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反馈是控制论的一种重要基本原理。它是指控制系统把信息输送出去,然后把其作用的结果返回来,并对信息的再输出发生影响,起到控制作用。通过反馈,可以不断地矫正偏向和失误,逐步达到预期的目的。
一般说来,反馈与矫正有如下几条原则:
一、适时反馈,及时矫正
在教学视导过程中,我发现有两种不正常现象:一种是备课。教师根据主观意识,提前几天或几个星期备课,个别的教师甚至将陈旧教案拿到课堂上照本宣科,不考虑学生现有知识基础和学习中出现的新情况,结果怎样呢?对学生已经掌握的内容教师津津乐道,而对学生难于理解掌握的内容却蜻蜒点水,甚至根本没有涉及,教师陶醉于少数优生“热热闹闹”的发言,而多数学生一知半解。另一种是作业。有些教师要求学生数学作业本必须有四个,这样一来,学生对做过的练习最快也只能在三天后见到,有时一个星期后才见到,甚至一个单元的测试卷半个月或一个月后才与学生见面。这样反馈来的问题再不是一两个,而是一大堆,此时,师生双方都感到无从下手。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若能及时发现,及时设法解决,就不会出现这种现象。
二、真实反馈,准确矫正
反馈来的信息是否真实,矫正的方法是否得力对反馈与矫正的效果起关键性作用。如果信息虚假或不完全真实,那么教师就发现不了问题或不能全面地了解情况,也就不能采取及时、正确的矫正措施。教学实践表明,要做到真实反馈,准确矫正,一般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培养学生勤学好问、独立思考的优良学习习惯。有经验的教师都注意引导学生上课集中精力,勤于思考,积极动口、动手。这样学生提供的信息才是深层次的而不是表面的,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真实的而不是虚假的。
其次,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注意克服师道尊严的作风,经常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他们的困难和要求,积极热情地帮他们释疑解难,使他们体会到师长的温暖,尝到因积极与教师配合、真实地提供信息而取得学习进步的甜头。
再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教师在获取信息后,应认真分析其问题的实质和产生问题的原因,然后有针对性地设计矫正方案。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就题论题,就事论事,否则矫正就是低效的或无效的。
三、主动反馈,自觉矫正
反馈与矫正有良性与恶性两类。反馈与矫正在教学中总是循环往复的,即反馈——矫正——再反馈——再矫正。良性的反馈与矫正不论从知识、技能、智力、习惯、情感的哪一方面来看,都是一种不断地解决老问题、提出新問题的过程中,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前进的教学活动;而恶性的反馈与矫正则是问题不断重复堆积的低效或无效的教学活动。
四、矫正反馈,反馈矫正
反馈与矫正是紧密联系的一个体系。矫正首先是为了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往往会发现信息不真,这时应对反馈进行矫正。如果不注意这种矫正,那么矫正也就不准。常规教学过程的备课、教学、批改、辅导、考试、评价就是教学反馈的主渠道。一般来说,反馈渠道与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备课时充分估计
经验丰富的教师在备课时能预测到学生在课堂上对知识的理解、技能的掌握、方法的运用所出现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设计教法。把问题解决在初发阶段,这样教师的主导作用就能得到较好的发挥。缺乏经验的教师往往做不到这一点,那么就应在教学实践中勤于观察与思考,逐步学会站在学生立场上思考问题,设计教案。
(2)上课中勤于捕捉
上课是获取信息的主渠道。教师仅凭过去的经验或主观愿望去估计是不行的,必须在课堂上认真观察学生反应,及时调整教法。有的教师讲授时不注意观察学生的神态,也不去听取学生的反映,等到批改作业或阅卷时才发现问题一大难,这样就不利于及时反馈与矫正。
(3)板演时注意收集
板演是学生暴露思维过程的重要渠道。对学生板演中暴露出来的错误,教师不仅要指出其错误所在,还要正确分析产生各种错误的原因,指出应该怎样纠正错误,并在下次板演或作业中有意安排类似的练习,让学生及时矫正。
(4)答问中随机提炼
学生在回答教师提问时,很容易暴露思维过程中的错误,或概念理解错误,或定理法则运用条件不足,或思维方法不对等。教师既要善于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和敢于提问,又要善于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问题的不同角度,随机提炼出反映问题本质的一般性和特殊性问题,使矫正有的放矢。
因此,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问题应逐一分析,做好作业档案记载,以便做到有效反馈。
一般说来,反馈与矫正有如下几条原则:
一、适时反馈,及时矫正
在教学视导过程中,我发现有两种不正常现象:一种是备课。教师根据主观意识,提前几天或几个星期备课,个别的教师甚至将陈旧教案拿到课堂上照本宣科,不考虑学生现有知识基础和学习中出现的新情况,结果怎样呢?对学生已经掌握的内容教师津津乐道,而对学生难于理解掌握的内容却蜻蜒点水,甚至根本没有涉及,教师陶醉于少数优生“热热闹闹”的发言,而多数学生一知半解。另一种是作业。有些教师要求学生数学作业本必须有四个,这样一来,学生对做过的练习最快也只能在三天后见到,有时一个星期后才见到,甚至一个单元的测试卷半个月或一个月后才与学生见面。这样反馈来的问题再不是一两个,而是一大堆,此时,师生双方都感到无从下手。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若能及时发现,及时设法解决,就不会出现这种现象。
二、真实反馈,准确矫正
反馈来的信息是否真实,矫正的方法是否得力对反馈与矫正的效果起关键性作用。如果信息虚假或不完全真实,那么教师就发现不了问题或不能全面地了解情况,也就不能采取及时、正确的矫正措施。教学实践表明,要做到真实反馈,准确矫正,一般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培养学生勤学好问、独立思考的优良学习习惯。有经验的教师都注意引导学生上课集中精力,勤于思考,积极动口、动手。这样学生提供的信息才是深层次的而不是表面的,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真实的而不是虚假的。
其次,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注意克服师道尊严的作风,经常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他们的困难和要求,积极热情地帮他们释疑解难,使他们体会到师长的温暖,尝到因积极与教师配合、真实地提供信息而取得学习进步的甜头。
再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教师在获取信息后,应认真分析其问题的实质和产生问题的原因,然后有针对性地设计矫正方案。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就题论题,就事论事,否则矫正就是低效的或无效的。
三、主动反馈,自觉矫正
反馈与矫正有良性与恶性两类。反馈与矫正在教学中总是循环往复的,即反馈——矫正——再反馈——再矫正。良性的反馈与矫正不论从知识、技能、智力、习惯、情感的哪一方面来看,都是一种不断地解决老问题、提出新問题的过程中,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前进的教学活动;而恶性的反馈与矫正则是问题不断重复堆积的低效或无效的教学活动。
四、矫正反馈,反馈矫正
反馈与矫正是紧密联系的一个体系。矫正首先是为了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往往会发现信息不真,这时应对反馈进行矫正。如果不注意这种矫正,那么矫正也就不准。常规教学过程的备课、教学、批改、辅导、考试、评价就是教学反馈的主渠道。一般来说,反馈渠道与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备课时充分估计
经验丰富的教师在备课时能预测到学生在课堂上对知识的理解、技能的掌握、方法的运用所出现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设计教法。把问题解决在初发阶段,这样教师的主导作用就能得到较好的发挥。缺乏经验的教师往往做不到这一点,那么就应在教学实践中勤于观察与思考,逐步学会站在学生立场上思考问题,设计教案。
(2)上课中勤于捕捉
上课是获取信息的主渠道。教师仅凭过去的经验或主观愿望去估计是不行的,必须在课堂上认真观察学生反应,及时调整教法。有的教师讲授时不注意观察学生的神态,也不去听取学生的反映,等到批改作业或阅卷时才发现问题一大难,这样就不利于及时反馈与矫正。
(3)板演时注意收集
板演是学生暴露思维过程的重要渠道。对学生板演中暴露出来的错误,教师不仅要指出其错误所在,还要正确分析产生各种错误的原因,指出应该怎样纠正错误,并在下次板演或作业中有意安排类似的练习,让学生及时矫正。
(4)答问中随机提炼
学生在回答教师提问时,很容易暴露思维过程中的错误,或概念理解错误,或定理法则运用条件不足,或思维方法不对等。教师既要善于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和敢于提问,又要善于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问题的不同角度,随机提炼出反映问题本质的一般性和特殊性问题,使矫正有的放矢。
因此,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问题应逐一分析,做好作业档案记载,以便做到有效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