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名职业高级中学数学教师,笔者对他长期以来的数学教学进行了小结。总结出了以下几点教学方法,希望能给广大数学教师朋友一定的帮助。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想方法总是蕴含在具体的数学基本知识里,处于潜形态。作为教师,应该将深层知识揭示出来,将这些深层知识由潜形态转变为显形态,由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朦胧感受转变为明晰的理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表层知识的发生过程实际上也是思想方法的发生过程。像概念的形成过程,新旧知识的对比过程,结论的推导过程,规律的被揭示过程,解题思路的思考过程等,都是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训练思维的极好机会。此时提高学习效果,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具体的解题过程中我们也能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下面的例子就说明了这个问题。所以在整个解题过程中始终渗透着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
加强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实施创新教育是时代发展的需要,研究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塑造创造性人格,是数学教学中人们所关心的热点问题。
我们用以下的一个例题来说明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只有培养这种创新数学思维,才能保证学生具有分析问题、顺利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将提高学生的素质。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必须转变教育思想、理念,与时俱进,把培养创新人才作为我们的教育目标,将创新教育落实到课堂中去,让我们的学生不仅会继承,更能发展、创新。
在数学教学中运用研究性教学:在数学教学中运用研究性教学主要是通过开放题来实现的,数学开放题具有促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以及优良的思维品质和正确的数学观,提高数学表达能力等多种教育功能。由于在开放题的教学中,学生是以知识的主动发现者、探索者和研究者的身份出现,因此,学生不再是“装”数学,而是“搞”数学,这就可以使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去体验数学家进行数学研究的活动过程(尽管两者完全不同),深切领会数学的实质,因此,数学开放题用于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是十分有意义的。比如,有两个二面角,它们的面对应平行,仔细观察你能得到哪些结论?试说明或证明之。策略:隐去结论,让学生猜测,并检验。
所涉及到的知识有韦达定理,弦长公式,中点公式,抛物线焦点坐标,两直线相互垂直的充要条件等。 通过开放题的形式进行的研究性学习,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应变能力,培养了学生不怕困难!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
在职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职业高级中学数学与信息技术的相互促进与紧密结合,深刻改变了职业高级中学数学的教学方式,也极大地增加了学生通过数学思维建构数学概念、解决数学问题的可能性。
由于呈现方式的限制,传统教学中“映射”这一概念多数是通过有限集来建立的,即使用到一些无限集的例子,也是离散的整数集或其子集,对于区间这样的数集之间的映射尽量回避。然而“映射”概念的给出,主要是为了导出函数的概念。在多数情况下,函数是区间到区间的映射,这就是说,学生认识映射的过程与理解函数的概念过程是脱节的。
在教学中,如果我们向学生提出问题“一条线段MN上的点组成集合A(无限集),以这一线段为直径的半圆上的点组成集合B(无限集),集合A与集合B哪个集合的元素多”,估计多数学生会说集合B的元素比集合A的元素多。如果你否定这一结论,估计学生会跟你“理论”。学生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他们没有比较两个无限集元素多少的方法,自然只有将比较两个有限集元素多少的方法用到这里来。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来解决此问题比较困难。为帮助学生理解这一问题,我们利用信息技术创设如下的学生活动情境:让学生利用图形计算器或计算机画出图一,图中PR⊥MN,拖动线段PR,保持垂直关系不变,观察半圆上的点P与R的对应关系。
通过这一活动,学生可以认识到,这里的对应法则是线段MN上的点所组成的(无限)集合A到半圆上的点所组成的(无限)集合B的映射。这就回答了刚才的问题:不能用判定两个有限集的元素多少的方法来判定两个无限集元素的多少。
在图二中移动线段PR,通过观察,可以发现这里的对应法则是点R的横坐标的集合A(区间[0,3])到点P的纵坐标的集合B(区间[0,2])的一一映射。它说明“无限集可以跟它的一个真子集建立一一映射”,而对于有限集这是不可能的,这是无限集与有限集最根本的区别。
以往教师的教学工作,是按照教学大纲的具体要求,以教科书为准绳,进行一系列的教学活动,而对“课程论”研究甚少。因此,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比较被动,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主动钻研,鼓励学生自己去思考和解决问题。
笔者在教学中通过提出一系列与“反正弦函数”概念内容相关的问题,启发学生去思考。学生通过看书和讨论,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理解了反三角函数的概念。实践证明,采用这种先提出问题,再引导学生通过自己思考和探索去理解概念来龙去脉的教学方法,不仅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而且还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教学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想方法总是蕴含在具体的数学基本知识里,处于潜形态。作为教师,应该将深层知识揭示出来,将这些深层知识由潜形态转变为显形态,由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朦胧感受转变为明晰的理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表层知识的发生过程实际上也是思想方法的发生过程。像概念的形成过程,新旧知识的对比过程,结论的推导过程,规律的被揭示过程,解题思路的思考过程等,都是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训练思维的极好机会。此时提高学习效果,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具体的解题过程中我们也能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下面的例子就说明了这个问题。所以在整个解题过程中始终渗透着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
加强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实施创新教育是时代发展的需要,研究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塑造创造性人格,是数学教学中人们所关心的热点问题。
我们用以下的一个例题来说明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只有培养这种创新数学思维,才能保证学生具有分析问题、顺利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将提高学生的素质。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必须转变教育思想、理念,与时俱进,把培养创新人才作为我们的教育目标,将创新教育落实到课堂中去,让我们的学生不仅会继承,更能发展、创新。
在数学教学中运用研究性教学:在数学教学中运用研究性教学主要是通过开放题来实现的,数学开放题具有促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以及优良的思维品质和正确的数学观,提高数学表达能力等多种教育功能。由于在开放题的教学中,学生是以知识的主动发现者、探索者和研究者的身份出现,因此,学生不再是“装”数学,而是“搞”数学,这就可以使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去体验数学家进行数学研究的活动过程(尽管两者完全不同),深切领会数学的实质,因此,数学开放题用于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是十分有意义的。比如,有两个二面角,它们的面对应平行,仔细观察你能得到哪些结论?试说明或证明之。策略:隐去结论,让学生猜测,并检验。
所涉及到的知识有韦达定理,弦长公式,中点公式,抛物线焦点坐标,两直线相互垂直的充要条件等。 通过开放题的形式进行的研究性学习,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应变能力,培养了学生不怕困难!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
在职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职业高级中学数学与信息技术的相互促进与紧密结合,深刻改变了职业高级中学数学的教学方式,也极大地增加了学生通过数学思维建构数学概念、解决数学问题的可能性。
由于呈现方式的限制,传统教学中“映射”这一概念多数是通过有限集来建立的,即使用到一些无限集的例子,也是离散的整数集或其子集,对于区间这样的数集之间的映射尽量回避。然而“映射”概念的给出,主要是为了导出函数的概念。在多数情况下,函数是区间到区间的映射,这就是说,学生认识映射的过程与理解函数的概念过程是脱节的。
在教学中,如果我们向学生提出问题“一条线段MN上的点组成集合A(无限集),以这一线段为直径的半圆上的点组成集合B(无限集),集合A与集合B哪个集合的元素多”,估计多数学生会说集合B的元素比集合A的元素多。如果你否定这一结论,估计学生会跟你“理论”。学生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他们没有比较两个无限集元素多少的方法,自然只有将比较两个有限集元素多少的方法用到这里来。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来解决此问题比较困难。为帮助学生理解这一问题,我们利用信息技术创设如下的学生活动情境:让学生利用图形计算器或计算机画出图一,图中PR⊥MN,拖动线段PR,保持垂直关系不变,观察半圆上的点P与R的对应关系。
通过这一活动,学生可以认识到,这里的对应法则是线段MN上的点所组成的(无限)集合A到半圆上的点所组成的(无限)集合B的映射。这就回答了刚才的问题:不能用判定两个有限集的元素多少的方法来判定两个无限集元素的多少。
在图二中移动线段PR,通过观察,可以发现这里的对应法则是点R的横坐标的集合A(区间[0,3])到点P的纵坐标的集合B(区间[0,2])的一一映射。它说明“无限集可以跟它的一个真子集建立一一映射”,而对于有限集这是不可能的,这是无限集与有限集最根本的区别。
以往教师的教学工作,是按照教学大纲的具体要求,以教科书为准绳,进行一系列的教学活动,而对“课程论”研究甚少。因此,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比较被动,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主动钻研,鼓励学生自己去思考和解决问题。
笔者在教学中通过提出一系列与“反正弦函数”概念内容相关的问题,启发学生去思考。学生通过看书和讨论,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理解了反三角函数的概念。实践证明,采用这种先提出问题,再引导学生通过自己思考和探索去理解概念来龙去脉的教学方法,不仅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而且还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教学达到了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