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被规训的另一面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yf20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只要是体制中人,无不对从上到下弥漫于整个社会中的会场文化感同身受,但却鲜有人能像范小青这样不仅轻轻松松地跳出了“会场”的八卦阵,而且自信地将“会场”拿来为我所用,将现实中“会场”对人的规训巧妙地翻转为人对“会场”的嘲弄,并在叙事的裂缝中有意凸显出“会场”不为人知的另一面——那是永远无法被规训的人心,是人心深处对于亲情、友情的珍重与渴望。
   会场,它不是体制,却和体制一样僵硬固化;它不是机构,却和机构一样等级森严,作为体制和机构行使权力的一种途径,它也为权力所渗透,并且成了社会规训个体最常见或许也最重要的一种形式。小说有意忽略会议的目的和内容,重在会场的规格、会议的程式,一大群已经被规训得面目模糊只剩下社会称谓的“首长”、“老板”、“女同志”等表明一种顺从的态度业已形成。貌似无形却又无所不在的“会场”压力通过聚焦于黄会有这个办公室主任是最合适不过的,办公室主任既是会议的实际操办者,又是联結方方面面的一个枢纽人物。从最初的韬光养晦到适时的出谋划策,从心急火燎、四处奔波到大功告成、暂时放松,尽管每一步黄会有都费尽心思、拿捏分寸,但仍然免不了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的結果,远山大酒店竟然背靠远山公墓,二者实为一体。年关选择这样的会场难免有犯忌之嫌,首长怪罪下来那还了得。“那一瞬间,黄会有感觉有什么东西‘嗖’了一下,知道是灵魂出窍了。”这也是小说中最能见出会场权力对人构成威压的一瞬间!黄会有因为未能成为他所希望的那种“顺从的富有生产力的和训练有素的劳动力”而几近崩溃(路易斯·麦克尼《福柯》)。出人意料的是首长却因为父母就在远山公墓而很喜欢“今天的会场”,这不符合会场逻辑的結果让深谙会场文化的黄会有也“有些迷惑,似乎都不知道此时自己身在何处了”。这个偶然的巧合虽然使黄会有侥幸逃脱会场规则的惩罚,折射出的却是“会场”如何规训个体的严酷真相。在聪明老练的叙述者的引领之下,读者不仅一窥“会场”之威力,而且也得以洞悉会场文化曲曲折折而又秘而不宣的种种细节:老板与办公室主任之间微妙的上下级关系、作为其附属物的酒桌文化、以及“动物园会场”中隐藏的当今社会的荒诞现实等等。
   “在小说中,写好的概念必须包括成功地安排你的读者对一个虚构世界的看法。”(韦恩·布斯《小说修辞学》)对于小说作者而言,他不需要正面回答生活伦理问题,而是讲述故事,用姿态、动作、关系等具体方式来回答。当年张天翼曾以一种漫画式的夸张笔法塑造出会场上的不朽典型“华威先生”,其先入为主的讽刺态度引发当时文坛上“讽刺与暴露”的轩然大波;范小青却在一种内敛的写实之中执著追求叙述本身的张力与弹性,让自己的伦理态度牢牢地伏帖于小说的叙述形式之中。犹如那座山有两面一样——正面是山水怡人、设施齐备的星级酒店,背面却是阴森静穆的偌大墓地,小说叙述結构上的玄机也正在于这种突兀的对比之中。小说的重头戏似乎是在写“会场”的无比重要与热闹,叙述者甚至对首长、老板、黄会有无不带有一种体恤的同情,但是,这一切并不是叙述的目的,叙述的目的在于“会场”文化与人性真情的不期而遇,尽管二者在篇幅上不成比例,但就是那一点点真,却犹如一束强烈的亮光骤然映照出“会场”这个庞然大物的虚假、空洞与程式化的可憎面目。上至老成持重的领导、下至初出茅庐的青年,在公墓面前,都能从被规训的生活中暂时抽身,以亲情、友情的温暖眷顾一番日趋僵硬的人心。饶有趣味的是,作者对于生活中无处不在的规训的揭示一直追索到公墓管理处,没有那特殊的“周见橙”,只有一个普通的“周建成”。一个死者的名字竟然也能显现出规训的本质:它要涤除任何个体创造的“特殊”,只留下服从于同一种标准的普通。在读者幡然醒悟生活真相的同时也不得不由衷钦佩作者高超的洞察力与叙事艺术。
   从会场到墓地,尽管生活中的规训无孔不入,但这个伴随着现代社会而产生的貌似威力无边的幽灵也有其魔法不能尽情施展之地,这就是我们的人心。在每一个整齐划一的“会场”之外,在每一副中规中矩的面孔之下,都依然潜藏着不能被规训的另一面,依然涌动着那份对于真情真心的渴望。一山两面,两面总是同样高度;同理,规训的力量有多大,这份抗拒的力量也就有多大。惟其如此,人类也才有继续生存下去的理由。
  
   王海燕,青年评论家,现任教于襄樊学院。
其他文献
语文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阵地,把握美的特征,寓审美教育于语文教育之中,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增强语文教学魅力、提高语文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本文从现状及原因入手,对如何更好地实施语文审美教育的一些方面作些粗浅的分析与探讨。  一.在阅读教学中奠定审美的基础  阅读课文,是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方法,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领会其审美教育的内涵。成功的泛读
小说名为“亲人”,可是若从亲情的角度来读,会有不少描写令人匪夷所思。亲情,是公认的合法情感,而且已经形成了固定的显现模式。从这点来看,其实文学描写中的大量亲情已然是公共化的言说,而非个人化的言说了。而自我救赎,名字虽然高深,其实却是我们在人生路上都需要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按我的理解,简单来说就是当你遭遇痛苦,靠别人的迁就、开导来帮你摆脱是靠不住的。我们只能靠自己。靠自己又该怎么做呢?个人有个人的
自从儿童文学诞生之日起,就与小学语文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随着社会对教育事业的日益关注和新课改的逐步深化,新颁布的课程标准在对课外读物的建议过程中也列举了《安徒生童话》《伊索寓言》等诸多儿童文学作品,促使儿童文学发展成为小学语文课程的重要资源,是洞悉学生心灵世界的窗口,也是小学教师的得力助手和小学生们的良师益友。因此,深入研究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一.儿童文
中国古典诗词凭借其简洁、凝练,内涵丰富、形象优美、情感美丽等美学特质而成为中华民族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它们凝聚着我们中华民族先人的智慧与情操,熏陶着一代又一代中华优秀儿女美好的品格。所以,内涵丰富、形式优美、情感美丽、形象生动的中国古典诗词历来都是北师大版初中语文教材的一道亮丽的、不可替代的风景。既如此,那么,我们就有必要在此探讨如何让中学生乐学古典诗词、会学古典诗词、会品古典诗词等教学策略。 
目前,名著导读教学现状不容乐观,或是放羊式无“导”而读,或背读浓缩的“残渣”,或僵硬的板块式灌输等等,不一而足。究其原因,大多是学生厌读、老师怕教,再加上考试指挥棒乱舞所致。经典阅读是人文教育的最佳途径,语文老师可从多方面进行名著导读:  1.促其真读,牢记名著的主要内容  教师可以用多种方式,引读学生用心真读。如,指导写读书笔记、手抄报评比、组织名著片段话剧表演、名著影视观摩……浓郁的文学氛围,
“文章,经过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文艺理论家曹丕诠释写作真谛。而今学生习作,生命意识淡薄,自由情感缺失,理性思维空白。鉴于此,笔者通过作文评价教学,使学生写作在评价中得以提升。  一.作文评价现状剖析  以往作文指导存在形式化、空洞化,作文评价限于概念化,形同虚设。教师层面,是批改作文,学生层面就是分数及评语。究其原因:当前江苏高考模式,语文老师教学任务繁重,无暇全面科学实施评价;其次,作文写作跟
清代画家笪重光说:“绘画不能绘其馨,绘水不能绘其声。”但高明的画家往往采用由实生虚的手法,激发读者联想,达到绘馨绘声的艺术效果。例如“踏花归去马蹄香”,有一位画家就画落红满径,几只蝴蝶飞逐于马后。以蝴蝶追逐沾满野花馨香的马蹄,这不是间接绘出花的香味了么?这样的构思的确不同凡响。国画大师齐白石画《蛙声十里出山泉》时,只画出山涧流泉中涌现出一些蝌蚪来,这蛙声就自然从纸上流出来了。诗画同理,古典诗歌就借
《春晓》是诗人孟浩然隐居鹿门山时所作。诗人抓住春天早晨刚醒来的一瞬间展开描写和联想,让读者感受到了一种百鸟齐鸣、百花齐放的春光景象,读来让人欣赏、赞美;可是作者在创作时,对于这样的春色是什么感觉呢?  “春眠不觉晓”,早晨睡得不知不觉了,为什么呢?这无外乎两个原因:一是白天太累了,二是晚上睡不好。对于隐居山林从事生产劳动的诗人来说,这两个原因都有。局促屋子里一冬了,春天刚来,人还穿得是臃臃肿肿,筋
古诗语言凝练,内涵深厚,极具韵味,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大瑰宝。“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用古诗启蒙学生心智的做法由来已久,小学教材每一册中一般都会编排二至四首古诗。高质量地教学这些古诗,让学生走进诗歌的天地,领略古人语言的无穷奥妙,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入文——与文本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无论何种篇章,首先得让学生感知其外衣——语言文字,理解、领悟及背诵,都得以此为基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高中语文教学,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为了达到此种目标,阅读教学必须从精读细品入手,让学生在“咬文嚼字”的过程中形成“语文思维”,养成精读细品文本语言的习惯,读出“语文味”。而非粗枝大叶、囫囵吞枣,文本字句尚未了然于心就开始随意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