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个性阅读能力呢?本文就笔者在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尝试,对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作些探讨,意在引起广大语文教育同仁的重视并将此自觉运用于教学实践,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课堂教学个性化阅读能力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是新课标倡导的新理念。真正实现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应是我们语文教师追求的教学境界。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教师应重在引导点拨,给学生以自由驰骋的时间、空间,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让学生在求知中有所思考,有所探索,有所创造,形成语文教学特有的韵味和旷远的氛围。
一、走进文本:营造潜心会文的“场”
语文教材,选文精当,每篇文章都蕴涵着丰富的人文情感:灿灿的美,浓浓的情,款款的意,深深的理……无不渗透在课文的语言文字中,只有在静静的读书“场”中,全体学生才能静下心来与文本进行零距离接触,真正走进文本,与作者倾心对话。
教师在课堂上不要急于传授课文知识,而要舍得给时间让学生读课文。在充足的时间,在宽敞的空间里,学生用笔耕耘在文章的字里行间,用心徜徉在文章的人文情感中。与其说学生在读,不如说学生是在与作者、与文本对话;与其说学生在批注,不如说学生在凭自己的知识、情感、智慧、灵性,在感悟文本的意义与内涵,从而获得认识与情感的升华。
通过给学生创造和谐的语文阅读环境,学生就有了自己的阅读体验,对文本的感受就十分真切。思想的启迪、文学的熏陶更是与“满堂灌”有了天壤之别。当学生亲自实践,潜心会文有所得时,一方面会胸有成竹地畅所欲言;另一方面,他们会格外专心地倾听别人的发言。在倾听时,他们会不断地把别人的感受与自己的理解进行比较,比较之后便有反思。在比较与反思的过程中,学生会不断完善自己对文本理解与感受,使自己感受由“淺显”变为“深刻”,由“片面”变为“全面”,由“单调”变为“丰富”。学生的个性阅读能力得以充分的发挥。
在教学中我们时常发现:学生只是粗读了一篇课文,字句都尚未读通,处于浅尝辄止或朦朦胧胧的“浅阅读”状态,教师就让学生说感悟。长此以往,助长了学生浅读书的习惯,甚至使学生养成囫囵吞枣、心浮气躁的习气。只有认真阅读文本,仔细推敲文本,才能形成独特的见解,达到与作者心灵的沟通,否则只能造成无根、无源的浅阅读。
二、倾听文本:胜似闲庭信步
诗意的语文应让学生倾听文本声音,在语言的丛林里散步或驻足观赏,玩味咀嚼;或闲庭漫步,心心相印。正如王尚文教授所说:“书面语的阅读只有还文字以声音,才能在倾听中找回生命的气息,找到心灵的感觉。”
倾听文本首先需要给学生以充裕的阅读文本的时间。新课改明确要求确立现代阅读理念,为学生提供许多旨在为了愉悦、为了自我发现、自我充实的阅读机会,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要给课堂留几分闲暇,走马观花式的阅读显然不能达成目标,浮光掠影般的阅读显然不能领略到作品的精妙。在课堂教学中,当老师提问时,经常会出现冷场现象,学生思维出现了暂时的阻塞现象,这个时候,不妨让学生再次倾听文本,“熟读深思子自知”。充分理解文本是需要时间思考的。一切活动的开展应以学生对文本有充分理解为基础,为此,须给学生应有的思维空间。一篇好的文章,其深邃的思想意义和审美价值往往蕴藏在内涵丰富的字里行间,要挖掘其思想意义和审美价值少不了揣摩涵咏、沉潜推敲、咀嚼玩味、品味比较。所以,在疑难处教师更要讲究“留白”艺术,“放一着,退一步”,让学生静下心来静思默想,学生可能反而会进入“自求得之”的“忘师”境界,达到“道是无声胜有声”的美境。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语文阅读教学的“离文本渐行渐远”的现象普遍,课堂上的教学“对话”趋于肤浅杂乱,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多媒体的纷繁画面及信息转换挤兑了学生思考想象的空间和时间,学生在课堂上很难深入的理解文本,更不用说有独特的感受了。因此,必须留有足够的时间,要讲究“留白”艺术,让学生倾听文本,提高个人阅读的质量,集体讨论,合作学习的质量才会提高,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才会产生思想的碰撞,才会妙语连珠,课堂才会焕发生命的活力。
三、超越文本:放飞学生心灵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新者。个性化阅读的关键在于超越文本,它是个性化阅读的最高境界。要超越文本,必须张扬个性,打破对作家、编者的迷信,不为文本所困,善于创新思维来思考问题,学会用独特的视角审视文本,以获得非同一般的感受,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喷薄生命的源泉。当然超越文本,要源于对文本的尊重,绝不能偏离文本的价值。
如在执教《与朱元思书》时,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假如你是一位导游,你怎样向游客介绍富春江的美景呢?请你以“我说美丽富春江”为题,写一篇解说词。介绍富春江的美景,必须建立在深入研读文本,在头脑中建构“富春江的山水图”的基础上,要做到“心中有画”,“胸有丘壑”,这是“基于文本”。写解说词,则需要以亲切、化美、生动的语言描述,这是在写作中“超越文本”。为什么要超越文本?文本所涵盖的信息量有限,文本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所蕴含的价值取向是有限的。而学生接受文本,不是一个被动的、单向式的过程,而是一个动态生成、自我建构的过程。一方面,不断从课文中汲取信息,积累语言,习得语言;另一方面,又在与课文的对话过程中,将自己的知识、经历、情感、经验融入课文,完成自身对文本的意义建构。因此语文个性化阅读能力培养,语文素质的提高,必须在基于文本的基础上“超越文本”。
个性化阅读应建立在合情合理乃至科学的基础上,教师要善于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提供路标,搭建平台。让他们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冲出个性化阅读的误区,从而把主动权还给学生,使语文课堂真正焕发出生命的光彩。
【关键词】课堂教学个性化阅读能力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是新课标倡导的新理念。真正实现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应是我们语文教师追求的教学境界。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教师应重在引导点拨,给学生以自由驰骋的时间、空间,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让学生在求知中有所思考,有所探索,有所创造,形成语文教学特有的韵味和旷远的氛围。
一、走进文本:营造潜心会文的“场”
语文教材,选文精当,每篇文章都蕴涵着丰富的人文情感:灿灿的美,浓浓的情,款款的意,深深的理……无不渗透在课文的语言文字中,只有在静静的读书“场”中,全体学生才能静下心来与文本进行零距离接触,真正走进文本,与作者倾心对话。
教师在课堂上不要急于传授课文知识,而要舍得给时间让学生读课文。在充足的时间,在宽敞的空间里,学生用笔耕耘在文章的字里行间,用心徜徉在文章的人文情感中。与其说学生在读,不如说学生是在与作者、与文本对话;与其说学生在批注,不如说学生在凭自己的知识、情感、智慧、灵性,在感悟文本的意义与内涵,从而获得认识与情感的升华。
通过给学生创造和谐的语文阅读环境,学生就有了自己的阅读体验,对文本的感受就十分真切。思想的启迪、文学的熏陶更是与“满堂灌”有了天壤之别。当学生亲自实践,潜心会文有所得时,一方面会胸有成竹地畅所欲言;另一方面,他们会格外专心地倾听别人的发言。在倾听时,他们会不断地把别人的感受与自己的理解进行比较,比较之后便有反思。在比较与反思的过程中,学生会不断完善自己对文本理解与感受,使自己感受由“淺显”变为“深刻”,由“片面”变为“全面”,由“单调”变为“丰富”。学生的个性阅读能力得以充分的发挥。
在教学中我们时常发现:学生只是粗读了一篇课文,字句都尚未读通,处于浅尝辄止或朦朦胧胧的“浅阅读”状态,教师就让学生说感悟。长此以往,助长了学生浅读书的习惯,甚至使学生养成囫囵吞枣、心浮气躁的习气。只有认真阅读文本,仔细推敲文本,才能形成独特的见解,达到与作者心灵的沟通,否则只能造成无根、无源的浅阅读。
二、倾听文本:胜似闲庭信步
诗意的语文应让学生倾听文本声音,在语言的丛林里散步或驻足观赏,玩味咀嚼;或闲庭漫步,心心相印。正如王尚文教授所说:“书面语的阅读只有还文字以声音,才能在倾听中找回生命的气息,找到心灵的感觉。”
倾听文本首先需要给学生以充裕的阅读文本的时间。新课改明确要求确立现代阅读理念,为学生提供许多旨在为了愉悦、为了自我发现、自我充实的阅读机会,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要给课堂留几分闲暇,走马观花式的阅读显然不能达成目标,浮光掠影般的阅读显然不能领略到作品的精妙。在课堂教学中,当老师提问时,经常会出现冷场现象,学生思维出现了暂时的阻塞现象,这个时候,不妨让学生再次倾听文本,“熟读深思子自知”。充分理解文本是需要时间思考的。一切活动的开展应以学生对文本有充分理解为基础,为此,须给学生应有的思维空间。一篇好的文章,其深邃的思想意义和审美价值往往蕴藏在内涵丰富的字里行间,要挖掘其思想意义和审美价值少不了揣摩涵咏、沉潜推敲、咀嚼玩味、品味比较。所以,在疑难处教师更要讲究“留白”艺术,“放一着,退一步”,让学生静下心来静思默想,学生可能反而会进入“自求得之”的“忘师”境界,达到“道是无声胜有声”的美境。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语文阅读教学的“离文本渐行渐远”的现象普遍,课堂上的教学“对话”趋于肤浅杂乱,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多媒体的纷繁画面及信息转换挤兑了学生思考想象的空间和时间,学生在课堂上很难深入的理解文本,更不用说有独特的感受了。因此,必须留有足够的时间,要讲究“留白”艺术,让学生倾听文本,提高个人阅读的质量,集体讨论,合作学习的质量才会提高,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才会产生思想的碰撞,才会妙语连珠,课堂才会焕发生命的活力。
三、超越文本:放飞学生心灵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新者。个性化阅读的关键在于超越文本,它是个性化阅读的最高境界。要超越文本,必须张扬个性,打破对作家、编者的迷信,不为文本所困,善于创新思维来思考问题,学会用独特的视角审视文本,以获得非同一般的感受,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喷薄生命的源泉。当然超越文本,要源于对文本的尊重,绝不能偏离文本的价值。
如在执教《与朱元思书》时,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假如你是一位导游,你怎样向游客介绍富春江的美景呢?请你以“我说美丽富春江”为题,写一篇解说词。介绍富春江的美景,必须建立在深入研读文本,在头脑中建构“富春江的山水图”的基础上,要做到“心中有画”,“胸有丘壑”,这是“基于文本”。写解说词,则需要以亲切、化美、生动的语言描述,这是在写作中“超越文本”。为什么要超越文本?文本所涵盖的信息量有限,文本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所蕴含的价值取向是有限的。而学生接受文本,不是一个被动的、单向式的过程,而是一个动态生成、自我建构的过程。一方面,不断从课文中汲取信息,积累语言,习得语言;另一方面,又在与课文的对话过程中,将自己的知识、经历、情感、经验融入课文,完成自身对文本的意义建构。因此语文个性化阅读能力培养,语文素质的提高,必须在基于文本的基础上“超越文本”。
个性化阅读应建立在合情合理乃至科学的基础上,教师要善于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提供路标,搭建平台。让他们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冲出个性化阅读的误区,从而把主动权还给学生,使语文课堂真正焕发出生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