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高中课文中有很多文章谈到“死亡”话题,高中阶段的教学不应回避,而应为学生讲授有关死亡教育。作者在文中谈及“死亡”话题都有一定的目的。我们要做的是为学生讲清相关“死亡”的内容和探究作者写此“死亡”的意义,从而引导学生思考“死亡”问题,理解死亡教育的重要性。“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这样的诗句言简意赅,易于帮助学生了解在高中阶段遇到的有关“死亡”课文的解读。
【关键词】:死亡教育理想生存爱情
在现在的高中语文课文里,有这样的一类课文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即涉及到“死亡”内容的课文,如《离骚》《祝福》《孔雀东南飞》《小团圆媳妇之死》《项羽之死》《香玉》《王六郎》《兰亭集序》等。随着年龄的增长,高中生对自己生活的这个世界越来越关注,对爱情话题、亲情话题、生死话题等也多少有了些自己的看法,如若家长、老师不及时引导,我们的高中生有可能将以自己的学习方式去获得他们想要的观点和看法。
我们知道,高中阶段是一个孩子成长最快的阶段,也是世界观、人生观树立的最佳阶段。在这个阶段,如果他们对亲情、爱情、生死等的认知有偏差的话,那么带给他们的将不仅仅是人生的烦恼,还有可能有对生命的茫然、对生死的漠不关心。因此,在讲授高中课文里有关“死亡”的内容时,我们一定要慎重。下面是我在教学中的一点粗浅理解,在这提出来共同探讨。
一、《离骚》“我”为理想而死
(一)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
1、译文:这些都是我内心之所珍爱,就是让我九死还是不后悔。
2、诗人目的:诗人用这句誓言表示自己追求光明理想和坚持高尚品德的决心永不动摇。
3、我的思考: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应贯穿在我们的具体教学中,“心之所善”为何物必须讲清。
4、给学生讲授时需注意:美好的理想是什么样的,不太好讲,这需要借助影视作品直观呈现。引导学生解析爱国诗篇,特别是那些英雄人物和普通人物在对待爱国上的差别。每个人在每个时期的理想的具体内容是有所不同的,但有一个总的理想目标。
(二)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
1、译文:宁愿立即死去或者流放他乡,我不能容忍这种苟合之态!
2、诗人目的:诗人用这句誓言表示自己追求光明理想和坚持高尚品德的决心永不动摇。
3、我的思考:什么样的理想可以让我们用高贵的生命去换取?
4、给学生讲授时需注意:生命只有一次!在什么情况之下我们可以舍去生命?古今中外的仁人志士是如何看待生命的。屈原的生死观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三)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1、译文:保持清白,守正直之道而死,这本来是前圣先贤所赞许的。
2、诗人目的:说明自己坚守的是前圣先贤所赞许的。
3、我的思考:如何保持清白,保持什么样的清白?
4、给学生讲授时需注意:屈原所说的“正直之道”具体内容需要了解。
(四)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1、译文:即使被肢解我还是不会改变啊,难道我的志向是可以挫败的吗?
2、诗人目的:誓死守志
3、我的思考:什么样的精神支撑这样的志向?
4、给学生讲授时需注意:屈原的这种坚韧的意志从何而来,屈原的身世以及使命是什么?
总之:屈原的这几句诗的确需要我们认真解读,但只能代表我们个人的认知。在具体的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畅所欲言,谈自己对生死的理解,对屈原生死观谈自己的认识。在我们短暂的生命历程中如何选择自己的美好理想并为之付出一切。
二、《祝福》祥林嫂为生存而死
我每次读《祝福》总有点别扭的情绪,因为在热闹的年节里,有个苦命的祥林嫂寂寞的去了,带着惶恐和希望。我常常佩服鲁迅先生的叙事能力以及他对社会万象的那份敏锐的观察力。
(一)福礼事件:
文章开头的“旧历的年代毕竟最像年底”营造了适合祥林搜死亡的氛围。因为在旧历的年底,大小神鬼都将来歆享人们的准备的福礼。在这样的时刻,祥林嫂也曾满怀希望的洗福礼、煮福礼。鲁四老爷家准备祭祀用的东西跟她自己没什么关系,可她还是很认真的去做。可见她对煮福礼这份工作是很满意的。
我们可以想像得到她在自己的家(在婆婆家和在贺老六家)中也是很愉快的洗福礼、煮福礼的。她走投无路再次到鲁四老爷家帮佣而且将打工所得捐给庙里赎罪后,她很坦然的去做跟福礼有关的事却被鲁四婶喝住了。“祥林嫂,你放着吧。”“你放着吧,祥林嫂!”这话语粉碎了她生前免于侮辱,死后免于痛苦的愿望,她的一切挣扎的希望都在这一句喝令中破灭了。
(二)鲁四老爷的书房:
“我回到四叔的书房里时,瓦楞上已经雪白,房里也映得较光明,极分明的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我又无聊赖的到窗下的案头去一翻,只见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
通过对书房布置的描写,一个道貌岸然,不学无术的封建卫道士自然呈现,尤其是作者对书房中那一边已脱落的对联的描写,更含有讽刺意味。这样一个“读书人”知晓事理,心平气和,但却将祥林嫂置于“祭祀时候可用不着她沾手”的恐慌中。
(三)这里的人照例相信鬼,然而,她却疑惑了。
祥林嫂的痛苦与欢乐:
1、在婆婆家当童养媳,吃尽人间之苦。
2、自己的小丈夫去世,她逃到鲁镇打工,繁重的工作里她却露出笑容。
3、被婆婆家的人绑回家,她被卖给山坳里的贺老六。成亲当天撞破头。
4、丈夫贺老六的呵护,儿子阿毛的乖巧,贫困的生活里的祥林嫂很用心的过日子。
5、丈夫不幸离世,儿子被狼吃掉,房子被大伯收回。祥林嫂不得已又到鲁镇打工。
6、用自己的血汗钱捐了门槛却依旧得不到应有的尊重。
祥林嫂的疑惑:
“就是——”她走近两步,放低了声音,极秘密似的切切的说,“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祥林嫂卖力的干活得不到婆婆的怜悯,小丈夫死后她逃到鲁镇打工已是很出格的事了。在丈夫贺老六家度过人生中最快乐也最痛苦的时光。丈夫和儿子死后她又到鲁镇打工,孤苦伶仃。她在临死前向我这个读书人问起有无灵魂的问题让我猝不及防。我模棱两可的回答没有解除祥林嫂的疑惑,而祥林嫂也就在尚未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时就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
总之:祥林嫂一直都生活在痛苦与欢乐中,痛苦的是生存的困难和生活磨难,欢乐的是与家人一起劳作的欢喜。我们对祥林嫂不能苛刻太多,她在文中做的几件事在当时人们看来是很出格的。如小丈夫死了居然敢跑到鲁镇打工,自食其力。如被卖为新娘的当天在拜堂时撞破了头。如被人嫌弃时毅然用血汗钱捐门槛。一切的抗争无效,死亡是她最好的归宿,再也不必遭受人间的苦难。在教学中,必须给学生讲明白祥林嫂的生与死的意义。
三、《孔雀东南飞》焦刘为爱情而死
《孔雀东南飞》讲述了一个爱情悲剧故事,虽然最终“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但对于焦仲卿和刘兰芝而言,这已于事无补。他们二人选择“死亡”来维护自己的婚姻和爱情。在文学作品中,我们熟悉的为爱情而死的人物有很多,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罗密欧与朱丽叶、《香玉》中的黄生与香玉、《牡丹亭》中的杜丽娘等等。这些作品都有意或无意中向我们传达出主人公为爱而死的意义。在教学中要向学生言明什么是真正的爱情,文学作品中的这些为爱而死的人物有什么性格特征,他们究竟为何选择了“死亡”。引导学生努力探究如何看待为爱而死的行为以及自己想要一种什么样的爱情。
《孔雀东南飞》中关于焦仲卿和刘兰芝的故事大体牵涉到以下一些内容:
(一)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当得知母亲无意挽留刘兰芝,懦弱的焦仲卿向相依为命的母亲说出了自己的意愿。虽然明知这样会触怒母亲,甚至会背上不孝的罪名,但在情感的天平上,他还是倾向了自己深爱的妻子。
(二)君当做磐石,妾做作蒲苇。
倔强的刘兰芝严装出门,面对丈夫的依依相送,深情安慰,在分别之际,她立下了“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無转移。”的誓言,但也告知焦仲卿自己回娘家可能会发生的变故。
(三)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
丈夫没有如愿解决家庭矛盾,刘兰芝家里却已答应别人家的亲事。热闹的婚礼将如期举行,心有牵挂的刘兰芝却悲伤万分。听闻事情有变,焦仲卿请假告归。二人情深意长但却又无力改变现状。听着丈夫的抱怨,刘兰芝主动提出“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的生死誓言。在婚礼上,刘兰芝毅然选择以“死”捍卫自己美好的爱情。
(四)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
焦仲卿听闻刘兰芝溺水身亡,徘徊再三,也选择了上吊自杀,魂追刘兰芝而去。
(五)魂化鸳鸯,魂化树木。
他们生前没有得到家人的呵护,死后两家求合葬,这总算是给为爱情而死的焦仲卿和刘兰芝一丝安慰。
总之:焦仲卿和刘兰芝的爱情故事是一个悲剧故事,倔强的刘兰芝,懦弱的焦仲卿最终都选择以“死”换取自己应得的尊重。他们选择不屈从家长的意志,选择的是以死抗争。在为学生讲解这二人的生死相依的爱情时要结合这二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二人典型的性格特征来探究分析“以死抗争”的意义。
当然,生命是可贵的,我们所要的爱情并不一定要用“死”来界定。我们应找到爱情和家庭的平衡点,在有生之年享受自己的婚姻和爱情。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既尽孝又尽情,相携一生,白头偕老!
通过对课文中有关“死亡”的描写进行相应的“死亡教育”是必要的。我们的高中生对“死亡”应该有所认识。只有这样,他们才会从容的面对生命中的生死,思考生命的意义,以便更好的为理想、为生存、为爱情选择自己想要的方式。
高中课文中有很多文章谈到“死亡”话题,高中阶段的教学不应回避,而应为学生讲授有关死亡教育。作者在文中谈及“死亡”话题都有一定的目的。我们要做的是为学生讲清相关“死亡”的内容和探究作者写此“死亡”的意义,从而引导学生思考“死亡”问题,理解死亡教育的重要性。“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这样的诗句言简意赅,易于帮助学生了解在高中阶段遇到的有关“死亡”课文的解读。
【关键词】:死亡教育理想生存爱情
在现在的高中语文课文里,有这样的一类课文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即涉及到“死亡”内容的课文,如《离骚》《祝福》《孔雀东南飞》《小团圆媳妇之死》《项羽之死》《香玉》《王六郎》《兰亭集序》等。随着年龄的增长,高中生对自己生活的这个世界越来越关注,对爱情话题、亲情话题、生死话题等也多少有了些自己的看法,如若家长、老师不及时引导,我们的高中生有可能将以自己的学习方式去获得他们想要的观点和看法。
我们知道,高中阶段是一个孩子成长最快的阶段,也是世界观、人生观树立的最佳阶段。在这个阶段,如果他们对亲情、爱情、生死等的认知有偏差的话,那么带给他们的将不仅仅是人生的烦恼,还有可能有对生命的茫然、对生死的漠不关心。因此,在讲授高中课文里有关“死亡”的内容时,我们一定要慎重。下面是我在教学中的一点粗浅理解,在这提出来共同探讨。
一、《离骚》“我”为理想而死
(一)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
1、译文:这些都是我内心之所珍爱,就是让我九死还是不后悔。
2、诗人目的:诗人用这句誓言表示自己追求光明理想和坚持高尚品德的决心永不动摇。
3、我的思考: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应贯穿在我们的具体教学中,“心之所善”为何物必须讲清。
4、给学生讲授时需注意:美好的理想是什么样的,不太好讲,这需要借助影视作品直观呈现。引导学生解析爱国诗篇,特别是那些英雄人物和普通人物在对待爱国上的差别。每个人在每个时期的理想的具体内容是有所不同的,但有一个总的理想目标。
(二)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
1、译文:宁愿立即死去或者流放他乡,我不能容忍这种苟合之态!
2、诗人目的:诗人用这句誓言表示自己追求光明理想和坚持高尚品德的决心永不动摇。
3、我的思考:什么样的理想可以让我们用高贵的生命去换取?
4、给学生讲授时需注意:生命只有一次!在什么情况之下我们可以舍去生命?古今中外的仁人志士是如何看待生命的。屈原的生死观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三)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1、译文:保持清白,守正直之道而死,这本来是前圣先贤所赞许的。
2、诗人目的:说明自己坚守的是前圣先贤所赞许的。
3、我的思考:如何保持清白,保持什么样的清白?
4、给学生讲授时需注意:屈原所说的“正直之道”具体内容需要了解。
(四)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1、译文:即使被肢解我还是不会改变啊,难道我的志向是可以挫败的吗?
2、诗人目的:誓死守志
3、我的思考:什么样的精神支撑这样的志向?
4、给学生讲授时需注意:屈原的这种坚韧的意志从何而来,屈原的身世以及使命是什么?
总之:屈原的这几句诗的确需要我们认真解读,但只能代表我们个人的认知。在具体的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畅所欲言,谈自己对生死的理解,对屈原生死观谈自己的认识。在我们短暂的生命历程中如何选择自己的美好理想并为之付出一切。
二、《祝福》祥林嫂为生存而死
我每次读《祝福》总有点别扭的情绪,因为在热闹的年节里,有个苦命的祥林嫂寂寞的去了,带着惶恐和希望。我常常佩服鲁迅先生的叙事能力以及他对社会万象的那份敏锐的观察力。
(一)福礼事件:
文章开头的“旧历的年代毕竟最像年底”营造了适合祥林搜死亡的氛围。因为在旧历的年底,大小神鬼都将来歆享人们的准备的福礼。在这样的时刻,祥林嫂也曾满怀希望的洗福礼、煮福礼。鲁四老爷家准备祭祀用的东西跟她自己没什么关系,可她还是很认真的去做。可见她对煮福礼这份工作是很满意的。
我们可以想像得到她在自己的家(在婆婆家和在贺老六家)中也是很愉快的洗福礼、煮福礼的。她走投无路再次到鲁四老爷家帮佣而且将打工所得捐给庙里赎罪后,她很坦然的去做跟福礼有关的事却被鲁四婶喝住了。“祥林嫂,你放着吧。”“你放着吧,祥林嫂!”这话语粉碎了她生前免于侮辱,死后免于痛苦的愿望,她的一切挣扎的希望都在这一句喝令中破灭了。
(二)鲁四老爷的书房:
“我回到四叔的书房里时,瓦楞上已经雪白,房里也映得较光明,极分明的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我又无聊赖的到窗下的案头去一翻,只见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
通过对书房布置的描写,一个道貌岸然,不学无术的封建卫道士自然呈现,尤其是作者对书房中那一边已脱落的对联的描写,更含有讽刺意味。这样一个“读书人”知晓事理,心平气和,但却将祥林嫂置于“祭祀时候可用不着她沾手”的恐慌中。
(三)这里的人照例相信鬼,然而,她却疑惑了。
祥林嫂的痛苦与欢乐:
1、在婆婆家当童养媳,吃尽人间之苦。
2、自己的小丈夫去世,她逃到鲁镇打工,繁重的工作里她却露出笑容。
3、被婆婆家的人绑回家,她被卖给山坳里的贺老六。成亲当天撞破头。
4、丈夫贺老六的呵护,儿子阿毛的乖巧,贫困的生活里的祥林嫂很用心的过日子。
5、丈夫不幸离世,儿子被狼吃掉,房子被大伯收回。祥林嫂不得已又到鲁镇打工。
6、用自己的血汗钱捐了门槛却依旧得不到应有的尊重。
祥林嫂的疑惑:
“就是——”她走近两步,放低了声音,极秘密似的切切的说,“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祥林嫂卖力的干活得不到婆婆的怜悯,小丈夫死后她逃到鲁镇打工已是很出格的事了。在丈夫贺老六家度过人生中最快乐也最痛苦的时光。丈夫和儿子死后她又到鲁镇打工,孤苦伶仃。她在临死前向我这个读书人问起有无灵魂的问题让我猝不及防。我模棱两可的回答没有解除祥林嫂的疑惑,而祥林嫂也就在尚未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时就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
总之:祥林嫂一直都生活在痛苦与欢乐中,痛苦的是生存的困难和生活磨难,欢乐的是与家人一起劳作的欢喜。我们对祥林嫂不能苛刻太多,她在文中做的几件事在当时人们看来是很出格的。如小丈夫死了居然敢跑到鲁镇打工,自食其力。如被卖为新娘的当天在拜堂时撞破了头。如被人嫌弃时毅然用血汗钱捐门槛。一切的抗争无效,死亡是她最好的归宿,再也不必遭受人间的苦难。在教学中,必须给学生讲明白祥林嫂的生与死的意义。
三、《孔雀东南飞》焦刘为爱情而死
《孔雀东南飞》讲述了一个爱情悲剧故事,虽然最终“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但对于焦仲卿和刘兰芝而言,这已于事无补。他们二人选择“死亡”来维护自己的婚姻和爱情。在文学作品中,我们熟悉的为爱情而死的人物有很多,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罗密欧与朱丽叶、《香玉》中的黄生与香玉、《牡丹亭》中的杜丽娘等等。这些作品都有意或无意中向我们传达出主人公为爱而死的意义。在教学中要向学生言明什么是真正的爱情,文学作品中的这些为爱而死的人物有什么性格特征,他们究竟为何选择了“死亡”。引导学生努力探究如何看待为爱而死的行为以及自己想要一种什么样的爱情。
《孔雀东南飞》中关于焦仲卿和刘兰芝的故事大体牵涉到以下一些内容:
(一)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当得知母亲无意挽留刘兰芝,懦弱的焦仲卿向相依为命的母亲说出了自己的意愿。虽然明知这样会触怒母亲,甚至会背上不孝的罪名,但在情感的天平上,他还是倾向了自己深爱的妻子。
(二)君当做磐石,妾做作蒲苇。
倔强的刘兰芝严装出门,面对丈夫的依依相送,深情安慰,在分别之际,她立下了“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無转移。”的誓言,但也告知焦仲卿自己回娘家可能会发生的变故。
(三)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
丈夫没有如愿解决家庭矛盾,刘兰芝家里却已答应别人家的亲事。热闹的婚礼将如期举行,心有牵挂的刘兰芝却悲伤万分。听闻事情有变,焦仲卿请假告归。二人情深意长但却又无力改变现状。听着丈夫的抱怨,刘兰芝主动提出“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的生死誓言。在婚礼上,刘兰芝毅然选择以“死”捍卫自己美好的爱情。
(四)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
焦仲卿听闻刘兰芝溺水身亡,徘徊再三,也选择了上吊自杀,魂追刘兰芝而去。
(五)魂化鸳鸯,魂化树木。
他们生前没有得到家人的呵护,死后两家求合葬,这总算是给为爱情而死的焦仲卿和刘兰芝一丝安慰。
总之:焦仲卿和刘兰芝的爱情故事是一个悲剧故事,倔强的刘兰芝,懦弱的焦仲卿最终都选择以“死”换取自己应得的尊重。他们选择不屈从家长的意志,选择的是以死抗争。在为学生讲解这二人的生死相依的爱情时要结合这二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二人典型的性格特征来探究分析“以死抗争”的意义。
当然,生命是可贵的,我们所要的爱情并不一定要用“死”来界定。我们应找到爱情和家庭的平衡点,在有生之年享受自己的婚姻和爱情。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既尽孝又尽情,相携一生,白头偕老!
通过对课文中有关“死亡”的描写进行相应的“死亡教育”是必要的。我们的高中生对“死亡”应该有所认识。只有这样,他们才会从容的面对生命中的生死,思考生命的意义,以便更好的为理想、为生存、为爱情选择自己想要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