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统编教材第四单元要求学生结合资料理解课文。而搜集整合资料并运用资料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学生语文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种能力。教师在教学时要让学生明确资料搜集的目的性,并教给学生一定的方法,掌握资料查阅的技巧性,教学中,确保资料使用的有效性,最大价值的发挥资料运用的实际意义。
[关键词]统编教材;资料价值;有效利用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34-0073-02
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安排了四篇课文,这一单元的人文主题是热爱祖国,这一点,教师们在教学时都能够准确地把握。但是这一单元在语文工具性学习中所要把握的一个重点是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是一种学语文,用语文的大语文教学观。为什么要搜集资料?怎样收集资料?搜集怎样的资料?这些不仅困扰着学生,同样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好好地思考。
今天,我听了一堂五年级组内开展的教学研讨课,就是第四单元的古诗三首。由于《示儿》与《题临安邸》的创作背景及表达的情感较为相似,所以教师安排将这两首诗一教时学完。教学中,教师紧扣诗人爱国这一条思想情感线索,同时也在课前引导学生收集资料,并在课堂上做了资料的交流。
首先来看这位教师搜集的资料和教学时呈现的方式。
A.资料交流一
课前,请学生交流搜集的“宋朝”的資料。
教师:谁在课前搜集了有关“宋朝”的资料?(学生在座位上简单交流了北宋与南宋)
B. 资料交流二
1.你能体会到诗人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感情写下这首绝笔诗的吗?
2.用文中的一个字——悲。
3.陆游为什么而悲? (不能看到祖国统一)
4.还为什么而悲?我们随着陆游一起,走进他的生活。(补充材料)
(1)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观大散观图有感》
(2)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陆游《金错刀行》
(3)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关山月》
(4)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5)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6)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教学时,教师逐句出示,逐句讲解意思,学生逐句朗读。
C.资料交流三
在交流完南宋都城杭州的美丽后,教师出示 《清明上河图》。
教师指着《清明上河图》讲解:汴州,曾经是北宋的都城,是当时历史上最发达、最繁荣的一个城市。北宋画家张择端的这幅全长5米多的《清明上河图》,就生动地再现了汴京的繁华与富裕:风景如画、街道纵横、店铺林立、人来人往、人民富足安宁……
教师通过《清明上河图》的介绍,旨在让学生感受汴州之兴旺、繁荣。
纵观教师这三段资料的呈现以及教学过程,可以说,教师已经有了教学生课前搜集资料和利用搜集的资料进行教学的意识,并在教学中通过资料感悟作者和文本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但是,在这几段资料呈现的教学流程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是被动接受的对象,这显然是违背“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现代教学理念的;同时,这些资料的呈现,大都是教师给予,而不是学生搜集到的,这对培养孩子搜集资料的意识与能力是不利的;另外,因为资料没有发挥最大的利用价值,学生是被动地接受,这样学生很难通过资料真正感悟到诗人的思想感情。
总而言之,课堂中通过资料的搜集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成了课堂教学中的“面子工程”,华而不实,这一部分的教学没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学得不够扎实,效果也肯定不够明显的。
所以,为什么要查资料,如何引导学生去搜集资料,如何有效地利用资料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并真正达到发展学生的能力,提高课堂效率,是我们每个语文教师必须深思的问题。本人结合单元教学要求,结合现代教学理念,觉得要做到资料价值的有效利用,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明确资料搜集的目的性
教师让学生搜集资料的目的其实是不言而喻的,那就是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通过分析重构资料、运用资料,从而达到有效理解文本的目标。这一目的不仅只是教师明白,也应该让学生在课堂交流中明白通过搜集资料能有效地理解文本,解决相应的问题。只有这样明确了搜集资料的目的,才有可能自觉地有针对性地去搜集资料。结合古诗《示儿》《题临安邸》两首古诗的教学,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感受到资料收集的好处。当然,这些资料不仅可以来自网络,也可以来自教科书上的注解,更可以是字词典等工具书上查找到的。学生运用搜集的资料,感知南宋政府的昏庸腐败,纸醉金迷,从而感受到陆游的“悲”,林升的“愤”,从而感受到两位诗人通过一悲一愤,流露出的浓浓的爱国情怀。教学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资料的来源,表扬资料搜集的有效性,从而让学生深刻感受通过搜集资料来学习、感悟文本的好处,达到激发学生自主收集资料的兴趣 ,同时也扩大学生阅读量。
二、掌握资料查阅的技巧性
资料的查阅并不是漫无目的,乱搜一通,它也是有一定的技巧性的。
首先,资料的查阅要结合文本特点。《示儿》《题临安邸》是两首古诗,对于古诗的理解,我们一般要了解诗人,这就要查阅诗人陆游与林升的相关资料。同时我们也要了解诗人的写作背景,这当然也需要查找。另外古诗中出现的地名,要去查查地理位置,跟现在地图上的是否一致。还有,就是对诗句不理解或学生理解古诗遇到的困惑,譬如,陆游为什么那样“悲”,就要查查陆游的人生经历或者他写的其他诗句了。林升为什么说“把杭州作汴州”,汴州当时是怎样的情形,这些都要搜集资料来理解。 其次,资料的查阅要根据学生特点。学生的知识层次、理解水平是不均衡的。有的学生对字词不理解,就可以查找工具书;对于宋朝的历史,有的学生只了解北宋,就要搜集南宋的历史资料;有的学生对于句子的理解有困难,就可以去查找工具书或百度查找……总之,学生根据自己的现状,对照文本的理解感悟,有困惑的地方就要去查找资料。
第三,资料的查阅要学会筛选重构。资料的搜集,并不是资料的简单堆积。臃肿冗长的资料,不仅不利于对文本的深入感悟与正确理解,反而会给自己带来了各种麻烦,致使效果不理想,更有甚者泯灭了自己查找资料的兴趣。所以,资料搜集后,一定要学会筛选重构。我们要筛选对于理解文本内容,感悟作者情感有价值的资料,有时为了了解作者的情感,将作者的相关事件按时间顺序进行重构,如按时间顺序,重构陆游一生的爱国诗句,让人一读便对诗人的形象了然于胸。
三、确保资料使用的有效性
资料使用的有效性,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料运用的价值。在《示儿》的教学中,教师在课前交流资料的这一环节,教学过程显得太简单,没有发挥资料运用的价值。为了可以调动更多的学生參与教学活动,教师可以事先了解学生所搜集的资料,同时请准备交流的学生上台,让他们排成一排按顺序逐个进行介绍,并可以随机问:你这些资料是哪来的?为什么要收集这资料?这样的提问,让学生明白搜集资料是有目的性的,搜集资料是非常有好处的,搜集资料的途径也很多;其他学生作为听众也需要有任务,那就是边听要边思考:哪些资料最有价值?从这些价值中你了解到了什么?谁的可以先介绍,谁的可以晚介绍?通过交流,可以让学生明白这些资料是有先后顺序的,先北宋后南宋。这样的教学安排,不仅调动了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在交流中能让学生明白资料搜集的目的性与重要性。
在《示儿》教学的资料交流二中,教师通过搜集到的有关陆游的六个诗句,来引导学生体会他的爱国情感,这个教学流程中,教师始终在牵着学生学,违背了教学理念。其实这六个诗句很好,只要有效利用,就能发挥有效的价值。教学时,教师可以用一个提纲挈领的问题:陆游为什么这么“悲”呢?请大家看老师给大家带来的六个句子。六句古诗一下子出示,并在每一句古诗后面写上陆游的年龄。请大家自由读读,一会儿再挑感受最深的或已经了解的句子来交流。通过交流,学生一下子可以感受到诗人陆游从年轻到年老病重一直忧国忧民,爱国主义情怀跃然纸上。这样的组织教学,就能很好地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
总而言之,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规律,根据单元教学的具体要求,来设计并组织教学活动,有效地查找整合资料并运用资料来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发展学生的能力,切实提高课堂效率 。
(责编 韦淑红)
[关键词]统编教材;资料价值;有效利用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34-0073-02
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安排了四篇课文,这一单元的人文主题是热爱祖国,这一点,教师们在教学时都能够准确地把握。但是这一单元在语文工具性学习中所要把握的一个重点是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是一种学语文,用语文的大语文教学观。为什么要搜集资料?怎样收集资料?搜集怎样的资料?这些不仅困扰着学生,同样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好好地思考。
今天,我听了一堂五年级组内开展的教学研讨课,就是第四单元的古诗三首。由于《示儿》与《题临安邸》的创作背景及表达的情感较为相似,所以教师安排将这两首诗一教时学完。教学中,教师紧扣诗人爱国这一条思想情感线索,同时也在课前引导学生收集资料,并在课堂上做了资料的交流。
首先来看这位教师搜集的资料和教学时呈现的方式。
A.资料交流一
课前,请学生交流搜集的“宋朝”的資料。
教师:谁在课前搜集了有关“宋朝”的资料?(学生在座位上简单交流了北宋与南宋)
B. 资料交流二
1.你能体会到诗人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感情写下这首绝笔诗的吗?
2.用文中的一个字——悲。
3.陆游为什么而悲? (不能看到祖国统一)
4.还为什么而悲?我们随着陆游一起,走进他的生活。(补充材料)
(1)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观大散观图有感》
(2)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陆游《金错刀行》
(3)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关山月》
(4)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5)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6)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教学时,教师逐句出示,逐句讲解意思,学生逐句朗读。
C.资料交流三
在交流完南宋都城杭州的美丽后,教师出示 《清明上河图》。
教师指着《清明上河图》讲解:汴州,曾经是北宋的都城,是当时历史上最发达、最繁荣的一个城市。北宋画家张择端的这幅全长5米多的《清明上河图》,就生动地再现了汴京的繁华与富裕:风景如画、街道纵横、店铺林立、人来人往、人民富足安宁……
教师通过《清明上河图》的介绍,旨在让学生感受汴州之兴旺、繁荣。
纵观教师这三段资料的呈现以及教学过程,可以说,教师已经有了教学生课前搜集资料和利用搜集的资料进行教学的意识,并在教学中通过资料感悟作者和文本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但是,在这几段资料呈现的教学流程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是被动接受的对象,这显然是违背“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现代教学理念的;同时,这些资料的呈现,大都是教师给予,而不是学生搜集到的,这对培养孩子搜集资料的意识与能力是不利的;另外,因为资料没有发挥最大的利用价值,学生是被动地接受,这样学生很难通过资料真正感悟到诗人的思想感情。
总而言之,课堂中通过资料的搜集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成了课堂教学中的“面子工程”,华而不实,这一部分的教学没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学得不够扎实,效果也肯定不够明显的。
所以,为什么要查资料,如何引导学生去搜集资料,如何有效地利用资料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并真正达到发展学生的能力,提高课堂效率,是我们每个语文教师必须深思的问题。本人结合单元教学要求,结合现代教学理念,觉得要做到资料价值的有效利用,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明确资料搜集的目的性
教师让学生搜集资料的目的其实是不言而喻的,那就是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通过分析重构资料、运用资料,从而达到有效理解文本的目标。这一目的不仅只是教师明白,也应该让学生在课堂交流中明白通过搜集资料能有效地理解文本,解决相应的问题。只有这样明确了搜集资料的目的,才有可能自觉地有针对性地去搜集资料。结合古诗《示儿》《题临安邸》两首古诗的教学,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感受到资料收集的好处。当然,这些资料不仅可以来自网络,也可以来自教科书上的注解,更可以是字词典等工具书上查找到的。学生运用搜集的资料,感知南宋政府的昏庸腐败,纸醉金迷,从而感受到陆游的“悲”,林升的“愤”,从而感受到两位诗人通过一悲一愤,流露出的浓浓的爱国情怀。教学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资料的来源,表扬资料搜集的有效性,从而让学生深刻感受通过搜集资料来学习、感悟文本的好处,达到激发学生自主收集资料的兴趣 ,同时也扩大学生阅读量。
二、掌握资料查阅的技巧性
资料的查阅并不是漫无目的,乱搜一通,它也是有一定的技巧性的。
首先,资料的查阅要结合文本特点。《示儿》《题临安邸》是两首古诗,对于古诗的理解,我们一般要了解诗人,这就要查阅诗人陆游与林升的相关资料。同时我们也要了解诗人的写作背景,这当然也需要查找。另外古诗中出现的地名,要去查查地理位置,跟现在地图上的是否一致。还有,就是对诗句不理解或学生理解古诗遇到的困惑,譬如,陆游为什么那样“悲”,就要查查陆游的人生经历或者他写的其他诗句了。林升为什么说“把杭州作汴州”,汴州当时是怎样的情形,这些都要搜集资料来理解。 其次,资料的查阅要根据学生特点。学生的知识层次、理解水平是不均衡的。有的学生对字词不理解,就可以查找工具书;对于宋朝的历史,有的学生只了解北宋,就要搜集南宋的历史资料;有的学生对于句子的理解有困难,就可以去查找工具书或百度查找……总之,学生根据自己的现状,对照文本的理解感悟,有困惑的地方就要去查找资料。
第三,资料的查阅要学会筛选重构。资料的搜集,并不是资料的简单堆积。臃肿冗长的资料,不仅不利于对文本的深入感悟与正确理解,反而会给自己带来了各种麻烦,致使效果不理想,更有甚者泯灭了自己查找资料的兴趣。所以,资料搜集后,一定要学会筛选重构。我们要筛选对于理解文本内容,感悟作者情感有价值的资料,有时为了了解作者的情感,将作者的相关事件按时间顺序进行重构,如按时间顺序,重构陆游一生的爱国诗句,让人一读便对诗人的形象了然于胸。
三、确保资料使用的有效性
资料使用的有效性,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料运用的价值。在《示儿》的教学中,教师在课前交流资料的这一环节,教学过程显得太简单,没有发挥资料运用的价值。为了可以调动更多的学生參与教学活动,教师可以事先了解学生所搜集的资料,同时请准备交流的学生上台,让他们排成一排按顺序逐个进行介绍,并可以随机问:你这些资料是哪来的?为什么要收集这资料?这样的提问,让学生明白搜集资料是有目的性的,搜集资料是非常有好处的,搜集资料的途径也很多;其他学生作为听众也需要有任务,那就是边听要边思考:哪些资料最有价值?从这些价值中你了解到了什么?谁的可以先介绍,谁的可以晚介绍?通过交流,可以让学生明白这些资料是有先后顺序的,先北宋后南宋。这样的教学安排,不仅调动了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在交流中能让学生明白资料搜集的目的性与重要性。
在《示儿》教学的资料交流二中,教师通过搜集到的有关陆游的六个诗句,来引导学生体会他的爱国情感,这个教学流程中,教师始终在牵着学生学,违背了教学理念。其实这六个诗句很好,只要有效利用,就能发挥有效的价值。教学时,教师可以用一个提纲挈领的问题:陆游为什么这么“悲”呢?请大家看老师给大家带来的六个句子。六句古诗一下子出示,并在每一句古诗后面写上陆游的年龄。请大家自由读读,一会儿再挑感受最深的或已经了解的句子来交流。通过交流,学生一下子可以感受到诗人陆游从年轻到年老病重一直忧国忧民,爱国主义情怀跃然纸上。这样的组织教学,就能很好地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
总而言之,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规律,根据单元教学的具体要求,来设计并组织教学活动,有效地查找整合资料并运用资料来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发展学生的能力,切实提高课堂效率 。
(责编 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