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课堂讨论的策略探究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zhihen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上的小组讨论是班级成员之间的一种互动方式,他们通过交流观点,形成对某一问题较为一致的理解、评价或判断。小组讨论这一教学行为在促进学生发展、贯彻新的教育理念等方面有其它教学行为难以实现的功能。我们希望小组成员积极讨论,特别是公开课时,它会使我们的课丰富热烈而富有激情。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却并不乐于组织讨论。我们不组织讨论的理由是讨论不易控制,耗费时间,而且讨论结果无法预料。由此可见,要掌握引导讨论的策略必须做出一定的努力。
  一、明确小组讨论学习存在的问题
  首先,在合作学习、交流讨论这个环节,教师常常感觉易失去控制,课堂中学生大吵大闹,教师去制止怕打击了积极性,不去管则显得很吵。其次,还有的学生不愿参加讨论交流活动。再次,课堂讨论的参与率也不高。根据课堂上的观察,发现集体讨论的参与率比小组讨论的参与率低,大部分学生只是处在观众地位,坐在那儿一动,不动,等待尖子生回答,没有进入到讨论的气氛之中。小组讨论时,有时小组会出现“群龙无首”的局面,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很少有发表意见和提出问题的机会,甚至在讨论时不以自己的理由去说服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而产生争执。
  二、 制定小组讨论行为策略的依据
  (1)教给学生讨论交流的方法。
  采用了新教材课改的一些理念后,我们的学生学的比以前更活了,但传统的教学和长期以来形成的观念是难改变的,学生不喜欢动的现状需慢慢训练。首先是有序的合作(讨论),建立必要的讨论规范。辅导一些优秀的学生怎样帮助其他同学,绝对不能一讨论就让一些优生发言,而其他学生鹦鹉学舌。让学生个人的竞争变成小组竞争。其次在研究中发现:当学生全心投入活动之中时,往往忽视纪律,声音变得过大。这不是坏现象,只要教师在必要时引起学生的注意,给学生适当的提示即可。再次,学生在讨论的时候不能围绕主题。教师一定要注意布置讨论的时候要求要明确,问题不宜太多,而是一至两个问题,让每个学生知道这个主题,必须围绕主题进行讨论。通过训练,学生由讨论时无话可说到争论不休,由不会抓重点与关键到抓出继续讨论的话题。
  (2)营造宽松的讨论交流氛围。
  有的学生不愿参加合作交流活动,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教师不要采取强制性措施迫使学生加入小组活动之中。在班级中可组织学生进行若干讨论或讲座,让学生认识到在小组中学习是学习方法中的一种,并教给学生合作技巧,让其从小组学习中获取益处,以帮助他克服对小组活动的拒绝;在讨论交流式的课堂中,教师要特别注意:一是变教导者为顾问、伙伴式的服务者,真挚、坦率地与学生平等相处,用爱心为学生创造一种心灵放松、敢于质疑的氛围;二是留足敢想、敢说的空间,这就要求教师精讲。如果还是像过去那样满堂灌、问答式的教学,那么,就失去了讨论的物质基础。
  (3)精心设计“讨论点”。
  “讨论点”即通常指讨论的问题。研究中教师们普遍认为准确地确定讨论点是讨论式教学的难点,因为讨论点的确立直接关系到课堂讨论的质量。在上酯化反应这一内容时,一个班采用的是问答式教学,让学生弄清楚浓硫酸、导管、饱和碳酸钠的作用及如何提高酯产率这些重难点。整个过程平淡,略显空洞。另一个班我尝试了小组课堂讨论式教学。我首先给学生设置情境:家里做鱼时,为去腥提鲜,加了半罐啤酒,并认为煮一煮,酒精就出去了。然后设问:酒精都能煮出去吗?如果不考虑鱼还能不能吃,如何减少酒精的量?学生讨论热烈,得出:(1)酒精蒸出量很少,因为酒精和水形成共沸液。除非蒸干或加入足量生石灰,再蒸馏。(2)加点醋也可提鲜,并可和乙醇生成芳香的酯,一举两得,既减少酒精,又可生成更醇香的酯。在讨论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的将问题升华,引向深入:酸和醇反应加浓硫酸的目的及如何提高产率。整个过程生动活泼,并轻松解决重难点,相对于先前问答式的机械,此法略胜一筹。
  (4)讨论的组织策略
  首先,我们要专心倾听,让小组讨论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性。我们在问题提出后,主要充当听众,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这样学生可从讨论中获益较多;但在保持沉默的同时,要密切关注学生的讨论,要做讨论笔记,以便必要时指导学生的小组讨论。其次,教师要适时、适量介入讨论,把学生的自主探究和教师的合理指导相结合。教师提出难度适中的问题并等待了一定时间后仍无人参与讨论,教师要询问沉默原因,并引导学生大胆发言。此时,要避免要求害羞的学生回答,因为大多数人,甚至那些善于言谈、自信心强的人都有点怯于打破沉寂。出现争执时,教师要不偏向任何一方,对各方争执的焦点问题做适当提示,进而把讨论引向深入 。
  (5)讨论的结束策略
  讨论结束后,师生还要分析本次讨论的有效性。教师可结合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及时地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分析本次讨论解决了哪些问题,培养了学生哪些能力,用到了哪些科学有效的处理问题的方法,产生了哪些新的观点,以及面临哪些新问题。当然,有些问题无统一的讨论结果(如:开放性的问题)或无结果(可能是问题本身不严密)。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实事求是地分析问题并做出科学的判断,对疑难问题或争论的问题,教师要阐明自己的看法。对某些有争议的问题,要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看法。虽然小组讨论中的这些问题不可避免,但是,我们应该相信教师永远是教学的创造者,只要教师能创造性的应用以上小组讨论策略,就一定能组织有效的讨论活动,实现小组讨论的功能。
  (6)力戒讨论的“假”与“浮”。
  我们自己在讲课时感觉到,有时也采用了讨论交流,而且看似很热闹,可是,学生讨论才30秒、l分钟,有的学生刚投入,有的还在“尝试错误”,我们就一拍手“好!”“停!”,这种“假讨论”不可取。另一方面,我们有时不能很好地调控讨论过程,让学生漫无边际地说下去,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这种“浮躁的讨论”也不可取。
  总之,小组合作讨论式的课堂教学既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也是具有现代意识的一种探索未知的教学方式,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中,尤其值得研究的一种教学技术、教学艺术,如何使这门技术更精湛,艺术臻于完美,还须不断探索。
其他文献
人类在认识过程中,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把所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特点抽象出来,加以概括,就成为概念。小学阶段的数学概念包括:数的概念、运算的概念、量与计量的概念、几何形体的概念、比和比例的概念、方程的概念,以及统计概率初步知识的有关概念等。这些数学概念不仅是构成小学数学知识网络的重要“坐标点”,也是学生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推理能力、应用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得以发展的“基石”,因此小学阶段数学概
期刊
报道一种含有不饱和疏水尾链的超长链阳离子表面活性剂——N-芥酸酰胺丙基-N,N,N-三甲基碘化铵(EDAI)自组装所形成的蠕虫状胶束及其剪切带行为.EDAI浓溶液表现出了明显的剪切
小学生习作评改方式的“有效”主要反映在学生主动参与和进步与发展的程度,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想改,会改,改得好。“想改”,是从习作的内部动机层面而言,是指所采用的习作评改方式,诱发了学生新的习作需要,推动他们主动进一步修改经评改后的自己的习作,努力提高自己的习作水平。“会改”,是从方法与技能的层面而言,即教师在科学组织评改学生习作的过程中,使学生掌握修改习作的方法,逐步训练后,学生达到“自能修改
阅读伴随着人的终身,在阅读中能美化人的心灵,提高人的素养,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重要途径,因此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有这样的阐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情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就要求阅读教学要改变原有的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以及“以教师
学生在一年级所学的10、20、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是所有计算的基础.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对学生的口算状况进行发现、分析、归纳,得出学生在学这些口算时主要有5种障碍.经过
数学思想是分析、处理和解决数学问题的根本想法,是对数学规律的理性认识.由于中学生认知能力和中学数学教学内容的限制,只能将部分重要的数学思想落实到数学教学过程中,而对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传统教育理念逐渐被取缔,新教育理念的提出对小学教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科学开放的教育理念更为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希望教育工作的开展不仅注重培养学生
班级是教育中的基本单位,是对学生进行管理,促进其健康成长的重要渠道,建立高效的班级管理,才能保证学生的健康成长。在初中班级管理中,要想切实提高管理效率,要求班主任潜心研究中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形式,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主要途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效果,那么,怎样才能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呢,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有学生的参与。也就是课堂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参与情况。 这首先就要有参与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这是现代教育教学的趋势。为此,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动”起来,即让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