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由原来的 “双基”扩展为“四基”,即在“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增加了“基本数学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学生的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是数学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数学课程生成和发展的基础,只有真正让学生经历数学活动过程,并在活动中积累基本的活动经验,才能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在经验引领下生成数学大智慧。
一、数学经验是学生学习的根本
数学学习需要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数学学习经验直接决定着学习效果的优劣。在教学时教师要帮助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数学经验,这样学生能够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借助于已有经验转化为熟知的旧知识,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使课堂教学更高效。由此可见,数学经验是学生学习的根本,离开这一根本,则知识的生成就变成了无本之木,也就不可能结出更多的理论果实。
如在学习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小数乘法和除法”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整数乘除法的经验,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与讨论来将小数乘除法运算转化为整数乘除法运算,这样就将新知识变成了旧知识,使学生很轻松地理解和掌握。如在计算12.5×2.4时,学生就会想到先将两个因数的小数点都向右移动一位,这样就变成了125×24,在得出整数乘法的结果之后,再将积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从而得出最后的结果。这时有的同学又提出,这道题可以用简便方法计算,一看到125就可以想到与8相乘,那么12.5×2.4=12.5×8×0.3,这样口算就可以直接得出结果。对于学生的表现我大力表扬,夸奖他们有着丰富的经验与灵活的思维,不仅将新知识与旧知识联系在一起,还能想到运算律,真是数学小天才。
二、数学经验需要在实践中积累
实践是经验的源泉,只有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与观察发现中亲历实践的过程,才能积累起相关的数学经验,进而指导新知识的学习。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大胆放手,让学生通过动手画画、折折、剪剪、拼拼等方式来直观、形象地积累起初步的数学经验,再通过总结、思考、探究、讨论、反思等理解和掌握知识,更深层次地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学数学首先需要学生会做数学,在“做”中积累经验才能提高学生手、口、脑协调一致的能力,最终才能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如在学习五年级上册“多边形的面积”时,对于梯形的面积如果教师只是让学生记住公式,那么学生在下一步的应用时可能就会出现一些错误,因为他们没有经历推导的过程,没有真正将公式的由来把握清楚。因此在教学时切不可为了求快而忽视了学生自我生成的过程,要让学生动手去做一做,来感受公式的得出过程及其所用到的转化思想,并且还可以通过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推导来发展学生的多元化思维能力。学生在操作中,有的是将梯形分成了两个直角三角形和一个长方形,然后加在一起得出公式;有的是将梯形沿两腰的中点连线剪开,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从而得出公式;有的是将顶点与另一腰的中点连接剪下,拼成一个三角形得出公式……不管用哪一种方法都能够得出梯形的面积等于上、下底之和乘以高除以2,通过学生方法的展示可以看出他们真正进行了思考,实现了“三动”,从而在掌握公式的前提下,更大程度上开阔了视野,丰富了自己的数学经验。
三、数学经验生成数学大智慧
数学经验的积累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当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数学经验之后,就能够从中发现并找到学习新知识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技巧,从而提炼出数学思想,以此来指导下一步的学习。数学经验可以凝结成数学的智慧,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真正使学习成为一件令人快乐的事情,乐于在其中探索与研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积累了数学经验,还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从而由成功走向更大的成功。
如在学习四年级《数学》下册“倍数和因数”时,为了让学生在已有初步经验的基础上得到更全面的发展与提高,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题目:有4、5、0、3这四张卡片,从中抽取三张组成一个三位数,那么是2的倍数的有哪些?是3的倍数的有哪些?是5的倍数的有哪些?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的有哪些?既是3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有哪些?同时是2、3、5的倍数的有哪些?在这个题目中涵盖了学生对于2、3、5倍数特征的掌握,又涉及了分类的思想及交集的思想。学生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首先需要将可以得出的三位数列出来,这就需要有一个顺序,教学时可以提醒学生有序写出,如第一张抽到4,第二张抽到5,则第三张可能是0,也可能是3,由此理清思路后就能保证不重不漏,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行相关问题的回答也就显得水到渠成。学生在解决此题的过程中既巩固了知识,又能够把握解题的思路与方法,在积累经验的同时生成了数学智慧。
总之,数学教学需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学习的过程,从而在活动过程中获得最具数学本质、最具价值的数学活动经验。我们可以把数学活动经验假设为“根”,那么所学知识就是每一个细枝,只有“根”扎得牢固,才能枝繁叶茂,也才能帮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在亲历中体验,在体验中积累,从而让他们在数学经验的指引下阔步前行。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毓龙路实验学校小学部)
□责任编辑:王锋旗
一、数学经验是学生学习的根本
数学学习需要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数学学习经验直接决定着学习效果的优劣。在教学时教师要帮助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数学经验,这样学生能够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借助于已有经验转化为熟知的旧知识,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使课堂教学更高效。由此可见,数学经验是学生学习的根本,离开这一根本,则知识的生成就变成了无本之木,也就不可能结出更多的理论果实。
如在学习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小数乘法和除法”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整数乘除法的经验,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与讨论来将小数乘除法运算转化为整数乘除法运算,这样就将新知识变成了旧知识,使学生很轻松地理解和掌握。如在计算12.5×2.4时,学生就会想到先将两个因数的小数点都向右移动一位,这样就变成了125×24,在得出整数乘法的结果之后,再将积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从而得出最后的结果。这时有的同学又提出,这道题可以用简便方法计算,一看到125就可以想到与8相乘,那么12.5×2.4=12.5×8×0.3,这样口算就可以直接得出结果。对于学生的表现我大力表扬,夸奖他们有着丰富的经验与灵活的思维,不仅将新知识与旧知识联系在一起,还能想到运算律,真是数学小天才。
二、数学经验需要在实践中积累
实践是经验的源泉,只有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与观察发现中亲历实践的过程,才能积累起相关的数学经验,进而指导新知识的学习。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大胆放手,让学生通过动手画画、折折、剪剪、拼拼等方式来直观、形象地积累起初步的数学经验,再通过总结、思考、探究、讨论、反思等理解和掌握知识,更深层次地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学数学首先需要学生会做数学,在“做”中积累经验才能提高学生手、口、脑协调一致的能力,最终才能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如在学习五年级上册“多边形的面积”时,对于梯形的面积如果教师只是让学生记住公式,那么学生在下一步的应用时可能就会出现一些错误,因为他们没有经历推导的过程,没有真正将公式的由来把握清楚。因此在教学时切不可为了求快而忽视了学生自我生成的过程,要让学生动手去做一做,来感受公式的得出过程及其所用到的转化思想,并且还可以通过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推导来发展学生的多元化思维能力。学生在操作中,有的是将梯形分成了两个直角三角形和一个长方形,然后加在一起得出公式;有的是将梯形沿两腰的中点连线剪开,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从而得出公式;有的是将顶点与另一腰的中点连接剪下,拼成一个三角形得出公式……不管用哪一种方法都能够得出梯形的面积等于上、下底之和乘以高除以2,通过学生方法的展示可以看出他们真正进行了思考,实现了“三动”,从而在掌握公式的前提下,更大程度上开阔了视野,丰富了自己的数学经验。
三、数学经验生成数学大智慧
数学经验的积累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当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数学经验之后,就能够从中发现并找到学习新知识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技巧,从而提炼出数学思想,以此来指导下一步的学习。数学经验可以凝结成数学的智慧,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真正使学习成为一件令人快乐的事情,乐于在其中探索与研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积累了数学经验,还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从而由成功走向更大的成功。
如在学习四年级《数学》下册“倍数和因数”时,为了让学生在已有初步经验的基础上得到更全面的发展与提高,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题目:有4、5、0、3这四张卡片,从中抽取三张组成一个三位数,那么是2的倍数的有哪些?是3的倍数的有哪些?是5的倍数的有哪些?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的有哪些?既是3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有哪些?同时是2、3、5的倍数的有哪些?在这个题目中涵盖了学生对于2、3、5倍数特征的掌握,又涉及了分类的思想及交集的思想。学生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首先需要将可以得出的三位数列出来,这就需要有一个顺序,教学时可以提醒学生有序写出,如第一张抽到4,第二张抽到5,则第三张可能是0,也可能是3,由此理清思路后就能保证不重不漏,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行相关问题的回答也就显得水到渠成。学生在解决此题的过程中既巩固了知识,又能够把握解题的思路与方法,在积累经验的同时生成了数学智慧。
总之,数学教学需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学习的过程,从而在活动过程中获得最具数学本质、最具价值的数学活动经验。我们可以把数学活动经验假设为“根”,那么所学知识就是每一个细枝,只有“根”扎得牢固,才能枝繁叶茂,也才能帮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在亲历中体验,在体验中积累,从而让他们在数学经验的指引下阔步前行。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毓龙路实验学校小学部)
□责任编辑:王锋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