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把所有教师带到了一个广袤神秘的草原,面对新的课程标准和新的教材,我想每个教师都曾有过这样一种想法:“新课改的课到底该怎么上?”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我个人总结了一种“我体验、我参与、我成功”的课堂教学模式。现介绍给大家,谨以交流。
一、设计自主学习环节,让每个学生亲历体验的过程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要实现这种学习方式,最基本的是落实好自主学习这一环节。只有在充分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合作学习才有意义;同时,自主学习也是探究学习的前提。
自主学习是学生对学习内容初步自我体验、自我领悟、自我掌握的过程,是课堂教学、合作学习的基础。
学生参与确定学习目标,采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例如,学习“万以内的读法”。课前让学生收集一些数据,意识到“数”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从而有了学习的动机。然后教师设计两点要求:1.你认为这一课我们应该掌握什么知识,过去学过类似的知识吗?2.学生自己做一个数位顺序表,说出它的用法。学生通过预习,在前有知识的基础上,基本能总结出数的读法。上课时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第一个要求,并把经验总结出来,再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在小组中展示,并说出自己是如何利用它的。这样,学生有了制作学具和总结学法的经历,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并初步能对“万以内数的读法”进行小结。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去思索、领悟,主动地获取知识,而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只是引导者。通过学具的制作和利用,学生合作、交流,主动地掌握了知识,完成了学习目标,有一种成就感。
二、创设合作学习平台,让每个学生获取参与的快乐
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教学形式。在数学课堂中开展合作学习,有利于师生间、生生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有利于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能够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
在数学课堂中开展合作学习,使教师从“权威”角色向“同伴”角色转化,从“讲师”角色向“导师”角色转化,学生从被动服从向主动参与转化,从而形成师生平等、协作的课堂氛围。开展合作学习还能够活跃学生思维,增大思维强度。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观点和方法中得到启发,对问题的理解更丰富和全面,从而促进思维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另外,在数学合作学习的课堂上,通过充分的课堂交流,营造了一种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氛围。学生能够主动思考,发表意见,不仅使课堂上的学习气氛轻松愉快,也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得以充分发挥,知识技能得以互补,达到人人教我,我教人人的目的。例如,在教学“长方形的周长计算”一课时,在学生已掌握了长方形的特征及周长概念的基础上,教师出示一个长为6厘米、宽为4厘米的长方形,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计算出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学生根据各自已有的知识技能,对如何求出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后得出三种求长方形周长的方法:
①6 4 6 4=20(厘米),即长方形的周长=长 宽 长 宽;②6×2 4×2=20(厘米),即长方形的周长=长×2 宽×2;③(6 4)×2=20(厘米),即长方形的周长=(长 宽)×2。合作学习不仅使学生自己找出了长方形周长的三种计算方法,而且探求知识的过程加深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使他们的思维得到相互启发和训练,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自学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团结协作能力。
三、注重探究拓展,让学生追求探究的成功
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延伸,体验探究成功的快乐,帮助学生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也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好方法。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和能力,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以增加他们学习数学的动力,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例如,在学习长方形周长以后,教师让学生自主完成一道生活实践题:在学校电教室旁建一个红领巾花辅,花圃的形状由你们实地考察后设计,不过要在规定范围内,花圃四周用竹篱笆隔起来,竹篱笆最短应多长?学生计算的篱笆长为7 5=12米,另两面不需围,是一条鹅卵石小路,便于花圃管理;第二种8 6=14米,空地和墙壁充分利用;第三种9×2 8 5=31米,篱笆长了,但花圃分成两块,中间有小路,造型更漂亮了;第四种7 6=13米,靠墙壁留一条小路,管理方便。学生在合作探索中获取了成功的喜悦、创新的快乐,同时也相互欣赏,促进互动。
实践告诉我们,教师要与新课程同行,与学生同行。要学会思考,要学会创新,跟上新时代的步伐,不断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模式,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共同进步,真正构建学生喜欢的课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耕耘者”!
(责编侯艳星)
一、设计自主学习环节,让每个学生亲历体验的过程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要实现这种学习方式,最基本的是落实好自主学习这一环节。只有在充分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合作学习才有意义;同时,自主学习也是探究学习的前提。
自主学习是学生对学习内容初步自我体验、自我领悟、自我掌握的过程,是课堂教学、合作学习的基础。
学生参与确定学习目标,采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例如,学习“万以内的读法”。课前让学生收集一些数据,意识到“数”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从而有了学习的动机。然后教师设计两点要求:1.你认为这一课我们应该掌握什么知识,过去学过类似的知识吗?2.学生自己做一个数位顺序表,说出它的用法。学生通过预习,在前有知识的基础上,基本能总结出数的读法。上课时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第一个要求,并把经验总结出来,再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在小组中展示,并说出自己是如何利用它的。这样,学生有了制作学具和总结学法的经历,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并初步能对“万以内数的读法”进行小结。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去思索、领悟,主动地获取知识,而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只是引导者。通过学具的制作和利用,学生合作、交流,主动地掌握了知识,完成了学习目标,有一种成就感。
二、创设合作学习平台,让每个学生获取参与的快乐
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教学形式。在数学课堂中开展合作学习,有利于师生间、生生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有利于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能够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
在数学课堂中开展合作学习,使教师从“权威”角色向“同伴”角色转化,从“讲师”角色向“导师”角色转化,学生从被动服从向主动参与转化,从而形成师生平等、协作的课堂氛围。开展合作学习还能够活跃学生思维,增大思维强度。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观点和方法中得到启发,对问题的理解更丰富和全面,从而促进思维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另外,在数学合作学习的课堂上,通过充分的课堂交流,营造了一种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氛围。学生能够主动思考,发表意见,不仅使课堂上的学习气氛轻松愉快,也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得以充分发挥,知识技能得以互补,达到人人教我,我教人人的目的。例如,在教学“长方形的周长计算”一课时,在学生已掌握了长方形的特征及周长概念的基础上,教师出示一个长为6厘米、宽为4厘米的长方形,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计算出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学生根据各自已有的知识技能,对如何求出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后得出三种求长方形周长的方法:
①6 4 6 4=20(厘米),即长方形的周长=长 宽 长 宽;②6×2 4×2=20(厘米),即长方形的周长=长×2 宽×2;③(6 4)×2=20(厘米),即长方形的周长=(长 宽)×2。合作学习不仅使学生自己找出了长方形周长的三种计算方法,而且探求知识的过程加深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使他们的思维得到相互启发和训练,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自学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团结协作能力。
三、注重探究拓展,让学生追求探究的成功
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延伸,体验探究成功的快乐,帮助学生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也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好方法。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和能力,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以增加他们学习数学的动力,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例如,在学习长方形周长以后,教师让学生自主完成一道生活实践题:在学校电教室旁建一个红领巾花辅,花圃的形状由你们实地考察后设计,不过要在规定范围内,花圃四周用竹篱笆隔起来,竹篱笆最短应多长?学生计算的篱笆长为7 5=12米,另两面不需围,是一条鹅卵石小路,便于花圃管理;第二种8 6=14米,空地和墙壁充分利用;第三种9×2 8 5=31米,篱笆长了,但花圃分成两块,中间有小路,造型更漂亮了;第四种7 6=13米,靠墙壁留一条小路,管理方便。学生在合作探索中获取了成功的喜悦、创新的快乐,同时也相互欣赏,促进互动。
实践告诉我们,教师要与新课程同行,与学生同行。要学会思考,要学会创新,跟上新时代的步伐,不断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模式,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共同进步,真正构建学生喜欢的课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耕耘者”!
(责编侯艳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