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练结合,勾连课本语言与生活实践

来源 :中小学班主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cl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学以致用是语文学习的主要目标,教师应引导学生洞察文本内容,实现由“教教材”向“用教材教”的转变,为学生搭建学练结合的实践平台。具体策略:依托语言单位,在循序渐进中学练结合;关注文本语言,在综合实践中学练结合;强化写法关注,在理性洞察中学练结合。
  [关键词] 学练结合;循序渐进;综合实践;理性洞察
  学以致用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路径。教师应在引导学生洞察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深入揣摩作者如何表达内容、为什么要这样表达,搭建学练结合的实践平台,锻炼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在语言实践活动中运用所学的知识,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一、依托语言单位,在循序渐进中学练结合
  1.理解为先,借助学练结合关注词语的运用
  字词是语言的基本单位。学生对词语的学习首先要理解其中的内涵,并知道如何在具体的情境下运用。所以,理解是学练结合的首先要保障。不少教师对学练结合存在一定的误解,认为学练结合就是让学生反复练习。事实上,没有理解作为支撑,任何练习都成为徒劳。教师应从词语的内涵入手,为学生正确、合理运用词语形成有效铺垫。
  比如,部编教材六年级上册《宇宙生命之谜》教学,银河系对宇宙来说只是沧海一粟。对“沧海一粟”这个词语,很多学生是借助工具书理解的,关注的往往是表面意思,没有真正在词语与文本内容之间建构认知的通道。如果此时进行学练结合,学生就会陷入捉襟见肘的状态。笔者在教学中,紧扣“沧海一粟”逐步引导学生思考:它的出处在哪里?比喻什么?在文中它指的是什么?学生对这个词语的感知与理解逐步向深层迈进,真正厘清这个词语的丰富内涵。除了关注单个词语,我们还可以借助契机,让学生学会辨析和运用相关的近义词、反义词,或者设置真实的语言情境,让学生在对比中尝试选词填空,或者分别寻找不同的语境进行说话练习,从而将这些词语掌握得更牢固。
  2.辨析体悟,借助学练结合关注句式的运用
  随着学生认知能力不断提升,阅读教学中的学练结合应该从词语逐步向句式等更高层级的语言单位进发,将句式的感知与词语的运用巧妙地整合。对于句式结构的关注,要在阅读中丰富学生的语言积淀,在体悟、辨析表达效果中为学练结合奠定基础。
  如教学四年级上册《观潮》一课,对第四自然段第二、三句话,教学的关注点聚焦在作者描写浪潮形态和声音的语句上:“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飞奔而來;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教师先让学生感受句式的独特结构,认识到两个分句中前一个着重写浪潮的形态,后一句着重写浪潮的声音;在每一句话中,前半段都是观察实写,后半段都是想象虚写。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紧扣这一句式结构进行学练结合,对课文中浪潮的形态和声音进行补充与拓展,并将这一句式运用到生活中,以切实促进学生语文素养提高。
  3.依托教材,借助学练结合关注语段的运用
  进入中高年级后,学生对语言单位的关注不能停留在词语和句式上,而需要融入缜密的逻辑思维,学习描写一段话。为此,我们可以将阅读感知与实践练习有机整合,让学生在实践练笔中模仿与创生,学习写一段话。
  五年级上册《松鼠》一课,作者借助一连串的动词,将松鼠警觉、寻找过冬食物的过程描写得细致而充满情趣。有序表达、关注自我是这一语段中引导学生学练结合的教学价值点,教师可以从现实生活中寻找某一种动物活动的场景,要求学生模仿课文中的写法,运用动词,融入感受,进行实践表达,从而让学生尝试进行一段话的描述。一些教师认为只要词语会运用、句子会表达,一段话的描写就会水到渠成,其实不然。一段话的描写需要以词语、句式的运用为基础,但更需要逻辑思维的串联和统整。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就着力引导学生关注教材中语段内在的逻辑关系,在感知语言表达的顺序美之外,更让学生认识到要在描述中凸显自己的情感倾向,学会有效表达。
  二、关注文本语言,在综合实践中学练结合
  语文课程是一门关于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样对语文课程性质的界定意味着语文课不仅要让学生明确作者写了什么,更指导怎么写、为什么这么写。于此,我们需要为学生搭建言语实践的平台,方便学生在情境中运用语言。
  1.拓展想象空间,在口头表达中学练结合
  语言的运用包含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口头表达是基础。教师可以借助教材中的内容和体裁,引领学生在想象的过程中拓展空间,丰富学练结合的渠道。
  以六年级上册《夏天里的成长》为例,课文第二自然段以六个排比句式,阐述了夏天的长是飞快的长,跳跃的长,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教师先引导学生揣摩这些语句,意识到这是作者观察到的生物。除了关注到这些之外,你觉得还有哪些生物在飞快地生长呢?由此,学生形成了自己的答案,如将月季花如火如荼开遍整个大地、豆芽一天就可以长十厘米、小草破土而出迅速为大地披上绿色的袍子。这一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借助口头表达进行言语实践,为学生形成语言运用能力奠定了基础。
  2.开辟多种渠道,在表达感悟中学练结合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要着力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钻研,将学生的身心聚焦在积极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深化理解和体验,形成思考与熏陶,将体验与收获表达出来,真正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如教学四年级下册《黄继光》一课时,教师依循着作者的创作风格,引领学生关注文本中环境描写和人物的言行,让学生对英雄黄继光的认知逐步加深,并随着文本中的情境熏染逐步向人物的心灵深处进发。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借助音乐的播放,尤其是最后定格照片的渲染,引导观察文中插图黄继光用胸膛堵住敌人枪口的画面。孩子的眼眶湿润了,内心奔涌的情感化作了积极的语言蓄积在意识深处。此时,教师为学生开辟专门的倾吐渠道,将自己独特的感受说出来,并写成一段话。在这种学练结合的平台下,教师将学生的情感体验与言语实践有机整合,不仅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发展了学生的语用实践能力。   3.深入探究文本,在表达认知中学练结合
  写人叙事类文本中,作者为了表达需要,常常不是直接将丰富的细节和人物的想法和盘托出,如人物行动的细节、内在的心理等就會形成必要的留白,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认知空间。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开掘这样的认知体验,体悟人物的内心世界,探究文本中的人物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促进学生不断思考和表达。
  如五年级上册《青山处处埋忠骨》,毛主席已经出去了,记录稿被放在了枕头上,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此时,文本中的人物内心应该是思绪万千,但作者并没有进行全面描写,而是将所有的情感都聚焦在“被泪水打湿的枕巾”这一细节上。毛主席在这个难眠的夜晚究竟会想些什么呢?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毛主席与儿子曾经朝夕相处的画面,聚焦朝鲜方面要求把岸英安葬在朝鲜,并让学生站在毛主席的角度感受人物内心活动。这种形式的学练结合向更高层级迈进了一步,学生学会了表达,语用能力也真正得到了发展。
  三、强化写法关注,在理性洞察中学练结合
  学生语言运用能力不仅仅包括语言单位中的字词句段,还应该包含整篇文章的内在结构、内在的表达方法和表达策略。在阅读教学中践行学练结合,需要从作者表达的视角进行关注与体验。
  1.沟通课堂内外,在学练结合中学习写作方法
  语文教学中教什么比怎么教更为重要,教师要重视教学内容的选择。在语用理念不断受到重视的当下,我们不能仅从理解的视角介入文本,更需开掘作者的表达方法,让学生在模仿和实践的过程中掌握写作方法。
  教学六年级上册《狼牙山五壮士》时,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与第四自然段,发现作者的写作视角既从整个战斗场面的角度出发,展现了五壮士奋勇杀敌的壮烈场景;也从个人的角度出发,对班长马宝玉、副班长葛振林等人的语言、神情、动作进行详细描写,形成了点与面的融合。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生活中还有哪些画面和场景也可以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描写。教师启发学生选择一个场景细致描写,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从而将教学的关注点融入其中,促进学生表达能力发展。这一案例中,教师正是基于文本,引导学生发现规律,然后借助生活经验开辟了学练结合的有效资源,将语用能力的训练落在了实处。
  2.深入辨析体悟,在学练结合中洞察谋篇布局
  高年级学生对文本篇章的关注是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需要引领学生密切关注教材文本结构篇章呈现出来的特点,并向作者学习谋篇布局的方法,从而在学练结合中明确整体篇章意识。
  以六年级上册《草原》教学为例,这是老舍先生的一篇访问记,语言简练、朴实、流畅。作者运用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方法,动静结合表达出强烈的感情。文章把空间位置、事情发展、思想感情三条线融为一体,随着空间的推移,事情在发展,情感也逐步加深。作者对文章的结构设置就在学生的阅读概括与提炼中浮出水面,更为学生后续的写作实践奠定了基础。
  3.关注言语特色,在学练结合中把握表达风格
  每篇文本往往都有独特的语言风格,有的侧重抒情,语言优美;有的侧重叙事,语言简洁;有的侧重描写,语言生动。学练结合需要在对比不同文本的过程中感知语言风格的不同,从而为描绘不同对象奠定基础。
  如五年级上册选用了两篇典型的说明文《太阳》《松鼠》,虽然同属于说明文,但二者语言特点迥异。《太阳》运用多种说明方法介绍太阳的特点以及太阳与人类有着密切的联系,《松鼠》则充分运用了描述性语言介绍松鼠的外形和生活习性,语言简洁质朴、精准严谨,将描写对象的特点跃然纸上。教学中,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充分关注文本语言的特点,并尝试运用文艺性语言和精准性语言来介绍某一种事物,将认知与表达的训练巧妙融合在一起。
其他文献
[摘要] 信息时代许多与历史有关的影视作品成为人们获取历史知识的新途径。本文从理论政策、教学实践及反思等方面,阐述历史影视作品对提高课堂教学成效的价值;而影视资源作为一种辅助的教学手段,只有将教师传统的口头讲授和影视资源搭配使用,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 历史教学;影视作品;教学实践运用  一、历史教育现状与影视作品引入课堂之必要  (一)新时代初中历史课程的要求  19世纪德国历史
[摘要] 历史散文的教学应追求深度学习,要摆脱单一的语言知识教学,摒弃浅层的义理词章教学,倡导由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由琐碎学习转向综合学习、由静态学习语文转向实践语文的教学。这种深度学习形式多样,可以采用课本剧表演、群文阅读等方式。  [关键词] 历史散文;深度学习;学习策略  文言文教学常常陷入教词汇和教翻译的泥潭。一篇文言文,教学目标就是掌握数十个词汇,翻譯几个较难的句子,最多再涉及一下文章
[摘要] 从初中基础物理知识到高中物理的强化学习,不论在基础知识上或在综合能力上,对于中学生来说都是一次大的跨越。要让每位学生成功实现这次跨越,初中物理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物理逻辑思维能力和物理思想方法,帮助初中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尽快适应高中阶段的学习环境打下坚实的物理基础;而高中物理教师除了深入研究高中教材以外,还应充分熟悉初中教材与教法,了解全体学生对初中物理基础知识的
[摘要] 美国阅读教学盛行阅读工作坊模式。该模式十分重视时间保障、材料选择、成果分享、教师指导四种机制的建设,主要分为小课教学、独立阅读、分享阅读三个步骤。对我国阅读教学的启示:在阅读环境方面,从氛围营造走向机制建设;在阅读指导方面,从以教导学走向以学定教;在阅读分享方面,从一元表达走向多元展示。  [关键词] 阅读工作坊;机制;步骤;启示  受科学主义和实用主义影响,美国阅读教学盛行阅读工作坊模
[摘要] 思维可视化是通过图画的形式,将学生的思维显性化、可视化。趣味的形式既能激发学生表达的兴趣,又能提高教学效果,提升学生思维的质量。以《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为例,从“搭框架”“理关系”“磨细节”三个方面探讨思维可视化表达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 思维可视化;趣味阅读;思维提升  当下,不少教师虽然秉持着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但在平常教学中仍然有诸多困惑。很多学生在预习时主动性不强,
[摘要] 语文课堂的精彩在于课堂教学生成,更在于学生的生命存在与成长。本文以《林黛玉进贾府》教学实践为案例,探究基于文本细读的教学改进。通过三次教学改进的思考,不断优化教学设计,突出文本细读对阅读教学的促进作用,提升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让语文教学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关键词] 文本细读;教学改进;林黛玉进贾府  语文教学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去理解作品,分析人物,思考问题。
[摘要] 依据现行英语课标要求,分析教师实施读写整合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阐述支架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读写整合教学实践。以一节读写整合课为例,探究支架理论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期能够为初中英语读写整合教学提供可借鉴的方法。  [关键词] 支架理论;初中英语;读写整合教学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三至五级分级目标中对初中学生写作教学提出要求:能编写简单
[摘要] 数学符号能将数学问题从抽象化演变为具体化、形象化,从而提升儿童逻辑思维能力。情境,作为适应性的存在,通过适应儿童所在的境脉,适应知识真实的样态,适应儿童数学的需求,培育儿童数学符号素养。  [关键词] 数学符号;适应;情境教育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符号以其表意贴切、简洁明了、抽象程度高、概括性强等特质,便于儿童更好地通晓数学知识关系,有效地掌握数学知识体系,架设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
[摘要]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重要的语文教学目标,整本书阅读是提升初中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方式。通过确立阅读目标,串联阅读任务;采取有效策略,引导整体阅读;基于阅读核心,促进阅读内化;激发阅读兴趣,引发阅读期待,以期达到赋能增效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核心素养  文学作品中包含着丰富的人文知识,渗透着高尚的道德情操,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最终形成,离不开对文学作品的品读。部编语文
[摘要] 习作教学应坚持以生为本,尊重学生的认知基础,呵护他们的习作情感,保护他们的习作意识,以促进习作能力不断发展。具体策略:结合生活实际,蓄积生本化的习作素材;表达真实情感,激发生本化的自我感受;依托教材体系,链接生本化的认知经验;关注发展轨迹,推动生本化的能力生长。  [关键词] 生本理念;习作素材;自我感受;认知经验;能力生长  习作一直以来都是语文教学的难题,很多学生之所以谈“作”色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