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应是最美丽的课,因为语文中有读之朗朗上口的诗歌,有赏之优美如画的散文,有品之引人入胜的小说,有对历史的回顾,也有对现实的提炼,既贴近生活,又超脱尘俗,语文可以带给人最美好的享受。可当下有的语文课,在考试的压力下,变成了一种应试训练课,是对答题规律的总结,是对试题的大量练习,教师教得费劲,学生学得费力。这样的教学阻碍了学生能力的发展,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也无法真正体会到语文学习的乐趣,更不能从语文学习中感悟到文学之美。那么,摆在语文教师面前一个迫切的问题,就是如何才能使语文课堂重新活起来,让学生爱上语文课。
古语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自然是不错的。那么,我改写一下:“问课怎能活起来,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否也可以?
说到源头活水,其实还是讲求教师的功力。教师对学生的调度,教师对教学方法的调整和对教学手段的灵活运用,教师对课堂气氛的调节,无不在对教师提要求。教师,便要有那源头活水。
首先说教师对学生的调度。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同样,在教学中,对学生的高度了解,也会极大地推动教学的进展。这一了解,首先是对学生性格、能力、兴趣、情感等全方面地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将教材与学生的学习兴趣巧妙结合起来。例如学生在学习苏教版选修课本《<史记>选读》时,起初并没有热情,甚至对这大量的文言文略有抵触情绪。于是,在授课前,可以让学生分工搜集史记人物故事,以现代文形式写下该人物传记,并作一简短评价。喜欢历史的负责搜集资料,擅长写作的负责撰写人物传记,喜欢评论的自然来充当“太史公曰”。在准备工作充分情况下,再进行人物传记授课,自然能达到水到渠成、事半功倍的效果,且学生丝毫不会感到枯燥,反而兴趣盎然。在教学过程中,要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历史精通的,多请教他古文中所涉及的历史知识;对写作爱好的,多读读他的精品创作;擅长并喜欢朗读的,自然不能剥夺朗读给他带去的快乐;即使是平凡到没有特点的学生,也可以让他在简单问题的回答中,建立学习的自信。如此,让课堂活起来便也不再是难事。其次是对学生原有知识体系的了解。在了解的基础上,将学生原有知识体系中的内容不时挪到当堂课上来,一方面是讲究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不断对比融合中,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知识。另一方面,学生也很愿意回想一些他们熟悉的知识,这让他们很有成就感。在带高一的时候,很喜欢和他们一起回忆初中学过的内容,这种知识的回顾让他们无比欣喜,仿佛回顾的不只是知识,还有他们已逝去的初中生活,因而学习热情空前高涨。带高二高三时的知识回顾,就是在带领他们建立一张庞大的知识网,网住他们熟悉的知识,并教会他们触类旁通。这同样会达到使他们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效果。课堂,在他们的知识重温与重建中活起来。
再来说说教师对教学方法的调整。任何千篇一律的东西,都会使人厌倦,更何况是本身就不太能使人打起十二分精神的学习。于是,不断调整更新的教学方法也成了教学必需。以高二的《唐诗宋词选读》教学为例,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诵读法,通过对诗歌的不断诵读,达到对诗歌意象的准确把握,对诗人情感的深度理解。比如李白的《将进酒》,在对诗歌的反复诵读中,可以读出黄河奔腾不可阻挡的气势,可以读出人生短暂时光易逝的悲哀,也读出诗人面对冷落轻视时的痛苦,更能读出诗人肯定自我不肯屈服的豪放飘逸。也可以采用比较阅读法,在对诗歌语言的细细品味与比较鉴赏中,玩味诗歌的情感表达。比如杜甫的《客至》《宾至》,通过对语言的细致锤炼,将对“相知知客”到来的欣喜和对“贵介之宾”敬而远之的客套明确表露出来。还可以采用意境演示法,通过学生自己的语言甚至是图画来还原诗人所创设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意境美感。比如王维的《山居秋暝》,可以还原为绘画美、音乐美,一幅画,一首曲,都能将诗歌意境美妙再现。每一种新方法的尝试,都会给学生带来新鲜感。由此,诵读课上,书声朗朗;比较阅读课上,观点碰撞;意境演示课上,各种才华的展示。如此,让课堂活起来便也不再是难事。
说到教学手段,不得不提多媒体的运用。如今的语文教学,恐怕已离不开多媒体,作者介绍、背景简介、答案参考、知识拓展,无不在鼠标轻轻点击中化繁为简。可是,当所有的教学内容都被预设,生成,又该从何而来?我想起那支细细粉笔,我想起那块寂寂黑板,我也想起对黑板有着天生渴望的学生。于是我想,在多媒体发挥它应有作用之后,是不是也该让黑板与粉笔重返舞台?比如,渐渐消失的教师板书;比如,越来越少的学生展示。听过一堂公开课,授课教师仅赋予多媒体课件以最精简的容量,而在黑板上画一圆圈,圈内,是教师的领地,而圈外,是学生展示的场地。于是,学生在对黑板地不断亲近中,完善着对课文内容的亲近,对知识的亲近,我很喜欢这样的方式。我想,学生在自我展示的过程中,也会找到学习的乐趣吧。将教师的多媒体展示与学生的黑板展示结合起来,将学生请上讲台,不失为一剂良方。如此,让课堂活起来便也不再是难事。
可是,当所有的预设都失效时,该怎么办?学生对学过的知识毫无印象,学生对你设计的教学方法无动于衷,学生对黑板展示也失去了兴趣,怎么办?万一这些现象统统发生在自己身上,我们在悲叹的同时,别无他法,只有调动身体内的幽默细胞,来调节课堂气氛,讲个小笑话,说个小故事,开个小玩笑,又或者,做个小游戏,学生都不会排斥幽默可亲的老师吧?教育家斯维特洛夫也说过:“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便是幽默。”教师恰当运用幽默可以增添师生交流的乐趣,消除师生互动学习时面临的困境,减少不愉快的情绪,可以使学生精神放松,使教学气氛更加轻松融洽,从而使教育教学更富成效。写到这里,想到老师真不好当。可是,当学生爱上你课的时候,你所有的委屈,无奈,辛苦,就都消散了,剩下的,只是在课堂上的活力四射,和课后的心满意足。
如何让课堂活起来,我一直在思考,我也一直在实践。希望的是,有朝一日,学生能活跃于我的每一堂课,我也能快意于我的每一堂课。如此,便甚好了!
古语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自然是不错的。那么,我改写一下:“问课怎能活起来,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否也可以?
说到源头活水,其实还是讲求教师的功力。教师对学生的调度,教师对教学方法的调整和对教学手段的灵活运用,教师对课堂气氛的调节,无不在对教师提要求。教师,便要有那源头活水。
首先说教师对学生的调度。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同样,在教学中,对学生的高度了解,也会极大地推动教学的进展。这一了解,首先是对学生性格、能力、兴趣、情感等全方面地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将教材与学生的学习兴趣巧妙结合起来。例如学生在学习苏教版选修课本《<史记>选读》时,起初并没有热情,甚至对这大量的文言文略有抵触情绪。于是,在授课前,可以让学生分工搜集史记人物故事,以现代文形式写下该人物传记,并作一简短评价。喜欢历史的负责搜集资料,擅长写作的负责撰写人物传记,喜欢评论的自然来充当“太史公曰”。在准备工作充分情况下,再进行人物传记授课,自然能达到水到渠成、事半功倍的效果,且学生丝毫不会感到枯燥,反而兴趣盎然。在教学过程中,要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历史精通的,多请教他古文中所涉及的历史知识;对写作爱好的,多读读他的精品创作;擅长并喜欢朗读的,自然不能剥夺朗读给他带去的快乐;即使是平凡到没有特点的学生,也可以让他在简单问题的回答中,建立学习的自信。如此,让课堂活起来便也不再是难事。其次是对学生原有知识体系的了解。在了解的基础上,将学生原有知识体系中的内容不时挪到当堂课上来,一方面是讲究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不断对比融合中,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知识。另一方面,学生也很愿意回想一些他们熟悉的知识,这让他们很有成就感。在带高一的时候,很喜欢和他们一起回忆初中学过的内容,这种知识的回顾让他们无比欣喜,仿佛回顾的不只是知识,还有他们已逝去的初中生活,因而学习热情空前高涨。带高二高三时的知识回顾,就是在带领他们建立一张庞大的知识网,网住他们熟悉的知识,并教会他们触类旁通。这同样会达到使他们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效果。课堂,在他们的知识重温与重建中活起来。
再来说说教师对教学方法的调整。任何千篇一律的东西,都会使人厌倦,更何况是本身就不太能使人打起十二分精神的学习。于是,不断调整更新的教学方法也成了教学必需。以高二的《唐诗宋词选读》教学为例,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诵读法,通过对诗歌的不断诵读,达到对诗歌意象的准确把握,对诗人情感的深度理解。比如李白的《将进酒》,在对诗歌的反复诵读中,可以读出黄河奔腾不可阻挡的气势,可以读出人生短暂时光易逝的悲哀,也读出诗人面对冷落轻视时的痛苦,更能读出诗人肯定自我不肯屈服的豪放飘逸。也可以采用比较阅读法,在对诗歌语言的细细品味与比较鉴赏中,玩味诗歌的情感表达。比如杜甫的《客至》《宾至》,通过对语言的细致锤炼,将对“相知知客”到来的欣喜和对“贵介之宾”敬而远之的客套明确表露出来。还可以采用意境演示法,通过学生自己的语言甚至是图画来还原诗人所创设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意境美感。比如王维的《山居秋暝》,可以还原为绘画美、音乐美,一幅画,一首曲,都能将诗歌意境美妙再现。每一种新方法的尝试,都会给学生带来新鲜感。由此,诵读课上,书声朗朗;比较阅读课上,观点碰撞;意境演示课上,各种才华的展示。如此,让课堂活起来便也不再是难事。
说到教学手段,不得不提多媒体的运用。如今的语文教学,恐怕已离不开多媒体,作者介绍、背景简介、答案参考、知识拓展,无不在鼠标轻轻点击中化繁为简。可是,当所有的教学内容都被预设,生成,又该从何而来?我想起那支细细粉笔,我想起那块寂寂黑板,我也想起对黑板有着天生渴望的学生。于是我想,在多媒体发挥它应有作用之后,是不是也该让黑板与粉笔重返舞台?比如,渐渐消失的教师板书;比如,越来越少的学生展示。听过一堂公开课,授课教师仅赋予多媒体课件以最精简的容量,而在黑板上画一圆圈,圈内,是教师的领地,而圈外,是学生展示的场地。于是,学生在对黑板地不断亲近中,完善着对课文内容的亲近,对知识的亲近,我很喜欢这样的方式。我想,学生在自我展示的过程中,也会找到学习的乐趣吧。将教师的多媒体展示与学生的黑板展示结合起来,将学生请上讲台,不失为一剂良方。如此,让课堂活起来便也不再是难事。
可是,当所有的预设都失效时,该怎么办?学生对学过的知识毫无印象,学生对你设计的教学方法无动于衷,学生对黑板展示也失去了兴趣,怎么办?万一这些现象统统发生在自己身上,我们在悲叹的同时,别无他法,只有调动身体内的幽默细胞,来调节课堂气氛,讲个小笑话,说个小故事,开个小玩笑,又或者,做个小游戏,学生都不会排斥幽默可亲的老师吧?教育家斯维特洛夫也说过:“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便是幽默。”教师恰当运用幽默可以增添师生交流的乐趣,消除师生互动学习时面临的困境,减少不愉快的情绪,可以使学生精神放松,使教学气氛更加轻松融洽,从而使教育教学更富成效。写到这里,想到老师真不好当。可是,当学生爱上你课的时候,你所有的委屈,无奈,辛苦,就都消散了,剩下的,只是在课堂上的活力四射,和课后的心满意足。
如何让课堂活起来,我一直在思考,我也一直在实践。希望的是,有朝一日,学生能活跃于我的每一堂课,我也能快意于我的每一堂课。如此,便甚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