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感恩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是一种良好的自我行为。文章针对当今社会中大多数小学生不懂感恩的现状,分析了感恩教育的内容,并提出了一些感恩教育的策略与方法。作为新世纪的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有义务、有责任在自己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掘教科书中感恩教育的教学资源,抓住时机,把感恩教育贯穿在教学的始终,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个性与健全的人格。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感恩教育;报恩;施恩
感恩教育的本质目标就是完善人的生命,特别是完善人的精神生命。因此,感恩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内涵,是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帮助他们逐步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重要教学内容。在小学语文教材里有许多文质兼美的赞歌,教师应该充分发掘教科书中的感恩教育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认真品读,好好赏析,激发他们的人生感悟,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一、语文教学应多角度地表现感恩教育
小学语文是一门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学科。语文教材大多是文质兼美的选文,课文里既有鲜明生动的形象,又凝聚着强烈的感情,渗透着深刻的恩情。语文教材中一篇篇真挚的儿童散文、一个个感人的儿童故事、一首首郎朗上口的诗歌不仅仅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基础素材,更是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着感恩教育,为人的终身精神发展打好“精神的底子”的情感基底。人教版教材的课文中有着丰富的感恩教育的教学资源,所表现的“恩”是丰富多彩的。
1.感恩自然
大自然不仅保证了人类生存的物质条件,还以壮丽秀美的山川哺育着人类,陶冶我们情操,开阔我们胸襟,培育我们精神。无论是一花一草还是和风细雨,都是大自然赠给我们的礼物。例如,《只有一个地球》告诉我们生养人类的是地球母亲,让学生知道爱护我们周围的环境,在平时的生活中节约用水、用电都是对地球妈妈最好的回报;《特殊的葬礼》使我们知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鸟的天堂》《西湖的“绿”》能让我们的心灵小憩。
2.感恩父母
中华民族历来讲究孝道,在五千年出现过多少可歌可泣的孝子。东汉的黄香九岁时能为父亲“温席”;三国时的孟宗“哭竹”,使竹子在冬天长出笋来供母亲食用……这些都可以通过诵读经典文学故事让学生领悟。教科书中多角度表达父母之恩,有《春蚕》中年年辛劳无怨无悔的母亲,有《秋天的怀念》中给残疾儿子重燃生活信心的病重的母亲,还有感天动地的《地震中的父与子》……让学生再联系实际生活,谈父母在生活中、学习中是怎样关心、爱护自己的,感受父母的不易,懂得孝道。
3.感恩他人
我们谁也不可能离群独居,都要与人相处。要与人相处得融洽,就应真诚地关心别人、尊重别人。如课文《一片蓝色的树叶》教育同学之间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如果别人帮助了我们,我们就应该感激人家,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在班集体中,还有个别学生心胸狭隘,凡事斤斤计较,不肯吃亏。对这样的学生,教师要教育他们学会宽容,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4.感恩社会
我们不仅要把学生培养为有个性的人,还要把学生培养为社会人,教育学生爱社会、爱人类,培养学生博大的胸怀。我们要引导学生从《雨中》等课文感受人与人之间互相帮助的新风尚;从《小珊迪》《中彩那天》等课文感受普通百姓的诚实守信;从《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等课文感受来自陌生人的生命再造之恩。
5.感恩祖国
祖国是具体可感的,祖国不仅有疆土,还有文化和她的万千子女。我们不仅要从描写祖国各地风景的文章中感知祖国的地大物博,更要从民族文化中感知祖国的博大精深,从祖国的优秀儿女特别是在祖国危难时刻为祖国而献身的英烈身上感知祖国的凝聚力和无尽的恩情。《万里长城》《赵州桥》《卢沟桥的狮子》等课文能让我们感受到祖国的灿烂文化;《狼牙山五壮士》等课文能让我们感知英烈的祖国心、民族义;《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詹天佑》等课文让我们体会到什么才是祖国的优秀儿女。让学生们从小立志,长大后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报效祖国。
二、语文教学应全方位地渗透感恩教育
1.在朗读中渗透
适合感恩教育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适合在朗读中体验恩情和深深的感激之情。因此,在知恩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感情朗读。感情朗读的重点,一是直接抒发感恩情感的語段,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可反复朗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体会对父母的感恩之心;二是突出人物特点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的语段,在朗读中体验人物的崇高,如《小抄写员》一课,要反复朗读有关叙利奥的心理描写的语段,体会叙利奥对父母的感恩之心和对家庭的责任感;三是景物描写细致的语段,要在反复的朗读中深入意境,体验大自然的美,激发敬畏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此外,教师要腾出时间让学生朗读全文,鼓励学生课外多读全文,把对课文的体验留下深刻的记忆。
2.在想象中渗透
表现大自然美景的课文,通过想象深入意境,能使大自然之美深入人心,如《黄河魂》对壶口瀑布的想象,能更加使人体验到大自然的造化之功、祖国的雄伟壮丽;表现祖国优秀儿女包括英烈的课文,通过想象,能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使学生对人物高尚品质的认识更加深刻,如《狼牙山五壮士》,想象五壮士英勇歼敌的情景,能够激起我们抵御侵略的决心。
3.在思维中渗透
对表现事物意义的课文,我们要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在思维中深刻认识事物的意义,体验恩情的深广。如《只有一个地球》,要引导学生通过认识地球对人类的意义,体会地球对人类的恩情是不可代替的;对于《圆明园的毁灭》的学习,可通过体会圆明园毁灭的意义,激发学生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情感。
4.在写作中渗透
作文是学生思维的创造,是知识的整合,是技能的运用,是情感的升华,是认识的提高过程。因此,结合语文教学内容把感恩教育渗透到作文教学中去,再结合具有特殊意义的节日和有纪念意义的命题,将会使感恩意识在作文中得到升华。如结合“妇女节”“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国庆节”等,启迪学生结合自身生活和学习体验,表达对祖国、对师长的热爱之情,使学生的文章闪烁情感的火花,使感恩教育在学生的写作中得到升华。
三、语文教学应课外延伸感恩教育
孩子出生后,父母们总是习惯默默地付出,不要求孩子给予任何的回报和感激,反而还一直骄傲地认为这是浓浓的亲情,是中国父母的美德,其实这正是我国“感恩教育”的缺失,或许会成为我们教育孩子的最大遗憾。不让儿女知道自己挣钱的艰辛,儿女怎会懂得珍惜?怎会懂得对自己的父母心存感激?就此现状,我及时开展了“感恩教育”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为的是让学生能从身边的人和事中学会感激,不但要亲身去尝试,还要写感恩笔录,这样学生就能从小事做起,学着去做感恩的事。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收获最大的就是知道了父母要他们学习的原因,仔细体会了父母的艰辛,学会了感恩、报恩、施恩。
感恩教育需要长期渗透,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是我们语文老师努力的一个方向。充分利用教科书中丰富的感恩教育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感恩、知恩、报恩和施恩,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只要做有心人,完全可以有所作为。但愿感恩之花开遍每个学生的心间,人人都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的未来就会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彭华生.语文教学思维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2]查贺琴.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8):134.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感恩教育;报恩;施恩
感恩教育的本质目标就是完善人的生命,特别是完善人的精神生命。因此,感恩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内涵,是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帮助他们逐步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重要教学内容。在小学语文教材里有许多文质兼美的赞歌,教师应该充分发掘教科书中的感恩教育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认真品读,好好赏析,激发他们的人生感悟,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一、语文教学应多角度地表现感恩教育
小学语文是一门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学科。语文教材大多是文质兼美的选文,课文里既有鲜明生动的形象,又凝聚着强烈的感情,渗透着深刻的恩情。语文教材中一篇篇真挚的儿童散文、一个个感人的儿童故事、一首首郎朗上口的诗歌不仅仅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基础素材,更是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着感恩教育,为人的终身精神发展打好“精神的底子”的情感基底。人教版教材的课文中有着丰富的感恩教育的教学资源,所表现的“恩”是丰富多彩的。
1.感恩自然
大自然不仅保证了人类生存的物质条件,还以壮丽秀美的山川哺育着人类,陶冶我们情操,开阔我们胸襟,培育我们精神。无论是一花一草还是和风细雨,都是大自然赠给我们的礼物。例如,《只有一个地球》告诉我们生养人类的是地球母亲,让学生知道爱护我们周围的环境,在平时的生活中节约用水、用电都是对地球妈妈最好的回报;《特殊的葬礼》使我们知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鸟的天堂》《西湖的“绿”》能让我们的心灵小憩。
2.感恩父母
中华民族历来讲究孝道,在五千年出现过多少可歌可泣的孝子。东汉的黄香九岁时能为父亲“温席”;三国时的孟宗“哭竹”,使竹子在冬天长出笋来供母亲食用……这些都可以通过诵读经典文学故事让学生领悟。教科书中多角度表达父母之恩,有《春蚕》中年年辛劳无怨无悔的母亲,有《秋天的怀念》中给残疾儿子重燃生活信心的病重的母亲,还有感天动地的《地震中的父与子》……让学生再联系实际生活,谈父母在生活中、学习中是怎样关心、爱护自己的,感受父母的不易,懂得孝道。
3.感恩他人
我们谁也不可能离群独居,都要与人相处。要与人相处得融洽,就应真诚地关心别人、尊重别人。如课文《一片蓝色的树叶》教育同学之间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如果别人帮助了我们,我们就应该感激人家,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在班集体中,还有个别学生心胸狭隘,凡事斤斤计较,不肯吃亏。对这样的学生,教师要教育他们学会宽容,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4.感恩社会
我们不仅要把学生培养为有个性的人,还要把学生培养为社会人,教育学生爱社会、爱人类,培养学生博大的胸怀。我们要引导学生从《雨中》等课文感受人与人之间互相帮助的新风尚;从《小珊迪》《中彩那天》等课文感受普通百姓的诚实守信;从《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等课文感受来自陌生人的生命再造之恩。
5.感恩祖国
祖国是具体可感的,祖国不仅有疆土,还有文化和她的万千子女。我们不仅要从描写祖国各地风景的文章中感知祖国的地大物博,更要从民族文化中感知祖国的博大精深,从祖国的优秀儿女特别是在祖国危难时刻为祖国而献身的英烈身上感知祖国的凝聚力和无尽的恩情。《万里长城》《赵州桥》《卢沟桥的狮子》等课文能让我们感受到祖国的灿烂文化;《狼牙山五壮士》等课文能让我们感知英烈的祖国心、民族义;《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詹天佑》等课文让我们体会到什么才是祖国的优秀儿女。让学生们从小立志,长大后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报效祖国。
二、语文教学应全方位地渗透感恩教育
1.在朗读中渗透
适合感恩教育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适合在朗读中体验恩情和深深的感激之情。因此,在知恩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感情朗读。感情朗读的重点,一是直接抒发感恩情感的語段,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可反复朗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体会对父母的感恩之心;二是突出人物特点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的语段,在朗读中体验人物的崇高,如《小抄写员》一课,要反复朗读有关叙利奥的心理描写的语段,体会叙利奥对父母的感恩之心和对家庭的责任感;三是景物描写细致的语段,要在反复的朗读中深入意境,体验大自然的美,激发敬畏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此外,教师要腾出时间让学生朗读全文,鼓励学生课外多读全文,把对课文的体验留下深刻的记忆。
2.在想象中渗透
表现大自然美景的课文,通过想象深入意境,能使大自然之美深入人心,如《黄河魂》对壶口瀑布的想象,能更加使人体验到大自然的造化之功、祖国的雄伟壮丽;表现祖国优秀儿女包括英烈的课文,通过想象,能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使学生对人物高尚品质的认识更加深刻,如《狼牙山五壮士》,想象五壮士英勇歼敌的情景,能够激起我们抵御侵略的决心。
3.在思维中渗透
对表现事物意义的课文,我们要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在思维中深刻认识事物的意义,体验恩情的深广。如《只有一个地球》,要引导学生通过认识地球对人类的意义,体会地球对人类的恩情是不可代替的;对于《圆明园的毁灭》的学习,可通过体会圆明园毁灭的意义,激发学生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情感。
4.在写作中渗透
作文是学生思维的创造,是知识的整合,是技能的运用,是情感的升华,是认识的提高过程。因此,结合语文教学内容把感恩教育渗透到作文教学中去,再结合具有特殊意义的节日和有纪念意义的命题,将会使感恩意识在作文中得到升华。如结合“妇女节”“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国庆节”等,启迪学生结合自身生活和学习体验,表达对祖国、对师长的热爱之情,使学生的文章闪烁情感的火花,使感恩教育在学生的写作中得到升华。
三、语文教学应课外延伸感恩教育
孩子出生后,父母们总是习惯默默地付出,不要求孩子给予任何的回报和感激,反而还一直骄傲地认为这是浓浓的亲情,是中国父母的美德,其实这正是我国“感恩教育”的缺失,或许会成为我们教育孩子的最大遗憾。不让儿女知道自己挣钱的艰辛,儿女怎会懂得珍惜?怎会懂得对自己的父母心存感激?就此现状,我及时开展了“感恩教育”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为的是让学生能从身边的人和事中学会感激,不但要亲身去尝试,还要写感恩笔录,这样学生就能从小事做起,学着去做感恩的事。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收获最大的就是知道了父母要他们学习的原因,仔细体会了父母的艰辛,学会了感恩、报恩、施恩。
感恩教育需要长期渗透,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是我们语文老师努力的一个方向。充分利用教科书中丰富的感恩教育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感恩、知恩、报恩和施恩,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只要做有心人,完全可以有所作为。但愿感恩之花开遍每个学生的心间,人人都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的未来就会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彭华生.语文教学思维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2]查贺琴.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8):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