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研究状况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现代意义的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咨询与服务始于美国,在美国,新生入学时需要进行心理测查,建立规范的心理档案,安排的系统而全面的心理辅导活动,台湾中学学校心理辅导的主要职责是收集并了解学生情况,建立学生的心理档案;定期举行各种心理测验;举行咨询与个案会议;设计各级辅导方案,供有关教师参考实施。
从20世纪50年代国外开始真正重视并系统地进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当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还是着眼于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等以矫治性为主要目的的层面,以解决或矫治学生的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环境。20世纪70年代,越来越多的学者呼吁心理健康教育要向预防性与发展性层面推进,欧美各国在80年代都颁发了相应条例,以适应时代的要求。时至今日,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学校心理辅导与教学工作被喻为现代学校的两个轮子。
随着学校心理学科的不断完善并根据社会各个时期的不同需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任务和作用也逐步拓宽到为学生、教师、家长及整个教育管理系统提供综合性的服务—心理教育测量、心理咨询、学习辅导、与教师或家长之间的咨询会诊、项目评估和学术研究等。
(二)国内研究综述
国内“心理档案”的提出及实践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1988年广东首次建立国内小学生心理档案,同年南开大学首次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刘智等(2002年)通过对学生心理档案的研究分析,认为学生精神卫生问题不容忽视,建立和完善心理档案,提供早期心理干预势在必行。钟向阳等(2005年)研究认为运用EPQ、UPI等心理测量工具进行以心理档案建设和危机对象干预为主要内容的新生预防性心理教育模式是有效的。付达、胡文东(2012年)研究认为建立心理档案时,使用16PF作为初筛测验,MMPI作为复检测验,能较完善建立心理档案。此后,教育学、心理学、档案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多个学科领域学者逐渐开始关注心理档案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2013年华东交通大学启动的江西省青少年心理阳光春风将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并逐步建立青少年心理健康档案,形成覆盖全江西省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监测反馈系统。全国各高校及中小学均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但是,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档案研究近几年才开始有所发展。
二、档案建立的目的、意义
(一)政策要求
北京市教委印发的《北京市中小学和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纲要(试行)》指出: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估指标第一条即为学生心理档案管理科学。
(二)学生需要
2014年12月研究者通过对北京某示范中职校2013级学生随机抽取50名进行个人访谈,发现超过一半学生存在许多心理困惑并且缺乏心理健康教育援助,甚至并不知道学校有专设心理咨询室,对待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有一定偏见,学生心理档案工作更是一片空白,心理健康教育难以真正服务于学生。来自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家庭、学校、自身要求和自身能力之间的矛盾,使许多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缺乏自信、焦虑、偏执等心理问题增多,加上广大教师在实践中反映的问题增加,学生心理档案建立与科学管理己迫在眉睫。
(三)学校需要
(1)为学校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实现战略目标奠定基础。中职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的人格健全发展。通过新生入学后的心理健康普查和筛查,立档关注部分学生,区分甄别矫正人群、适应人群和发展人群,为服务各个群体的心理发展实现其相应目标提供依据与支持;为广泛、有针对性地开展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指明方向。
(2)为学校健全中职生全面可持续发展机制激发活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从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入手,通过为学生建立心理档案,能及时准确地掌握和了解全校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特点及现状,甚至可以将心理档案放入学生的档案袋,伴其一生成长。
心理档案的建立有助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为学生自我教育提供了方向与方法,为满足学生了解自我、把握自我、完善自我、挖掘自我潜能的需要创造了条件,为学生求职和职业人生规划、企业招聘提供参考和参照。
(3)为学校彰显国家示范学校领先模范作用增添亮点。该校于2014年圆满完成国家示范校建设,必定将在特色学科建设、产学研对接、学校-家庭-社会-自我教育形成合力等等方面引领示范。目前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硬件设施已然健全完备,入学心理普查和档案建立却是空白,学生心理档案既是学校心理辅导工作有效开展的必要依据,又是学生接受心理辅导的原始记录,它将为我们进行心理科学的研究提供大量的、客观的第一手材料,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科学研究在职业教育系统方兴未艾,做好这项工作,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更是示范学校的责任与担当。
(4)为学校实现年级组班级体高效管理方式提供依据。建立和管理心理档案也有助于广大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因材施教。为学校制订年级工作计划、分阶段分主题进行人才培养,选择合理的途径和方法提供依据,使年级、班级管理工作具有针对性、有效性和前瞻性。同时可以动态地监测学生的心理变化情况,有利于学生工作中对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可以早发现、早干预,采取相应的心理疏导,从而做到防患于未然,减少校园悲剧。
作者简介:
刘琴,女,硕士研究生,北京铁路电气化学校助理讲师,研究方向:心理学、中职语文教育、美育。
(一)国外研究综述
现代意义的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咨询与服务始于美国,在美国,新生入学时需要进行心理测查,建立规范的心理档案,安排的系统而全面的心理辅导活动,台湾中学学校心理辅导的主要职责是收集并了解学生情况,建立学生的心理档案;定期举行各种心理测验;举行咨询与个案会议;设计各级辅导方案,供有关教师参考实施。
从20世纪50年代国外开始真正重视并系统地进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当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还是着眼于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等以矫治性为主要目的的层面,以解决或矫治学生的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环境。20世纪70年代,越来越多的学者呼吁心理健康教育要向预防性与发展性层面推进,欧美各国在80年代都颁发了相应条例,以适应时代的要求。时至今日,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学校心理辅导与教学工作被喻为现代学校的两个轮子。
随着学校心理学科的不断完善并根据社会各个时期的不同需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任务和作用也逐步拓宽到为学生、教师、家长及整个教育管理系统提供综合性的服务—心理教育测量、心理咨询、学习辅导、与教师或家长之间的咨询会诊、项目评估和学术研究等。
(二)国内研究综述
国内“心理档案”的提出及实践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1988年广东首次建立国内小学生心理档案,同年南开大学首次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刘智等(2002年)通过对学生心理档案的研究分析,认为学生精神卫生问题不容忽视,建立和完善心理档案,提供早期心理干预势在必行。钟向阳等(2005年)研究认为运用EPQ、UPI等心理测量工具进行以心理档案建设和危机对象干预为主要内容的新生预防性心理教育模式是有效的。付达、胡文东(2012年)研究认为建立心理档案时,使用16PF作为初筛测验,MMPI作为复检测验,能较完善建立心理档案。此后,教育学、心理学、档案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多个学科领域学者逐渐开始关注心理档案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2013年华东交通大学启动的江西省青少年心理阳光春风将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并逐步建立青少年心理健康档案,形成覆盖全江西省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监测反馈系统。全国各高校及中小学均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但是,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档案研究近几年才开始有所发展。
二、档案建立的目的、意义
(一)政策要求
北京市教委印发的《北京市中小学和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纲要(试行)》指出: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估指标第一条即为学生心理档案管理科学。
(二)学生需要
2014年12月研究者通过对北京某示范中职校2013级学生随机抽取50名进行个人访谈,发现超过一半学生存在许多心理困惑并且缺乏心理健康教育援助,甚至并不知道学校有专设心理咨询室,对待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有一定偏见,学生心理档案工作更是一片空白,心理健康教育难以真正服务于学生。来自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家庭、学校、自身要求和自身能力之间的矛盾,使许多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缺乏自信、焦虑、偏执等心理问题增多,加上广大教师在实践中反映的问题增加,学生心理档案建立与科学管理己迫在眉睫。
(三)学校需要
(1)为学校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实现战略目标奠定基础。中职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的人格健全发展。通过新生入学后的心理健康普查和筛查,立档关注部分学生,区分甄别矫正人群、适应人群和发展人群,为服务各个群体的心理发展实现其相应目标提供依据与支持;为广泛、有针对性地开展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指明方向。
(2)为学校健全中职生全面可持续发展机制激发活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从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入手,通过为学生建立心理档案,能及时准确地掌握和了解全校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特点及现状,甚至可以将心理档案放入学生的档案袋,伴其一生成长。
心理档案的建立有助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为学生自我教育提供了方向与方法,为满足学生了解自我、把握自我、完善自我、挖掘自我潜能的需要创造了条件,为学生求职和职业人生规划、企业招聘提供参考和参照。
(3)为学校彰显国家示范学校领先模范作用增添亮点。该校于2014年圆满完成国家示范校建设,必定将在特色学科建设、产学研对接、学校-家庭-社会-自我教育形成合力等等方面引领示范。目前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硬件设施已然健全完备,入学心理普查和档案建立却是空白,学生心理档案既是学校心理辅导工作有效开展的必要依据,又是学生接受心理辅导的原始记录,它将为我们进行心理科学的研究提供大量的、客观的第一手材料,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科学研究在职业教育系统方兴未艾,做好这项工作,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更是示范学校的责任与担当。
(4)为学校实现年级组班级体高效管理方式提供依据。建立和管理心理档案也有助于广大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因材施教。为学校制订年级工作计划、分阶段分主题进行人才培养,选择合理的途径和方法提供依据,使年级、班级管理工作具有针对性、有效性和前瞻性。同时可以动态地监测学生的心理变化情况,有利于学生工作中对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可以早发现、早干预,采取相应的心理疏导,从而做到防患于未然,减少校园悲剧。
作者简介:
刘琴,女,硕士研究生,北京铁路电气化学校助理讲师,研究方向:心理学、中职语文教育、美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