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主要途径,本文从情境创设、课堂提问、合作探究、学法指导等方面谈谈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做法。
关键词: 数学课堂教学 情境创设 课堂提问 合作探究 学法指导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主要途径。下面我具体谈谈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做法。
一、情境创设有必要
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可以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可以让学生在经历和体验中学习数学,更有利于学生发现知识、探索奥秘,从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点燃智慧的火花。如《正方体的展开与折叠》的教学中,可以采取小组竞赛的方式创设教学情境:请每位同学准备4个立方体,自备剪刀,6人一组,将立方体沿不同的棱展开,有多少种不同的剪法?请同学们将不同的作品贴在黑板上,看哪组方法最多,速度最快。这样的情境,既使学生觉得有趣,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又使他们易于掌握知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课堂提问要实效
教学时要巧妙设疑,激发情趣,启动思维。过易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过难又会导致学生冷场卡壳。这需要教师高屋建瓴,统筹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这样,才能使提问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全方位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课堂提问要因文而异、因人而异,在方法上力求灵活多样。所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这就是“大体须有之,定体则无之”。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改善教与学的方式,由封闭式的教学变为指导学生“开放式”学习,即主动参与,师生互动“应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提问是为了启发学生,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然而不是所有的提問都有启发作用,只有具有思考性和启发性的问题才能达到启发学生的目的。启发性原则是否得到贯彻,不是看形式而是看学生的心智是否达到顿悟,学生能否在课堂上开动脑筋,积极地思考问题,钻研问题,学生的思维能力能否有进一步发展,等等,绝不是追求形式上的活跃。课堂上强调学生的参与是正确的,但要区别是主动还是被动参与,是实质参与还是形式参与,是全程全员参与还是部分局部参与。
三、合作探究须真实
“合作交流,自主探究”是新课改的核心问题之一,这里的自主学习是指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在教师的指导下有效地进行,即学生可以“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活动探究,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可是现在许多教师有一个共性毛病:认为“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就是分组讨论,不管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什么。如在“合并同类项”一节的教学中,一位教师在刚上课不久,便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由于没有明确的分工,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讨论得异常热烈,课堂俨然成了一个市场,乱哄哄的。教师虽在不断地走动,但并没有真正地参与其中。三分钟后,由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合并同类项法则。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也似乎很好,但一些学生却没有参与其中,学生甚至在做别的事。
四、学法指导很重要
新课标强调:“要特别注重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的教学,通过观察、类比、实验、概括、推理等,发现研究对象的特征与其他对象的联系与区别,并从中获得一些经验。”也就是说,掌握知识的多少不是最重要的,而如何掌握知识和学习方法才是至关重要的,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然而,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却忽视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使教学效果不能长时间地巩固。如有的教师不重视公式的推导过程,只是让学生记住,会套用就可以了。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倘若一紧张忘了公式,就束手无策、无能为力了。教师如果能充分发掘教材中的知识点和典型例题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尽量暴露思维的全过程,展示数学方法的运用,这样取得的效果会截然不同。在教学中若能让学生体会公式推导过程中所用的思想方法,即使公式忘了,学会了方法自己也可以推导出来。更重要的是思想方法能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在解题过程中灵活地应用。
总之,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要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效果,必须建立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辩证观点,形成活跃的学习气氛,凭借数学思维性强、灵活性强、运用性强的特点,精心设计教案,摆正讲与练的关系,重视学生优秀思维品质的培育,变被动为主动,变学会为会学,这样就一定能达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 数学课堂教学 情境创设 课堂提问 合作探究 学法指导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主要途径。下面我具体谈谈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做法。
一、情境创设有必要
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可以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可以让学生在经历和体验中学习数学,更有利于学生发现知识、探索奥秘,从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点燃智慧的火花。如《正方体的展开与折叠》的教学中,可以采取小组竞赛的方式创设教学情境:请每位同学准备4个立方体,自备剪刀,6人一组,将立方体沿不同的棱展开,有多少种不同的剪法?请同学们将不同的作品贴在黑板上,看哪组方法最多,速度最快。这样的情境,既使学生觉得有趣,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又使他们易于掌握知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课堂提问要实效
教学时要巧妙设疑,激发情趣,启动思维。过易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过难又会导致学生冷场卡壳。这需要教师高屋建瓴,统筹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这样,才能使提问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全方位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课堂提问要因文而异、因人而异,在方法上力求灵活多样。所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这就是“大体须有之,定体则无之”。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改善教与学的方式,由封闭式的教学变为指导学生“开放式”学习,即主动参与,师生互动“应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提问是为了启发学生,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然而不是所有的提問都有启发作用,只有具有思考性和启发性的问题才能达到启发学生的目的。启发性原则是否得到贯彻,不是看形式而是看学生的心智是否达到顿悟,学生能否在课堂上开动脑筋,积极地思考问题,钻研问题,学生的思维能力能否有进一步发展,等等,绝不是追求形式上的活跃。课堂上强调学生的参与是正确的,但要区别是主动还是被动参与,是实质参与还是形式参与,是全程全员参与还是部分局部参与。
三、合作探究须真实
“合作交流,自主探究”是新课改的核心问题之一,这里的自主学习是指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在教师的指导下有效地进行,即学生可以“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活动探究,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可是现在许多教师有一个共性毛病:认为“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就是分组讨论,不管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什么。如在“合并同类项”一节的教学中,一位教师在刚上课不久,便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由于没有明确的分工,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讨论得异常热烈,课堂俨然成了一个市场,乱哄哄的。教师虽在不断地走动,但并没有真正地参与其中。三分钟后,由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合并同类项法则。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也似乎很好,但一些学生却没有参与其中,学生甚至在做别的事。
四、学法指导很重要
新课标强调:“要特别注重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的教学,通过观察、类比、实验、概括、推理等,发现研究对象的特征与其他对象的联系与区别,并从中获得一些经验。”也就是说,掌握知识的多少不是最重要的,而如何掌握知识和学习方法才是至关重要的,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然而,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却忽视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使教学效果不能长时间地巩固。如有的教师不重视公式的推导过程,只是让学生记住,会套用就可以了。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倘若一紧张忘了公式,就束手无策、无能为力了。教师如果能充分发掘教材中的知识点和典型例题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尽量暴露思维的全过程,展示数学方法的运用,这样取得的效果会截然不同。在教学中若能让学生体会公式推导过程中所用的思想方法,即使公式忘了,学会了方法自己也可以推导出来。更重要的是思想方法能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在解题过程中灵活地应用。
总之,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要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效果,必须建立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辩证观点,形成活跃的学习气氛,凭借数学思维性强、灵活性强、运用性强的特点,精心设计教案,摆正讲与练的关系,重视学生优秀思维品质的培育,变被动为主动,变学会为会学,这样就一定能达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