在结构及语言特色上有相同之处,我们可以运用比较策略,将主题相近、相同或者迥然不同的散文组合在一起,从主题、结构、语言等方面比较分析其相同点和不同点,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阅读规律,进而形成阅读能力。
比较阅读策略的操作步骤一般是:认识主题;分析研究主题角度;探寻结构及语言特色的异同。
我们先看主题相同或相近的组元阅读教学。五年级上册第七组包括《圆明园的毁灭》《狼牙山五壮士》等4篇课文。按照这种策略组织教学,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步骤:
1.布置预习:收集整理圆明园、狼牙山五壮士、香港回归等资料,丰富原有的认知,为建构新知奠定基础。
2.默读单元导读及各篇课文,概括单元主题——勿忘国耻。(略学)
3.浏览单篇课文,分析各篇分别是从什么角度表现单元主题的。(略学)
4.研读单篇课文的结构、语言特色。(详学)
(出示学习策略一:比较阅读要有正确的学习过程,在进程和时间分配上要有所侧重。)
5.重点比较研读,完成下列表格:
经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之后,学生认识到:相同的主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表达;由于写作具有“随物赋形”的特点,结构和语言特色也会有区别。如:《圆明园的毁灭》一文,作者为了激起读者对侵略者行径的痛恨,将重点笔墨放在对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描写上。文章按照方位转移的顺序有详有略地描写了各园的景观,还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引起读者的联想与想象。这样的安排为激起读者的痛恨情感起到了铺陈作用。《狼牙山五壮士》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在具体的场景、事件中有详有略地逐步丰满英雄形象。英雄形象的刻画需要与之匹配的语言形式,所以整篇文章语言直白铿锵,就像英雄的口号那样短促而豪壮。这样写,英雄的高大形象就清晰地矗立在了读者的心中。《难忘的一课》在具体的人物事件中寄寓着民族情感和爱国情怀。文章以“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为线索,反复呈现,极具感染力。语言方面,这篇文章既没有《圆明园的毁灭》那样细致的描写,也没有《狼牙山五壮士》那样的豪壮之音。整篇文章,作者始终娓娓道来,平白叙述,然而透过这平白的语言,读者却能强烈地感受到作者对祖国的深爱。
学习至此,学生对本组三篇以“勿忘国耻”为主题的散文的表达角度、结构特点、语言特色就有了清晰认识。因为这种认识是在比较中产生的,所以语言思维具有深刻性和概括性。此时,教师出示学习策略二:散文随物赋形,形具而神生;解读相同主题的散文,可以从文章主题、结构特点及语言特色等方面分析比较。学生对这种阅读策略就会产生较为深刻的认识。
比较阅读主题不同的散文,则更容易。因为主题不同,表现主题的形式、结构和语言的区别会更明显。这样,学生学习、分析起来会更加容易。
散文的比较阅读不只是主题比较,还有不同作家的风格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取向比较等。教师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灵活组元,合理地实施这种教学策略,学生的认知就会越来越强化,进而掌握并灵活运用这种策略。
三、浅吟朗诵,品读鉴赏策略
除理解与表达能力以外,思维与鉴赏也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在众多文学作品中,散文形式的优美、情感的丰富几乎可以与诗歌媲美。鉴赏散文的主要策略是诵读,诵读有助于帮助、加深理解,内化、升华情感。
不同的散文,诵读的策略和方法不同。是采用“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方式,还是采用“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的方式,需要根据内容、形式、情感的不同合理选择。如五年级下册的《草原》《白杨》《再见了,亲人》《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诵读方式就明显不同:《草原》由美景的描写转入热烈场面的刻画,在诵读初入草原的美景时要充满想象与惊叹,在诵读场面描写时则要欢快而热烈。《白杨》由人物对话展开,其间融入了环境描写,诵读时,孩子的对话要读出天真、好奇的語气,父亲的话却要意味深长,坚定有力。《再见了,亲人》将记叙与抒情结合起来,直抒胸臆,而且全文使用了很多反问句,诵读时,叙述的部分应该饱含深情,抒情语句则要高亢激昂。《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形式与内容完美统一,文字隽永精美,清新脱俗,诵读时应在自然中透着些许赞叹,在轻快中充满遐思。
散文的教学策略很多,难以一一列举和分析。总之,教师找到了让学生通过学习既能掌握阅读散文的一般方法,又能融入作品情感的策略,就找到了科学、有效的策略。
(作者单位:长阳县教育研究与教师培训中心)
责任编辑 姜楚华
一、批文入情,主题观照策略
每篇散文都有一个主题,它们是作者对客观物象或褒扬、或针砭、或抒情、或言志的主观观照。阅读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引导学生理解散文的主题。
常规的语文教学一般采用层层剥笋的方法,通过对言语形式及内容的精细分析揭示主题。如教学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的《草原》(同版本教材以下只注明年级和册数),在解决生字新词后,一般的教学程序是:理清条理—逐段解析—品读想象—揭示主题。这样教学,单就这篇文章而言,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可能读懂了,但是这一过程(方法)缺乏迁移性,因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形成元认知策略,没有认知计划,也没有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反思监控。这样的教学就是我们常说的“单篇教学”,它没有贯彻“用教材教”“学会学习”的理念,所以学生学的是“死知识”。
采取主题观照阅读策略能较好地解决上述问题。主题观照下的阅读教学一般可以采用下列步骤:披文入境,直奔主题;研读内容是如何表现主题的;揣摩语言及结构是如何表达主题的。我们看一位教师教学五年级下册《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时的做法:1.通过回忆《草原》等学过的课文,总结散文的特点“形散而神不散”。(出示学习策略一:散文无论内容多么丰富,写法多么灵活,它们都是为表达中心服务的。)2.小声自由地朗读课文,找出本文的中心句“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即“神”)和概括全文主要内容的句子“奇丽的景色,奇特的民族”(即“形”)。(出示学习策略二:学习散文首先要直奔主题,抓住文章中心及主要内容。)3.默读课文,自主探究:作者见到了怎样奇丽的景色?为什么说这是个奇特的民族?然后小组合作探究“奇丽的景色”和“奇特的民族”有什么关系?(出示学习策略三:散文虽然“形”散,但是内容上是有内在联系的。我们要理清内容的内在联系,看它们是如何表达中心的。)
上面的教学,教师始终在教散文阅读的方法,目的是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而不只是为了读懂这一篇文章。当然,“形象大于思想”,散文虽然是作者对客观对象的主观感受,但作品一旦产生则具有开放性,每一个读者(学生)透过语言对内容的感悟会有所不同。如学习《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时,有的學生会感受到“我为人人”的思想,有的会读出“爱美”的主题,还有的会读出“友情”的主题……学生感受到的主题或许会有差别,但其运用的阅读策略却是相同的。
二、求同求异,比较分析策略
散文题材虽然很多,但大体可以归为写人记事、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几大类。不同题材的散文在结构及语言特色上有相同之处,我们可以运用比较策略,将主题相近、相同或者迥然不同的散文组合在一起,从主题、结构、语言等方面比较分析其相同点和不同点,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阅读规律,进而形成阅读能力。
比较阅读策略的操作步骤一般是:认识主题;分析研究主题角度;探寻结构及语言特色的异同。
我们先看主题相同或相近的组元阅读教学。五年级上册第七组包括《圆明园的毁灭》《狼牙山五壮士》等4篇课文。按照这种策略组织教学,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步骤:
1.布置预习:收集整理圆明园、狼牙山五壮士、香港回归等资料,丰富原有的认知,为建构新知奠定基础。
2.默读单元导读及各篇课文,概括单元主题——勿忘国耻。(略学)
3.浏览单篇课文,分析各篇分别是从什么角度表现单元主题的。(略学)
4.研读单篇课文的结构、语言特色。(详学)
(出示学习策略一:比较阅读要有正确的学习过程,在进程和时间分配上要有所侧重。)
5.重点比较研读,完成下列表格:
经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之后,学生认识到:相同的主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表达;由于写作具有“随物赋形”的特点,结构和语言特色也会有区别。如:《圆明园的毁灭》一文,作者为了激起读者对侵略者行径的痛恨,将重点笔墨放在对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描写上。文章按照方位转移的顺序有详有略地描写了各园的景观,还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引起读者的联想与想象。这样的安排为激起读者的痛恨情感起到了铺陈作用。《狼牙山五壮士》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在具体的场景、事件中有详有略地逐步丰满英雄形象。英雄形象的刻画需要与之匹配的语言形式,所以整篇文章语言直白铿锵,就像英雄的口号那样短促而豪壮。这样写,英雄的高大形象就清晰地矗立在了读者的心中。《难忘的一课》在具体的人物事件中寄寓着民族情感和爱国情怀。文章以“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为线索,反复呈现,极具感染力。语言方面,这篇文章既没有《圆明园的毁灭》那样细致的描写,也没有《狼牙山五壮士》那样的豪壮之音。整篇文章,作者始终娓娓道来,平白叙述,然而透过这平白的语言,读者却能强烈地感受到作者对祖国的深爱。
学习至此,学生对本组三篇以“勿忘国耻”为主题的散文的表达角度、结构特点、语言特色就有了清晰认识。因为这种认识是在比较中产生的,所以语言思维具有深刻性和概括性。此时,教师出示学习策略二:散文随物赋形,形具而神生;解读相同主题的散文,可以从文章主题、结构特点及语言特色等方面分析比较。学生对这种阅读策略就会产生较为深刻的认识。
比较阅读主题不同的散文,则更容易。因为主题不同,表现主题的形式、结构和语言的区别会更明显。这样,学生学习、分析起来会更加容易。
散文的比较阅读不只是主题比较,还有不同作家的风格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取向比较等。教师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灵活组元,合理地实施这种教学策略,学生的认知就会越来越强化,进而掌握并灵活运用这种策略。
三、浅吟朗诵,品读鉴赏策略
除理解与表达能力以外,思维与鉴赏也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在众多文学作品中,散文形式的优美、情感的丰富几乎可以与诗歌媲美。鉴赏散文的主要策略是诵读,诵读有助于帮助、加深理解,内化、升华情感。
不同的散文,诵读的策略和方法不同。是采用“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方式,还是采用“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的方式,需要根据内容、形式、情感的不同合理选择。如五年级下册的《草原》《白杨》《再见了,亲人》《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诵读方式就明显不同:《草原》由美景的描写转入热烈场面的刻画,在诵读初入草原的美景时要充满想象与惊叹,在诵读场面描写时则要欢快而热烈。《白杨》由人物对话展开,其间融入了环境描写,诵读时,孩子的对话要读出天真、好奇的語气,父亲的话却要意味深长,坚定有力。《再见了,亲人》将记叙与抒情结合起来,直抒胸臆,而且全文使用了很多反问句,诵读时,叙述的部分应该饱含深情,抒情语句则要高亢激昂。《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形式与内容完美统一,文字隽永精美,清新脱俗,诵读时应在自然中透着些许赞叹,在轻快中充满遐思。
散文的教学策略很多,难以一一列举和分析。总之,教师找到了让学生通过学习既能掌握阅读散文的一般方法,又能融入作品情感的策略,就找到了科学、有效的策略。
(作者单位:长阳县教育研究与教师培训中心)
责任编辑 姜楚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