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效的课堂结尾是形成教学高潮的重要推手。教师应充分利用结课来推进教学的质变。教学时通过以情激情,在结课中引发学生共鸣;通过归纳提炼,在结课中指导学生梳理感知;通过明确任務,在结课中引领学生学以致用。
[关键词]高效结课;以情激情;归纳提炼;学以致用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25-0065-01
对阅读教学而言,课堂的结尾是一节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引领学生进行归纳提炼、真情渲染、拓展运用的重要平台,更是促进学生语文核心能力发展的重要契机。要想拥有一个高效的课堂结尾,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以情激情,在结课中形成共鸣
文章不是无情物,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内在情感的渲染和内在价值观的体现。因此,阅读教学就不能缺失对文本情感元素的体悟与浸润。否则,教师教得了无生趣,学生学得也索然无趣。尤其是在课堂行将结束之际,教师应用自身满腔的热忱来感染学生,从而将阅读教学推向高潮。
如在教学《我和祖父的园子》一文后,学生不仅深入感知了萧红童年在祖父园子中度过的快乐时光,更借助资料认识到这其实是萧红童年唯一的快乐源泉。在课堂教学的最后,教师组织了“三读”课题的环节:其实,萧红的童年是——不幸的、悲惨的,但他的祖父用他的全部力量把这些不幸、悲伤挡在了外面,用爱为萧红营造了一个自由快乐的园子,那就是——(学生齐读) “我和祖父的园子”;长大后的萧红,虽然生活极度艰难和坎坷,但她的内心仍然保有一个幸福温暖的地方,那地方就是——(学生齐读) “我和祖父的园子”;今天,我们透过文字,看到七十年前那个可爱的小姑娘似乎仍在那个无拘无束的园子里玩耍,她的一举一动依旧触动着我们内心最柔弱的地方,那个园子就是——(学生齐读) “我和祖父的园子”。
一唱三叹的教学形式,反复递进的课堂朗读,教师富有激情的语言渲染,充分激活了学生内在的认知情感,更巧妙地链接了学生的内心意识与文本情愫,将阅读教学推向了全新的高度。
二、归纳提炼,在结课中梳理感知
不同的文体有着不同的写作原则,阅读教学的模式和策略也会完全不同。这就要求教师要采用顺应文体特征的认知通道展开教学。而在课堂教学的最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整个交流过程进行必要的梳理与总结,尤其是对学习的方法进行概括与归纳,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的阅读方法,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如《石灰吟》是一首典型的咏物诗,诗人于谦借助石灰暗喻自己坎坷的一生。教学中,教师设置了这样的版块:首先,诵读古诗,做到读得正确、读出节奏;其次,教师出示有关石灰制作的资料介绍,为学生自主理解诗歌的大意提供了资源支撑;再次,教师出示于谦的生平资料,将于谦一生的遭遇与石灰的生产过程进行有效链接,引导学生感受人与物之间的高度交融,感受咏物诗借物喻人的表达特点。而在课堂教学的最后,教师并没有草草收兵,而是引领学生对咏物诗的学习策略进行深入提炼,确定了诵读感知、感知事物、探寻共性、由物及人的学习策略。
学生在经历了对咏物诗的学习之后,通过总结板块的梳理与感知,对咏物诗学习的流程进行了理性的提炼与归纳,获得了自身核心素养的发展。
三、明确任务,在结课中学以致用
语文教学绝不能局限于书本,一旦教而不活、学而不用,教学的本真就会完全失去。真正有效的结课必须是水到渠成的导入与生成,是在引领学生学以致用的过程中,将阅读训练向更深处推进,真正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发展。
如在教学《黄鹤楼送别》这篇课文时,教师将课文借景抒情的特点作为教学的核心内容,引领学生将送别的场景、人物的言行和内心情感的涌动,巧妙地与课文所描写的情境整合在一起。在最后的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中的经历进行思考:“生活中哪些经历可以运用借景抒情的方式来体现?”学生纷纷结合自身的经历进行交流:有的认为考试成绩很理想可以借景抒情,有的表示与亲人的暂时性离别可以借景抒情,有的则表示取得了比赛的胜利也可以借景抒情……于是,教师顺势而下:“运用今天学习的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选择一种自己经历过的生活场景展开描写。”这样的练习促进了学生表达能力的良性发展。
有人说,阅读教学并不是要解决学生的所有问题,反而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和任务走出课堂。本案例中,教师在结尾之时引领学生充分关注生活实际,明确了课堂训练任务,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俗话说得好:“虎头不能蛇尾。”课堂结束板块,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是形成教学高潮的重要推手。教师应充分结合文本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渠道,强化对文本内容的深入感知,从而促进学生表达意识的不断提升。
(责编 刘宇帆)
[关键词]高效结课;以情激情;归纳提炼;学以致用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25-0065-01
对阅读教学而言,课堂的结尾是一节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引领学生进行归纳提炼、真情渲染、拓展运用的重要平台,更是促进学生语文核心能力发展的重要契机。要想拥有一个高效的课堂结尾,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以情激情,在结课中形成共鸣
文章不是无情物,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内在情感的渲染和内在价值观的体现。因此,阅读教学就不能缺失对文本情感元素的体悟与浸润。否则,教师教得了无生趣,学生学得也索然无趣。尤其是在课堂行将结束之际,教师应用自身满腔的热忱来感染学生,从而将阅读教学推向高潮。
如在教学《我和祖父的园子》一文后,学生不仅深入感知了萧红童年在祖父园子中度过的快乐时光,更借助资料认识到这其实是萧红童年唯一的快乐源泉。在课堂教学的最后,教师组织了“三读”课题的环节:其实,萧红的童年是——不幸的、悲惨的,但他的祖父用他的全部力量把这些不幸、悲伤挡在了外面,用爱为萧红营造了一个自由快乐的园子,那就是——(学生齐读) “我和祖父的园子”;长大后的萧红,虽然生活极度艰难和坎坷,但她的内心仍然保有一个幸福温暖的地方,那地方就是——(学生齐读) “我和祖父的园子”;今天,我们透过文字,看到七十年前那个可爱的小姑娘似乎仍在那个无拘无束的园子里玩耍,她的一举一动依旧触动着我们内心最柔弱的地方,那个园子就是——(学生齐读) “我和祖父的园子”。
一唱三叹的教学形式,反复递进的课堂朗读,教师富有激情的语言渲染,充分激活了学生内在的认知情感,更巧妙地链接了学生的内心意识与文本情愫,将阅读教学推向了全新的高度。
二、归纳提炼,在结课中梳理感知
不同的文体有着不同的写作原则,阅读教学的模式和策略也会完全不同。这就要求教师要采用顺应文体特征的认知通道展开教学。而在课堂教学的最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整个交流过程进行必要的梳理与总结,尤其是对学习的方法进行概括与归纳,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的阅读方法,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如《石灰吟》是一首典型的咏物诗,诗人于谦借助石灰暗喻自己坎坷的一生。教学中,教师设置了这样的版块:首先,诵读古诗,做到读得正确、读出节奏;其次,教师出示有关石灰制作的资料介绍,为学生自主理解诗歌的大意提供了资源支撑;再次,教师出示于谦的生平资料,将于谦一生的遭遇与石灰的生产过程进行有效链接,引导学生感受人与物之间的高度交融,感受咏物诗借物喻人的表达特点。而在课堂教学的最后,教师并没有草草收兵,而是引领学生对咏物诗的学习策略进行深入提炼,确定了诵读感知、感知事物、探寻共性、由物及人的学习策略。
学生在经历了对咏物诗的学习之后,通过总结板块的梳理与感知,对咏物诗学习的流程进行了理性的提炼与归纳,获得了自身核心素养的发展。
三、明确任务,在结课中学以致用
语文教学绝不能局限于书本,一旦教而不活、学而不用,教学的本真就会完全失去。真正有效的结课必须是水到渠成的导入与生成,是在引领学生学以致用的过程中,将阅读训练向更深处推进,真正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发展。
如在教学《黄鹤楼送别》这篇课文时,教师将课文借景抒情的特点作为教学的核心内容,引领学生将送别的场景、人物的言行和内心情感的涌动,巧妙地与课文所描写的情境整合在一起。在最后的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中的经历进行思考:“生活中哪些经历可以运用借景抒情的方式来体现?”学生纷纷结合自身的经历进行交流:有的认为考试成绩很理想可以借景抒情,有的表示与亲人的暂时性离别可以借景抒情,有的则表示取得了比赛的胜利也可以借景抒情……于是,教师顺势而下:“运用今天学习的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选择一种自己经历过的生活场景展开描写。”这样的练习促进了学生表达能力的良性发展。
有人说,阅读教学并不是要解决学生的所有问题,反而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和任务走出课堂。本案例中,教师在结尾之时引领学生充分关注生活实际,明确了课堂训练任务,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俗话说得好:“虎头不能蛇尾。”课堂结束板块,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是形成教学高潮的重要推手。教师应充分结合文本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渠道,强化对文本内容的深入感知,从而促进学生表达意识的不断提升。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