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语文学科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础学科,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为此,我们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法,不断给学生提供创新的天地。下面我就谈谈在实际教学中应用创新教育的一些体会。
一、更新教育理念,善于总结提升
新课程要求教师不断开发课程资源,自觉地广泛涉猎知识,取百家之长丰富自己。教师要善于从理论中获取新知,补充能量,并且通过内部消化,运用到创新教育的实践中去。
作为学习型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不断“充电”,不断超越自我,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教师要不断经历“学习—实践—反思” 的过程 ,才能发现和找到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因此,每节课后,教师要及时反思自己当天的教学实践,写下教学笔记:学生学到了什么?教师收获了什么?本节课的哪些环节处理得较好,哪些环节仍待提高?不断地总结反思,有利于教师综合素养的提升,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二、激发学生热情,培养创新人格
教师在平时备课时要从整合教材出发,厘清每节课要完成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想好优良中差各类学生分别会遇到或提出什么问题,会有哪些新发现,而教师则对该怎样回答要做到心中有数,胸有成竹,从而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种手段,构建充满生机活力的语文课堂,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还要善于引导学生以探索者、发现者的身份投入学习中,以求不断获得新知识,迸发创新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巧设疑问,以悬念来激发学生兴趣。
同时,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发表与教材、老师、权威不同的见解,让学生敢说“我认为” ,让学生觉得“我讲的是有一定道理的,我有独到之见解”。课堂上应该允许不会,允许犯错误,没有嘲笑和指责,让所有的学生都认识到课堂上每个人都平等,这是培养创新人格的基础。
三、改革教学方式,发掘创新能力
1. 小组讨论。以4至6人为一个学习小组,就某个具体问题进行组内讨论,随后各组汇报发言,教师作为组织者指导学生作总结。这要求教师适当控制讨论的时间和节奏,使讨论既能形成热烈的局面又不至于失控,以保证接下来的活动能够正常进行。在小组讨论中,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既可以学会倾听别人的看法,互相交流学习,又可以获得表达自己看法的机会,其创新力极易被激发出来。
2. 画图填表。如在《古代诗歌五首》的活动设计中,先制作表格,让学生将《观沧海》《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西江月》《钱塘湖春行》中各自写到的景物、人物的活动与思想感情填在表格适当的位置,这样学生就能更直观地观察,更直接地比较,更投入地思考和体会。
3. 角色扮演。如在《济南的冬天》教学活动中,我要求各组推选一名学生扮演导游角色,讲解济南的地理、历史、文化、经济等特点,其他组“游客”则可以“刁难”、询问、质疑等。“导游”不会的,其所在小组的组员可以补充回答。这样,各小组学生都争相预习探究课文,不放过每个细节,课堂上学生的问题层出不穷,“问”与“答”之间空前热烈,学生创新发现能力得到充分发掘。
四、改进教学手段,启发创新思维
在我们的语文课本中,许多文章尽管文字描述生动,但总存在着不够直观形象的缺陷,而恰当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使教学内容表现为文字、图片、声音和影像的有机融合,将语言文字单独难以表达、学生难以理解的事物,直观形象地表现出来,必然会使得课堂教学更生动形象、学生上课更集中精力,极大启发创新思维。
学习《杞人忧天》一文后,我让学生联系现实环境状况和在教室电视屏幕上呈现的一些毁灭性高科技产品,谈谈“杞人忧天”是否真是没必要的担心?学生讨论非常激烈,形成了几种观点,当堂进行辩论,唤起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启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实现了认识能力的突破和飞跃。
五、延伸课堂教学,丰富创新源泉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若只限于课堂教材,那就太狭窄太枯竭了。课堂教学必须延伸,教师要充分利用学校图书资源,引导学生阅读名著,作好读书笔记。这不仅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还会进一步巩固学生在课内学到的各种知识,对提高学生的认读水平和作文能力乃至创新能力都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近年来,我在抓紧课堂教学的同时,也开展了一系列语文课外衔接活动,如布置观赏有益的电视节目、征文、诗歌朗诵等。在2013年央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播出时,我要求学生尽多观看。该节目意在唤醒更多人对文字基本功的掌握和对汉字文化的学习,吸引学生在电视机前同步参与学习文字、领略汉字之美。在观看央视《中国谜语大会》这样一档集文化、益智、娱乐为一体的节目后,学生深为屏幕上同龄选手的出色表现所折服,主持人和选手深厚渊博的知识、敏捷的思想都给学生以极大的震撼。
总之,语文教师只有努力探索创新教学的有效途径,有意识地把创新思维的培养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在课堂上进行落实,同时改变观念,发挥学科优势,尽可能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实践,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才能增强学生获取知识的本领,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从而造就一代创新人才。
一、更新教育理念,善于总结提升
新课程要求教师不断开发课程资源,自觉地广泛涉猎知识,取百家之长丰富自己。教师要善于从理论中获取新知,补充能量,并且通过内部消化,运用到创新教育的实践中去。
作为学习型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不断“充电”,不断超越自我,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教师要不断经历“学习—实践—反思” 的过程 ,才能发现和找到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因此,每节课后,教师要及时反思自己当天的教学实践,写下教学笔记:学生学到了什么?教师收获了什么?本节课的哪些环节处理得较好,哪些环节仍待提高?不断地总结反思,有利于教师综合素养的提升,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二、激发学生热情,培养创新人格
教师在平时备课时要从整合教材出发,厘清每节课要完成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想好优良中差各类学生分别会遇到或提出什么问题,会有哪些新发现,而教师则对该怎样回答要做到心中有数,胸有成竹,从而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种手段,构建充满生机活力的语文课堂,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还要善于引导学生以探索者、发现者的身份投入学习中,以求不断获得新知识,迸发创新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巧设疑问,以悬念来激发学生兴趣。
同时,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发表与教材、老师、权威不同的见解,让学生敢说“我认为” ,让学生觉得“我讲的是有一定道理的,我有独到之见解”。课堂上应该允许不会,允许犯错误,没有嘲笑和指责,让所有的学生都认识到课堂上每个人都平等,这是培养创新人格的基础。
三、改革教学方式,发掘创新能力
1. 小组讨论。以4至6人为一个学习小组,就某个具体问题进行组内讨论,随后各组汇报发言,教师作为组织者指导学生作总结。这要求教师适当控制讨论的时间和节奏,使讨论既能形成热烈的局面又不至于失控,以保证接下来的活动能够正常进行。在小组讨论中,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既可以学会倾听别人的看法,互相交流学习,又可以获得表达自己看法的机会,其创新力极易被激发出来。
2. 画图填表。如在《古代诗歌五首》的活动设计中,先制作表格,让学生将《观沧海》《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西江月》《钱塘湖春行》中各自写到的景物、人物的活动与思想感情填在表格适当的位置,这样学生就能更直观地观察,更直接地比较,更投入地思考和体会。
3. 角色扮演。如在《济南的冬天》教学活动中,我要求各组推选一名学生扮演导游角色,讲解济南的地理、历史、文化、经济等特点,其他组“游客”则可以“刁难”、询问、质疑等。“导游”不会的,其所在小组的组员可以补充回答。这样,各小组学生都争相预习探究课文,不放过每个细节,课堂上学生的问题层出不穷,“问”与“答”之间空前热烈,学生创新发现能力得到充分发掘。
四、改进教学手段,启发创新思维
在我们的语文课本中,许多文章尽管文字描述生动,但总存在着不够直观形象的缺陷,而恰当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使教学内容表现为文字、图片、声音和影像的有机融合,将语言文字单独难以表达、学生难以理解的事物,直观形象地表现出来,必然会使得课堂教学更生动形象、学生上课更集中精力,极大启发创新思维。
学习《杞人忧天》一文后,我让学生联系现实环境状况和在教室电视屏幕上呈现的一些毁灭性高科技产品,谈谈“杞人忧天”是否真是没必要的担心?学生讨论非常激烈,形成了几种观点,当堂进行辩论,唤起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启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实现了认识能力的突破和飞跃。
五、延伸课堂教学,丰富创新源泉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若只限于课堂教材,那就太狭窄太枯竭了。课堂教学必须延伸,教师要充分利用学校图书资源,引导学生阅读名著,作好读书笔记。这不仅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还会进一步巩固学生在课内学到的各种知识,对提高学生的认读水平和作文能力乃至创新能力都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近年来,我在抓紧课堂教学的同时,也开展了一系列语文课外衔接活动,如布置观赏有益的电视节目、征文、诗歌朗诵等。在2013年央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播出时,我要求学生尽多观看。该节目意在唤醒更多人对文字基本功的掌握和对汉字文化的学习,吸引学生在电视机前同步参与学习文字、领略汉字之美。在观看央视《中国谜语大会》这样一档集文化、益智、娱乐为一体的节目后,学生深为屏幕上同龄选手的出色表现所折服,主持人和选手深厚渊博的知识、敏捷的思想都给学生以极大的震撼。
总之,语文教师只有努力探索创新教学的有效途径,有意识地把创新思维的培养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在课堂上进行落实,同时改变观念,发挥学科优势,尽可能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实践,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才能增强学生获取知识的本领,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从而造就一代创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