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前耕作方式对河北平原区节水冬小麦光合特性和籽粒产量的影响

来源 :江苏农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51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石麦18小麦品种为材料,研究播前旋耕(RT)、深松(SRT)和深耕(MRT)3种耕作方式对节水栽培条件下冬小麦光合特性、叶绿素含量、叶面积指数、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与分配量以及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方式对生育后期叶片光合能力的调控效应存在明显差异。各种耕作措施相比,灌浆期间旗叶光合速率、蒸腾速率、胞间CO2浓度等叶片光合参数、叶面积指数、籽粒灌浆速率、产量构成因素和籽粒产量均表现为:深松处理最佳,深耕处理次之,旋耕处理最差。此外,在成熟期,与深耕和旋耕处理相比,深松处理植株干物质向收获器官的转运数量和效率明显提高,且深松处理籽粒产量显著提高5.4%和6.98%。说明在河北平原区推广播前深松技术,能有效改善小麦群个体发育,增加光合同化面积和光合碳同化能力。这可能与播前深松增加耕层深度、改善植株对深层水分和养分的吸收有关。与目前旋耕耕作措施相比,小麦播前深松措施具有显著增强河北平原区节水冬小麦群个体植株光合性能和产量形成能力的效果。
  关键词:冬小麦;节水栽培;播前耕作方式;播前旋耕;播前深松;播前深耕;光合参数;产量
  中图分类号:S512.10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7)01-0069-04
  冬小麦—夏玉米耕作制度是河北平原区的重要作物种植模式,随着近年来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亏缺程度的日益加剧,提高冬小麦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近年来,有关我国北方冬麦区小麦节水抗旱新品种选育、抗旱遗传机理、水分吸收和利用规律及节水灌溉技术等均开展了大量研究。小麦节水高产高效栽培已成为该生态类型区小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此外适当的耕作措施结合合理施肥技术,能有效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能、微生物活动和小麦生育期间的土壤供肥潜力,对于实现小麦的高产、稳产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过去多年来,小麦耕作主要在小麦播前通过旋耕措施来完成。尽管该措施具有机械使用便捷高效、生产成本低的特点,但存在耕层深度浅(通常为12~15 cm)的缺点,使耕前施入地面的肥料集中在土壤浅层;上茬玉米秸秆还田后的粉碎物和残茬集中在表层,影响小麦播种后的萌发和出苗,不利于小麦壮苗、匀苗群体的建立。此外,多年旋耕还造成了土壤犁底层过浅限制植株根系下扎,由此引起根系对节水栽培条件下土壤深层水和养分的吸收利用,过浅的根层分布还易诱发生育后期的植株倒伏。因此,近年来不少学者对小麦适宜耕作方式进行了较多研究,结果表明,犁耕可疏松土壤,改善土壤通气、透水的性状[1]。少耕、免耕和地表残茬覆盖等保护性耕作农艺措施,具有蓄水保墒、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和提高土壤肥力的作用[2-7]。与深耕和免耕等耕作措施相比,在华北平原区采用深松耕作具有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团聚体含量、影响土壤蓄水、提高表层土壤水分和养分含量[8-10]并在较大程度上具有提高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11-12]和籽粒产量的效果[13-16]。尽管前人大量研究了不同耕作措施对土壤结构、肥力特性及作物生长发育的调控效应,但迄今有关播前不同耕作方式下河北平原区节水高产栽培小麦的光合特性、籽粒灌浆特征和产量形成能力的报道尚少。因此,本试验通过设置播前深松、深耕和旋耕3种耕作方式,研究节水栽培下(周年灌冻水和拔节水)冬小麦的光合特性和产量形成特征,旨在为促进河北平原区小麦节水高产栽培实践和该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与设计
  试验于2012—2013年在河北平原区藁城市梅花镇刘家庄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核心试验区进行。供试小麦品种为石麦18,试验用地土壤为壤质褐土,前茬作物夏玉米收获后秸秆全部还田。0~20 cm耕层土壤基础养分含量为:有机质19.73 g/kg,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122.35、12.47、113.2 mg/kg。試验设置小麦播前旋耕(rotary tillage,RT)、深松(sub-soiling tillage,SRT)和深耕(moldboard plow tillage,MRT)3种耕作方式处理,其中旋耕处理设置如下:前茬玉米秸秆全部粉碎还田→撒施底肥→1GN-180型大型旋耕机旋耕2遍(深度15 cm)→耙地2遍→机播;深松处理设置如下:前茬玉米秸秆全部粉碎还田→撒施底肥→2FS型深松旋耕一体机作业1遍(深松深度30 cm,旋耕深度15 cm)→耙地2遍→ 机播;深耕处理设置如下:前茬玉米秸秆全部粉碎还田→撒施底肥→1 L-525铧式犁耕翻(深度20 cm)→旋耕机旋耕1遍(深度15 cm)→耙地2遍→机播。
  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各耕作方式处理小区面积为 60 m2,3次重复。播前均底施纯氮240 kg/hm2、P2O5 112.5 kg/hm2、K2O 112.5 kg/hm2,另在春季拔节期追施纯氮135 kg/hm2。所施肥料为尿素(N 46.4%)、磷酸二铵(P2O5 46%、N 18%)和硫酸钾(K2O 52%)。小麦生育期间实施节水栽培,一生各耕作方式处理均灌水2次,包括冻水(2012年11月30日)和拔节水(2013年4月3日,结合拔节肥进行)。各处理基本苗为300万个/hm2,生育期管理同高产麦田。
  1.2 测定内容和方法
  1.2.1 旗叶光合参数 采用美国Li-Cor公司生产的Li-6400闭路测定系统在灌浆初期、中期和后期晴天09:00—11:00 进行,测定时各小区选取5株受光方向和生长状况一致的旗叶为测试样本,于自然光照下测定,测定参数包括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和胞间CO2浓度(Ci)。
  1.2.2 叶绿素含量 上述测定光合参数的叶片为测试样本,采用日本美能达公司生产的SPAD-502型叶绿素仪测定上述旗叶叶绿素相对含量,用SPAD值表示。
  1.2.3 叶面积指数(LAI) 在越冬期、起身期、拔节期、孕穗期及开花后10、20 d,各小区选取有代表性植株20株,获取全部绿色叶片,用直尺测量各叶片的长、宽,通过对每张叶片长、宽乘积除以换算系数1.2计算得到单叶叶面积,求和后获得供试植株总叶面积,进而推算单位土地面积的叶面积之和及其叶面积指数、群体叶面积指数。   1.2.4 籽粒灌浆速率 在各处理小区,开花时选取同一日开花的单茎对麦穗进行挂牌标记。然后,每5 d取样1次标记麦穗,每个小区每次取10穗,3次重复。剥取籽粒于105 ℃下杀青10 min,再于60 ℃下烘干至恒质量,进而依据各取样时期的单粒籽粒干质量和测试间隔时间计算籽粒灌浆速率。
  1.2.5 开花后植株干物质积累和转运特征 在开花期和成熟期,各小区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植株10株,将植株在烘箱内烘干后测定花后植株的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特征。测定的性状包括花后干物质生产量、花后干物质转运率、籽粒产量和收获指数。其中,花后干物质生产量=成熟期干物质量-开花期干物质质量[17];开花后干物质转运率=(开花期干物质质 量- 成熟期营养器官干物质质量)/开花期干物质质量×100%[18];籽粒产量通过成熟期各小区实打实收计产获得;通过籽粒产量与生物产量比值获得收获指数。
  1.2.6 群体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特征 在越冬前、起身期、拔节期、孕穗期、开花期、花后10 d、花后20 d和成熟期,通过查数各小区1 m2样点总茎数获得群体总茎数。另在各测试时期,各小区选取20株代表性植株,于烘箱内烘干获得单株和群体干物质量。其中,在孕穗期以后至花后20 d各生育时期,将植株分为穗、叶片和茎秆 叶鞘3个部分;在成熟期分为籽粒、叶片、茎秆、叶鞘、颖壳、穗6个部分,分别进行烘干称质量。通过上述测试,研究不同耕作措施处理下的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和分配特征。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耕作方式对旗叶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胞间CO2浓度的影响
  由表1可见,在各耕作方式处理下,开花后0~15 d小麦旗叶的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胞间CO2浓度均随着生育进程的进行而不断增加,之后上述各生理参数则随着籽粒灌浆进程的进行不断下降。结果表明,开花后15 d(灌浆中期)旗叶最具有旺盛的生理功能。不同耕作方式相比,上述光合生理参数大体表现为:以深松处理在各测定时期表现数值最高,深耕处理次之,旋耕处理则在各测定时期表现最低。其中,在花后15 d,深松处理的光合速率分别较深耕处理和旋耕处理提高3.18%和7.35%,蒸腾速率提高15%和30%,胞间CO2浓度提高12%和18%。说明与目前常规采用的播前旋耕措施相比,深松和深耕能显著改善小麦生育后期植株的光合性能。
  2.2 不同耕作方式对旗叶花后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由表2可见,在花后18 d以前,不同耕作方式处理的旗叶叶绿素含量较高且维持在稳定水平;以后至花后30 d,各措施处理的旗叶叶绿素含量不断降低,具体表现为:前期(花后18~27 d)缓慢下降,后期(花后27~30 d)快速下降。总体来看,籽粒灌浆期间各测定时期的旗叶叶绿素含量均以深松处理最高,深耕处理次之,旋耕处理最低。在花后30 d,深松处理的旗叶叶绿素含量分别较深耕和旋耕处理高51.03%和60.29%。上述结果表明,不同播前耕作处理能明显影响小麦灌浆期间叶片的叶绿素含量,进而对籽粒灌浆特性产生较大影响。
  2.3 不同耕作方式对叶面積指数的影响
  在小麦全生育期间,对不同播前耕作处理群体水平上的叶面积指数(LAI)进行测定,结果如表3所示。由表3可见,各耕作方式处理的LAI在孕穗期以前,均表现为随着生育进程而不断升高;以后至灌浆期(花后20 d),则随着生育进程而不断降低。深松处理在各生育时期的LAI均高于深耕和旋耕处理,在孕穗期分别较深耕和旋耕处理高2.25%和 34.39%,在初花期分别较深耕和旋耕处理高5.69%和 42.95%。说明除深松处理外,深耕处理尽管与旋耕处理的LAI在冬前差异较小,但前者在拔节期后具有更大的LAI。
  2.4 不同耕作方式对籽粒灌浆速率的影响
  由图1可见,各耕作方式处理的灌浆速率均大体呈现“降低—升高—降低”的趋势,在花后20 d时籽粒灌浆速率达到最大。与花后20 d相比,各处理的籽粒灌浆速率在花后 24 d 时明显降低,这可能是由该段时间内天气连续阴雨造成群个体光合生产量减少所致。与上述对旗叶光合参数的测定结果相似,籽粒灌浆期间各测定时期的籽粒灌浆速率以深松处理最高,深耕处理次之,旋耕处理最低。
  2.5 不同耕作方式对植株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特性的影响
  2.5.1 成熟期干物质分配特性 在成熟期,收获各耕作处理代表性植株样本,进一步将植株样本进行器官分类,测定各器官的干物质量。结果表明,各耕作处理成熟期植株各器官的干物质分配量和比例均表现为籽粒>茎鞘 叶片>穗 颖壳。不同耕作处理相比,深松处理成熟期干物质向籽粒的分配量显著高于深耕和旋耕处理(分别提高21.74%和 13.13%)。尽管深松处理下茎鞘 叶片的物质分配量也高于旋耕处理,但低于深耕处理;该处理向茎鞘 叶片分配的物质比例低于其他处理,说明深松处理能增强生育后期植株体内干物质收获器官籽粒中的转移。不同耕作处理下成熟期植株干物质向穗轴和颖壳中的分配量和分配比例差异较小,但仍以深松处理的分配比例相对较低(表4)。与旋耕处理相比,深松处理不仅能增强生育期间尤其生育后期的LAI、籽粒灌浆速率和旗叶光合性能,而且具有增强生育后期植株体内干物质向籽粒中转移和分配的效果。
  2.5.2 不同耕作方式对产量构成因素和产量的影响 由表5可知,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和千粒质量及籽粒产量均以深松处理最高,深耕处理次之,旋耕处理最低。其中,深松处理的单位面积穗数和籽粒产量显著高于深耕和旋耕处理;深松处理的籽粒产量分别较深耕和旋耕处理增加 5.47% 和6.99%。尽管深耕处理的产量各构成因素和籽粒产量均高于旋耕处理,但2个处理的产量构成因素和籽粒产量的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可见,不同播前耕作处理能明显影响小麦成熟期的产量构成因素和籽粒产量。
  3 讨论
  小麦籽粒中积累的干物质中,有70%~80%来自于开花期至成熟期间的生育后期。其中,旗叶和倒2叶等植株上位叶片光合产物是生育后期植株及籽粒干物质的重要来源。因此,改善群体水平上的光合同化面积、延缓旗叶等上位叶衰老、提高旗叶光合生产能力对于改善植株群体的生育后期干物质积累和提高产量具有重要作用[15]。笔者发现,不同播前耕作措施对生育后期植株的光合性能具有不同的调控效应,在不同耕作措施中以深松处理下的旗叶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蒸腾速率和胞间CO2浓度最高,深耕处理次之,旋耕处理最低,表明深松处理较其他耕作处理具有更佳的改善植株生育后期光合能力的效果。这可能与旋耕处理相比,该耕作措施具有打破犁底层进而加深活化土层深度进而促进根系下扎、增加土壤深层根系分布,由此改善植株对深层土壤水分和养分的利用能力有关。此外,深松处理植株生育后期的光合性能优于深耕处理,可能与后者相比深松处理避免了其深耕后打乱土层造成对土壤结构、微生物活动和水肥供应特性等不利影响有关[19]。   前人研究表明,耕作方式对小麦的叶片水分利用效率具有显著的调控作用[20]。黄明等研究发现,土壤深松可提高小麦叶片的叶绿素含量、籽粒灌浆速率、光合速率,增强小麦开花后干物质生产向籽粒的转运量,使籽粒产量增加[15]。褚鹏飞等研究发现,深松有利于获得较高的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土壤深松后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显著提高[21]。本研究也取得了类似研究结果。与旋耕和深耕处理相比,小麦播前深松处理能够显著改善小麦生育后期的籽粒灌浆速率,增加该生育阶段的叶面积指数,提高生育后期植株体内干物质向籽粒中的转运效率,最终使各产量构成因素和籽粒产量显著增加。该耕作处理下籽粒产量的增加,与其改善生育后期植株的光合碳同化能力具有密切联系。由于各供试耕作处理下的播前、收获后土壤含水量相近,生育期间的灌水额相同,表明深松具有显著改善河北平原区节水高产栽培条件下小麦水分利用效率的作用。因此,在河北平原区推广小麦播前深松耕作技术,能明显改善该区域的产量水平和水资源利用效率,促进该区域小麦生产水平的可持续发展。
  4 结论
  在河北平原区冬小麦—夏玉米两熟耕作制度下,与旋耕和深耕耕作措施相比,小麦播前深松耕作能明显增加生育期间的叶面积指数和生育后期旗叶叶绿素含量,提高灌浆期间旗叶的光合性能和籽粒灌浆速率,增加干物质向籽粒中的转运效率和籽粒产量。因此,小麦播前深松处理具有增强河北平原区节水高产小麦生育后期植株光合能力和产量形成能力的效果。该项技术的示范推广可推动河北平原区水资源高效利用和小麦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韩成伟,王 玮,李时群. 少耕法与免耕法的发展历程与前景[J]. 农业与技术,2008,28(2):1-2.
  [2]刘立晶,高焕文,李洪文. 华北平原一年两熟保护性耕作体系试验研究[J]. 农业工程学报,2001,17(6):81-84.
  [3]Wang X B,Cai D X,Hoogmoed W B,et al. Developments in conservation tillage in rainfed regions of North China[J]. Soil
其他文献
摘 要:基于核心素养的“速度”概念教学过程,设置问题情境,培养科学态度;追寻概念本质,培养科学思维;经历创新实验,培养科学探究;分析生活现象,培养物理观念;画出概念网络,构建知识结构.并从中凝练出概念教学的两大策略:依据“物理思维中心论”设计过程,是落实物理核心素养的教学保证;依据“有意义学习理论”设计讨论,是落实物理核心素养的学习保证.   关键词:核心素养;概念教学;物理思维中心论;有意义
【摘要】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通常都会进行课堂提问,其实在课堂中进行提问既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学问.在初中数学课堂上进行有效的设问能够将学生的注意力进行集中,而且也能将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兴趣以及求知欲激发出来,能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让学生能够主动学习知识,让课堂氛围更加活跃.本文就课堂如何进行有效设问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数学课堂;初中阶段;设问;有效性  在数学课堂中进行设问的有效性与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撒野的梦想  有人说,流浪是少年的心事。我写过在这个夏末陪我出逃,写过栀子花开的季节陪我去流浪,试过一个人背着大大的行囊,辗转火车站地铁,走在异乡。很多人和我一样,心里藏着撒野的梦想。     15岁那年,我和老润一直在策划一场离家出走的戏码。可最后,她没走成,我却真的走了。  那是个夏天的晚上,没有萤火虫。我捏着坏掉的MP3负气走出家门,只因为爸不肯给我钱去修MP3。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技术逐渐普及到教学课堂中.在高中教学中,信息技术与课本知识的结合使用成为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部分,网络环境下的数学知识可以变得更加生动,抽象的概念和模型也能现实化展现出来,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够提升学习效率、增强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在网络环境下,教师导入高中数学的课堂教学时,也应该有一些发展和创新,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拓展学习方法和学习内容,更新传统
法国总统马克龙7月2日在马里首都巴马科举行的萨赫勒五国集团特别峰会上表示,法国将为萨赫勒五国集团联合反恐部队提供支持。马克龙表示,法国将提供70辆战术车以及通讯设备和单兵保护装备,“我们将在年底前提供价值约800万欧元的支持”。  在峰会闭幕后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马克龙和马里总统凯塔宣布萨赫勒五国集团联合反恐部队所需的经费中,萨赫勒五国集团应自筹1000万欧元,欧盟准备好提供5000万欧元支持。马
不管大人还是小孩儿,男生还是女生,“吃”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所以,我们的“海滨度假村”之“海边系列”就从“大餐”出发。所谓“大餐”,可绝不是小鱼小虾那么简单哟,它可是代表了海边最具特色的餐饮文化哟。
2011年11月29日,经过“雪龙”号一个月的日夜兼程,我和第28次南极考察队的队友们一起抵达中山站,踏上了圣洁的南极大陆。此时的南极已不算太冷,但海冰依然很厚,破冰能力有限的“雪龙”号只能停靠在离岸约10千米的冰面上。因此,与其说我是一脚踏上了南极的土地,不如说踏上南极的冰面更准确。按照每次考察的惯例,抵达中山站后,考察队要抢在海冰消融之前迅速开展海冰卸货,利用雪地车拖拽雪橇,将中山站考察所需的
高(中)考复习进入关键阶段,在集体备课时,听教师讨论最多的关键词是“时事热点”和“考点预测”.周末到书店翻翻新书,以期能收获一些启发,正好看到李永茂老师(北京市特级教师)主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备考读本(高中)》一书.下面结合阅读与反思就如何“学习优秀传统文化,落实数学育人功能”谈谈一些教学启示.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备考读本(高中)》内容简述  此书认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是人类
【摘要】“等腰三角形”安排在“三角形”知识模块的压轴章节,在学习完“轴对称”的相关性质后闪亮登场.“等腰三角形”的亮点在于它的边与角,这种特殊性决定了它在初中数学教材中的位置,只有结合“轴对称”“全等三角形”“垂直平分线”等相关知识才能更好地解决与“等腰三角形”相关的问题,也正因为如此,“等腰三角形”成为近年来各类考题中的重要考点.  【关键词】等腰三角形;腰;底  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教材第十三
摘要:40年来,职教师资培养为推动职业教育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并且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从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40年办学历程来看,本科层次职教师资培养经历了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发展过程,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硕士研究生层次职教师资培养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表现出强劲发展势头;博士研究生层次职教教师培养顺应时势,引领示范作用逐渐彰显。在职教师资培养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经验,也存在一些问题,应在专业认证、层次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