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中学历史教学,要向学生进行社会发展规律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教育和国际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社会主义事业,热爱共产党的真挚感情,学习历史上优秀人物的高贵品质,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献身的精神。”由此可见,历史课是德育教育非常重要的阵地之一。结合历史课文的学习,一方面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国的过去,认识历史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规律,一方面透过历史教科书中大量优秀历史人物及其高尚的道德品质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引导学生成长为具有明是非、知善恶、识美丑、懂廉耻的一代新人,也就是说,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以史明德,以德育人”为目标,这是历史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德育渗透
人教版七至九年级的教材中为教师提供了大量可以进行德育渗透的素材,一是丰富的历史事件,二是丰富的历史人物。人物是事件的核心,是推动事件发展的关键,透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把握人物对历史进展的影响,从中挖掘出适合历史课堂上向学生进行渗透的德育因素,用各种生动活泼的形式进行巧妙、准确、透彻的德育渗透。
一、分析历史人物身上蕴含的道德品质
(一)筛选教材。对七至九年级的历史教材进行仔细的研究,从中挖掘出每一课所提及的历史人物身上所蕴含的道德品质,从中筛选出适合对初中学生进行渗透的道德品质,然后用制成表格的形式,明确渗透的德育内容,每课、每册、每个学期、每个学年,有多少个渗透点,再根据此表的内容,针对每一课的不同的渗透点,进行德育渗透设计,这样做到一目了然。
(二)品质分类。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一要判断历史人物道德行为的是与非、善与恶;二要判断这些道德品质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否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道德文明的发展,三是这些道德品质是否符合今天这个时代的要求。经过这样的分析,从中选择出诸如一种是忧国忧民、报效祖国、以死殉国类;一种是以天下为己任、舍身取义类;一种是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类;三是敬业乐业类;四是勤劳节俭类;五是诚实正直类等等。
(三)搜集素材。搜集准备相应的材料,或图片,或视频,或歌曲,或课本剧,或演讲稿,或文物仿制品,或民间故事,或历史名人资料(如本地出生的著名音乐家冼星海等),或乡土文化素材(钟村康公出巡、大石大山西约龙船入水、沙湾飘色、广绣艺术、传统武术、龙狮文化、广东音乐、广彩瓷艺等民间节日、民间艺术、民俗风情等)。这个搜集过程可以是教师的搜集,也可以动员学生就近搜集(如石碁镇大龙街是孔子后裔的聚居地,有丰富的乡土文化资源等),通过搜集资料,整理资料,提炼资料,然后在德育渗透的教学过程中活用资料,使之成为德育渗透的富有代表性和地方特色的直观的教育素材,从而有效提高德育渗透的艺术效果。
二、研究利用历史课堂进行渗透的原则
德育的点多,面广,对材料处理不好,对教材处理不好,就容易使德育渗透变成一种形式,反而产生反作用,因此,在德育渗透的过程中,要遵循下面的几点原则。
1.坚守爱国主义这条主线。所有的德育渗透都必须围绕这条主线,离开了这条主线,一切的所谓渗透就会与教学教育的目的背道而驰。
2.坚守正面引导这条原则。初中学生认知能力及对是非的判断能力都还在处于萌芽状态,需要教育工作者对学生进行正面的正确引导,过多引用反面素材反而会削弱了德育渗透的效果,甚至会起到意想不到的反作用。如在中国近代史上,面对外国列强对中华民族的侵略,对那些前仆后继、抛头颅洒热血的民族英雄要进行大张旗鼓的正面宣传,加强渗透的效果,则对那些贪生怕死、投降求荣的卖国贼进行无情的鞭挞,在鲜明的对比评价中提高学生对道德评价的认知水平和认知效果。
3.坚持符合学生认知心理原则。德育渗透的内容既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也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这样才能把渗透落实到实处。过高、过大、过虚的所谓渗透反而会导致学生产生抗拒甚至是厌恶心理。
4.坚持生动活泼的原则。德育渗透不是简单空洞的说教,也不是板起脸孔训斥人,更不是死记硬背的教条主义。在掌握学生心理的情况下,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各种生动形式展开渗透,如图片展览中的渗透,视频播放中的渗透,故事讲解中的渗透、课本剧、演讲、辩论等等。不管采用哪种渗透方式,都是为了实现德育渗透的目标,所以要结合教材的内容进行筛选进而确定渗透的方式方法,务求在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中恰到好处地进行渗透。
三、研究利用历史课堂进行渗透的方法
1.渗透时机的研究。无论是导入时进行渗透,还是学习课文内容过程中进行渗透,抑或是小结时进行渗透,都要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进行设计。只有把握准确渗透的时机,才能提高渗透的效果,否则只会成为一种手段一种过场而已,不但没有达到教育目的,反而会影响授课的教育效果。
2.渗透技巧的研究。是教师用委婉的语言或是直接的点明,抑或是利用图片、利用视频、利用活动(竞赛、课本剧等)等方式进行巧妙的渗透,都要加以研究分析,为每一节历史课找准渗透的方法,找准教学过程中渗透的动情点,务求一渗即准,一渗即效。
3.渗透角度的研究。是渗透人物品质类,还是环境教育类,抑或是法制教育类等等,找准了切入的角度,巧妙地把渗透的内容与教学的内容有机地揉为一体,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完成了渗透的任务,实现了渗透的目的,起到水到渠成的艺术教育效果。
4.渗透层次的研究。班级不同,年级不同,渗透对象都会存在接受能力的差异性。有的班只能点到即止,语意简洁清晰的略作点拨。有的班则可以充分陈述,深刻阐述渗透的内容、目的、意义。
5.渗透用语的研究。有的班喜欢直接简单,不喜欢长篇大论。有的班喜欢语言雅致含蓄,不喜欢直白无味。用适合学生心理和喜好的语言方式进行渗透,也是能有效提高德育渗透效果的。
研究这些看起来不着边际的东西好像对渗透没多大意义,恰恰是這些细节,影响了渗透的成败。对细节关注得越深刻,研究得越透彻,渗透效果越显著。这些都需要教师用高度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来长期研究、实践、探索、总结、改进,才会收获成功的渗透。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德育渗透
人教版七至九年级的教材中为教师提供了大量可以进行德育渗透的素材,一是丰富的历史事件,二是丰富的历史人物。人物是事件的核心,是推动事件发展的关键,透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把握人物对历史进展的影响,从中挖掘出适合历史课堂上向学生进行渗透的德育因素,用各种生动活泼的形式进行巧妙、准确、透彻的德育渗透。
一、分析历史人物身上蕴含的道德品质
(一)筛选教材。对七至九年级的历史教材进行仔细的研究,从中挖掘出每一课所提及的历史人物身上所蕴含的道德品质,从中筛选出适合对初中学生进行渗透的道德品质,然后用制成表格的形式,明确渗透的德育内容,每课、每册、每个学期、每个学年,有多少个渗透点,再根据此表的内容,针对每一课的不同的渗透点,进行德育渗透设计,这样做到一目了然。
(二)品质分类。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一要判断历史人物道德行为的是与非、善与恶;二要判断这些道德品质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否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道德文明的发展,三是这些道德品质是否符合今天这个时代的要求。经过这样的分析,从中选择出诸如一种是忧国忧民、报效祖国、以死殉国类;一种是以天下为己任、舍身取义类;一种是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类;三是敬业乐业类;四是勤劳节俭类;五是诚实正直类等等。
(三)搜集素材。搜集准备相应的材料,或图片,或视频,或歌曲,或课本剧,或演讲稿,或文物仿制品,或民间故事,或历史名人资料(如本地出生的著名音乐家冼星海等),或乡土文化素材(钟村康公出巡、大石大山西约龙船入水、沙湾飘色、广绣艺术、传统武术、龙狮文化、广东音乐、广彩瓷艺等民间节日、民间艺术、民俗风情等)。这个搜集过程可以是教师的搜集,也可以动员学生就近搜集(如石碁镇大龙街是孔子后裔的聚居地,有丰富的乡土文化资源等),通过搜集资料,整理资料,提炼资料,然后在德育渗透的教学过程中活用资料,使之成为德育渗透的富有代表性和地方特色的直观的教育素材,从而有效提高德育渗透的艺术效果。
二、研究利用历史课堂进行渗透的原则
德育的点多,面广,对材料处理不好,对教材处理不好,就容易使德育渗透变成一种形式,反而产生反作用,因此,在德育渗透的过程中,要遵循下面的几点原则。
1.坚守爱国主义这条主线。所有的德育渗透都必须围绕这条主线,离开了这条主线,一切的所谓渗透就会与教学教育的目的背道而驰。
2.坚守正面引导这条原则。初中学生认知能力及对是非的判断能力都还在处于萌芽状态,需要教育工作者对学生进行正面的正确引导,过多引用反面素材反而会削弱了德育渗透的效果,甚至会起到意想不到的反作用。如在中国近代史上,面对外国列强对中华民族的侵略,对那些前仆后继、抛头颅洒热血的民族英雄要进行大张旗鼓的正面宣传,加强渗透的效果,则对那些贪生怕死、投降求荣的卖国贼进行无情的鞭挞,在鲜明的对比评价中提高学生对道德评价的认知水平和认知效果。
3.坚持符合学生认知心理原则。德育渗透的内容既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也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这样才能把渗透落实到实处。过高、过大、过虚的所谓渗透反而会导致学生产生抗拒甚至是厌恶心理。
4.坚持生动活泼的原则。德育渗透不是简单空洞的说教,也不是板起脸孔训斥人,更不是死记硬背的教条主义。在掌握学生心理的情况下,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各种生动形式展开渗透,如图片展览中的渗透,视频播放中的渗透,故事讲解中的渗透、课本剧、演讲、辩论等等。不管采用哪种渗透方式,都是为了实现德育渗透的目标,所以要结合教材的内容进行筛选进而确定渗透的方式方法,务求在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中恰到好处地进行渗透。
三、研究利用历史课堂进行渗透的方法
1.渗透时机的研究。无论是导入时进行渗透,还是学习课文内容过程中进行渗透,抑或是小结时进行渗透,都要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进行设计。只有把握准确渗透的时机,才能提高渗透的效果,否则只会成为一种手段一种过场而已,不但没有达到教育目的,反而会影响授课的教育效果。
2.渗透技巧的研究。是教师用委婉的语言或是直接的点明,抑或是利用图片、利用视频、利用活动(竞赛、课本剧等)等方式进行巧妙的渗透,都要加以研究分析,为每一节历史课找准渗透的方法,找准教学过程中渗透的动情点,务求一渗即准,一渗即效。
3.渗透角度的研究。是渗透人物品质类,还是环境教育类,抑或是法制教育类等等,找准了切入的角度,巧妙地把渗透的内容与教学的内容有机地揉为一体,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完成了渗透的任务,实现了渗透的目的,起到水到渠成的艺术教育效果。
4.渗透层次的研究。班级不同,年级不同,渗透对象都会存在接受能力的差异性。有的班只能点到即止,语意简洁清晰的略作点拨。有的班则可以充分陈述,深刻阐述渗透的内容、目的、意义。
5.渗透用语的研究。有的班喜欢直接简单,不喜欢长篇大论。有的班喜欢语言雅致含蓄,不喜欢直白无味。用适合学生心理和喜好的语言方式进行渗透,也是能有效提高德育渗透效果的。
研究这些看起来不着边际的东西好像对渗透没多大意义,恰恰是這些细节,影响了渗透的成败。对细节关注得越深刻,研究得越透彻,渗透效果越显著。这些都需要教师用高度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来长期研究、实践、探索、总结、改进,才会收获成功的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