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学习当堂见效--先学后教,先诚倡导,先内后讲的几堂尝试

来源 :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YouNeverChan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当堂见效入手,结合课堂教学实践,从备课、设计教学流程、组织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和练习形式及反馈方法等方面,阐述了怎样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把在课堂上活用“洋思教学法”的方法上升到理论,使学生乐学、爱学、会学,使生物教学堂堂清当堂见效,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其他文献
实验,是自然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自然学科教学的重要手段,实验能力是高考物理学科要考核的五个能力之一。据对2000-2007年高考试题统计,八年实验总分平均占25%,略高于考纲的规定。近年来高考对学生的实验能力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对实验的考查己从简单的背诵实验转向考查对实验的思想、方法和原理的理解以及应用的层次。特别是"3 X"考试科目设置改革,其测试重点是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
摘要:本文认为,中学计算机的素质教育有着其他课程无可比拟的可操作性、实用性、实效性,作为素质教育的一环,在素质教育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教育的关键是教师。  关键词:计算机 学生 素质教育  "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提倡和推行素质教育,发展素质教育是新的历史时期发展的要求,它符合现阶段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体制的变化,同时,也符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需要,是当今发展的必然趋势
实验教学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中学教师的化学实验能力作为一种职业能力,是一种专业从事化学教学工作的素养。为了更好地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参考,笔者结合自己兴趣进行了
教学课题:大气压强  教学目标:1.知道大气压的存在及大气压存在的现象  2.知道托里拆利实验首次测定了大气压的值  教学重点:1.理解大气压强的存在  2.初步掌握托里拆利实验原理  教学难点:托里拆利实验  教学教具:玻璃管、水、墨水、烧杯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大家先看一幅图片,这是生活在海水中的鱼,它被海水包围着。前面我们学习过,液体的内部存在压强,那这条鱼会不会受到海水对它的压
【摘要】让学生成为高素质的人才,并具有一定的生物素养,就需要学生喜欢生物知识,主动而积极的学习生物知识。实验教学中引入游戏,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多样化的教育途径,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利用最新生物学成果,能有效激发学生求知的渴望。  【关键词】生物素养 学习兴趣 生物学成果  中学生物学科担负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合格人才的任务。让学生成为高素质的人才,并具有一定的生物素
在高中物理选修3-1《恒定电流》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常被电流强度的定义式中电量q的计算所困惑;在串并联电路中,又常误把负载简单地理解为电阻;在U-I图象中究竟是切线的斜率表示电阻,还是割线的斜率表示电阻?上述问题的存在,究其原因:一是对定义中的各物理量的含义未真正理解;二是不能把所学的知识和现实生活相联系;三是的对物理量定义的本身及其在图象中的表述不能很好地领会。下面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经历就上述三
背景:  近年来,随着城市的高度发展,生活学习节奏不断加快,心理压力日益增大,失眠成为了困扰现代人的常见疾病。目前治疗失眠最常用的方法是服用镇静催眠药物,但是安眠药物治疗具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对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具有重要作用。那么,新课程背景下教育评价改革的方向是什么?如何在新课程背景下建构、探索教育评价的新体系?我在教育教学中尝试着对过去单一、片面的评价方式进行一些改变。  一、教学中进行多元评价  在过去的传统教学中评价比较单一,经常采用二元评价,即只在"好"与"差"上评价,这是行不通的。新型课堂教学评价的主体应该是多元的,既要有教师对学生的评
【摘 要】"国培计划"是提高全民族科学素养,提升中小学教师素质,解决农村中小学教育发展滞后教学现状的重大教育改革。开展探究式科学教育是全体科学教师和社会各界的共同责任,需要多方鼎力支持,要在农村小学坚持切实开展有效的探究式科学教育,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关键词】国培计划 责任 探究式科学教育 有效性  新时期教育改革与发展对教师整体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部、财政部于2010年开始实施的"国培
生命科学的研究与当今世界面临的粮食、人口、环境、资源等重大问题直接相关。不论是从科学发展,还是从实际需要看,我们都必须加强生物科学教育,尤其是必须加强中学生物科学教育。中学生物科学教育的主渠道是生物课堂教学。教师提出问题,启迪学生思维,是启发式教学的主要手段,也是联系师生双边活动的一条重要纽带。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谈到问的重要性时,曾风趣地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