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想品德课是初中学习的重要学科,更是初中生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特别是现在,新的课标实施后,对思想品德课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将这门学科完全与学生的生活紧紧的扣在了一起,很多课文都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话题,很多课文正是学生好奇的知识,而且课本又安排了很多的实践活动,每课都有学生参与的活动,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学习的地位,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很大程度上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很符合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本来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应该是很高的,可是现实却不尽人意,往往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教学成绩很不理想。那么,我们的教学当中还存在哪些弊端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品德课的理论性比较强,引不起学生学习的激情。更有些人认为品德课是所谓的“副科”,平时不必浪费太多的时间,到临考前翻翻书,勾勾画画就可以了,特别是全开卷考试以来,这种想法更是屡见不鲜。即使有些学生平时把思想品德科学的很好,也得不到家长的夸赞,更有一些语文、数学,外语的老师更是不赞成,认为学生是不务正业,这种不健康的心态和偏见,沉重的打击了学生学习品德课的积极性。
二、师生关系不够和谐
当前,教学中突出的问题是教师苦教,学生苦学,大家都很辛苦,身心受累,学生认为教师讲的没多大用处,品德课的内容自己都会读,内容也枯燥,所以听起课来也不专心,教师则认为学生不知道学习,从内心产生烦燥,哪里还微笑的出来,是连批评带讲课。一堂课下来,多数学生没有得到应得的发展,师生间从而产生隔阂,不能和谐发展。
三、平时不注重积累重大时事,相关热点
该学科的特点要求我们必须关心“天下事”,学会分析生活实际。但是,作为品德老师,如果平时不多看书、报纸,新闻等有关内容,不注意引导学生平时积累,不能在日常教学中把所学内容与生活紧密结合,到考前由于时事繁多,错综复杂,头绪不清,就会导致手忙脚乱,教师让学生拼命地往书上抄相关内容。抄的密密麻麻,甚至覆盖了原来的教学内容,结果是由于不理解,不会用,考试时课本的工具性很难用得上,既浪费了时间、精力,又没有好效果。
四、不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巩固
能力的高低总是与基础知识的储备有着必然的联系,品德课知识较多,实践性较强,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对每课、每节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以及知识的层次,层次间的相互关系都要理清并掌握牢固,并把课内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做到学以致用,以知导行。可是我们老师有时候在这方面专研得不够深刻,再加上一些“自我感觉良好”的学生,常轻视基础知识,不多读课本,不深入掌握基本技能和方法的学习与训练,经常是知道怎么做就算了,而不善于总结规律,好高骛远,作业或考试就会中途“卡壳”。
五、学与做不得法
部分学生上课没能专心听课,对知识要点没有听到或听不金,课后又不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联系,只是赶作业,对概念、规律一知半解,死记硬背;也有的同学上课根本不听,自己另搞一套,结果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再就是学生不会应对考试做题的方法和技巧,对各类题型不会审题,不知道如何做才可以得分,不知道做题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六、缺乏持之以恒的品质和吃苦的精神
“古之立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为了学到更多的知识和取得更好的成绩,多数学生都有努力拼一下的想法和行动,但一般都是“三分钟”热度,而成绩的提高是汗水和方法的积累,不可能一蹴而就,于是学生便开始产生怀疑和失望,加之现在的学生普遍缺乏吃苦精神,个别学生往往会一蹶不振甚至放弃。
为了能使我们的课堂有效性提高,也为了能更好地完成素质教育培养各类人才的任务,当然也为了学生能考出更好的成绩,我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总结出如下几点方法,请各位同行给与批评和指导。
七、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是教学的前提
“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这句话说的真好,要想学生喜欢思想品德课,首先得让学生喜欢你。一般情况下,上课有激情,语言幽默,亲和力强,善于鼓励学生,欣赏学生的优点,知识面广,责任心强,且对学生严中有爱的老师都比较讨学生喜欢。正如我们班的学生这样说:“我们之所以觉得品德课好学,是因为我们喜欢政治老师,我们之所以学得语文,是因为我们佩服语文老师”等等。在过去传统的教学体制下,上课教师讲要点,复习时学生背要点,考试时一字不漏的答要点,没有其他生动的教学手段,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很多都是模糊的。随着多媒体逐渐进入课堂,过去单纯的说教式教学走到了尽头,多媒体技术把色彩、动画、音效等有机的结合起来,真正做到“图文并茂”,使学生身临其境,从而收到很好的效果。
八、引导学生善于从实践中探究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完成思想品德课中的“实践活动”的有效手段,操作得当,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为教师,不能大包大揽,要分工明确,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到有事可做,要强化小组的“集体荣誉感”,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行动会影响整个小组,所以要学会尊重和倾听别人的意见,达到“互动、互助、互进、互勉”的效果,作为老师,不要把自己当成局外人,要主动成为小组的一员,在学生讨论出现困惑时,要通过提示、点拨、引导等方法给学生以适时的引导,这样,既能培养融洽的师生关系,又能得以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让学生真正认识到自己主动学习的重要性,充分体现了当代新型的师生关系,做到教与学的有机结合,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九、加强训练,学会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自身素质
备课、上课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课后巩固也必不可少,学生课堂上听得再好,如果课后不及时消化,效果会大打折扣,接受的快,忘得也快。前几年我教七年级,就专门做过一个实验,开学前两个星期,每次上完课后都没有给学生安排作业,也没有要求学生自己课下复习,只要求学生在听课时一定要认真做好笔记。上完一个单元后,组织了一次测试,结果就让大家比较失望了,试题的答案有很多口水话,知识零乱,并且,一些学生都是凭自己的感觉做题,答案辞藻华丽,说了许多“漂亮的空话”。考完后,我做了实地调查,发现学生不知道怎样将平时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答题中去。所以学生上课听懂了,课下再进行一些典型习题的训练或者花短暂的几分钟或十几分钟抢记,趁热打铁是很有必要的。这样,学生不仅能更牢固的掌握好所学知识,而且还能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通过练习得以提升、拓展,这样坚持长期训练,学生就不会觉得所学知识如何运用了。
十、及时总结,勤于肯定
学生都喜欢得到老师的表扬和肯定,适当的表扬可以激发学生的潜能,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学生的自信心增强了,就会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而且我认为,如果学生能积极参与教学,教师的发挥就能更好,更自如,效果当然也会更好,也就是说可能我们备课时没有想到的地方,学生想到了,这样通过老师和学生的交流,也弥补了教师知识上的不足,真正做到了一举两得。
总之,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既是一种享受,又是一门艺术。有效课堂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我们教师应该踏踏实实立足于平时的教学,取出华而不实的花架子,少一些浮躁,多一些务实的探究,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改进,在改进中再学习。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一定能真正达到教学目标,课程改革也一定能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前进。
一、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品德课的理论性比较强,引不起学生学习的激情。更有些人认为品德课是所谓的“副科”,平时不必浪费太多的时间,到临考前翻翻书,勾勾画画就可以了,特别是全开卷考试以来,这种想法更是屡见不鲜。即使有些学生平时把思想品德科学的很好,也得不到家长的夸赞,更有一些语文、数学,外语的老师更是不赞成,认为学生是不务正业,这种不健康的心态和偏见,沉重的打击了学生学习品德课的积极性。
二、师生关系不够和谐
当前,教学中突出的问题是教师苦教,学生苦学,大家都很辛苦,身心受累,学生认为教师讲的没多大用处,品德课的内容自己都会读,内容也枯燥,所以听起课来也不专心,教师则认为学生不知道学习,从内心产生烦燥,哪里还微笑的出来,是连批评带讲课。一堂课下来,多数学生没有得到应得的发展,师生间从而产生隔阂,不能和谐发展。
三、平时不注重积累重大时事,相关热点
该学科的特点要求我们必须关心“天下事”,学会分析生活实际。但是,作为品德老师,如果平时不多看书、报纸,新闻等有关内容,不注意引导学生平时积累,不能在日常教学中把所学内容与生活紧密结合,到考前由于时事繁多,错综复杂,头绪不清,就会导致手忙脚乱,教师让学生拼命地往书上抄相关内容。抄的密密麻麻,甚至覆盖了原来的教学内容,结果是由于不理解,不会用,考试时课本的工具性很难用得上,既浪费了时间、精力,又没有好效果。
四、不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巩固
能力的高低总是与基础知识的储备有着必然的联系,品德课知识较多,实践性较强,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对每课、每节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以及知识的层次,层次间的相互关系都要理清并掌握牢固,并把课内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做到学以致用,以知导行。可是我们老师有时候在这方面专研得不够深刻,再加上一些“自我感觉良好”的学生,常轻视基础知识,不多读课本,不深入掌握基本技能和方法的学习与训练,经常是知道怎么做就算了,而不善于总结规律,好高骛远,作业或考试就会中途“卡壳”。
五、学与做不得法
部分学生上课没能专心听课,对知识要点没有听到或听不金,课后又不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联系,只是赶作业,对概念、规律一知半解,死记硬背;也有的同学上课根本不听,自己另搞一套,结果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再就是学生不会应对考试做题的方法和技巧,对各类题型不会审题,不知道如何做才可以得分,不知道做题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六、缺乏持之以恒的品质和吃苦的精神
“古之立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为了学到更多的知识和取得更好的成绩,多数学生都有努力拼一下的想法和行动,但一般都是“三分钟”热度,而成绩的提高是汗水和方法的积累,不可能一蹴而就,于是学生便开始产生怀疑和失望,加之现在的学生普遍缺乏吃苦精神,个别学生往往会一蹶不振甚至放弃。
为了能使我们的课堂有效性提高,也为了能更好地完成素质教育培养各类人才的任务,当然也为了学生能考出更好的成绩,我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总结出如下几点方法,请各位同行给与批评和指导。
七、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是教学的前提
“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这句话说的真好,要想学生喜欢思想品德课,首先得让学生喜欢你。一般情况下,上课有激情,语言幽默,亲和力强,善于鼓励学生,欣赏学生的优点,知识面广,责任心强,且对学生严中有爱的老师都比较讨学生喜欢。正如我们班的学生这样说:“我们之所以觉得品德课好学,是因为我们喜欢政治老师,我们之所以学得语文,是因为我们佩服语文老师”等等。在过去传统的教学体制下,上课教师讲要点,复习时学生背要点,考试时一字不漏的答要点,没有其他生动的教学手段,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很多都是模糊的。随着多媒体逐渐进入课堂,过去单纯的说教式教学走到了尽头,多媒体技术把色彩、动画、音效等有机的结合起来,真正做到“图文并茂”,使学生身临其境,从而收到很好的效果。
八、引导学生善于从实践中探究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完成思想品德课中的“实践活动”的有效手段,操作得当,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为教师,不能大包大揽,要分工明确,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到有事可做,要强化小组的“集体荣誉感”,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行动会影响整个小组,所以要学会尊重和倾听别人的意见,达到“互动、互助、互进、互勉”的效果,作为老师,不要把自己当成局外人,要主动成为小组的一员,在学生讨论出现困惑时,要通过提示、点拨、引导等方法给学生以适时的引导,这样,既能培养融洽的师生关系,又能得以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让学生真正认识到自己主动学习的重要性,充分体现了当代新型的师生关系,做到教与学的有机结合,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九、加强训练,学会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自身素质
备课、上课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课后巩固也必不可少,学生课堂上听得再好,如果课后不及时消化,效果会大打折扣,接受的快,忘得也快。前几年我教七年级,就专门做过一个实验,开学前两个星期,每次上完课后都没有给学生安排作业,也没有要求学生自己课下复习,只要求学生在听课时一定要认真做好笔记。上完一个单元后,组织了一次测试,结果就让大家比较失望了,试题的答案有很多口水话,知识零乱,并且,一些学生都是凭自己的感觉做题,答案辞藻华丽,说了许多“漂亮的空话”。考完后,我做了实地调查,发现学生不知道怎样将平时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答题中去。所以学生上课听懂了,课下再进行一些典型习题的训练或者花短暂的几分钟或十几分钟抢记,趁热打铁是很有必要的。这样,学生不仅能更牢固的掌握好所学知识,而且还能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通过练习得以提升、拓展,这样坚持长期训练,学生就不会觉得所学知识如何运用了。
十、及时总结,勤于肯定
学生都喜欢得到老师的表扬和肯定,适当的表扬可以激发学生的潜能,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学生的自信心增强了,就会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而且我认为,如果学生能积极参与教学,教师的发挥就能更好,更自如,效果当然也会更好,也就是说可能我们备课时没有想到的地方,学生想到了,这样通过老师和学生的交流,也弥补了教师知识上的不足,真正做到了一举两得。
总之,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既是一种享受,又是一门艺术。有效课堂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我们教师应该踏踏实实立足于平时的教学,取出华而不实的花架子,少一些浮躁,多一些务实的探究,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改进,在改进中再学习。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一定能真正达到教学目标,课程改革也一定能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