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在言语徜徉中生长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rthurpz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人的语文能力强弱,直观表现为能否在适当的时候说适切的话语。“适当时候”“适切话语”的选择,主要取决于语言思维的意识性。语文,当然离不开思维;思维,亦不是言语之外的“漂泊之子”。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记录着思维的“冲击波痕”。语文教学旨在在言语的徜徉中,重温思维的足迹,生长思维的张力。
  一、思维,在言语品赏中“静候”
  思维,是有“频道”的。若不在它的频率区间,常常会被我们“熟视无睹”“听而不闻”。因此,对读者来说,思维总在言语品赏中“静候”。
  陌生化的表述阅读的脚步喜欢在陌生处“逗留”,打破日常逻辑却又合乎情感逻辑,让读者读起来不但不觉得别扭,反而觉得新鲜,读起来特别精致,让人一丝也不愿略过。如《唯一的听众》中老人的言语内容平常但言语方式很特别:
  “是我打扰了你吗,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儿坐一会儿。”
  “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请继续吧。”
  “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每天早晨?”
  执教者大多会聚焦于老人的话语,对谎言式的鼓励理解并赏读,这还只是一般性的浅表滑行。如果把老人的话语聚集到一起仔细品读,我们会发现老人的言语方式不按常规:往往在后半句用转折的方式强调自己的意愿或者意见征求,而前半句总是从关切、欣赏的角度来肯定“我”。这样的言语方式,让听者“我”感觉距离很近,也很亲切,当然容易接受,很难回绝。
  再如,《普罗米修斯》一文中:“普罗米修斯被死死地锁在高高的悬崖上。他既不能动弹,也不能睡觉。”“白天,他的肝脏被吃光了,可是一到晚上,肝脏又重新长了起来。”教学时,常常有学生“怀疑”普罗米修斯的肝脏被吃光了,怎么又会重新长起来,更有甚者认为这是在表现普罗米修斯本领神奇,能够自我恢复。教者每每遇到这样的问题常是一笑了之,以神话文体来加以释疑。这当然不失为一种释疑路径,但所有的神话、童话文体都会有“天马行空”“违背常识”“滑稽荒诞”的言语内容,我们总不能只拘泥于文体来解释。文中之所以强调普罗米修斯“既不能动弹,也不能睡觉”,也只有神才能被这样的法子折磨得住。白天,普羅米修斯的肝脏要被“吃光”,这是要让他受尽摧残,一夜过后又恢复原样,显然不是强调神的能耐,而是预示着新的折磨。这也是只有神才能想得出的折磨方式,这样,读者才能深切地感受到普罗米修斯所承受的痛苦“永远没有尽头”。
  陌生化的表述,一定是有所用意的。《唯一的听众》一文中老人的言语方式,只为鼓励少年,用上了“肯定 期待”的表述方式,效果甚佳;《普罗米修斯》一文中的“反常规”表述,只为强调普罗米修斯受尽折磨,突显他为人类的艰辛付出。
  关键词的表达
  关键词常常折射出作者的意图。教学时,敲击关键词,往往能感其情、揣其意、品其味。长久以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给我们注下的是“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愫,几乎每个人都是这样的感受,从未“多想”。细读,诗句“遍插茱萸少一人”中提及“茱萸”一词。重阳节人们登高时佩戴茱萸囊,据说可以避灾。茱萸,一种有香气的植物。如果我们将三、四两句只作遥想兄弟在重阳日登高,佩戴茱萸的情形,诗人独在异乡,不能在场理解,虽然也能传达出思念亲人之情,但只作这一种角度的理解就略显平淡了。诗人遥想的是“遍插茱萸少一人”,强调的是远在故乡的兄弟们今天登高时身上都佩上了茱萸,而非别的什么。这样的意象,除了有思念之意,是否更有祝福兄弟们安康、吉祥、辟邪的心愿?从家乡兄弟角度来看,大伙儿在一起登高,却有“少一人”的遗憾,这样来理解诗句,兄弟情感便突显出来了。
  反复品味作者的关键着笔处,常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会让你思接千载、视通万里。阅读是思维的“体操”,阅读不仅是为了得出固有的观念或感受,而是形成富有洞察事物本质的思维力,也就是每个人的“阅读力”,即所谓“得法于课内”。
  二、思维,在言语经历中“复活”
  既为“思维”,就应以“思”为动力源,以“维度”为方向。思维的“维度”,有横向的、纵向的,当然还应有多向的。这样的思考才是立体的。
  横向“走宽”
  教学中,要善于往广处“琢磨”,形成语文思维的“涟漪”。如词语理解,我们常常习惯于以词换词的方法,或者说说词语大意,就感觉词语教学到位了。其实,任何以词换词的方法,都不能实现完全通透的理解。教学《灰椋鸟》一文“排空而至”一词我们不妨由“排”字的理解推开去,“排”字有多个意思时,一位教师这样教学:排列、除去、推开、释放等。让学生斟酌词中“排”的准确意思,果然有不少学生误解为“排列”“除去”之意。教师引导学生从鸟儿飞行的角度理解,这里的“排”应为“推开”,用力推开正是鸟儿奋力飞行的状态。接着教师呈现灰椋鸟“排空而至”的画面与视频,学生们先是传出阵阵惊叹,感叹着成千上万只灰椋鸟归林的壮观场面;然后用词语描述的方式表达眼前之景如“千军万马一般”,有“排山倒海之势”;最后用重叠接读的方式表达眼前的震撼画面,此时,似乎鸟儿更多了,气势更大了,连文字也有了排空而至的效果。
  高年级的词语教学,教者没有停留于音形义的粗浅知晓或者以词解词的概略性感受,而是有序递进,逐层撩开词语含义。教学历经了这样四步:准确甄别字义—结合动感画面,真切感受—联想词语,抒发感怀—感情朗读,表达壮观气势。教学如此大气,真可谓“以点触面”。
  纵向“走深”
  读一篇文本或者一本书,我们要有强烈的分享意识。因此,我们除了要读出文本的内容,还要自觉地攫取文本最出彩的地方,这一点大凡有阅读基础的人都能做到。但光找出精彩来还不够,更要能清晰地叙述出来,讲出作者的言语思路与自己的更深感触,才是真正的“深阅读”。
  执教《春联》一课,春联的内容丰富、讲究对仗、抑扬顿挫,都不会成为阅读障碍。文中有四副春联:   “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
  “春回大地千山秀,日照神州百业兴。”
  “勤劳门第春光好,和睦人家幸福多。”
  “梅开春烂漫,竹报岁平安。”
  学生一眼便知,有描写大自然欣欣向荣的,有祝福祖国昌盛的,有祝福家庭和睦的,有祝福人们平安的……于是教者便变换形式进行巩固练说。有位老师没有就此止步,而是更进了一层:让学生进一步品读四副春联,关注并感知每副春联描写的对象与范畴。学生恍然大悟,这四副春联写的内容范围是自然—祖国—家庭—人们,是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来安排的。课堂上,学生由走近具体的春联,感知画面内容,感受美好情感,到跳出段落整体看春联的呈现,发现了作者表达顺序中的规律:由恢宏到具体,由环境到生活。学生发现的表达范畴的聚焦也好,表达情感的升华也罢,都是对这一段落进行的梳理与探究,既关乎内容方面的“意”,也关乎表达形式的“言”。过程中,既生“意”,也生“言”,这是对文本表达逻辑的梳理与探究。梳理、探究是语文学习必须具备的能力,这是一种“带得走”的宏观梳理、微观探究的语文本领。
  多向“立体”
  金圣叹在《杜诗解》中有类似说法:“传神要在远望中出,写照要在细看中出。”所谓“远望中出”,如同我们欣赏一幅油画,要后退
  数步,从远处望去,把握画面整体,方见画的“精神”。整合意象,也就类似于“远望中出”的效果。
  一位老师执教《月光启蒙》一文时用“小小讲坛”的方式探究歌谣魅力。这一板块是最能说明教者教学智慧的。“微讲坛”的形式、讲述的逻辑对于学生是个难点,于是老师提供了讲述的思维导图,并提供了讲述“锦囊”,让学生探究时不会有畏怯心理。学生很快从各个角度感知到童谣的押韵上口、俏皮可爱、生活气息、丰富想象、热爱生活、憧憬未來、勤劳善良、心有阳光。各学习组不仅探究充分,表述也很有逻辑。且执教者没有就此打住,而是更进一步将学生的各种感知归类整理在童谣之“趣”与童谣之“情”的“框子”里,这个梳理归纳的过程很有质量与高度,理清了思维路径,习得了思维方式。
  三、思维,在言语整合中“新生”
  整合思维,就是聚集文本的内核意图,不是所谓的任意的个性解读。诚如《茉莉花》曲子,无论你是用钢琴演奏,还是二胡演奏,抑或是用竹笛来演奏;无论你做了多少形式感或副旋律的改编,这支曲子始终还是这支曲子。一篇文本,或者一组文本,一定会有多种角度,但呈现在一起时,一定会有聚焦,也就有了思维的“新生”。
  整合事例,聚焦人物品格
  课文《鞋匠的儿子》一文用了两个事例:参议员的侮辱和美国南北战争。执教者常常为了提升文本内容概括力,以读出了“____________的林肯”为话题,让学生小组讨论。于是,出现了“心胸豁达”“沉着冷静”“卑谦温和”“善于演说”“毫不退缩”“睿智机敏”“内心坚强”等词语。就某一个角度来说,这些词都是恰当的。但综观两个事例,这些词就不能概而括之了。面对参议员的侮辱,林肯追求人人平等的思想震撼了全场;面对美国南北战争,林肯用“人生而平等”的思想赢得了各方推崇。于是从全文角度,我们读出了追求平等的林肯。
  整合事物,聚焦作者意图
  文中一件件事物,构成了一个整体,恰如一栋建筑一样,每一部分的协调组合自然就有了建筑美。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爱丽斯·门罗曾介绍读小说的方式:“小说不像一条道路,它更像一座房子。你走进里面,待一小会儿,这边走走,那边转转,观察房间和走廊间的关联,然后再望向窗外,看看从这个角度看,外面的世界发生了什么变化。”其实,读任何文本都该如此。《索溪峪的“野”》一文写了山、水、猴子、游人都是“野”的。仔细品读所写事物,很快发现这些事物由远到近、由静到动而来。从整体来看,我们不难读出,索溪峪的任何事物都是“野”性的,每时每刻都有着“野”劲儿。古诗《泊船瓜洲》表达了诗人王安石思念家乡思念亲人之情。著名语文特级教师孙双金曾把诗中的地点“京口”“瓜洲”“钟山”“江南岸”进行罗列,并整体品读。几个地点之间的关联,最终落点于一个“还”字:不仅仅是对家乡的思念、不舍、真切的爱了,更有诗人对政坛隐隐的担忧、归期的期盼、内心的凄凉、前途的迷茫……
  当然,关注言语整合,不仅仅是对文本内容的言语统整感知,更有对课堂中众多学生阅读感知的统整。教学中切不可由几个思维活跃的学生替代其他学生的思考。
  教学的价值不在于学生有没有获得正确的答案,而在于经历一个思考的过程,领悟思考问题的思维路径。没有正确的思考路径,学生只能凭直觉去猜测,这样的教学难以促进学生的心智发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如果没有思考过程,阅读再多的书也只是走马观花般的心理安慰,无异于“竹篮打水”。语文课堂,理应成为语文思维渐进生长的绿色“氧吧”。
  (作者单位:江苏如皋市安定小学)
  责任编辑 杨 伟
其他文献
一、什么是复述  复述,就是运用口头语言对文本内容进行连贯完整的组织与叙述。它是语文基础知识和口头表达能力的综合训练,是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整合、组织语言材料,用自己的语言要素, 按照一定的标准、要求,有逻辑、有顺序地把文本内容重新组织表达出来。  复述不是背诵课文,也不是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讲,是要求学生基于文本、高于文本的。复述不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本,还能积累、内化语言,是
统编本三年级上册教材在单元作文板块中出现了例文。而且,一次性出现两篇,这不能不引起关注。  在第五单元习作命题出示前,教材编者安排了《我家的小狗》与《我爱故乡的杨梅》两篇例文。两篇文章都属于观察后而作,一篇国内,一篇国外,都是名家名篇。其后的单元习作命题为“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要求写“观察时印象最深的一种事物或一处场景”,和例文相呼应。这虽是统编本教材的一处创新设计,但在习作教学系统中又确实属于
文本解读  这是一篇识字课文。课文是一首浅显的儿歌,其中有蜻蜓、蝴蝶、蚯蚓、蚂蚁、蝌蚪和蜘蛛这六种动物,儿歌每一句都是描写动物在做什么。结构相同、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借助汉语拼音,正确朗读课文。  2.通过图文结合和结合生活实际的方式,了解蜻蜓等六种动物的活动状况及生活习性,激发学生了解小动物的兴趣。  3.能正确认读“蜻”等12个生字新词;在语境中认读、理解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把握课文大意,说出自己对京剧的了解。  2.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感受京剧艺术之美。  3.了解运用“分类别”“举例子”说明方法的好处。  4.拓展阅读《京剧趣谈》其他篇章,了解更多关于京剧的知识,感受京剧的艺术魅力。  教学过程:  一、语言运用,谈话导入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使用一些生动的词语,让表达妙趣横生。(出示《语文园地七》“词句段运用”中的词语)
一、开放式导入  师:同学们,昨天我们已经学习了叶圣陶老爷爷写的文章《爬山虎的脚》,还学习了叶圣陶老爷爷写的《牵牛花》、李天芳老师写的《种一片太阳花》,我们也总结了一些观察方法、学习方法,现在我们一起谈谈学习的收获吧!  二、核心过程推进  1.回顾方法  师:首先回到课文当中去,请看这一段话。(出示)  爬山虎剛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
文本解读  《四季》是一首儿童诗。全诗分4小节,分别选取春、夏、秋、冬的代表性景物(草芽、荷叶、谷穗、雪人),以拟人化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向学生展现出四季的变化。  拟人化的手法、叠词的使用是《四季》的一大特色。“草芽尖尖”“荷叶圆圆”“谷穗弯弯”,读起来充满诗歌的韵味。节末的四句说话内容,结构基本相同。  整首诗结构相近,语言亲切,富有童趣,是学生仿说的范型。  教学设计  课前预习:  1.自读课
【教材分析】  本课是统编本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口语交际《看图讲故事》的内容,选自德国著名漫画家埃·奥·卜劳恩的经典亲子漫画集《父与子》中的《一本引人入胜的书》。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阅读多幅图的能力,能依据漫画中的内容进行细致观察,并尝试描述。但是对于连续六幅图的漫画阅读,学生还是第一次碰见,而且最后一幅图要联系前五幅图的内容展开联想并续编,具有一定的难度。  本次口语交际在“听”和“说”两方面
18岁那年,我幼儿师范毕业,当时的分配原则是按实际居住地分配。那年县中心幼儿园不缺幼儿教师,我被分配到广德县城关二小,成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斗转星移,时光的指尖已划过22年。  从“舞台出彩”到“课堂闪光”  到了二小,校长说,我们不缺音乐教师,缺语文教师,你就教语文吧。于是,我成了一名语文教师。  学校安排我教一年级语文兼音乐课,任大队辅导员,给学生们排练节目。记得在我工作的第二个年头,县里有“
在阅读教学改革行走在“核心素养时代”的今天,再次深耕叶圣陶先生的教育思想,仍觉历久弥新。叶老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启示我们,阅读教学要努力构建“学力课堂”,点到即止地“教”,真实有效地“学”,锲而不舍地“练”,确保“学生站在课堂的最中央”,让学生在“有意思”“有意义”“有意蕴”的语文学习中促进学力的螺旋上升。  一、依托先学,把握“教”的起点  叶圣陶先生认为“要养成学生阅读书籍的习惯,就非叫
彭辉鳌是重庆市巫溪县教育研究进修学校的一名小学语文教研员,在我们重庆小语团队里,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才子”。在我的印象中,他平时活不多,温文尔雅,不善言谈,彰显了他朴实无华的本色,但他脚踏实地,执着追求,长期耕耘在小语这块沃土上,总会不时见到他的文章和成果。  一、彭辉鳌是一个勤于研究的人  执着决定事业发展的高度,热爱决定事业发展的深度,痴迷决定事业发展的厚度。彭辉鳌老师就是一个对教育事业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