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二五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发展的教育改革发展战略主题。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环境。因此,学校教育工作应该始终坚持德育为首,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坚持成人、成长、成功、成才教育。我们要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积极探索德育工作的有效方法和途径,这是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也是全社会和教育工作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目前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时代发展,社会环境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中学生的思想认识、人生观、价值观也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对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与利益的认识狭隘,处理出现偏激;对社会关心不够,缺乏爱心同情心等。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中学生接受来自社会、网络、媒体的各种信息越来越多,思维活跃、他们的身体和思维处在半大不大、半熟不熟阶段,对某些问题认识显得单纯而又逆反。 (二)喜欢自我表现,参与意识在加强,但合作意识在淡化。他们渴望被人了解,渴望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但同时带来的问题是同学间的合作意识在淡化。(三)他们更多地追求效率和实惠,缺乏奉献精神。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使他们的价值观在日渐发生变化,学生中,有相当部分同学不愿意承担社会工作,不愿意为班级、为集体服务,他们认为承担社会工作得不到什么实惠,甚至还影响了学习,从而忽视了对自身品德、修养、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提高。(四)具有较强的个性,往往以个人为中心,集体观念淡化。在校生中独生子女所占比例逐年升高,他们更多的表现出有个性、有主见,但同时忽视了他人,更多强调自我,对同学缺乏关心,对班级集体荣誉感淡漠。(五)青少年参与或形成校内外的非正式群体组织(泛指:团支部、学生会、少先队等正式群体组织以外组织),这些非正式群体组织的活动内容、活动范围与群体内部运行模式等方面,很大程度上失去社会、学校、家庭的引导、教育和监督。这些情况,对学校思想品德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学校在德育教育和德育实践中,还存在一些误区或偏差,集中表现为"十重十轻":重德育活动结果,轻德育活动过程;重德育活动形式,轻德育活动内容;重德育主题的轰轰烈烈,轻学科渗透的润物无声;重标轻本;重虚轻实;重量的机械积累,轻质的有序升华;重对德育外显的奖励,轻对德育内化的欣赏;重德育大统一模式,轻德育个性化工作;重德育中物质环境投入,轻德育中人的价值;重德育机构的创建,轻德育机构的运转等等。这些问题不解决好,德育工作就会落后于时代发展。
二、学校党支部核心作用的充分发挥。
学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阵地,必须在党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党支部的政治核心地位是由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性质所决定的,学校党支部通过抓思想政治建设、抓领导班子建设、抓干部队伍建设、抓机关作风建设、抓制度机制建设,进一步规范工作,提高领导班子的科学决策水平和执政能力,发挥党支部的政治核心作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建设一支伍政治思想觉悟高,师德师风好,业务能力强的教师队,为思想品德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保证思想品德教育有效实施。有力推进学校各项工作全面、协调发展。(一)扎实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坚定理想信念。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广大党员,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方向,在师生中营造崇尚学习的浓厚氛围。进一步坚定教师队伍理想信念,在大是大非面前和关键时刻头脑清醒、旗帜鲜明,在急难险重任务和重大突发事件面前,迎难而上,勇于负责,在反分裂斗争和维护稳定中立场坚定、态度坚决。(二)广泛开展形势任务教育把握机遇。政治思想教育要以学习贯彻党中央方针政策为重点,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形势任务教育,使广大教师明确任务,深刻把握经济跨越式发展、社会长治久安和促进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意义与实践。(三)深入开展政策法制教育。要继续在广大党员干部中开展以学习《宪法》、《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教师法》、《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党的教育方针等为主要内容的政策法制教育,使全体教师成为学法、懂法、守法的好公民。
三、学校领导班子对政治思想品德教育的高度认识
学校领导班子必须站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高度设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规划德育活动。就学校而言,就是要不断满足师生文化生活的需要,站在学校、师生发展的角度,充分发挥师生聪明才智,让师生体会成功快感,体验成长过程,最大限度地兼顾各项工作,推动师生各方面发展的良性互动。实现师生更好更快地健康、快乐地成长和发展。(一)要切实注重德育实效,必须坚持德育为首,五育并重的方针,教育形式,教育内容,必须以提高质量取得实效为重心。 (二)要切实注重渗透教育。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在学校仍然还是课堂,在社会需要创造更多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活动场所,教学必须如春雨润物地落实德育渗透教育,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科学习中不知不觉地得到道德升华。 (三)切实注重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德育教育是要有一定的形式作为载体来进行的,形式必须为内容服务,切不可只图形式的奇异而削弱了教育的内容,从而使德育工作失衡、失效。 (四)切实注重学生的和谐发展。德育要以师生发展为本,以塑造崇高人格为目标,因此,要注重学生的和谐发展,切不可偏废,要站在成人、成长、成功、成才的角度通盘考虑。(五)切实注重改革创新。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保证和动力是改革创新。德育也要改革和创新,不仅仅是内容的创新,还要从形式、方法、体制、制度等方面出新意,创新招。
四、学校群团组织作用的充分发挥与绩效考核。
学校工会、团总支、妇委会、学生会等群团组织要在党支部的领导下,践行科学发展观,积极配合学校工作,紧紧围绕"服务教育教学工作、创建良好育人环境"为目标,通过创建活动载体,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为创建平安和谐校园发挥积极作用。在党员中开展缴纳特殊党费活动;在师生中广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针对初高中学生的不同特点,强化行为养成教育,开展主题教育班会、党课进教室、师生结对谈心、奉献爱心活动等不同形式的教育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和心理品质。有什么样的德育实绩观,就有什么样的人才观,就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使思想品德教育真正落实,关键就在于树立正确的实绩观,人才观。青少年健康和谐成长,必须落实到评价体系上,要加快完善德育教育评价体系,解决"思想品德教育怎么考核"的问题;(一)要坚持数量考评与质量考评相结合,更加注重质量考评。(二)要坚持统计考评与班级个体转化考评相结合,更加注重个体转化考评。(三)要坚持自我考评与群众测评相结合,更加注重群众测评。(四)要坚持德育教育结果考评与教育过程考评相结合,更加注重德育教育过程考评。(五)在选拔、招考、录用等方面,要注重对德育考核结果和德育评价的应用。
五、和谐的校园文化与人际关系的建立。
和谐的校园文化能更好地促进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友好相处,能形成团结友爱的集体氛围。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开展正常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才能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一)要全面了解每一个学生。首先,要掌握学生的心理,要注重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现在的学生,较普遍地表现为耐挫力差,心理脆弱,缺乏耐心;在行为上表现为厌学心理、攀比心理、从众心理、虚荣心理、好逸恶劳心理等。(二)要了解学生的家庭和社会环境。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一定要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和社会背景,尤其要了解单亲、离异、独生子女、隔代监护家庭等情况。(三)要多与家长沟通。学校教育,只有在家庭、社会,方方面面的共同配合下,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所以,任何时候都要做好家庭与学校的联系与沟通,开展好家庭教育指导工作,要了解学生家庭和社会背景,可以通过家访、电话、家长会、"家校互动"平台等途径,与家长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沟通解决。建立起和谐的"家校关系"。(四)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现在老师总认为学生的素质不如以前,尤其是道德意识缺失,普遍表现为缺乏责任意识、感恩意识、奉献意识等等。
而作为老师,看待一个学生首先要用一分为二的眼光,不能一棍子"打死"一个人(学生),不能孤立某个学生,而应该尽量挽救"问题学生",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应多予以鼓励,多予以帮助,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发展自身的健全人格。
学校是青少年德育的主阵地,学生是学校的主体,教师在教学教育过程中应担当"引路人"的角色,所以,一定要树立起"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发挥自身的引领作用。青少年德育教育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和支持,在引领、教育、监督、制约等各个方面,需要共同关注全力配合。践行科学发展,做好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任重道远,这是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研究的问题。只要全社会广泛关注、关心和支持,教育工作者齐心协力、不断创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德育工作,指导德育实践,相信一定会迎来德育工作的美好明天。
一、目前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时代发展,社会环境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中学生的思想认识、人生观、价值观也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对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与利益的认识狭隘,处理出现偏激;对社会关心不够,缺乏爱心同情心等。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中学生接受来自社会、网络、媒体的各种信息越来越多,思维活跃、他们的身体和思维处在半大不大、半熟不熟阶段,对某些问题认识显得单纯而又逆反。 (二)喜欢自我表现,参与意识在加强,但合作意识在淡化。他们渴望被人了解,渴望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但同时带来的问题是同学间的合作意识在淡化。(三)他们更多地追求效率和实惠,缺乏奉献精神。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使他们的价值观在日渐发生变化,学生中,有相当部分同学不愿意承担社会工作,不愿意为班级、为集体服务,他们认为承担社会工作得不到什么实惠,甚至还影响了学习,从而忽视了对自身品德、修养、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提高。(四)具有较强的个性,往往以个人为中心,集体观念淡化。在校生中独生子女所占比例逐年升高,他们更多的表现出有个性、有主见,但同时忽视了他人,更多强调自我,对同学缺乏关心,对班级集体荣誉感淡漠。(五)青少年参与或形成校内外的非正式群体组织(泛指:团支部、学生会、少先队等正式群体组织以外组织),这些非正式群体组织的活动内容、活动范围与群体内部运行模式等方面,很大程度上失去社会、学校、家庭的引导、教育和监督。这些情况,对学校思想品德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学校在德育教育和德育实践中,还存在一些误区或偏差,集中表现为"十重十轻":重德育活动结果,轻德育活动过程;重德育活动形式,轻德育活动内容;重德育主题的轰轰烈烈,轻学科渗透的润物无声;重标轻本;重虚轻实;重量的机械积累,轻质的有序升华;重对德育外显的奖励,轻对德育内化的欣赏;重德育大统一模式,轻德育个性化工作;重德育中物质环境投入,轻德育中人的价值;重德育机构的创建,轻德育机构的运转等等。这些问题不解决好,德育工作就会落后于时代发展。
二、学校党支部核心作用的充分发挥。
学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阵地,必须在党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党支部的政治核心地位是由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性质所决定的,学校党支部通过抓思想政治建设、抓领导班子建设、抓干部队伍建设、抓机关作风建设、抓制度机制建设,进一步规范工作,提高领导班子的科学决策水平和执政能力,发挥党支部的政治核心作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建设一支伍政治思想觉悟高,师德师风好,业务能力强的教师队,为思想品德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保证思想品德教育有效实施。有力推进学校各项工作全面、协调发展。(一)扎实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坚定理想信念。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广大党员,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方向,在师生中营造崇尚学习的浓厚氛围。进一步坚定教师队伍理想信念,在大是大非面前和关键时刻头脑清醒、旗帜鲜明,在急难险重任务和重大突发事件面前,迎难而上,勇于负责,在反分裂斗争和维护稳定中立场坚定、态度坚决。(二)广泛开展形势任务教育把握机遇。政治思想教育要以学习贯彻党中央方针政策为重点,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形势任务教育,使广大教师明确任务,深刻把握经济跨越式发展、社会长治久安和促进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意义与实践。(三)深入开展政策法制教育。要继续在广大党员干部中开展以学习《宪法》、《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教师法》、《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党的教育方针等为主要内容的政策法制教育,使全体教师成为学法、懂法、守法的好公民。
三、学校领导班子对政治思想品德教育的高度认识
学校领导班子必须站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高度设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规划德育活动。就学校而言,就是要不断满足师生文化生活的需要,站在学校、师生发展的角度,充分发挥师生聪明才智,让师生体会成功快感,体验成长过程,最大限度地兼顾各项工作,推动师生各方面发展的良性互动。实现师生更好更快地健康、快乐地成长和发展。(一)要切实注重德育实效,必须坚持德育为首,五育并重的方针,教育形式,教育内容,必须以提高质量取得实效为重心。 (二)要切实注重渗透教育。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在学校仍然还是课堂,在社会需要创造更多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活动场所,教学必须如春雨润物地落实德育渗透教育,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科学习中不知不觉地得到道德升华。 (三)切实注重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德育教育是要有一定的形式作为载体来进行的,形式必须为内容服务,切不可只图形式的奇异而削弱了教育的内容,从而使德育工作失衡、失效。 (四)切实注重学生的和谐发展。德育要以师生发展为本,以塑造崇高人格为目标,因此,要注重学生的和谐发展,切不可偏废,要站在成人、成长、成功、成才的角度通盘考虑。(五)切实注重改革创新。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保证和动力是改革创新。德育也要改革和创新,不仅仅是内容的创新,还要从形式、方法、体制、制度等方面出新意,创新招。
四、学校群团组织作用的充分发挥与绩效考核。
学校工会、团总支、妇委会、学生会等群团组织要在党支部的领导下,践行科学发展观,积极配合学校工作,紧紧围绕"服务教育教学工作、创建良好育人环境"为目标,通过创建活动载体,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为创建平安和谐校园发挥积极作用。在党员中开展缴纳特殊党费活动;在师生中广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针对初高中学生的不同特点,强化行为养成教育,开展主题教育班会、党课进教室、师生结对谈心、奉献爱心活动等不同形式的教育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和心理品质。有什么样的德育实绩观,就有什么样的人才观,就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使思想品德教育真正落实,关键就在于树立正确的实绩观,人才观。青少年健康和谐成长,必须落实到评价体系上,要加快完善德育教育评价体系,解决"思想品德教育怎么考核"的问题;(一)要坚持数量考评与质量考评相结合,更加注重质量考评。(二)要坚持统计考评与班级个体转化考评相结合,更加注重个体转化考评。(三)要坚持自我考评与群众测评相结合,更加注重群众测评。(四)要坚持德育教育结果考评与教育过程考评相结合,更加注重德育教育过程考评。(五)在选拔、招考、录用等方面,要注重对德育考核结果和德育评价的应用。
五、和谐的校园文化与人际关系的建立。
和谐的校园文化能更好地促进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友好相处,能形成团结友爱的集体氛围。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开展正常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才能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一)要全面了解每一个学生。首先,要掌握学生的心理,要注重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现在的学生,较普遍地表现为耐挫力差,心理脆弱,缺乏耐心;在行为上表现为厌学心理、攀比心理、从众心理、虚荣心理、好逸恶劳心理等。(二)要了解学生的家庭和社会环境。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一定要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和社会背景,尤其要了解单亲、离异、独生子女、隔代监护家庭等情况。(三)要多与家长沟通。学校教育,只有在家庭、社会,方方面面的共同配合下,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所以,任何时候都要做好家庭与学校的联系与沟通,开展好家庭教育指导工作,要了解学生家庭和社会背景,可以通过家访、电话、家长会、"家校互动"平台等途径,与家长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沟通解决。建立起和谐的"家校关系"。(四)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现在老师总认为学生的素质不如以前,尤其是道德意识缺失,普遍表现为缺乏责任意识、感恩意识、奉献意识等等。
而作为老师,看待一个学生首先要用一分为二的眼光,不能一棍子"打死"一个人(学生),不能孤立某个学生,而应该尽量挽救"问题学生",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应多予以鼓励,多予以帮助,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发展自身的健全人格。
学校是青少年德育的主阵地,学生是学校的主体,教师在教学教育过程中应担当"引路人"的角色,所以,一定要树立起"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发挥自身的引领作用。青少年德育教育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和支持,在引领、教育、监督、制约等各个方面,需要共同关注全力配合。践行科学发展,做好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任重道远,这是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研究的问题。只要全社会广泛关注、关心和支持,教育工作者齐心协力、不断创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德育工作,指导德育实践,相信一定会迎来德育工作的美好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