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可能都有同感,很害怕上习作指导课,怎么上?上什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有话可写?这些问题常常困扰着我们。有一次,观摩一位教师执教的习作指导课《我的美味我最爱》,给了我很多的启迪。原来习作指导是可以这样上的,可以有丰富的内涵,可以有合理的延拓,可以彰显文化因子,可以与人文有效的链接。
一、猜谜语近美味,未成曲调先有情
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上课的第一锤应敲在学生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上课伊始,老师和学生一起就课前搜集的许多关于美味的谜语,开始了谜语大竞猜,你问我猜,我问你答,同时还加上形象的体态语,小小的谜语让习作课的气氛一下子轻松了许多,同时也就在不经意间激发了学生对美味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的兴趣被激发时,他的情感就会被唤醒。而兴趣的激发,首要条件是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它能使学生轻松愉悦,自觉主动地参与思维、理解等一系列智力活动,进而能积极思维,大胆发言,头脑中平时积累的素材才能够大量释放出来。令我印象尤为深刻的是这样一个情景:当教师神秘地引出“小身子大肚子,没心没肺没肠子,只有鸡汤蟹黄子”这么顺口的一个谜语时,立刻激起了学生猜谜的兴趣,接着教师绘声绘色地描述了蟹黄汤包的外形,然后创设情境让学生模拟动作,掌握吃汤包的十二字诀:轻轻提,快快移,先开窗,后喝汤。学生完全沉浸在趣味的猜谜游戏中,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走近美味,为下面指导学生谈美味、评美味、写美味作了铺垫。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导入使学生如沐春风,如饮甘露,进入一种美妙的境界,激发其想说想写的兴趣,从而调动学生习作的主动性。
二、诵儿歌品美味,世事练达皆文章
“民以食为天”,一方美味一方特色,美味其实也是当地历史与传统文化的契合,因此这一资源也不能轻易忽视。
教者让学生介绍了各地的特色美味后,重点交流了家乡的美味。教师首先通过讲述1949年国庆宴会上的著名厨师——淮扬菜系大师的故事,激发起学生的自豪感。然后又介绍了黄桥烧饼的由来,并诵起了著名的《黄桥烧饼歌》:“黄桥烧饼黄又黄,黄黄的烧饼慰劳忙……” 之后再让学生自己尝试补充儿歌,“用料 (讲究)制作(精),(香醇)可口色泽(亮),江苏名点(它最棒)!”还让学生当场品味外酥里松的黄桥烧饼。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学生在聆听中、在诵读中、在品尝中一步步亲近传统文化。尽管教师只字未提写作的事,但却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受到了文化的熏陶,同时教会了学生去搜集资料,去仔细观察去用心去品味生活。罗丹说:“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其实,习作教学中不是没有素材,而是学生寻找不到素材,因此,帮学生寻找素材成了习作教学中的关键。
三、读范文评美味,万紫千红总是春
习作例文的作用既可以指导学生学习语言,掌握文字规律和特点,还能提高运用文字的技巧,是学生写好作文最好的借鉴。如何充分挖掘例文的指导作用呢?
课堂上教者首先让学生听录音作圈划,然后交流印象深刻的地方。从评析文中的妙词佳句,到细节的描绘,以及夸张等修辞手法的妙用等,学生评价得深刻具体,入木三分,这与平时缜密的课堂语言思维训练是密不可分的。教师合理运用了文本资源,遵循了阅读——模仿——借鉴——创作的基本规律,使学生更好地从读中学写,难怪学生后面的佳作连连。
朱熹云:“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之既久,自然纯熟。”学习新事物,大凡从模仿开始,学生习作也不例外,它是学生学习写作的必经之路。但模仿不能抄袭,教师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正确的仿写,盲目、机械地照抄会束缚思想,限制个性发展,助长依赖心理,结果反而不会独立作文。应该多给学生相同主题的文章,让学生在广泛的阅读中学会选择材料,学会谋篇布局,学会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四、编广告扬美味,余音袅袅终不绝
习作教学中好的收尾,一定是课堂有效的延伸,一定能与人文有效连接。这节课中教者顺应了时代的潮流,不断地“插播”广告,轻松中富有情趣,形散而神不散。在让学生推销自己最喜爱的美味时,要求围绕美味的 “色、香、味、形” 四大特点设计广告词。为“铁板臭干”做一段广告、为“番茄炒蛋”说一句广告,这个环节的处理充分体现了教师的匠心独运,牢牢地把握住本次的习作要求,通过“色、香、味、形”来介绍最爱的美味,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学生的思想在放飞,尽心创编,气氛热烈,这样富有创新的课堂结尾,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所要求的那样:“写作的过程就是创造的过程。创造性地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述,创造性地描写世界,表现世界,创造性地抒写自我,表现自我。”
这一节真实、朴实、扎实、厚实的习作指导课给了我深深的启迪:作为教者,我们不能因习作而习作,在面向儿童生活的同时,应当将根基扎在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丰厚土壤中,让习作与生活链接,与阅读链接,与创新链接,积极引导学生踊跃参与,广泛阅读,汲取适合自身生命成长和言语发展的文化元素,以实现自身的文化价值建构。
(责编夏天)
一、猜谜语近美味,未成曲调先有情
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上课的第一锤应敲在学生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上课伊始,老师和学生一起就课前搜集的许多关于美味的谜语,开始了谜语大竞猜,你问我猜,我问你答,同时还加上形象的体态语,小小的谜语让习作课的气氛一下子轻松了许多,同时也就在不经意间激发了学生对美味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的兴趣被激发时,他的情感就会被唤醒。而兴趣的激发,首要条件是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它能使学生轻松愉悦,自觉主动地参与思维、理解等一系列智力活动,进而能积极思维,大胆发言,头脑中平时积累的素材才能够大量释放出来。令我印象尤为深刻的是这样一个情景:当教师神秘地引出“小身子大肚子,没心没肺没肠子,只有鸡汤蟹黄子”这么顺口的一个谜语时,立刻激起了学生猜谜的兴趣,接着教师绘声绘色地描述了蟹黄汤包的外形,然后创设情境让学生模拟动作,掌握吃汤包的十二字诀:轻轻提,快快移,先开窗,后喝汤。学生完全沉浸在趣味的猜谜游戏中,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走近美味,为下面指导学生谈美味、评美味、写美味作了铺垫。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导入使学生如沐春风,如饮甘露,进入一种美妙的境界,激发其想说想写的兴趣,从而调动学生习作的主动性。
二、诵儿歌品美味,世事练达皆文章
“民以食为天”,一方美味一方特色,美味其实也是当地历史与传统文化的契合,因此这一资源也不能轻易忽视。
教者让学生介绍了各地的特色美味后,重点交流了家乡的美味。教师首先通过讲述1949年国庆宴会上的著名厨师——淮扬菜系大师的故事,激发起学生的自豪感。然后又介绍了黄桥烧饼的由来,并诵起了著名的《黄桥烧饼歌》:“黄桥烧饼黄又黄,黄黄的烧饼慰劳忙……” 之后再让学生自己尝试补充儿歌,“用料 (讲究)制作(精),(香醇)可口色泽(亮),江苏名点(它最棒)!”还让学生当场品味外酥里松的黄桥烧饼。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学生在聆听中、在诵读中、在品尝中一步步亲近传统文化。尽管教师只字未提写作的事,但却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受到了文化的熏陶,同时教会了学生去搜集资料,去仔细观察去用心去品味生活。罗丹说:“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其实,习作教学中不是没有素材,而是学生寻找不到素材,因此,帮学生寻找素材成了习作教学中的关键。
三、读范文评美味,万紫千红总是春
习作例文的作用既可以指导学生学习语言,掌握文字规律和特点,还能提高运用文字的技巧,是学生写好作文最好的借鉴。如何充分挖掘例文的指导作用呢?
课堂上教者首先让学生听录音作圈划,然后交流印象深刻的地方。从评析文中的妙词佳句,到细节的描绘,以及夸张等修辞手法的妙用等,学生评价得深刻具体,入木三分,这与平时缜密的课堂语言思维训练是密不可分的。教师合理运用了文本资源,遵循了阅读——模仿——借鉴——创作的基本规律,使学生更好地从读中学写,难怪学生后面的佳作连连。
朱熹云:“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之既久,自然纯熟。”学习新事物,大凡从模仿开始,学生习作也不例外,它是学生学习写作的必经之路。但模仿不能抄袭,教师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正确的仿写,盲目、机械地照抄会束缚思想,限制个性发展,助长依赖心理,结果反而不会独立作文。应该多给学生相同主题的文章,让学生在广泛的阅读中学会选择材料,学会谋篇布局,学会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四、编广告扬美味,余音袅袅终不绝
习作教学中好的收尾,一定是课堂有效的延伸,一定能与人文有效连接。这节课中教者顺应了时代的潮流,不断地“插播”广告,轻松中富有情趣,形散而神不散。在让学生推销自己最喜爱的美味时,要求围绕美味的 “色、香、味、形” 四大特点设计广告词。为“铁板臭干”做一段广告、为“番茄炒蛋”说一句广告,这个环节的处理充分体现了教师的匠心独运,牢牢地把握住本次的习作要求,通过“色、香、味、形”来介绍最爱的美味,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学生的思想在放飞,尽心创编,气氛热烈,这样富有创新的课堂结尾,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所要求的那样:“写作的过程就是创造的过程。创造性地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述,创造性地描写世界,表现世界,创造性地抒写自我,表现自我。”
这一节真实、朴实、扎实、厚实的习作指导课给了我深深的启迪:作为教者,我们不能因习作而习作,在面向儿童生活的同时,应当将根基扎在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丰厚土壤中,让习作与生活链接,与阅读链接,与创新链接,积极引导学生踊跃参与,广泛阅读,汲取适合自身生命成长和言语发展的文化元素,以实现自身的文化价值建构。
(责编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