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环就是朗读。朗读能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学生朗读的过程,也就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想象能力、欣赏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的过程。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明确的朗读目标,做到朗读训练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完整性。
关键词:语感;兴趣情感;信心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
阅读教学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综合性的语文素养要培养学生综合性的语文素养,就必须让学生具备良好的语感。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符号刺激所发出的一种直觉。既然如此,我们培养学生的语感就应该从语言文字符号的刺激入手,而朗读则是最积极最有效就要首先研究语文教学的规律源于语言的规律,只有强化朗读感悟,才能抓住我们的母语语言规律,抓住阅读教学的规律,抓住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从母语语言规律看,我国的语言文字是代表一定意义的符号,阅读文本是“符号”和“代码”式的外部言语,需要通过读,尤其是朗读才能进行有效的转换。从教学规律看,阅读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阅读实践能力,新课标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而学生直接接触语文材料的方式当然是朗读感悟。从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看,小学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弱,朗读能够更为有效地刺激他们的语言直觉。因此,朗读感悟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有效途径和方法。马卡连柯说:“教师永远是儿童模仿的典型。”教师创造朗读条件,适当地范读课文,让学生“读”有榜样,对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增强学生读好课文的信心,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一株紫丁香》是一首通俗易懂的诗歌,表达了作者对老师的热爱崇敬之情。我在范读时,眉眼舒展,始终带着甜美的微笑。此时,我观察到孩子们的小脸蛋也露出舒心的笑容。当读到最后一句“让花香飘进你的梦里,那梦呀准是又香又甜”时,我提高了音调,脑袋也不经意地随着韵律晃动,脸上的笑容更为灿烂,眼睛也带着笑意。我的感情很快被学生所感应,当孩子们捧起课本朗读时,笑意已在眼中闪烁,崇敬之情已在脸上浮现。总之,老师范读时语感要对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冲击,老师的朗读技巧要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学得着。老师要通过范读引导学生“身临其境”、“设身处地”、“入景入情”地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这样,学生在老师的“扶读”下,就能够把课文朗读得更好。这就要求老师要加强自身朗读基本功的训练,达到较高的朗读水平,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示范朗读的作用。
二、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惟”。“诵”决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是让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想象,体会小女孩对食物,对温暖,对亲情的渴望。再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小女孩的痛苦和无奈的心情,从而感受到自己生活的幸福与美好,让学生从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又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也是一篇情感浓郁的课文。在教学时,可指导学生在朗读上下工夫。学生对小女孩的深切同情,对父与子互相信任,永不放弃的崇高精神的赞美,是学生的认识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学生不断提高认识,同时也发展了思维。学生思考时,自然地会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去判断事物。此时,教师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分辨真善美、假丑恶的能力,更能收到“教书育人”的整体效益。
三、“趣”字引路,注重指导,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我经常让学生欣赏声情并茂的朗读录音,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感染,并体味朗读对表情达意的重要作用。另外,我还结合教学组织学生开故事会、诗歌朗诵会、评选故事大王、朗读能手,调动学生读书、朗读的积极性。通过学习语文的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乐于阅读课文的习惯。其次要指导学生读正确流利。教育他们树立认真读书的态度,读时要逐词逐句看清楚,反复读,反复练,老师也要指导学生利用读的多种形式,努力达到正确、流利的朗读。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材的实际和学生朗读水平的实际,加强学生方法的指导,强化朗读技巧的训练,不断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一是从朗读方式上讲,要让学生能够通过轻声朗读、放声朗读、诵读等方式,训练学生对朗读技巧的感悟。二是从朗读方法上说,要使学生在朗读中能够通过注意停顿,声音的轻重、速度和节奏、语调等技巧来领略朗读的妙处,提高朗读的水平。三是从朗读的形式上讲,要形式多样,富有变化。在教学中,教师可采取让学生自由朗读,个别朗读,教师范读和引读,听录音读,师生共读,个人或小组轮读,分角色朗读,边演边读。师生互评互读等多种形式,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让学生读出形,读出情,读出味,读出神。
四、朗读有助于审美教育
在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如《美丽的不兴安岭》、《火烧云》、《五彩池》、《观潮》、《草原》等,都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教学时,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感受自然的美。如《火烧云》“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通通的,好像天空着了火。”“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通过朗读,学生脑海出现:晚霞斜照大地的瑰丽的画面。“火烧云的变化极多,红通通的、金灿灿的……”“又像这个……又像那个……”诱发学生去观察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作者把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教师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中,感染学生,使学生入境入情,不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唤起美的共鸣,使学生领略到自然美,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朗读再现自然美,让学生从中感受自然美,诱发他们去想象,能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
关键词:语感;兴趣情感;信心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
阅读教学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综合性的语文素养要培养学生综合性的语文素养,就必须让学生具备良好的语感。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符号刺激所发出的一种直觉。既然如此,我们培养学生的语感就应该从语言文字符号的刺激入手,而朗读则是最积极最有效就要首先研究语文教学的规律源于语言的规律,只有强化朗读感悟,才能抓住我们的母语语言规律,抓住阅读教学的规律,抓住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从母语语言规律看,我国的语言文字是代表一定意义的符号,阅读文本是“符号”和“代码”式的外部言语,需要通过读,尤其是朗读才能进行有效的转换。从教学规律看,阅读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阅读实践能力,新课标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而学生直接接触语文材料的方式当然是朗读感悟。从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看,小学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弱,朗读能够更为有效地刺激他们的语言直觉。因此,朗读感悟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有效途径和方法。马卡连柯说:“教师永远是儿童模仿的典型。”教师创造朗读条件,适当地范读课文,让学生“读”有榜样,对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增强学生读好课文的信心,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一株紫丁香》是一首通俗易懂的诗歌,表达了作者对老师的热爱崇敬之情。我在范读时,眉眼舒展,始终带着甜美的微笑。此时,我观察到孩子们的小脸蛋也露出舒心的笑容。当读到最后一句“让花香飘进你的梦里,那梦呀准是又香又甜”时,我提高了音调,脑袋也不经意地随着韵律晃动,脸上的笑容更为灿烂,眼睛也带着笑意。我的感情很快被学生所感应,当孩子们捧起课本朗读时,笑意已在眼中闪烁,崇敬之情已在脸上浮现。总之,老师范读时语感要对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冲击,老师的朗读技巧要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学得着。老师要通过范读引导学生“身临其境”、“设身处地”、“入景入情”地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这样,学生在老师的“扶读”下,就能够把课文朗读得更好。这就要求老师要加强自身朗读基本功的训练,达到较高的朗读水平,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示范朗读的作用。
二、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惟”。“诵”决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是让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想象,体会小女孩对食物,对温暖,对亲情的渴望。再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小女孩的痛苦和无奈的心情,从而感受到自己生活的幸福与美好,让学生从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又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也是一篇情感浓郁的课文。在教学时,可指导学生在朗读上下工夫。学生对小女孩的深切同情,对父与子互相信任,永不放弃的崇高精神的赞美,是学生的认识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学生不断提高认识,同时也发展了思维。学生思考时,自然地会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去判断事物。此时,教师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分辨真善美、假丑恶的能力,更能收到“教书育人”的整体效益。
三、“趣”字引路,注重指导,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我经常让学生欣赏声情并茂的朗读录音,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感染,并体味朗读对表情达意的重要作用。另外,我还结合教学组织学生开故事会、诗歌朗诵会、评选故事大王、朗读能手,调动学生读书、朗读的积极性。通过学习语文的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乐于阅读课文的习惯。其次要指导学生读正确流利。教育他们树立认真读书的态度,读时要逐词逐句看清楚,反复读,反复练,老师也要指导学生利用读的多种形式,努力达到正确、流利的朗读。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材的实际和学生朗读水平的实际,加强学生方法的指导,强化朗读技巧的训练,不断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一是从朗读方式上讲,要让学生能够通过轻声朗读、放声朗读、诵读等方式,训练学生对朗读技巧的感悟。二是从朗读方法上说,要使学生在朗读中能够通过注意停顿,声音的轻重、速度和节奏、语调等技巧来领略朗读的妙处,提高朗读的水平。三是从朗读的形式上讲,要形式多样,富有变化。在教学中,教师可采取让学生自由朗读,个别朗读,教师范读和引读,听录音读,师生共读,个人或小组轮读,分角色朗读,边演边读。师生互评互读等多种形式,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让学生读出形,读出情,读出味,读出神。
四、朗读有助于审美教育
在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如《美丽的不兴安岭》、《火烧云》、《五彩池》、《观潮》、《草原》等,都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教学时,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感受自然的美。如《火烧云》“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通通的,好像天空着了火。”“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通过朗读,学生脑海出现:晚霞斜照大地的瑰丽的画面。“火烧云的变化极多,红通通的、金灿灿的……”“又像这个……又像那个……”诱发学生去观察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作者把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教师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中,感染学生,使学生入境入情,不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唤起美的共鸣,使学生领略到自然美,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朗读再现自然美,让学生从中感受自然美,诱发他们去想象,能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