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不少学生甚至老师的眼中,思品课是一门抽象的、枯燥无味的课程,学生不感兴趣,教学效果难有突破。但如果在课堂上适当使用一些案例进行教学,则可以让抽象的、枯燥无味的课堂变得形象生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但是,有些教师在使用案例教学时出现了不少的问题:案例质量不高、教学形式单一、组织不严密等。
关键词:案例教学;问题;质量;形式;组织
案例教学法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选取典型案例,将学生引入具体的生活事件中,通过分析、研究和讨论案例,使学生领悟书本知识,陶冶情感意志,开启创新思维,提升综合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是一种能激发学生求知欲、调动学生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形式。目前,案例教学法在思品课中的应用让思品课枯燥乏味、学生厌学的状况变得生动有趣、积极主动。然而,不少教师在开展案例教学活动过程中出现了不少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案例选择质量不高
案例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使用案例教学活动过程中,不少教师在案例选择上存在着以下的问题。
1. 方向引导不正确
有一位老师在讲到学校保护的问题时,选用刚刚在《珠江晚报》上报道过的珠海某民办学校教师鞭打学生的案例,并设置了诸如“你被老师打过吗?如果有,你怎么办”“你如何看待老师打学生”之类的问题,此问一出,学生群情激愤,甚至有学生说出“报复”“告他”“打他”之类的话,而老师又没有正确分析事件的本质,更没有很好地引导和控制,令在场听课的老师都非常难堪。毫无疑问,这样的案例严重损害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高大形象,不利于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这种情况除了该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有欠缺之外,案例的选择才是问题的关键。此类案例过于敏感,而且,媒体为了制造新闻效应,报道往往会是片面的。所以选用案例应以正面教育为主,反面教育为辅。有些揭露社会阴暗面、丑恶面的案例应慎用、少用。运用案例时应把握正确方向,唱响主旋律,多弘扬正气,讴歌正义,用积极的例子去激励学生。
2. 缺乏针对性和时效性
有一位教师在讲《在挫折中奋起》时,用红军长征的一个故事作为案例贯穿整堂课的内容,而且该故事是从历史课本上直接拿来的,学生对该故事已经了解,而该教师对故事又没有加工,加之问题的设计不够科学,一节课下来,学生积极性始终不高,课堂气氛不浓,学习效果甚微。认知派心理学家认为:当感性输入和现有认知结构具有中等程度的不符合时,兴趣最大;一个人已经全部了解这个事件或和他的认知结构毫无关联时,是没有兴趣的。显然,该案例缺乏针对性和时效性。从课题内容看,选择某个个体的亲身经历为案例更有针对性,更能吸引学生;从时效上看,应选择最近发生的、最好是学生周围的人和事为案例,而不应该全是陈年旧事。案例来源于社会现实生活,所以教师应注重深入社会,进行调查研究,获得真实、具体而生动的资料。还可以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和教学需要,指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并在此基础上精心挑选和编写案例。
3. 问题设计不合理
案例所包含的原理要通过教师设计的问题呈现出来,但是有的教师设计的问题简单地流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形式,过于简单直接,不具启发性,不善于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不同的角度设计问题让学生思考,不善于根据教材和案例内容设计问题,不善于挖掘案例更深层次的内容和问题。教师应避免直接、简单地提问,要努力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在问题情景中产生认知冲突,发现和提出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机和探索问题的欲望;问题设计应有趣味性、针对性、层次性、开放性、可操作性,难易适当、角度新颖。如我在讲“我国的环境问题”一课时,在呈现案例并完成相关问题后,我设计了下列问题:①我们河源市有哪些环境问题?这些问题的成因是什么?②请你给有关部门提出整改建议。③你有哪些不良的卫生习惯?这些不良习惯有哪些危害?你打算如何改正?④请你就环境保护写一句标语。这些问题就在学生身边,既开放,又有话可说,能诱发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的问题不应太笼统、太难,应留有让学生自主讨論的开阔的空间,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出新见地,在问题解决的学习活动中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求知欲。
二、教学模式单一
有些老师的案例教学形式过于单一,他们错误地把案例教学理解为“显示案例—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归纳总结”的教学模式。于是,案例教学变成了问答教学,甚至是举例说明。事实上,案例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是不拘一格的,是多样化的。案例材料可以是文字材料、视频、漫画、图片、小品等,教学形式可以是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思考问题、讨论问题、模拟情景、问卷调查、朗诵、表演、练习等。
三、课堂教学组织不严密
1. 课前准备不充分
前面提到的运用“教师打学生”案例的教师对学生的可能性反应没有预判,对一旦出现突发情况时的应对措施缺乏预研,临场时束手无策,这是缺乏课前准备的表现。教育家魏书生说过:一堂课就好比一次战役,课前准备就是战前的深谋远虑和排兵布阵。有些教师的课堂活而有序,变而不乱,把课堂“玩于股掌之中”,这正是基于课前的精心准备和娴熟的课堂驾驭能力。案例教学是一种自主、开放的教学活动,面对思维活跃、爱好表现的学生,要比其他模式的课堂更容易出现意想不到的状况,这就要求教师做更充分的准备。
在案例教学课中,不少
关键词:案例教学;问题;质量;形式;组织
案例教学法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选取典型案例,将学生引入具体的生活事件中,通过分析、研究和讨论案例,使学生领悟书本知识,陶冶情感意志,开启创新思维,提升综合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是一种能激发学生求知欲、调动学生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形式。目前,案例教学法在思品课中的应用让思品课枯燥乏味、学生厌学的状况变得生动有趣、积极主动。然而,不少教师在开展案例教学活动过程中出现了不少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案例选择质量不高
案例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使用案例教学活动过程中,不少教师在案例选择上存在着以下的问题。
1. 方向引导不正确
有一位老师在讲到学校保护的问题时,选用刚刚在《珠江晚报》上报道过的珠海某民办学校教师鞭打学生的案例,并设置了诸如“你被老师打过吗?如果有,你怎么办”“你如何看待老师打学生”之类的问题,此问一出,学生群情激愤,甚至有学生说出“报复”“告他”“打他”之类的话,而老师又没有正确分析事件的本质,更没有很好地引导和控制,令在场听课的老师都非常难堪。毫无疑问,这样的案例严重损害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高大形象,不利于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这种情况除了该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有欠缺之外,案例的选择才是问题的关键。此类案例过于敏感,而且,媒体为了制造新闻效应,报道往往会是片面的。所以选用案例应以正面教育为主,反面教育为辅。有些揭露社会阴暗面、丑恶面的案例应慎用、少用。运用案例时应把握正确方向,唱响主旋律,多弘扬正气,讴歌正义,用积极的例子去激励学生。
2. 缺乏针对性和时效性
有一位教师在讲《在挫折中奋起》时,用红军长征的一个故事作为案例贯穿整堂课的内容,而且该故事是从历史课本上直接拿来的,学生对该故事已经了解,而该教师对故事又没有加工,加之问题的设计不够科学,一节课下来,学生积极性始终不高,课堂气氛不浓,学习效果甚微。认知派心理学家认为:当感性输入和现有认知结构具有中等程度的不符合时,兴趣最大;一个人已经全部了解这个事件或和他的认知结构毫无关联时,是没有兴趣的。显然,该案例缺乏针对性和时效性。从课题内容看,选择某个个体的亲身经历为案例更有针对性,更能吸引学生;从时效上看,应选择最近发生的、最好是学生周围的人和事为案例,而不应该全是陈年旧事。案例来源于社会现实生活,所以教师应注重深入社会,进行调查研究,获得真实、具体而生动的资料。还可以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和教学需要,指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并在此基础上精心挑选和编写案例。
3. 问题设计不合理
案例所包含的原理要通过教师设计的问题呈现出来,但是有的教师设计的问题简单地流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形式,过于简单直接,不具启发性,不善于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不同的角度设计问题让学生思考,不善于根据教材和案例内容设计问题,不善于挖掘案例更深层次的内容和问题。教师应避免直接、简单地提问,要努力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在问题情景中产生认知冲突,发现和提出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机和探索问题的欲望;问题设计应有趣味性、针对性、层次性、开放性、可操作性,难易适当、角度新颖。如我在讲“我国的环境问题”一课时,在呈现案例并完成相关问题后,我设计了下列问题:①我们河源市有哪些环境问题?这些问题的成因是什么?②请你给有关部门提出整改建议。③你有哪些不良的卫生习惯?这些不良习惯有哪些危害?你打算如何改正?④请你就环境保护写一句标语。这些问题就在学生身边,既开放,又有话可说,能诱发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的问题不应太笼统、太难,应留有让学生自主讨論的开阔的空间,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出新见地,在问题解决的学习活动中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求知欲。
二、教学模式单一
有些老师的案例教学形式过于单一,他们错误地把案例教学理解为“显示案例—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归纳总结”的教学模式。于是,案例教学变成了问答教学,甚至是举例说明。事实上,案例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是不拘一格的,是多样化的。案例材料可以是文字材料、视频、漫画、图片、小品等,教学形式可以是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思考问题、讨论问题、模拟情景、问卷调查、朗诵、表演、练习等。
三、课堂教学组织不严密
1. 课前准备不充分
前面提到的运用“教师打学生”案例的教师对学生的可能性反应没有预判,对一旦出现突发情况时的应对措施缺乏预研,临场时束手无策,这是缺乏课前准备的表现。教育家魏书生说过:一堂课就好比一次战役,课前准备就是战前的深谋远虑和排兵布阵。有些教师的课堂活而有序,变而不乱,把课堂“玩于股掌之中”,这正是基于课前的精心准备和娴熟的课堂驾驭能力。案例教学是一种自主、开放的教学活动,面对思维活跃、爱好表现的学生,要比其他模式的课堂更容易出现意想不到的状况,这就要求教师做更充分的准备。
在案例教学课中,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