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一定要“目中有人”,阅读教学也是一样。小学低年级是学习阅读的起步阶级或启蒙阶段,一定要从培养最基本的阅读能力抓起。切不可低中高不分,小学中学不分,一味“讲深讲透”搞烦琐分析,弄得头绪太多,门槛定得太高,使学生进不了门。
一、首先要明确阅读教学的阶段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一学段(1—2年级)阅读教学制定的教学目标主要是: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4)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5)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此外还要求对读物中“感兴趣的人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在阅读中能“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喜爱图书,爱护图书”。
从《标准》制定的目标中,可以明显地看出三点基本精神:
一是重视阅读情趣和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
二是从学习最基本的阅读方法、具备最起码的阅读能力抓起(如朗读、默读、借助图画阅读),而把理解程度的要求尽量降低到最低底线(如“了解词句的意思”、“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三是从一开始便注重学生个人的情感体验、词语积累,同时提倡交流与合作。
苏教版语文教材认为:认(识字)是读(读书)的基础,认读能力是阅读能力中最基本的能力。能识字,会写字,能朗读,会默读,这才具备进入阅读的基本条件,先要跨进门槛,而后才能登堂入室。所以,识字、写字、读书、背诵、兴趣、习惯,理所当然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
二、要弄清苏教版国标本一年级下册课文的特点与编写意图
苏教版国标本一年级下册共选编课文25篇,其中写景状物的6课,记事(含生活见闻、童话故事)为主的11课,写人为主的(包括人物故事)6课,古诗1课,“文包诗”l课。内容涉及对自然现象的认识感受,对社会风情的了解体察,对优秀文化、高尚品德、科学精神的颂扬,对生存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注等。课文大都篇幅短小,文字浅显,语言规范,内涵丰富。
课文全文注音,字体较大,行距清晰。有意加强了拼音、识字、阅读之间的联系,以便学生采用“双行认读”的方法,使识字(看拼音识字)与阅读可以同步进行。避免单独搞孤立的识字环节,割断识字与阅读的紧密联系。
课文全部配有图画,有的一篇课文配有多幅图画,尽可能形象地再现课文内容,并使课文的重点表象得到凸显。这样符合儿童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心理特征,和由“具象”到“抽象”、由阅读“画书”向阅读“字书”过渡的阅读思维发展规律。
三、要转变阅读教学观念。改进阅读教学设计
《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这就是说,其一,读书活动是别人所不能替代的,因此要让学生自己读书,而不是听老师讲书;其二,学生是独立的个体,而且是有个性、有灵性和创造性的个体,学生个体之间是有差异的。因此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而不能整齐划一,追求统一结论和标准答案。
作为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同样先要与文本对话,即通过先行阅读,全面把握教材。“把握教材”一方面意味着把握课文作者的思路和意图以及教材编者的思路和意图,从而明确教学的目标要求;另一方面还意味着了解学生阅读的前提条件和准备状况,从而确定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同时当然还要与学生对话,根据学生的阅读心理和学习语文的规律,指导他们正确地读书,顺利地实现“内化”。
据此,江苏语文教学工作者倡导构建以指导“读书内化”为主线的阅读教学新机制。执行这一教学机制需要掌握如下几条要点:
1.激发情趣,让学生作好阅读的准备
《标准》把“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作为低年级阅读教学目标的第一条,可见激发阅读情趣在低年级是多么重要。因此,低年级阅读教学必须从创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开始。让学生在阅读前先做好两个准备:
一是情感态度的准备——要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他们在迫不及待、跃跃欲试的心态下进入阅读;
二是知识经验的准备——要激活已有经验,调动大脑里相关的知识储备,发现已有知识经验与课题内容之间的相似性和衔接点(即寻找“相似块”)。必要时可适当为他们提供一些背景知识,帮助他们建立新旧联系,以便他们借助已知去预测未知,形成自主的学习意识,积极、能动地进入阅读。
2.加强认读,让学生把课文读得正确、连贯
小学低年级是学习阅读的起步阶段,孩子刚从口语交际进入书面交流,由现实世界进入符号世界,这是一个巨大的飞跃,不是一下子就能适应的,必须经过不断地学习、训练,帮助他们切实过好认读关。
3.指导朗读,让学生感悟语言材料
在低年级尤其是这样。低年级阅读教学,一定要精心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感悟体验。
一是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词句的意思。比如读《咏华山》第三自然段“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这一诗句,学生可能不太懂,要是回过头来,联系课文第二自然段,读读“啊!华山真高哇!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上下文结合起来,对照阅读,学生便能比较顺利地了解诗句的意思。
二是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课文意境,获取情感体验。其一是要学会“循文明像”,即凭借语言符号展开想象,建立事物的表象,进入课文所描写的画面。其二是要学会“循像明意”,即透过画面去感受课文的意境。要设身处地地进入各种角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组织演诵,帮助学生完成语言的内化
内化语言是一个能动的自我构建过程,小学生还缺乏这种自我建构的能力,教师必须给予切实的帮助。
一要引导学生学会欣赏与表现。在学生对课文中感兴趣的人和事件有所感受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全面的欣赏。可以自读欣赏、听读欣赏,还可以眼看画面(图画、录像或课件)、耳听配乐朗诵、嘴跟着吟和,双脑并用,多感官参与,语音、语意、图像、情感、观念多要素融合,以帮助学生多重记忆,整体吸收。进而再让学生通过自己声情并茂的朗读,来表现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二要引导演化升华。可以组织学生对课文进行加工改造,开展创造性阅读和多种形式的表演活动。比如分角色演诵,改变成解说词、导游词来演说,当成课本剧来表演等。总之,要彻底改变应试性、习题化的琐碎机械的作业练习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实用性、生活化的语文活动,让学生在有趣的学语文、用语文的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一、首先要明确阅读教学的阶段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一学段(1—2年级)阅读教学制定的教学目标主要是: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4)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5)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此外还要求对读物中“感兴趣的人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在阅读中能“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喜爱图书,爱护图书”。
从《标准》制定的目标中,可以明显地看出三点基本精神:
一是重视阅读情趣和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
二是从学习最基本的阅读方法、具备最起码的阅读能力抓起(如朗读、默读、借助图画阅读),而把理解程度的要求尽量降低到最低底线(如“了解词句的意思”、“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三是从一开始便注重学生个人的情感体验、词语积累,同时提倡交流与合作。
苏教版语文教材认为:认(识字)是读(读书)的基础,认读能力是阅读能力中最基本的能力。能识字,会写字,能朗读,会默读,这才具备进入阅读的基本条件,先要跨进门槛,而后才能登堂入室。所以,识字、写字、读书、背诵、兴趣、习惯,理所当然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
二、要弄清苏教版国标本一年级下册课文的特点与编写意图
苏教版国标本一年级下册共选编课文25篇,其中写景状物的6课,记事(含生活见闻、童话故事)为主的11课,写人为主的(包括人物故事)6课,古诗1课,“文包诗”l课。内容涉及对自然现象的认识感受,对社会风情的了解体察,对优秀文化、高尚品德、科学精神的颂扬,对生存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注等。课文大都篇幅短小,文字浅显,语言规范,内涵丰富。
课文全文注音,字体较大,行距清晰。有意加强了拼音、识字、阅读之间的联系,以便学生采用“双行认读”的方法,使识字(看拼音识字)与阅读可以同步进行。避免单独搞孤立的识字环节,割断识字与阅读的紧密联系。
课文全部配有图画,有的一篇课文配有多幅图画,尽可能形象地再现课文内容,并使课文的重点表象得到凸显。这样符合儿童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心理特征,和由“具象”到“抽象”、由阅读“画书”向阅读“字书”过渡的阅读思维发展规律。
三、要转变阅读教学观念。改进阅读教学设计
《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这就是说,其一,读书活动是别人所不能替代的,因此要让学生自己读书,而不是听老师讲书;其二,学生是独立的个体,而且是有个性、有灵性和创造性的个体,学生个体之间是有差异的。因此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而不能整齐划一,追求统一结论和标准答案。
作为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同样先要与文本对话,即通过先行阅读,全面把握教材。“把握教材”一方面意味着把握课文作者的思路和意图以及教材编者的思路和意图,从而明确教学的目标要求;另一方面还意味着了解学生阅读的前提条件和准备状况,从而确定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同时当然还要与学生对话,根据学生的阅读心理和学习语文的规律,指导他们正确地读书,顺利地实现“内化”。
据此,江苏语文教学工作者倡导构建以指导“读书内化”为主线的阅读教学新机制。执行这一教学机制需要掌握如下几条要点:
1.激发情趣,让学生作好阅读的准备
《标准》把“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作为低年级阅读教学目标的第一条,可见激发阅读情趣在低年级是多么重要。因此,低年级阅读教学必须从创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开始。让学生在阅读前先做好两个准备:
一是情感态度的准备——要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他们在迫不及待、跃跃欲试的心态下进入阅读;
二是知识经验的准备——要激活已有经验,调动大脑里相关的知识储备,发现已有知识经验与课题内容之间的相似性和衔接点(即寻找“相似块”)。必要时可适当为他们提供一些背景知识,帮助他们建立新旧联系,以便他们借助已知去预测未知,形成自主的学习意识,积极、能动地进入阅读。
2.加强认读,让学生把课文读得正确、连贯
小学低年级是学习阅读的起步阶段,孩子刚从口语交际进入书面交流,由现实世界进入符号世界,这是一个巨大的飞跃,不是一下子就能适应的,必须经过不断地学习、训练,帮助他们切实过好认读关。
3.指导朗读,让学生感悟语言材料
在低年级尤其是这样。低年级阅读教学,一定要精心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感悟体验。
一是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词句的意思。比如读《咏华山》第三自然段“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这一诗句,学生可能不太懂,要是回过头来,联系课文第二自然段,读读“啊!华山真高哇!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上下文结合起来,对照阅读,学生便能比较顺利地了解诗句的意思。
二是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课文意境,获取情感体验。其一是要学会“循文明像”,即凭借语言符号展开想象,建立事物的表象,进入课文所描写的画面。其二是要学会“循像明意”,即透过画面去感受课文的意境。要设身处地地进入各种角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组织演诵,帮助学生完成语言的内化
内化语言是一个能动的自我构建过程,小学生还缺乏这种自我建构的能力,教师必须给予切实的帮助。
一要引导学生学会欣赏与表现。在学生对课文中感兴趣的人和事件有所感受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全面的欣赏。可以自读欣赏、听读欣赏,还可以眼看画面(图画、录像或课件)、耳听配乐朗诵、嘴跟着吟和,双脑并用,多感官参与,语音、语意、图像、情感、观念多要素融合,以帮助学生多重记忆,整体吸收。进而再让学生通过自己声情并茂的朗读,来表现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二要引导演化升华。可以组织学生对课文进行加工改造,开展创造性阅读和多种形式的表演活动。比如分角色演诵,改变成解说词、导游词来演说,当成课本剧来表演等。总之,要彻底改变应试性、习题化的琐碎机械的作业练习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实用性、生活化的语文活动,让学生在有趣的学语文、用语文的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