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阅读教学中加强朗读训练已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然而,指导学生读好书并非易事。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指导读书既要符合学习语文的规律,又要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低年级学生好动、活泼,注意力不能持久,不妨采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读课文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让学生积极主动、轻松愉快地学习。
一、表扬激励,让学生“想读”
许多学生其实很想朗读好课文,但是总害怕自己读得不好,被老师批评,或者同学取笑。所以心里产生了朗读障碍:不敢朗读,或者朗读时声音不响亮,态度不大方,致使读得不流利。针对这样的学生,教师就应该适时运用表扬鼓励的办法,通过语言、眼神、动作等手段鼓励他们,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不断肯定他们的长处,使他们获得成功感。久而久之,学生的自信心足了,朗读兴趣也油然产生了。当我发现平时不敢站起来朗读的学生畏畏缩缩地举起了小手时,我便会给他朗读的机会,即使他读得不好,我也要鼓励他:“小朋友今天非常勇敢,敢于朗读,有进步,我们掌声给他鼓励,相信他下次会读得更好!”之后还给他盖上了小红花的印章,他的脸上写满了喜悦,连其他平时不愿意朗读的孩子也露出了羡慕的眼光,以后我便经常找机会给这些孩子朗读。渐渐地,这些孩子克服了朗读障碍,对朗读也产生了兴趣,朗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对于读得好的学生,我也这样鼓励他们:“你的朗读越来越出色了,老师快要被你陶醉了。”这样的言语,更加激发了他们的朗读兴趣,点燃了他们对朗读独到的创造火花。
二、教给方法,让学生“会读”
教学时应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朗读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克服毫无感情的唱读。学习新课文的时候,我更多采用的是范读引领法,组织学生听朗读,包括老师的范读和录音带,让他们在听的过程中,迅速捕捉到朗读的基调和语气。特别是教师动之以情、绘声绘色的范读,一定会拨动学生的心弦,产生“老师为什么能读得这么好?”的念头。这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告诉学生,想想自己的生活经验,把自己当成文中的一个角色,就会有恰当的表情,就能读出抑扬顿挫。如教学《小松树和大松树》一文时,当读到“风伯伯抚摸着小松树的头说……”时,我引导学生想一想:谁摸过你的头?当时你有什么感觉?进而指导学生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又如读到“听了风伯伯的话,小松树惭愧地低下了头”这句话时,我引导学生想一想:你自己做错了事,知道错了,你的心情怎样?会怎么想?想好以后,再来读这句话,学生就会低下头读出伤心、悔过的语气来。
三、变换形式,让学生“乐读”
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如果只用单一的朗读形式,他们会生厌,时间长了就会失去朗读的兴趣。因此,教师就要根据教材的内容,选择多样化的形式训练朗读,比如指名读、分组读、男女生分读、齐读等,还可以根据课文内容设计分角色读、表演读、师生对读等。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朗读积极性,又能提高朗读技巧,还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在小学低年级课文中,有些课文故事性强,内容浅显却极富童趣。此时,教师不妨放弃繁琐的讲解,让学生揣摩文中角色的心理,演一演,说一说,往往会取得极佳的朗读效果。如学习《狐假虎威》一文时,我让学生戴上了头饰,分别扮演狐狸和老虎,学生在表演中揣摩人物的神态、语气、动作,在朗读和表演的过程中,学生兴趣很高,在读中感悟了课文,理解了课文。
四、创设情境,让学生“美读”
小学生处于心理发展不稳定期,他们的朗读活动往往要靠一定的诱因引导。因此,精心创设的情境能激起学生朗读的欲望,使他们主动地参与朗读活动。低年级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的朗读都可利用图片、幻灯、录音、录像等多媒体创设情境,烘托渲染课文内容,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进入情境,获得情感的体验。如教学《春到梅花山》一课,我通过朗读,播放梅花山录像,引导学生思考,仿佛身临其境地观赏梅花的晶莹透亮,感受梅花的清新淡雅,给学生以美的熏陶,从抽象的文本描述转化为形象的思维,再现了梅花山的美景,给学生美的感受。又如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在指导朗读第二句和第三句前,我引导学生想象这群“小画家”雪后在雪地上奔跑、跳跃、嬉戏玩耍的场面,想象小动物们在雪地里画画的那种有趣、快乐的场景。在学生想象的同时,我又为学生播放动画,让他们的想象既有根据又有创见。想象之后进行感情朗读,那种小动物们嬉戏玩耍的欢快情景就被学生表现得淋漓尽致。又如,《识字1》是一篇描写春天景物的韵文,教学一开始,我就用深情的语调导人:“小朋友,冬天已经过去了,春姑娘迈着轻盈的脚步来到了我们身边。听,多热闹啊……”接着,我播放了一段春天山涧中清泉叮咚、鸟音婉转的配乐录音,让学生凝神静听,引导他们想想: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录音结束,学生纷纷举手,有的说:“我仿佛看到了清清的泉水从山中流出。”有的说:“小燕子在空中自由地飞翔。”还有的说:“桃花、杏花开放了。”……学生的想象是丰富的,此时,教师也把学生带人了情境,激起了学生的朗读兴趣,进行情感朗读已不是难事。
总之,教师应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水平,运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朗读的欲望,让无声的文字变为一句句动听的话语、一幅幅多彩的画卷,让学生感受朗读的无穷魅力。
一、表扬激励,让学生“想读”
许多学生其实很想朗读好课文,但是总害怕自己读得不好,被老师批评,或者同学取笑。所以心里产生了朗读障碍:不敢朗读,或者朗读时声音不响亮,态度不大方,致使读得不流利。针对这样的学生,教师就应该适时运用表扬鼓励的办法,通过语言、眼神、动作等手段鼓励他们,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不断肯定他们的长处,使他们获得成功感。久而久之,学生的自信心足了,朗读兴趣也油然产生了。当我发现平时不敢站起来朗读的学生畏畏缩缩地举起了小手时,我便会给他朗读的机会,即使他读得不好,我也要鼓励他:“小朋友今天非常勇敢,敢于朗读,有进步,我们掌声给他鼓励,相信他下次会读得更好!”之后还给他盖上了小红花的印章,他的脸上写满了喜悦,连其他平时不愿意朗读的孩子也露出了羡慕的眼光,以后我便经常找机会给这些孩子朗读。渐渐地,这些孩子克服了朗读障碍,对朗读也产生了兴趣,朗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对于读得好的学生,我也这样鼓励他们:“你的朗读越来越出色了,老师快要被你陶醉了。”这样的言语,更加激发了他们的朗读兴趣,点燃了他们对朗读独到的创造火花。
二、教给方法,让学生“会读”
教学时应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朗读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克服毫无感情的唱读。学习新课文的时候,我更多采用的是范读引领法,组织学生听朗读,包括老师的范读和录音带,让他们在听的过程中,迅速捕捉到朗读的基调和语气。特别是教师动之以情、绘声绘色的范读,一定会拨动学生的心弦,产生“老师为什么能读得这么好?”的念头。这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告诉学生,想想自己的生活经验,把自己当成文中的一个角色,就会有恰当的表情,就能读出抑扬顿挫。如教学《小松树和大松树》一文时,当读到“风伯伯抚摸着小松树的头说……”时,我引导学生想一想:谁摸过你的头?当时你有什么感觉?进而指导学生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又如读到“听了风伯伯的话,小松树惭愧地低下了头”这句话时,我引导学生想一想:你自己做错了事,知道错了,你的心情怎样?会怎么想?想好以后,再来读这句话,学生就会低下头读出伤心、悔过的语气来。
三、变换形式,让学生“乐读”
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如果只用单一的朗读形式,他们会生厌,时间长了就会失去朗读的兴趣。因此,教师就要根据教材的内容,选择多样化的形式训练朗读,比如指名读、分组读、男女生分读、齐读等,还可以根据课文内容设计分角色读、表演读、师生对读等。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朗读积极性,又能提高朗读技巧,还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在小学低年级课文中,有些课文故事性强,内容浅显却极富童趣。此时,教师不妨放弃繁琐的讲解,让学生揣摩文中角色的心理,演一演,说一说,往往会取得极佳的朗读效果。如学习《狐假虎威》一文时,我让学生戴上了头饰,分别扮演狐狸和老虎,学生在表演中揣摩人物的神态、语气、动作,在朗读和表演的过程中,学生兴趣很高,在读中感悟了课文,理解了课文。
四、创设情境,让学生“美读”
小学生处于心理发展不稳定期,他们的朗读活动往往要靠一定的诱因引导。因此,精心创设的情境能激起学生朗读的欲望,使他们主动地参与朗读活动。低年级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的朗读都可利用图片、幻灯、录音、录像等多媒体创设情境,烘托渲染课文内容,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进入情境,获得情感的体验。如教学《春到梅花山》一课,我通过朗读,播放梅花山录像,引导学生思考,仿佛身临其境地观赏梅花的晶莹透亮,感受梅花的清新淡雅,给学生以美的熏陶,从抽象的文本描述转化为形象的思维,再现了梅花山的美景,给学生美的感受。又如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在指导朗读第二句和第三句前,我引导学生想象这群“小画家”雪后在雪地上奔跑、跳跃、嬉戏玩耍的场面,想象小动物们在雪地里画画的那种有趣、快乐的场景。在学生想象的同时,我又为学生播放动画,让他们的想象既有根据又有创见。想象之后进行感情朗读,那种小动物们嬉戏玩耍的欢快情景就被学生表现得淋漓尽致。又如,《识字1》是一篇描写春天景物的韵文,教学一开始,我就用深情的语调导人:“小朋友,冬天已经过去了,春姑娘迈着轻盈的脚步来到了我们身边。听,多热闹啊……”接着,我播放了一段春天山涧中清泉叮咚、鸟音婉转的配乐录音,让学生凝神静听,引导他们想想: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录音结束,学生纷纷举手,有的说:“我仿佛看到了清清的泉水从山中流出。”有的说:“小燕子在空中自由地飞翔。”还有的说:“桃花、杏花开放了。”……学生的想象是丰富的,此时,教师也把学生带人了情境,激起了学生的朗读兴趣,进行情感朗读已不是难事。
总之,教师应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水平,运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朗读的欲望,让无声的文字变为一句句动听的话语、一幅幅多彩的画卷,让学生感受朗读的无穷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