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是民族复兴伟业的肩负者,是华夏文明的继承者和传承者。而青少年时期又是人生良好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是决定人生德操高下、品性优劣的特殊阶段。人无德不立,业无德不兴。因此,做好未成年人德育教育工作,可以说于己是功德无量,于人是受益终生,于国则是播下和谐发展的希望火种。
而纵观社会现实,德育工作却常常令人难堪。2013年的复旦大学投毒事件曾在社会激起了千层浪,引发了各界人士的关注与讨论。作为一名教育者,我不禁反思:一个小纠纷就能致使一个生命的离去,这人与人是怎么了?在一个高知识分子群体中发生这样一出悲剧,教育的哪个环节出错了?我们应如何避免类似情况的再发生?我们的德育工作应强调什么?
这出悲剧,让人看到了健康人格的重要性,在任何一个群体中,人际关系都具有两面性,在学生的群体中也一样,同学间良性的交往具有相互促进的作用,恶性的对立导致严重的后果亦让人难以忽视。生活的摩擦、学习的竞争消磨了原该有的恭谦礼让之礼,“和谐相处”在不少学生心中只剩一个符号,而这是严重偏离教育目标的。教书育人,教育最基本的一点就是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做真人”,故本学期我们将德育工作重点确定为培养学生阳光心态,促进学生和谐相处,最终全校团结共进。
心理学家指出:21世纪的青少年学生,从整体上来讲,性格是趋于多元化的,反映在精神需求上则表现为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个人喜好表现非常明显,同时又比较情绪化。所以当中小学生自我意识增强之后,他们对人生、对世界的认识会有更直接的怀疑和更明显的主观色彩了。所以为健全学生健康人格,深化德育效果,我们首先要培养学生阳光心态,让他们的观念不会太过偏激。所谓阳光心态,就是一种积极的、向上的、宽容的、开朗的心理健康状态。
笔者认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虽然工程浩大,但只要注重方式、寻找适合的契机,在校园的各个角度都可以进行德育渗透。
一、首先,自然的德育教育
第一步,发现德育资源。语文教材中的德育资源是十分丰富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遵纪守法,诚实信用,民主法制,道德伦理,理想前途……可谓包罗万象,应有尽有。教者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必须先发现、占有这些德育资源。都德的《最后一课》所蕴含的德育资源至少可以总结为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爱国主义教育。本文以沦陷后的阿尔萨斯为背景,以一所小学为典型环境,以被迫停教法语课为题材,以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为典型人物,通过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描述,表现出法国沦陷区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对侵略者的仇恨,可以说本文是一曲爱国主义的赞歌。
第二,热爱自己国家语文字的教育。课文中韩麦尔先生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还有小弗朗士等学生,当韩麦尔先生发给他们新字帖时,他们觉得法国“圆体字”是美丽的,其实从语言学、文字学的角度来分析,以上说法未免偏颇,但这是一种爱国的表现。
第三,学习小弗朗士理解、同情、敬爱老师的优良品德。
第四,学习韩麦尔先生勇于自责的精神。
第二步,确定渗透重点,如果把一篇文章中的德育因素都加以分析、利用,就有可能把语文课上成思想政治课,以至喧宾夺主。因此,德育渗透必须确定重点。
第三步,选择恰当的渗透方法。所谓渗透,是指在紧密联系原文的基础上,不失时机地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熏陶。如教师提问:歌曲《中国娃》里说:“最爱说的话,永远是中国话,字正腔圆,落地有声,说话最算话;最爱写的字是先生教的方块字,横平坚直,堂堂正正做人也像它”。这和本文中所说的法国语言最明白、最精确,法国字是很美丽是否矛盾?经引发学生各抒已见,然后教师点拔一下,这都是爱国主义的表现。教师可接着问:和平年代,我们怎样表达爱国情感呢?启发学生,勤奋学习,报效祖国。
二、要充分地利用校园的集体环境资源
学校是一个集体,学生除了要解决学习问题,与同学间的人际关系也是要必须面对的。来自不同家庭、不同生活背景的学生相处于一个集体难免有矛盾有冲突。所以引导学生学会与人和谐相处是德育工作中一个重要方面。每个人的个人能力都是有限的,没有一个人能独立的解决所有的困难,人类群居的特性就是源于潜意识中对此的认识。但团结的重要性也并不是所有人都会重视的,就如我们自小就听的《三个和尚》及《三只蚂蚁》两者歌谣所示,不重视团体、缺乏团队精神的人在一个集体中的作为比单个人时更差,而有着强烈的团结意识的人,即使能力不够强大也能解决大问题。
学校是集体的集合,学生们能更直接地感受团结的力量的是在班集体中。在班集体,可通过小组合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在校际活动中,学生融入整个班集体并为班级荣誉而奋斗的过程最能激发他们的团结精神。所以,我校每星期都会进行优秀班级的评选,激发同学们为集体荣誉而负责并团结在一起为一个目标共同奋斗。而在其他时候,我们还会举行拔河比赛、篮球赛等活动,让学生们在活动中感受团结的力量,感受共同进步的快乐,从而心中自然生发团结意识。我们相信只有将德育教育化为一个个实际行动,学生才更容易感受到良好品德的力量,并形成正确的认识,化为积极地行动。同时我们也相信一个能团结共进的集体其中的个体的心态不会扭曲、偏激,相互的交往也定会较和谐。
德育工作无论放在何时何地都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程,面临的问题也会层出不穷。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在探索中前行,在前行中改良。
德育工作,只要有一双细腻的眼睛,学会在生活里抓住契机,它定能以涓涓细流的方式,淌进每一个学生的心灵。
而纵观社会现实,德育工作却常常令人难堪。2013年的复旦大学投毒事件曾在社会激起了千层浪,引发了各界人士的关注与讨论。作为一名教育者,我不禁反思:一个小纠纷就能致使一个生命的离去,这人与人是怎么了?在一个高知识分子群体中发生这样一出悲剧,教育的哪个环节出错了?我们应如何避免类似情况的再发生?我们的德育工作应强调什么?
这出悲剧,让人看到了健康人格的重要性,在任何一个群体中,人际关系都具有两面性,在学生的群体中也一样,同学间良性的交往具有相互促进的作用,恶性的对立导致严重的后果亦让人难以忽视。生活的摩擦、学习的竞争消磨了原该有的恭谦礼让之礼,“和谐相处”在不少学生心中只剩一个符号,而这是严重偏离教育目标的。教书育人,教育最基本的一点就是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做真人”,故本学期我们将德育工作重点确定为培养学生阳光心态,促进学生和谐相处,最终全校团结共进。
心理学家指出:21世纪的青少年学生,从整体上来讲,性格是趋于多元化的,反映在精神需求上则表现为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个人喜好表现非常明显,同时又比较情绪化。所以当中小学生自我意识增强之后,他们对人生、对世界的认识会有更直接的怀疑和更明显的主观色彩了。所以为健全学生健康人格,深化德育效果,我们首先要培养学生阳光心态,让他们的观念不会太过偏激。所谓阳光心态,就是一种积极的、向上的、宽容的、开朗的心理健康状态。
笔者认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虽然工程浩大,但只要注重方式、寻找适合的契机,在校园的各个角度都可以进行德育渗透。
一、首先,自然的德育教育
第一步,发现德育资源。语文教材中的德育资源是十分丰富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遵纪守法,诚实信用,民主法制,道德伦理,理想前途……可谓包罗万象,应有尽有。教者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必须先发现、占有这些德育资源。都德的《最后一课》所蕴含的德育资源至少可以总结为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爱国主义教育。本文以沦陷后的阿尔萨斯为背景,以一所小学为典型环境,以被迫停教法语课为题材,以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为典型人物,通过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描述,表现出法国沦陷区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对侵略者的仇恨,可以说本文是一曲爱国主义的赞歌。
第二,热爱自己国家语文字的教育。课文中韩麦尔先生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还有小弗朗士等学生,当韩麦尔先生发给他们新字帖时,他们觉得法国“圆体字”是美丽的,其实从语言学、文字学的角度来分析,以上说法未免偏颇,但这是一种爱国的表现。
第三,学习小弗朗士理解、同情、敬爱老师的优良品德。
第四,学习韩麦尔先生勇于自责的精神。
第二步,确定渗透重点,如果把一篇文章中的德育因素都加以分析、利用,就有可能把语文课上成思想政治课,以至喧宾夺主。因此,德育渗透必须确定重点。
第三步,选择恰当的渗透方法。所谓渗透,是指在紧密联系原文的基础上,不失时机地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熏陶。如教师提问:歌曲《中国娃》里说:“最爱说的话,永远是中国话,字正腔圆,落地有声,说话最算话;最爱写的字是先生教的方块字,横平坚直,堂堂正正做人也像它”。这和本文中所说的法国语言最明白、最精确,法国字是很美丽是否矛盾?经引发学生各抒已见,然后教师点拔一下,这都是爱国主义的表现。教师可接着问:和平年代,我们怎样表达爱国情感呢?启发学生,勤奋学习,报效祖国。
二、要充分地利用校园的集体环境资源
学校是一个集体,学生除了要解决学习问题,与同学间的人际关系也是要必须面对的。来自不同家庭、不同生活背景的学生相处于一个集体难免有矛盾有冲突。所以引导学生学会与人和谐相处是德育工作中一个重要方面。每个人的个人能力都是有限的,没有一个人能独立的解决所有的困难,人类群居的特性就是源于潜意识中对此的认识。但团结的重要性也并不是所有人都会重视的,就如我们自小就听的《三个和尚》及《三只蚂蚁》两者歌谣所示,不重视团体、缺乏团队精神的人在一个集体中的作为比单个人时更差,而有着强烈的团结意识的人,即使能力不够强大也能解决大问题。
学校是集体的集合,学生们能更直接地感受团结的力量的是在班集体中。在班集体,可通过小组合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在校际活动中,学生融入整个班集体并为班级荣誉而奋斗的过程最能激发他们的团结精神。所以,我校每星期都会进行优秀班级的评选,激发同学们为集体荣誉而负责并团结在一起为一个目标共同奋斗。而在其他时候,我们还会举行拔河比赛、篮球赛等活动,让学生们在活动中感受团结的力量,感受共同进步的快乐,从而心中自然生发团结意识。我们相信只有将德育教育化为一个个实际行动,学生才更容易感受到良好品德的力量,并形成正确的认识,化为积极地行动。同时我们也相信一个能团结共进的集体其中的个体的心态不会扭曲、偏激,相互的交往也定会较和谐。
德育工作无论放在何时何地都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程,面临的问题也会层出不穷。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在探索中前行,在前行中改良。
德育工作,只要有一双细腻的眼睛,学会在生活里抓住契机,它定能以涓涓细流的方式,淌进每一个学生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