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生活是一个大课堂,蕴含着丰富鲜活的课程资源。农村学校的教师只有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积累农村生活素材,让学生说农村事,赞农村人,抒爱乡情,才能让学生的作文散发浓浓的乡土气息。
一、以生活为基础,打开学生写作心理的闸门,反映社会美
生活是没有旁观者的,学生应身入生活,心入生活。因此,教师要设法引导学生深入到五彩缤纷的生活中去,并在生活中掌握第一手材料,积累生活,认识生活,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的表达。
不少学生认为,他们生活在农村,没多少优美的风景和惊天动地的大事可写。针对这一情况,在习作教学中,教师可把适合表现农村生活的习作题材向学生展示,可看图片、录像,可做游戏,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以激发学生表达热爱家乡之情的愿望。教师可带领学生去欣赏农村的田野风光,在观察中,学生为“荷塘夏景”入迷,被“小桥流水”吸引,在秋果累累的果园里流连忘返……在阵阵赞美声中学生会深深感受到他们平时熟视无睹的家乡景物的可爱之处,懂得只要仔细观察,农村就有写不完的素材。
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尽情地参与各种有趣的极其轻松的游戏和实践活动,如农村传统的“老鹰捉小鸡”、“猜菜”、“采菱”、“钓鱼”等活动,引导学生在创设的愉悦的游戏环境中把游戏过程写下来,使学生既玩得愉快,又写得轻松。这样,学生才会乐于习作,主动地抒发真情实感。
此外,教师要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社会生活信息,如“世博会”、“奥支会”、“自然环境污染”、“航天技术”、“新型能源开发”等。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参加阅读报纸杂志、收看电视新闻、收集网络资料等活动,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间接地增加学生的生活阅历,丰富其创作的源泉。
罗素说:“生活并不是缺乏美,而是缺少发现。”发现生活中的美不仅仅是动动眼睛、动动耳朵、动动口的事情,重要的是要调动情感因素,用“心灵”去感悟生活,去认识生活的本质,品味生活的“真味”,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创造出反映“社会生活美”的作品。
二、以积累为方法,丰富学生的生活知识,凸显艺术美
叶圣陶说:“写东西靠平时的积累,不但著作家、文学家是这样,练习作文的小学生也是这样。”积累越丰厚,作文内容就越充实;语言越丰富,好文章写得就越快。农村孩子学习资源贫乏,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和课外读物,引导学生去丰富语言和积累素材。学生题材库存充裕了,写作时自然就有话可写,有感可发,有情可抒了。
1.重视语言的积累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小学生没有一定的语言积累,是写不好作文的。因此,我平时就有目的地指导他们摘抄课文里或课外书中的有关精彩片段,指导他们读一些美言佳句,让他们熟读成诵,了然于胸。叶圣陶说:“要经常留心自己的语言,留心琢磨人家口头说的,笔下写的语言……”教师应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认真地细读课文,揣摩语言文字的美,按自己的兴趣积极背诵有特色的词、句、段、篇甚至全文。积累的优美语言可分为人物类、事件类、景物类,可以是格言、警句、成语、谚语、俗语、歇后语、古诗、对联等。长此以往,经过加工改造,就可转换成自己的语言。作文时,便可信手拈来,意到笔随,使自己的语言渐渐丰富起来。
2.重视素材的积累
农村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美妙动人的画卷,夜空、炊烟、夕阳、田野……这些都可作为作文的素材。教师要指导学生积累素材,数量要大,品种要多,并能分门别类储存,可分为人物类、事件类、物体类等。在日常生活中,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学到的都可以写,还可谈谈自己的看法、做法、感受。另外,班级的重要活动和典型事例也是学生写作时的极好素材,学生经过精选、改造、加工,可转换为作文题材。指导学生进行积累,是提高学生写作兴趣、增强学生写作信心的重要环节。
三、以自由为特征,拓宽学生作文的视野,张扬个性美
只有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倡导自由表达和创意表达,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作文教学才能让学生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张扬个性。正如叶圣陶所说:“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自然活活泼泼地流过不停。”教师应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喜闻乐见的实践活动,拓展学生的生活空间,让学生畅所欲言。这就要求教师努力营造一种民主的氛围,给学生表达的自由,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写想写的内容。如在《××,我想对你说》习作指导中,就可让学生注意选择说的对象,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这样就能使学生的习作各具特色。
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我们把作文从课堂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中,延伸到学生的心灵里、生命的成长中。作文在生活中与每个学生相随,学生独立的主体地位,通过生活得到确立。这样,学生就会主动地去观察生活,积累生活,感悟生活,身入生活,心入生活,做生活的参与者。
一、以生活为基础,打开学生写作心理的闸门,反映社会美
生活是没有旁观者的,学生应身入生活,心入生活。因此,教师要设法引导学生深入到五彩缤纷的生活中去,并在生活中掌握第一手材料,积累生活,认识生活,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的表达。
不少学生认为,他们生活在农村,没多少优美的风景和惊天动地的大事可写。针对这一情况,在习作教学中,教师可把适合表现农村生活的习作题材向学生展示,可看图片、录像,可做游戏,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以激发学生表达热爱家乡之情的愿望。教师可带领学生去欣赏农村的田野风光,在观察中,学生为“荷塘夏景”入迷,被“小桥流水”吸引,在秋果累累的果园里流连忘返……在阵阵赞美声中学生会深深感受到他们平时熟视无睹的家乡景物的可爱之处,懂得只要仔细观察,农村就有写不完的素材。
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尽情地参与各种有趣的极其轻松的游戏和实践活动,如农村传统的“老鹰捉小鸡”、“猜菜”、“采菱”、“钓鱼”等活动,引导学生在创设的愉悦的游戏环境中把游戏过程写下来,使学生既玩得愉快,又写得轻松。这样,学生才会乐于习作,主动地抒发真情实感。
此外,教师要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社会生活信息,如“世博会”、“奥支会”、“自然环境污染”、“航天技术”、“新型能源开发”等。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参加阅读报纸杂志、收看电视新闻、收集网络资料等活动,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间接地增加学生的生活阅历,丰富其创作的源泉。
罗素说:“生活并不是缺乏美,而是缺少发现。”发现生活中的美不仅仅是动动眼睛、动动耳朵、动动口的事情,重要的是要调动情感因素,用“心灵”去感悟生活,去认识生活的本质,品味生活的“真味”,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创造出反映“社会生活美”的作品。
二、以积累为方法,丰富学生的生活知识,凸显艺术美
叶圣陶说:“写东西靠平时的积累,不但著作家、文学家是这样,练习作文的小学生也是这样。”积累越丰厚,作文内容就越充实;语言越丰富,好文章写得就越快。农村孩子学习资源贫乏,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和课外读物,引导学生去丰富语言和积累素材。学生题材库存充裕了,写作时自然就有话可写,有感可发,有情可抒了。
1.重视语言的积累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小学生没有一定的语言积累,是写不好作文的。因此,我平时就有目的地指导他们摘抄课文里或课外书中的有关精彩片段,指导他们读一些美言佳句,让他们熟读成诵,了然于胸。叶圣陶说:“要经常留心自己的语言,留心琢磨人家口头说的,笔下写的语言……”教师应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认真地细读课文,揣摩语言文字的美,按自己的兴趣积极背诵有特色的词、句、段、篇甚至全文。积累的优美语言可分为人物类、事件类、景物类,可以是格言、警句、成语、谚语、俗语、歇后语、古诗、对联等。长此以往,经过加工改造,就可转换成自己的语言。作文时,便可信手拈来,意到笔随,使自己的语言渐渐丰富起来。
2.重视素材的积累
农村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美妙动人的画卷,夜空、炊烟、夕阳、田野……这些都可作为作文的素材。教师要指导学生积累素材,数量要大,品种要多,并能分门别类储存,可分为人物类、事件类、物体类等。在日常生活中,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学到的都可以写,还可谈谈自己的看法、做法、感受。另外,班级的重要活动和典型事例也是学生写作时的极好素材,学生经过精选、改造、加工,可转换为作文题材。指导学生进行积累,是提高学生写作兴趣、增强学生写作信心的重要环节。
三、以自由为特征,拓宽学生作文的视野,张扬个性美
只有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倡导自由表达和创意表达,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作文教学才能让学生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张扬个性。正如叶圣陶所说:“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自然活活泼泼地流过不停。”教师应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喜闻乐见的实践活动,拓展学生的生活空间,让学生畅所欲言。这就要求教师努力营造一种民主的氛围,给学生表达的自由,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写想写的内容。如在《××,我想对你说》习作指导中,就可让学生注意选择说的对象,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这样就能使学生的习作各具特色。
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我们把作文从课堂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中,延伸到学生的心灵里、生命的成长中。作文在生活中与每个学生相随,学生独立的主体地位,通过生活得到确立。这样,学生就会主动地去观察生活,积累生活,感悟生活,身入生活,心入生活,做生活的参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