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指出:“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是达成高中地理课程总目标最有效的办法,也是落实学生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将课堂教学与乡土案例结合,在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渗透乡土情怀,促使学生产生对家乡生活的荣誉感与自豪感,以更好地培育地理核心素养。
关键词:地理核心素养;乡土案例;高中地理;地理教学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地质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在新课标中的要求是:“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1]。本文以梧州乡土地理为脉络主线,让学生从身边的地理现象入手,正确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三大类岩石与岩浆之间的物质循环过程。梧州岑溪因花岗岩储量丰富,2006年被授予“中国花岗岩之都”,尤以“岑溪红”花岗岩石材闻名世界。考虑实际学情,生活在矿产丰富的梧州,学生对当地的矿物、矿产有一定的了解,具备一定的判断能力,故笔者采用梧州岑溪乡土地理“岑溪红”为案例展开教学。学生通过观察自己收集的矿物岩石,结合教师提供的图文资料,能够准确分析三大类岩石及岩浆之间相互转化的各个环节和作用的条件,探寻“岩石”的前世今生。一方面,动手观察岩石特性,考查学生提取、整合有效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利用梧州当地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废弃矿物的循环利用为基础进行教学,挖掘身边的乡土地理,为宣传家乡矿产资源贡献力量,以实现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
一、认识矿产资源,强化区域认知
杜威常说“教学必须从学习者已有的经验开始”。如有经验,学习会更加容易,理解后也容易上手。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的学习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而是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经验加上对新事物的认知,不断转化并形成自己的观点。故本文从梧州学生周围的地理现象入手,渗透家乡物产知识,加深学生对梧州区域的认知。
教學片段一:“岑溪花岗,梧州重器”
导入:在1~2亿年前,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之间活动剧烈,梧州位于板块之间,所以地壳深处岩浆活动频繁,于是大量岩石形成于此。(展示图1,让学生寻找梧州的地理位置)
材料一:梧州岑溪花岗岩的产品“岑溪红”色泽鲜艳,粒度均匀;质地坚硬,光洁晶亮;开采量大,质量高,早早便成为一张代表岑溪元素的“金名片”,岑溪也被喻为“中国的花岗岩之都”。图1为广西的板块断裂分布[2]。
提问:岩石是由什么形成的?岩浆与岩石的形成有怎样的关系?
从“区域认知”的角度分析,学生能在地图上准确找到梧州的地理位置,了解到长期的地壳运动会对梧州的地质地貌产生一定的影响,并知晓岩石的形成与岩浆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教师再选取梧州岑溪著名岩石——花岗岩(简称“岑溪红”)为教学案例导入,让学生通过阅读资料,了解家乡的矿产资源情况,理解矿产资源的形成过程。从身边的乡土地理出发,有利于学生深入学习、合作交流、感同身受,理解矿产的形成与地壳及地表的活动息息相关,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强化对梧州当地的区域认知。
二、剖析乡土案例,注重动手实践
新课程改革强调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展开教学,改变以往教师问、学生答的模式,把课堂交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寻找和巩固知识。教师再对学生讨论的情况进行共同点评,主导整个课堂的教学进程。
教学片段二:“辨别矿物,确定关系”
1.地壳的物质组成
【活动1】学生观察岩石里不同颜色的物质,在对应矿物鉴赏表中寻找有关的物质组成(图2)。
总结:化学元素构成矿物,有用的矿物在自然界富集到有开采价值时形成矿产,多种矿物组合在一起形成岩石,岩石是组成地壳的物质之一,是构成地球岩石圈的主要成分[3]。
【活动2】学生结合课本31页的莫氏硬度计(鉴别矿物的相对硬度等级),利用手边的工具,测量其他矿物的硬度,识别常见的矿物(图3)。
总结:每一级莫氏标度对应的材料可以在前一级的材料上划出痕迹。
从地理实践力的角度出发,提前让学生寻找周边的岩石矿物,考查学生课外的行动能力,一方面,通过花岗岩案例进行自主学习,找出岩石矿物相关概念,了解各物质组成之间的关系,形成系统性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对岩石矿物有基本的识别和分类,为后面学习地壳物质循环打好基础。另一方面,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观察身边常见岩石矿物的岩性和尝试判断硬度,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掌握一定的地理观察方法和地理实物的语言表达,培养地理实践能力。在真实的情境中感受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密不可分。
三、分析岩石成因,探究循环过程
一直以来,情境式教学都是地理教师融合和贯穿教学的重要手段,这是一种充分利用生活中常见的地理现象创设情境、激起学生的兴趣爱好,并把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结合起来的教学模式[4]。通过板图板画的形式,化抽象为具体,把文字转化为图画,搭配常见矿物的图片并分析解释,吸引学生的探究兴趣,激发探究的积极性并加深记忆。三大类岩石活动探究设计如表1所示。
教学片段三:“循环揭秘,探索成因”
师:岩石的形成必定经过漫长的地质变化,深埋于地壳之中或堆积于地表之上。花岗岩是如何形成的,其他岩石与花岗岩之间又有怎样的区别,它们之间的形成又有什么样的联系?让我们一起走进岩石的前世今生。
2.地壳的物质循环
(1)岩石的转化
【合作学习】岩石之间是如何发生转换的?
根据三大类岩石的转换阶段,小组合作尝试用示意图绘制岩浆、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之间是如何进行转化的,并标出作用条件。小组代表上台展示(图5、图6)。
(2)地质循环
师:地壳物质的运动,构成了大大小小的物质循环过程,其中规模最大、历时最长、影响最为深远的就是地质循环。岩浆是如何喷涌而出的?
关键词:地理核心素养;乡土案例;高中地理;地理教学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地质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在新课标中的要求是:“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1]。本文以梧州乡土地理为脉络主线,让学生从身边的地理现象入手,正确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三大类岩石与岩浆之间的物质循环过程。梧州岑溪因花岗岩储量丰富,2006年被授予“中国花岗岩之都”,尤以“岑溪红”花岗岩石材闻名世界。考虑实际学情,生活在矿产丰富的梧州,学生对当地的矿物、矿产有一定的了解,具备一定的判断能力,故笔者采用梧州岑溪乡土地理“岑溪红”为案例展开教学。学生通过观察自己收集的矿物岩石,结合教师提供的图文资料,能够准确分析三大类岩石及岩浆之间相互转化的各个环节和作用的条件,探寻“岩石”的前世今生。一方面,动手观察岩石特性,考查学生提取、整合有效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利用梧州当地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废弃矿物的循环利用为基础进行教学,挖掘身边的乡土地理,为宣传家乡矿产资源贡献力量,以实现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
一、认识矿产资源,强化区域认知
杜威常说“教学必须从学习者已有的经验开始”。如有经验,学习会更加容易,理解后也容易上手。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的学习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而是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经验加上对新事物的认知,不断转化并形成自己的观点。故本文从梧州学生周围的地理现象入手,渗透家乡物产知识,加深学生对梧州区域的认知。
教學片段一:“岑溪花岗,梧州重器”
导入:在1~2亿年前,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之间活动剧烈,梧州位于板块之间,所以地壳深处岩浆活动频繁,于是大量岩石形成于此。(展示图1,让学生寻找梧州的地理位置)
材料一:梧州岑溪花岗岩的产品“岑溪红”色泽鲜艳,粒度均匀;质地坚硬,光洁晶亮;开采量大,质量高,早早便成为一张代表岑溪元素的“金名片”,岑溪也被喻为“中国的花岗岩之都”。图1为广西的板块断裂分布[2]。
提问:岩石是由什么形成的?岩浆与岩石的形成有怎样的关系?
从“区域认知”的角度分析,学生能在地图上准确找到梧州的地理位置,了解到长期的地壳运动会对梧州的地质地貌产生一定的影响,并知晓岩石的形成与岩浆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教师再选取梧州岑溪著名岩石——花岗岩(简称“岑溪红”)为教学案例导入,让学生通过阅读资料,了解家乡的矿产资源情况,理解矿产资源的形成过程。从身边的乡土地理出发,有利于学生深入学习、合作交流、感同身受,理解矿产的形成与地壳及地表的活动息息相关,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强化对梧州当地的区域认知。
二、剖析乡土案例,注重动手实践
新课程改革强调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展开教学,改变以往教师问、学生答的模式,把课堂交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寻找和巩固知识。教师再对学生讨论的情况进行共同点评,主导整个课堂的教学进程。
教学片段二:“辨别矿物,确定关系”
1.地壳的物质组成
【活动1】学生观察岩石里不同颜色的物质,在对应矿物鉴赏表中寻找有关的物质组成(图2)。
总结:化学元素构成矿物,有用的矿物在自然界富集到有开采价值时形成矿产,多种矿物组合在一起形成岩石,岩石是组成地壳的物质之一,是构成地球岩石圈的主要成分[3]。
【活动2】学生结合课本31页的莫氏硬度计(鉴别矿物的相对硬度等级),利用手边的工具,测量其他矿物的硬度,识别常见的矿物(图3)。
总结:每一级莫氏标度对应的材料可以在前一级的材料上划出痕迹。
从地理实践力的角度出发,提前让学生寻找周边的岩石矿物,考查学生课外的行动能力,一方面,通过花岗岩案例进行自主学习,找出岩石矿物相关概念,了解各物质组成之间的关系,形成系统性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对岩石矿物有基本的识别和分类,为后面学习地壳物质循环打好基础。另一方面,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观察身边常见岩石矿物的岩性和尝试判断硬度,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掌握一定的地理观察方法和地理实物的语言表达,培养地理实践能力。在真实的情境中感受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密不可分。
三、分析岩石成因,探究循环过程
一直以来,情境式教学都是地理教师融合和贯穿教学的重要手段,这是一种充分利用生活中常见的地理现象创设情境、激起学生的兴趣爱好,并把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结合起来的教学模式[4]。通过板图板画的形式,化抽象为具体,把文字转化为图画,搭配常见矿物的图片并分析解释,吸引学生的探究兴趣,激发探究的积极性并加深记忆。三大类岩石活动探究设计如表1所示。
教学片段三:“循环揭秘,探索成因”
师:岩石的形成必定经过漫长的地质变化,深埋于地壳之中或堆积于地表之上。花岗岩是如何形成的,其他岩石与花岗岩之间又有怎样的区别,它们之间的形成又有什么样的联系?让我们一起走进岩石的前世今生。
2.地壳的物质循环
(1)岩石的转化
【合作学习】岩石之间是如何发生转换的?
根据三大类岩石的转换阶段,小组合作尝试用示意图绘制岩浆、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之间是如何进行转化的,并标出作用条件。小组代表上台展示(图5、图6)。
(2)地质循环
师:地壳物质的运动,构成了大大小小的物质循环过程,其中规模最大、历时最长、影响最为深远的就是地质循环。岩浆是如何喷涌而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