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观察经顶、颞部双针穿刺颅内血肿微创粉碎清除术治疗巨大自发性基底核出血的疗效。方法自发性基底核出血患者175例,出血量60~110ml。随机分为穿刺组88例和外科手术组87例。穿刺组先行CT定位,取顶、颞部穿刺靶点行颅内血肿微创粉碎清除术。外科手术组采用传统外科开颅手术。结果术后7、14、30天穿刺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别为(38±7)分、(27±5)分、(15±4)分,传统手术组分别为(39±6)分、(34±5)分、(25±4)分,术后7d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相比P>0.05,术后14、30d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相比P均<0.05。术后30 d内穿刺组分别发生肺感染6例、再出血3例、脑积水4例,死亡6例,传统手术组分别为22、13、3、15例。两组肺感染、再出血发生率和病死率相比P均<0.05。结论双针穿刺颅内血肿微创粉碎清除术治疗巨大自发基地核出血疗效优于传统外科开颅手术。
【关键词】颅内血肿清除术;基底核;颅内出血
自发性基底核出血致残率及病死率高,尤其出血量>50ml时,保守治疗效果极差。临床上多采用外科开颅手术治疗,但其创伤大,术后并发症多,神经功能恢复差。微创颅内血肿粉碎清除术创伤小,但血肿清除率和降低颅内压效果不及传统外科手术。2001年9月~2010年9月,我们对微创颅内血肿粉碎清除术进行了改良,并用改良后的经顶,、颞部双针穿刺微创粉碎清除术治疗巨大自发性基底核出血88例,临床效果优于87例同期行外科手术者。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175例自发性基底核出血患者,男91例,女84例。随机分为穿刺组88例和外科手术组87例。均合并高血压。
1.2 手术及疗效评定方法术前积极行降血压治疗,使术前血压低于160 /100 mmHg。穿刺组患者取仰卧位, 以2% 利多卡因局部麻醉, 并肌注氯丙嗪( 25mg) + 异丙嗪( 25mg) + 盐酸哌替啶(50mg)。根据CT片选择出血量最多和接近颅骨最小距离的CT层面,避开大的血管、静脉窦等重要解剖部位,测出血肿中心到钻颅点的距离,选用合适长度的YL- 1型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经CT定位,穿刺点分别选在顶部及颞部血肿距头皮最近处,进针方向要避开侧裂区血管、静脉窦及重要功能区。标记出头皮钻颅点后,常规消毒局麻,先用手电钻钻透颅骨,然后拔去钻芯,插入圆钝头针芯置入血肿中央,帽盖密封顶口,从侧引流管中用注射器抽吸血肿,将液态部分抽出。再从顶口插入血肿粉碎器,用一定压力注入3~5 ml生理盐水,利用射流作用击碎胶冻状血凝块,经引流管流出,可重复多次,直至流出液为淡红色为止。最后注入生化酶 (含尿激酶、肝素、透明质酸酶) 2~5 ml,夹闭引流管,4~6 h后开放,将已液化的血凝块排出。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保持呼吸道通畅, 调整血压, 营养神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支持治疗以及适量应用脱水剂和处理并发症等。
外科手术组患者采用气管插管全麻,在靠近血肿的部位行骨瓣开颅清除血肿,必要时去骨瓣减压。
2结果
术后7、14、30天穿刺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别为(38±7)分、(27±5)分、(15±4)分,传统手术组分别为(39±6)分、(34±5)分、(25±4)分,术后7d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相比P>0.05,术后14、30d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相比P均<0.05。术后30 d内穿刺组分别发生肺感染6例、再出血3例、脑积水4例,死亡6例,传统手术组分别为22、13、3、15例。两组肺感染、再出血发生率和病死率相比P均<0.05。
3讨论
自发性基底核出血致残率及死亡率高,目前研究认为,早期清除血肿可以减轻占位效应及缺血,有助于减少凝血和血液成分崩解时释放出毒性生物活性物质以及其他炎性介质对周围组织的损伤[1,2]。 本课题研究者采用经顶、颞部双针穿刺治疗颅内血肿微创粉碎清除术治疗巨大自发性基底核出血患者175例,他们出血量60~110ml。穿刺组先行CT定位,取顶、颞部穿刺靶点行颅内血肿微创粉碎清除术。外科手术组采用传统外科开颅手术。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术后7、14、30天穿刺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别为(38±7)分、(27±5)分、(15±4)分,传统手术组分别为(39±6)分、(34±5)分、(25±4)分,术后7d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相比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4、30d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相比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 <0.05)。术后30 d内穿刺组分别发生肺感染6例、再出血3例、脑积水4例,死亡6例,传统手术组分别为22、13、3、15例。两组肺感染、再出血发生率和病死率相比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 <0.05)。我们研究结果显示:经顶,颞部双针穿刺微创粉碎清除术治疗自发性基底核出血,与传统外科手术相比,不仅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较好, 同时肺感染及再出血、脑积水等并发症明显降低。并且有着定位准确,减轻损伤,引流方便,术后并发症少的特点。
本研究中, 穿刺组术后14及30 d,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肺感染发生率与外科手术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30 d 内除脑积水发生率外, 再出血、肺感染发生率及死亡率,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术式值得推广。综上, 笔者认为采用经顶,颞部双针穿刺微创粉碎清除术治疗自发性基底核出血的治疗是目前治疗自发性基底核出血的一种操作简单 安全有效 创伤很小 可显缩短病程的重要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 Fernades HM, Gregson B, Siddique S, et al. Surgery in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J]. Stroke, 2000, 31: 2511-2516.
[2] 赵雅度. 高血压脑出血性疾病的治疗. 王忠诚. 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 ]. 武汉: 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864-871.
【关键词】颅内血肿清除术;基底核;颅内出血
自发性基底核出血致残率及病死率高,尤其出血量>50ml时,保守治疗效果极差。临床上多采用外科开颅手术治疗,但其创伤大,术后并发症多,神经功能恢复差。微创颅内血肿粉碎清除术创伤小,但血肿清除率和降低颅内压效果不及传统外科手术。2001年9月~2010年9月,我们对微创颅内血肿粉碎清除术进行了改良,并用改良后的经顶,、颞部双针穿刺微创粉碎清除术治疗巨大自发性基底核出血88例,临床效果优于87例同期行外科手术者。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175例自发性基底核出血患者,男91例,女84例。随机分为穿刺组88例和外科手术组87例。均合并高血压。
1.2 手术及疗效评定方法术前积极行降血压治疗,使术前血压低于160 /100 mmHg。穿刺组患者取仰卧位, 以2% 利多卡因局部麻醉, 并肌注氯丙嗪( 25mg) + 异丙嗪( 25mg) + 盐酸哌替啶(50mg)。根据CT片选择出血量最多和接近颅骨最小距离的CT层面,避开大的血管、静脉窦等重要解剖部位,测出血肿中心到钻颅点的距离,选用合适长度的YL- 1型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经CT定位,穿刺点分别选在顶部及颞部血肿距头皮最近处,进针方向要避开侧裂区血管、静脉窦及重要功能区。标记出头皮钻颅点后,常规消毒局麻,先用手电钻钻透颅骨,然后拔去钻芯,插入圆钝头针芯置入血肿中央,帽盖密封顶口,从侧引流管中用注射器抽吸血肿,将液态部分抽出。再从顶口插入血肿粉碎器,用一定压力注入3~5 ml生理盐水,利用射流作用击碎胶冻状血凝块,经引流管流出,可重复多次,直至流出液为淡红色为止。最后注入生化酶 (含尿激酶、肝素、透明质酸酶) 2~5 ml,夹闭引流管,4~6 h后开放,将已液化的血凝块排出。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保持呼吸道通畅, 调整血压, 营养神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支持治疗以及适量应用脱水剂和处理并发症等。
外科手术组患者采用气管插管全麻,在靠近血肿的部位行骨瓣开颅清除血肿,必要时去骨瓣减压。
2结果
术后7、14、30天穿刺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别为(38±7)分、(27±5)分、(15±4)分,传统手术组分别为(39±6)分、(34±5)分、(25±4)分,术后7d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相比P>0.05,术后14、30d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相比P均<0.05。术后30 d内穿刺组分别发生肺感染6例、再出血3例、脑积水4例,死亡6例,传统手术组分别为22、13、3、15例。两组肺感染、再出血发生率和病死率相比P均<0.05。
3讨论
自发性基底核出血致残率及死亡率高,目前研究认为,早期清除血肿可以减轻占位效应及缺血,有助于减少凝血和血液成分崩解时释放出毒性生物活性物质以及其他炎性介质对周围组织的损伤[1,2]。 本课题研究者采用经顶、颞部双针穿刺治疗颅内血肿微创粉碎清除术治疗巨大自发性基底核出血患者175例,他们出血量60~110ml。穿刺组先行CT定位,取顶、颞部穿刺靶点行颅内血肿微创粉碎清除术。外科手术组采用传统外科开颅手术。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术后7、14、30天穿刺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别为(38±7)分、(27±5)分、(15±4)分,传统手术组分别为(39±6)分、(34±5)分、(25±4)分,术后7d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相比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4、30d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相比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 <0.05)。术后30 d内穿刺组分别发生肺感染6例、再出血3例、脑积水4例,死亡6例,传统手术组分别为22、13、3、15例。两组肺感染、再出血发生率和病死率相比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 <0.05)。我们研究结果显示:经顶,颞部双针穿刺微创粉碎清除术治疗自发性基底核出血,与传统外科手术相比,不仅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较好, 同时肺感染及再出血、脑积水等并发症明显降低。并且有着定位准确,减轻损伤,引流方便,术后并发症少的特点。
本研究中, 穿刺组术后14及30 d,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肺感染发生率与外科手术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30 d 内除脑积水发生率外, 再出血、肺感染发生率及死亡率,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术式值得推广。综上, 笔者认为采用经顶,颞部双针穿刺微创粉碎清除术治疗自发性基底核出血的治疗是目前治疗自发性基底核出血的一种操作简单 安全有效 创伤很小 可显缩短病程的重要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 Fernades HM, Gregson B, Siddique S, et al. Surgery in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J]. Stroke, 2000, 31: 2511-2516.
[2] 赵雅度. 高血压脑出血性疾病的治疗. 王忠诚. 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 ]. 武汉: 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864-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