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以往的中小学语文教学中,曾有一种说法:“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尽管有其偏颇之处,但从一个侧面道出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难处,更道出了教师教授文言文的艰辛。尽管古代文言文和白话文同属汉语语系,但是,古代文言文和现代行文习惯的差别很大。在初中阶段,怎样教授文言文是令许多一线语文教师感到困惑的。于此,笔者根据自己实际教学实践进行了一些探索,并认为:诵读,是解决文言文教学难的重要方法之一。
诵读,说起来其实非常简单,“诵”是背诵,“读”是朗读。让学生在语文课上读书也是很长时间以来众多专家提出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在文言文教学中,这种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众所周知,古代是没有现在我们在课本上看到的标点符号的。古人用“句读”代替了现代的标点符号。而初中的学生经过六年的小学语文的学习,应该初步具备了一些简单的识文断句能力,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我们不妨从这一点出发,拓展文言文教学的新思路——诵读教学法。基本做法包括:
一、基础知识的传授
这里的基础知识除了我们现在教给学生的文言词语的含义之外,还包括了文言文中一些最基本的停顿的规律,为学生以后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基本独立地完成学习的第一步——朗读,打下基础。这点需要教师在最开始的时候花费很大的心思,帮助和引导学生学着总结文言文的一些小的规律。例如,有些文言虚词是断句的标志和依据之一。如:“夫、盖、凡、唯”等虚词往往放在句首,作为发语词存在,那么我们就要在这些词的前面做出停顿;时间副词“初、时、须臾、未几”等也常用于句首;而“之、者、矣、焉”等语气词则多用于句末。这些都是规律性的东西,教师要适当地教给学生。
上面的工作完成之后,教师可以把课本上将要教授的文言文去掉标点后印发给学生,让他们尝试着用自己的理解给文章断句,然后再对照课本,总结得失,不断地学习总结。这样做有很强的目的性,可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开始学生也许不太适应,但是不要低估学生的适应能力,时间久了,他们绝对会让你刮目相看的。
二、语法知识的传授
这些年大家都在不断地淡化语法知识,这种做法其实给各科教师带来了不小的麻烦。学生读题的时候总是模棱两可。这即使不是唯一的原因,但绝对是原因之一。
文言文的教学,想学会正确的断句,学习语法是必不可少的。文言文的断句,我们一般会教给学生两种方法:其一是根据语义断句,其二就是根据音节断句。但这两种方法有时候是互相矛盾的,用不同的方法我们往往可以得到两种结果。如果再用上适当的语法知识,也许问题就不会有那么多了。仅仅从语法结构的角度看,有一些比较基本的断句准则我们可以向学生讲解。
主谓之间应稍加停顿。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主语是“先帝(刘备)”,谓语部分是“不以臣(诸葛亮)卑鄙”,所以这句应在“先帝”后停顿。谓语中心词和宾语之间,亦即动宾短语中,动宾之间应稍加停顿。如“恐\前后受其敌”(《狼》),“(屠户)前后受其敌”是动词“恐”的宾语,
所以这句要在“恐”后停顿。句子成分省略处前面要停顿, 如“便要\(渔人)还家”“余人各复延\(渔人)至其家”
(《桃花源记》)。除此之外,还有介宾短语不能拆开读,定语修饰语和中心词构成的偏正短语之间不能停顿,等等。这些都依赖于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法知识。
三、背诵方法的传授
有了上面两点之后,我们就可以让学生真正的开始背诵了。这里说的是真正的背诵,而不再是之前的看到文言文就开始不讲对错的使劲读,读了几十上百遍还背得磕磕绊绊。
在背诵的过程中,笔者认为首先要告诉学生学会课前的预习,让他们做自己能够做的事情,能解决多少问题就解决多少问题,剩下的问题可以讨论或者老师讲解。如果条件允许,教师可以带着学生进行两次专门的预习课,这样效果会更好。在基本理解文章之后,学生就可以开始尝试背诵,这个阶段,教师可以给学生提出要求,比如多长时间要背诵哪些内容,看谁用的时间最短等竞赛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可以在大部分学生都能背诵之后,进行一次背诵竞赛,看谁能用时最短把全文背下来。这个教师可以灵活掌握。但是学生毕竟还是年轻的,瞬时记忆能力很强,忘记得也快。于是,检查就成了一个必不可少的阶段。人的记忆是有规律的,而检查背诵就验证了这个规律。当然检查的形式也可以多种多样,相信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的独到方法。
除了上面这些之外,为了让学生能够提高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我们还要不断地引导学生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这是学习文言文的最高境界。
诵读,可以让老师教得更轻松,也可以让学生学得更有趣。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不妨尝试用“诵读”这把金钥匙打开初中文言文学习艰涩的大门,让文言文的教与学相得益彰。
(作者单位:安徽省临泉县长官镇中心学校)
诵读,说起来其实非常简单,“诵”是背诵,“读”是朗读。让学生在语文课上读书也是很长时间以来众多专家提出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在文言文教学中,这种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众所周知,古代是没有现在我们在课本上看到的标点符号的。古人用“句读”代替了现代的标点符号。而初中的学生经过六年的小学语文的学习,应该初步具备了一些简单的识文断句能力,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我们不妨从这一点出发,拓展文言文教学的新思路——诵读教学法。基本做法包括:
一、基础知识的传授
这里的基础知识除了我们现在教给学生的文言词语的含义之外,还包括了文言文中一些最基本的停顿的规律,为学生以后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基本独立地完成学习的第一步——朗读,打下基础。这点需要教师在最开始的时候花费很大的心思,帮助和引导学生学着总结文言文的一些小的规律。例如,有些文言虚词是断句的标志和依据之一。如:“夫、盖、凡、唯”等虚词往往放在句首,作为发语词存在,那么我们就要在这些词的前面做出停顿;时间副词“初、时、须臾、未几”等也常用于句首;而“之、者、矣、焉”等语气词则多用于句末。这些都是规律性的东西,教师要适当地教给学生。
上面的工作完成之后,教师可以把课本上将要教授的文言文去掉标点后印发给学生,让他们尝试着用自己的理解给文章断句,然后再对照课本,总结得失,不断地学习总结。这样做有很强的目的性,可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开始学生也许不太适应,但是不要低估学生的适应能力,时间久了,他们绝对会让你刮目相看的。
二、语法知识的传授
这些年大家都在不断地淡化语法知识,这种做法其实给各科教师带来了不小的麻烦。学生读题的时候总是模棱两可。这即使不是唯一的原因,但绝对是原因之一。
文言文的教学,想学会正确的断句,学习语法是必不可少的。文言文的断句,我们一般会教给学生两种方法:其一是根据语义断句,其二就是根据音节断句。但这两种方法有时候是互相矛盾的,用不同的方法我们往往可以得到两种结果。如果再用上适当的语法知识,也许问题就不会有那么多了。仅仅从语法结构的角度看,有一些比较基本的断句准则我们可以向学生讲解。
主谓之间应稍加停顿。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主语是“先帝(刘备)”,谓语部分是“不以臣(诸葛亮)卑鄙”,所以这句应在“先帝”后停顿。谓语中心词和宾语之间,亦即动宾短语中,动宾之间应稍加停顿。如“恐\前后受其敌”(《狼》),“(屠户)前后受其敌”是动词“恐”的宾语,
所以这句要在“恐”后停顿。句子成分省略处前面要停顿, 如“便要\(渔人)还家”“余人各复延\(渔人)至其家”
(《桃花源记》)。除此之外,还有介宾短语不能拆开读,定语修饰语和中心词构成的偏正短语之间不能停顿,等等。这些都依赖于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法知识。
三、背诵方法的传授
有了上面两点之后,我们就可以让学生真正的开始背诵了。这里说的是真正的背诵,而不再是之前的看到文言文就开始不讲对错的使劲读,读了几十上百遍还背得磕磕绊绊。
在背诵的过程中,笔者认为首先要告诉学生学会课前的预习,让他们做自己能够做的事情,能解决多少问题就解决多少问题,剩下的问题可以讨论或者老师讲解。如果条件允许,教师可以带着学生进行两次专门的预习课,这样效果会更好。在基本理解文章之后,学生就可以开始尝试背诵,这个阶段,教师可以给学生提出要求,比如多长时间要背诵哪些内容,看谁用的时间最短等竞赛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可以在大部分学生都能背诵之后,进行一次背诵竞赛,看谁能用时最短把全文背下来。这个教师可以灵活掌握。但是学生毕竟还是年轻的,瞬时记忆能力很强,忘记得也快。于是,检查就成了一个必不可少的阶段。人的记忆是有规律的,而检查背诵就验证了这个规律。当然检查的形式也可以多种多样,相信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的独到方法。
除了上面这些之外,为了让学生能够提高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我们还要不断地引导学生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这是学习文言文的最高境界。
诵读,可以让老师教得更轻松,也可以让学生学得更有趣。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不妨尝试用“诵读”这把金钥匙打开初中文言文学习艰涩的大门,让文言文的教与学相得益彰。
(作者单位:安徽省临泉县长官镇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