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自主地参与探索而获得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获得概念与规律,又能掌握研究的方法,形成研究事物所必需的探究能力.与平常的接受性学习相比,探究性学习更加注重方法的传授、情感的体验和探究能力的培养,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问题为主线的现代教学理念.探究性学习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最佳途径,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亮点.
关键词:化学教学;探究性学习;实践思考
一、创设教学情境,充分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创设教学情境,可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深化学生的探究意识,是在课堂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的最好形式之一.课堂上应精心设计疑问,创设激发学生进行积极思维的学习情境.如,在讲原电池时,安排一个“蕃茄实验”,当学生看到西红柿能够导电,立即振奋精神,兴趣倍增,此时再设置疑问:西红柿为什么能够导电?产生电流的条件是什么?在他们急于想知道原因的条件下,因势利导,接着做原电池实验,讲原理,学生听得认真仔细,兴趣浓厚.作为一种教学手段,问题情境的设置取决于教师运用恰当的方式方法,使学生处于探究的情境中,激发他们的智力和动作技能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二、鼓励发散思维,努力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二氧化硫气体的实验室制法的教学中,设计问题让学生讨论(鼓励学生发散思维):“你们学过哪些反应可以生成二氧化硫气体?”学生提出了很多方法,有用硫在氧气中燃烧,H2S气体在O2中完全燃烧,用SO3分解的方法,用亚硫酸分解法,还有的用亚硫酸盐与强酸反应等.教师再提出“你认为实验室用哪种方法制SO2气体最好?”通过逐一分析、讨论、排除,选择最优方案——用亚硫酸钠与H2SO4反应制SO2.学习了硫酸的性质后,教师又把这个问题提出:“你现在又学了哪些反应可以生成SO2气体?你认为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在实验室制SO2?”学生又从黄铁矿煅烧、浓硫酸与铜共热、浓硫酸与木炭反应等中选择了浓硫酸与铜共热反应制SO2的最佳方案.在争辩中,他们的思维更加活跃,获得了许多以前没有获得的信息和知识.
三、改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激发学生探究的意识
演示实验中实验者是教师,而认识的主体是学生,认识的客体是实验对象,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不发生直接联系,教师通过实验操作,再现实验现象,为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搭起认识的桥梁.这虽能帮助学生建立化学概念和理解化学之间的规律,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若将某些操作简易、现象明显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能充分调动学生认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探索性.由于受认识水平和实验能力的制约,学生在实验中难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实验疑难,这必然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或对教材中结论的挑战,“思”源于“疑”,质疑激活创造性思维.
如,在“钠和钠的化合物”一节的教学中,利用事先准备好的仪器、药品.首先,将学生分组,讲述实验的内容和目的.让学生自己设计探究Na2CO3和NaHCO3性质的异同的方案,再由各组代表阐述方案,师生共同讨论.可行的给予肯定;不可行的给予指导改进.在实验过程中指导学生,让学生通过自主实验、观察、分析、推理、探索,归纳总结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性质的异同,并完成实验表格,通过自己的精心准备和设计,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激发了创新意识,体现“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思考;给他们一片空间,让他们自己去耕耘”的教学思想.
四、改验证实验为探索实验,培养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能力
验证性实验往往是先知道结论的情况下,再通过实验验证某一结论是否正确,而探索性实验是指在不知晓实验结论的前提下,通过自己的实验探索得出结论,它能激发学生旺盛的求知欲,活跃思维,主动积极地探究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能力.
如,把学生实验中“钠的性质”实验与“钠的性质”新授课同步进行,主要采用“问题——实验事实——实验观察——归纳——结论”的学习方法.课前准备好钠与水反应的实验装置和其他实验用品.实验按下述的五个过程进行:(1)提出问题,如钠为什么保存在煤油中?(2)探索实验事实,如切开钠、把钠块投入到水中、检验钠与水反应放出的气体等;(3)观察实验现象,如观察钠的“外貌”和“真面目”、钠与水反应的“浮”“熔”“游” “响”“红”等;(4)归纳实验事实,如钠的硬度、密度等;(5)学生自己总结出钠的性质.使整个学习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索实验而获取化学知识的过程.这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创新的精神,而且还使学生领略到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的真谛.
关键词:化学教学;探究性学习;实践思考
一、创设教学情境,充分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创设教学情境,可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深化学生的探究意识,是在课堂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的最好形式之一.课堂上应精心设计疑问,创设激发学生进行积极思维的学习情境.如,在讲原电池时,安排一个“蕃茄实验”,当学生看到西红柿能够导电,立即振奋精神,兴趣倍增,此时再设置疑问:西红柿为什么能够导电?产生电流的条件是什么?在他们急于想知道原因的条件下,因势利导,接着做原电池实验,讲原理,学生听得认真仔细,兴趣浓厚.作为一种教学手段,问题情境的设置取决于教师运用恰当的方式方法,使学生处于探究的情境中,激发他们的智力和动作技能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二、鼓励发散思维,努力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二氧化硫气体的实验室制法的教学中,设计问题让学生讨论(鼓励学生发散思维):“你们学过哪些反应可以生成二氧化硫气体?”学生提出了很多方法,有用硫在氧气中燃烧,H2S气体在O2中完全燃烧,用SO3分解的方法,用亚硫酸分解法,还有的用亚硫酸盐与强酸反应等.教师再提出“你认为实验室用哪种方法制SO2气体最好?”通过逐一分析、讨论、排除,选择最优方案——用亚硫酸钠与H2SO4反应制SO2.学习了硫酸的性质后,教师又把这个问题提出:“你现在又学了哪些反应可以生成SO2气体?你认为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在实验室制SO2?”学生又从黄铁矿煅烧、浓硫酸与铜共热、浓硫酸与木炭反应等中选择了浓硫酸与铜共热反应制SO2的最佳方案.在争辩中,他们的思维更加活跃,获得了许多以前没有获得的信息和知识.
三、改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激发学生探究的意识
演示实验中实验者是教师,而认识的主体是学生,认识的客体是实验对象,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不发生直接联系,教师通过实验操作,再现实验现象,为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搭起认识的桥梁.这虽能帮助学生建立化学概念和理解化学之间的规律,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若将某些操作简易、现象明显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能充分调动学生认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探索性.由于受认识水平和实验能力的制约,学生在实验中难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实验疑难,这必然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或对教材中结论的挑战,“思”源于“疑”,质疑激活创造性思维.
如,在“钠和钠的化合物”一节的教学中,利用事先准备好的仪器、药品.首先,将学生分组,讲述实验的内容和目的.让学生自己设计探究Na2CO3和NaHCO3性质的异同的方案,再由各组代表阐述方案,师生共同讨论.可行的给予肯定;不可行的给予指导改进.在实验过程中指导学生,让学生通过自主实验、观察、分析、推理、探索,归纳总结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性质的异同,并完成实验表格,通过自己的精心准备和设计,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激发了创新意识,体现“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思考;给他们一片空间,让他们自己去耕耘”的教学思想.
四、改验证实验为探索实验,培养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能力
验证性实验往往是先知道结论的情况下,再通过实验验证某一结论是否正确,而探索性实验是指在不知晓实验结论的前提下,通过自己的实验探索得出结论,它能激发学生旺盛的求知欲,活跃思维,主动积极地探究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能力.
如,把学生实验中“钠的性质”实验与“钠的性质”新授课同步进行,主要采用“问题——实验事实——实验观察——归纳——结论”的学习方法.课前准备好钠与水反应的实验装置和其他实验用品.实验按下述的五个过程进行:(1)提出问题,如钠为什么保存在煤油中?(2)探索实验事实,如切开钠、把钠块投入到水中、检验钠与水反应放出的气体等;(3)观察实验现象,如观察钠的“外貌”和“真面目”、钠与水反应的“浮”“熔”“游” “响”“红”等;(4)归纳实验事实,如钠的硬度、密度等;(5)学生自己总结出钠的性质.使整个学习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索实验而获取化学知识的过程.这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创新的精神,而且还使学生领略到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