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与海》:生命活力与自然法则的对话

来源 :校园英语·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dal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海明威在晚期的巨作《老人与海》中,通过简单凝练的故事情节,将他的坎坷一生中与“人与自然”有关的哲学思考逐一刻画而出,他认为人的力量于自然法则之中而言是“不合理的”,但是人不能因此就被自然打败。在此笔者将从《老人与海》凝练简单的故事情节中,解读海明威关于人与自然的对话内容,领悟海明威对生命的深刻思考。
  【关键词】《老人与海》;外国文学;人与自然;海明威;哲学思考
  【作者简介】包茜,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欧内斯特·米勒·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1899年-1961年)是二十世纪享誉世界的美国最著名的现代小说家之一,他也美国“迷失的一代”(Lost Generation)文学作家中的鲜明代表人物,其作品中满溢着他对于自己的人生百感交集地思考与感悟。在《老人与海》这部作品中,海明威以主人公一位名为桑提亚哥的老渔夫与巨鲨的激烈斗争为主线,讲述了一个简单凝练、篇幅不大的故事,但这个简单的故事中包含着很多作者对于人与自然思考与对话,作者将其描写入老渔夫孤独的内心独白之中。
  一、创作源于生活——创作主体的人生经历
  《老人与海》于1952年发表并于当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作者借由简单的故事情节将他对人与自然的看法表达的淋漓尽致。海明威所创作的《老人与海》在近半个世纪以来一直广传于世,这部作品自发表以来就广受人们的阅读传颂,越来越多的读者对这部作品加以新的思考。每当我们再次打开这部作品时,作者在这部作品中所运用的简洁明快的写作手法,令我们对这部作品中的故事情节记忆犹新,作者在作品中对于钓鱼、狩猎、斗牛、滑雪等的细致描写的背后述说着他对那些面对死亡而仍然斗志昂扬的普通人的钦佩之情,在他歌颂普通人的勇敢与真诚的背后表露着他对世界的深切思考,将他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看法娓娓道来。解读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的关键就是解读他对于人与自然的思考观念,而他丰富曲折的人生经历是形成他这种的思想观念的重要线索。
  1.海明威与自然有关的人生历程。海明威于1899年在芝加哥一个医生家庭降生,于1961年在爱达荷州凯彻姆的住所中自杀离世。纵观海明威的一世,有三个令他逐步形成自己的人与自然的思考观念的重要阶段。其一,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美国政府为保障自身利益,揭开了战争初期时的伪装面具,鼓吹“光荣”、“神圣”、“拯救世界民主”等口号,倡议美国青年加入战争。海明威在当时也加入了隶属美国红十字会的医疗队,而在一次救援伤员的过程中也令自己身负重伤。一战结束后,很多美国的优秀青年死于战场之上,但海明威发现并没有人重视与尊重牺牲的及重伤的战士,他被这种现象所触动而深感悲哀。第一次世界大战令海明威经历了心灵与肉体的双重创伤,世界令他逐渐陷入迷惘之中。海明威在他所创作的《永别了,武器》中凭借主人公的内心自白抒发了他对社会的残暴不仁的厌恶与憎恨。
  其二,海明威的创作思潮产生巨大改变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西班牙内战爆发时,虽然他无法走出迷惘与忧郁,但他也成为了一名英勇的反法西斯战士。他不再一味的反对战争,而是亲自拥护反法西斯战争。那时他尝试过用自己的游艇诱捕德国潜艇,还在古巴建立了一个反法西斯情报中心。但他也只是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当时是站在资产阶级和平主义与人道主义的立场上奋战,他并不了解帝国主义战争的根源与本质,这令他无法摆脱对现实世界的悲观情愫。
  其三,这也是海明威矛盾人生观发生改变的第三个阶段,即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海明威选择定居于古巴,一方面他用奋斗哲学来指导他继续发扬个人英雄主义的生活;另一方面他又再次沦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便已产生的悲观主义之中,他认为人生的支配是一场任何人都没有办法抗拒的命运,但人生又是一场非常残暴的战斗。《老人与海》就是在此时期完成创作的,这部作品也集中表现了他这一时期人生的态度。
  不难看出,海明威成长在一个暴力与战争肆虐的时代。这样的时代特点使海明威逐渐形成了矛盾与复杂的思想观念。他认为人生在世总是孤独的,生活是空虚无意义的,每个人都注定要失败。但是,人类不应该向失败屈服,应该保持优雅的风度。他说出人类面对死亡威胁时临危不惧的内心本源,这是由于人的个体对死亡的蔑视,还有可能是人对积极追求的动力,比如爱国心、自尊心、种种激情等,尽管每个人都在残酷的世界中都是独军奋战,但也都无法避免的会面对失败与死亡。这都表露出他的心里一直在不停地与失望反复抗争着,同时也对他的人与自然的观念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海明威“人与自然的观念”透析。“认识开始于对现实感性的、生动的直观感受。人的感性经验(知觉、表象、感觉)是将外界与人连接起来的知识来源。”,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由此可见,海明威的人生经历是令他自然观念产生的主要来源。我们可以从总体上这样来透析海明威的“人与自然”的观念:
  从现实与精神层面来说,人类的力量是难以抗拒自然法则的,海明威对此说人的力量是“不合理的”。虽然如此,但人的精神力量是不容小觑的,“每个人人并不是生来就准备要被打败的,即使自然尽可能将他消灭却也无法打败他。”。从命运与奋斗层面来说,他认为每个人的人生都是孤立无援的,每个人都注定会面临失败以及死亡,但百折不挠的个人奋斗意志是值得敬佩的。《老人与海》中描写道“生活就是个悲剧,人在冥冥之中就注定要被不怀好意的宇宙领入毁灭之中,这是人类无法缓解或改变的客观事实。”,而即使面对死亡也无所畏惧是人的唯一出路与价值体现。
  二、文本彰显观念——《老人与海》承载海明威“人与自然”的观念
  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叙述道,主人公老渔夫桑提亞哥在经历了连续八十四天的空手而归后,终于在第八十五天之际,他孤军一人远达深海时钓到了一条巨大的马林鱼。他在归程之中却遭受到巨鲨的袭击,他与巨鲨展开激烈的搏斗,最终他只能携马林鱼的一具鱼骨架回到岸边。海明威就是凭借这凝练简单的故事情节,向人类贡献出一部含蓄却又极具哲理的寓言性小说,充分的展现出海明威对于自然观念的思考的路径。   1.自然法则下的“无力”人类。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的描写表述出他“人的力量是无法与自然力量相抗争”的观念,但他认为人的精神力量是不可低估的,他对人类的“乐观”精神的大加赞赏就是人类所拥有的“精神力量”的重要体现。《老人与海》中的主人公桑提亚哥就是一个有着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的老人,他心中满怀着期望与信心准备迎接他未来的生活。
  主人公老渔夫桑提亚哥已经长达八十四天没有捕获到任何鱼,起初还有曼诺林这个年轻的孩子陪他一起共担苦难,但在他们共同度过了四十天的霉运时光之后,曼诺林的父亲便让他到另一条船上劳动去了。桑提亚哥从那天起就只剩他一个人劳作。他每天清晨就开始划着他那艘小船向会有大鱼出现的墨西哥湾进发,而每天傍晚都是以两手空空归来。他每天只能吃曼诺林用自己挣来的钱买来的或是偷窃或是乞讨来的食物,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他每天依旧保持着乐观。在晚餐吃黑蚕豆与大米饭时,他们照旧讨论的是那些在好运气时捕获大鱼的日子,席间并无沮丧与悲伤。
  桑提亚哥的乐观同样存在于他人生里“生死般的人生竞争”的态度之中,他虽然为了生存将马林鱼不得已的杀死了,但他将马林鱼看作他的“亲兄弟”,他欢迎它,崇尚它,敬佩它,最后甚至爱上了它。他虽然为了保护自己捕获的猎物又不得已的和强劲而美丽的敌人巨鲨进行激烈搏斗,但他也会赞美巨鲨为“美丽”的,并对于巨鲨的聪明与强壮赋予敬佩与赞赏。
  在桑提亚哥钓到马林鱼第二天早晨,那条鱼跳出了水面。桑提亚哥见到鱼儿灵活的翻腾时便清楚自己钓到的是一条罕见的巨大的马林鱼,鱼儿一时间又沉入了水中,向东方游去。桑提亚哥在炎热的下午时,就只能尽量节约着喝着水壶中的水。尽管他的背酸疼的很厉害,他的手也被划破了,但他的乐观丝毫未改。桑提亚哥回忆起从前人们称呼他为“优胜者”的画面,他回想起他与西恩富戈斯地方上拥有最大力气的黑人码头轿夫比赛扳手腕的场景,他想起在走过他生命中的垒球比赛、老狄马吉奥和狮子。作品中描写出他的观点,人同鲨鱼“说到究竟,这一个总要杀死那一个。”,他把人同鲨鱼的斗争设想为人生的博弈,在他同鲨鱼群斗争的过程中,他也体验着战斗的欢愉。他捕鱼的目的除了“维持生计”之外,还为了“绽放光荣”。因“鱼一方面会养活我,一方面要弄死我”,所以他一定要战胜鱼。直到老渔夫搏斗的精疲力竭,他带着那具马林鱼的骨架疲乏的回到家中,在他倒头沉睡之时,他的梦中出现了那头狮子。
  老渔夫桑提亚哥即使面对强大的自然造物主,他也毫无惧色的勇敢搏斗,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所倡导的就是老渔夫这种无所畏惧的乐观精神。人类常常要面对强大却又不可战胜的自然,但人类又离不开自然,那么人类还应该怎么办呢?海明威用《老人与海》告诉世人,人类应该坚持优胜者的翩翩风度,维护尊严,不畏艰险。
  2.顽强斗争下的“强者”人类。主人公桑提亚哥和鲨鱼殊死搏斗的情节占据海明威著《老人与海》作品中的主要篇幅。在桑提亚哥意识到自己所钓的是一条巨大的马林鱼后的一个小时,他便瞧见了第一头凶猛的尖吻鲭鲨鱼。鲨鱼迅速的游向老渔夫的猎物,并立即用它铁耙状的牙齿试图撕裂这条死马林鱼。老人拼尽全力地把鱼叉扎向鲨鱼的背脊,尖吻鲭鲨的身上插着鱼叉打着滚沉入水中。一会儿,他看到海面上又有两头犁头鲨向猎物游来,他把刀子快速的绑在船桨的一头并击中了其中一头鲨鱼,他盯着这头食腐肉的巨型动物滑落入深海之中。第三头鲨鱼在他附近出现之时,他奋力将刀子戳向鲨鱼。鲨鱼因感到疼痛激灵的打了一个滚,此时便用它的身体将刀柄折断了。老渔夫与鲨鱼之间的斗争虽然是激烈又惨痛的,但海明威就是想借此来表达他心中所描画的悲壮之美,并讴歌着老渔夫不畏险阻、英勇拼搏的勇敢行为。
  人的对立面——自然,是展现出老渔夫与威胁及死亡做斗争时的英勇无畏的主要表达途径,也展现出人类面对命运时的精神力量。海明威巧妙的将老人与海、人与自然糅杂在一起来讲述他的哲学观念,这正是他创作文风的高明之处。他借助鲨鱼的凶恶强大来烘托出老渔夫桑提亚哥的顽强坚毅,通过面对大自然中的强者百折不挠的斗争,令这个年老力衰的渔夫弱者的形象散发出璀璨的精神光芒。倘若桑提亚哥面对的只是温和的对手与温顺的自然,那也就无法将他人格中的英雄主义发挥的如此淋漓尽致。只有当人类处于极度劣势的环境中,只有当人类处于孤立无援的境遇中,才能使海明威这种对人类精神力量的讴歌,拨动人类的心弦。
  3.人与自然相处下的悲剧结局。如今世界每天都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革,日日夜夜谱写着人类运用自然而创造的伟大成就。但某些地区持续不断的洪水与干旱,印证着厄尔尼诺现象的出现,大自然的法则与规律是人类不可违逆的。列宁就曾在经济学家们所提出的用人的劳动可以代替自然力的观点上持反对意见,他曾所言:“一般来说,正如普特无法代替俄尺一样,自然的力量也是无法被人的劳动所代替的。人无论在农业或工业中,只能认识与运用自然力量的作用,并借助工具及机器等降低运用时的困难。”。
  《老人与海》是一个扣人心弦的故事,同时也是一个带有宗教隐喻意味的寓言故事。《老人与海》中主人公老渔夫名为桑提亚哥,他的名字“桑提亚哥”在西班牙语中是宗教倡导者与殉难者的代表,小说中有个男孩将老渔夫称呼为“最好的渔夫”,这很容易使读者联想起耶稣在《圣经》中多次被称为“渔夫”的情节。从故事的内容看,可以看出《圣经》中耶稣在宣扬教义时要求人类忍受的苦难生活环境与《老人与海》中主人公桑提亚哥的生活环境是大致相同的。海明威在此处借耶稣受难者的形象来隐喻注定失败的一切行动与挣扎,是孤立无助的人类真实写照。对于命运的最终安排,人类应当并且只能选择接受,人类必然要忍受的现实生活的苦难,这与人类是否经历顽强的抗争无关。
  正如《老人与海》中的桑提亚哥并没有屈服于恶劣的环境,也没有退缩于强劲的敌战,他的坚韧不拔换来的却依然是失败的结局——那具空空如也的马林鱼骨架,这将他想依靠马林鱼谋取财富的梦想瞬间粉碎,他剩下的只有一无所有。海明威给故事中这个个人奋斗主义者(老渔夫)所设定的故事结局,写出了他对于人与自然思考的令一个角度——“人的命运是不可更改的。”主人公桑提亚哥的结局注定只有失败,这不仅是这位老渔夫的命运,也是全人类的共同命运,而桑提亚哥的每一次斗争无疑都是毫无意义的。而人类,唯一能把握的只剩下在面对失败与死亡时毫无惧色的无奈的英雄主义精神。
  三、结语
  本文通过对海明威的人生经历的剖析,对《老人与海》中海明威关于人与自然的描写进行解读,揭示了海明威和人与自然之间的深刻对话内容,即为:人类的力量是无法抗拒自然法则的力量的,人类可以选择运用自然或者改造自然,但人类是无法征服自然的。
  参考文献:
  [1]海明威著,吴劳译.老人与海[J].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8.
  [2]王丽君,张力丹.海明威《老人与海》中的人与自然及象征意义[J].收藏,2014(30):47-48.
  [3]黄耀华.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重新解读《老人与海》[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3(9):67-69.
  [4]沈晶琰.海明威《老人与海》中人与自然关系分析[J].大才智, 2008(19):186-186.
  [5]周建红.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与对立——海明威《老人与海》新析[J].新校园:学习,2012(4):214-214.
  [6]杨晓红.从《老人与海》探究海明威的自然观[J].中国文房四宝,2013:189-189.
  [7]黃鸣.人与自然诗意的栖居——《老人与海》的和谐自然观浅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0(5):151-153.
  [8]杨健.人与自然的和谐——析《老人与海》的生态主题[J].文学与人生,2013(2).
  [9]张晓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对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的生态批评视角解读[J].科教导刊,2013(35):157-158.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根据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实际,结合小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特点,以“表演性任务型语言教学”的理论为依据,探讨了小学英语角色表演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指导学生用英语表演充分培养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强调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发展听、说、读、写综合语言技能;要使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参与活动,实现任务目标,收获自信成功。  【关键词】小学英语 角色表演 表演性任务型语言教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加深,世界各国的联系也更加密切,世界经济发展的基础是有效的沟通和交流。英语作为当今全球使用最为广泛的语言,具备扎实的英语沟通能力为学生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如何在转型时期通过改进教学方法从而提升教学质量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现阶段大学英语教学迫切需要改革,解决问题的关键点是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本文通过研究转型时期大学英语教学现状与特征,探索新形势
【摘要】本提案设计旨在通过一系列有效模仿练习在外语口语教学中的推广,从而提高学生第二语言(第一外语)口语的能力。通过对第二语言、口语、第二语言口语能力的定义、组成部分、习得过程、使用模式的文献归纳回顾,在第二语言口语习得过程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二语口语习得过程中熟悉度(familiarity)、计划性(planning)、多次重复(repetition)对二语口语能力提高产生影响的实证研究理论,
一、概念界定  “合作學习”(Cooperative Learning)是本世纪 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并在 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教学理论与策略。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是由教师分配学习任务和控制教学进程的。在英语课堂教学活动中,为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更有效地进行语言交际,教师把全班学生分成人
【摘要】本文以乔治·斯坦纳在哲学阐释学基础上提出的翻译理论为指导,从“信任”、“侵入”、“吸收”和“补偿”的翻译四步骤出发,选取《XX银行协同办公平台项目招标文件》这一法律文本作为典型案例,分析阐释学翻译理论对法律文本翻译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阐释学;信任;侵入;吸收;补偿;法律文本  【作者简介】赵岩(1993-),女,汉族,黑龙江人,黑龙江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非文学笔译。  一
【摘要】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于英语专业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能力的主要措施。本文就对英语专业批判性思维的意义价值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优化策略,旨在促进批判性思维能力能够在英语专业中更好的应用及发展。  【关键词】英语专业;批判性思维;优化策略;意义  【作者简介】康木英(1978.08.15-),女,汉族,四川德阳人,四川文理学院,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法。 
【摘要】《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是现代主义意识流之父詹姆斯.乔伊斯的重要代表作之一,自问世以来已被学者从多个角度进行了研究。本文试从荣格心理学的视角对《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中的主人公斯蒂芬的神话追寻之路进行分析,从而使读者能对这部作品中的主人公斯蒂芬从顺从宗教走向追求艺术之路有更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 斯蒂芬 荣格心理学 神话  荣格,瑞士心理学家,分析心理学首创人。
【摘要】高等教育国际一体化是近年来区域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应对国际服务贸易竞争的重要因素。在“一带一路”倡议引领下,沿线国家教育合作的广度与深度日益加深。本文以此为出发点,以中国与马来西亚国际合作社行业院校间教育交流为切入点,探究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职院校服务行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路径及其理据。  【关键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职教育;行业办学;教育交流  【作者简介】张康,浙江经贸职业技术
【摘要】《Half a Day》,只能指半天,却被理解为一天,错误的原因主要要归咎于对源语的???? (yawm)和译语的day理解有误,我们通过会话原则、逻辑语义、词典解释、语用证实几个方面来证明half a day只能是半天,即一个上午或一个下午。本文使用了隐喻,是半天还是一天,是一生还是半生,差别迥异,已经影响到对文章的理解。同时,从文字上看,中文翻译成《半日》/《半天》很忠实,却也延续了英
【摘要】本文借助在线商务英语语料库BLC,和语料库分析软件AntConc分析和总结了商务信函中高频核心动词thank和appreciate的搭配情况,以此说明商务信函的语体特点和在线语料库在词汇教学中的强大功能。 通过实例分析,为商务英语学习者提供更加科学和详细的词汇学习方法,鼓励学生利用在线语料库进行自主学习, 使网络资源更好地为我国现代化课堂外语教学服务。  【关键词】在线语料库;商务信函;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