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两千五百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时局动荡,国家处于剧烈变革之际。为解决国家走向问题,各流派学者争相出谋划策。由于周王室日渐衰微、井田制崩溃、士阶层崛起等背景,引发了以儒家、墨家、道家、法家为代表的各派学者纷纷著书立说,相互论战。学术界迎来了"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空前辉煌时期。
【关键词】士阶层崛起 论战 百家争鸣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指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各流派学者为解决国家如何发展问题而发起的一场思想大辩论。"百家争鸣"并非是一时兴起,而是经历了长时间的积累和演进,各派学者自由表达思想,不断完善自家思想体系,最终形成了诸子并起,学派林立,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
想要了解"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产生的原因,我们就不得不说先秦诸子第一人--孔子,百家争鸣第一家--儒家,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是"百家争鸣"的开端。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推崇的是"礼乐制度",而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老子为代表的道家,以及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都是"礼乐制度"的反对者,因此,就先秦诸子对于"礼乐制度"的态度,可以把先秦诸子百家大致分为"儒家"和"非儒家",那么什么是"礼乐制度"呢?
一、礼乐制度
(一)"礼乐制度"的制定及内涵
"礼乐制度"的创始人是周公,"武王伐纣"之后不久周武王去世,年幼的周成王继位,周公被封为摄政王,辅助国君治理朝政。在此期间以周公为代表的周人开始总结殷商灭亡的沉痛教训,认为国家长治久安的最好办法就是建立秩序,使各阶级和谐相处,所以他制礼作乐。
"礼乐"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制度。"礼"在我国古代是一种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所谓的典章制度就一个国家政府在执政期间施行的行为规范准则。周用"礼"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例如我们熟悉的"五服"制度。"五服"制度是我国古代的一种亲属服丧制度,"五服"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和缌麻。五种服饰通过布料、做工、穿着时长来严格区分血缘关系和尊卑关系。
周人推崇的是"以人为本",但是礼的制定又将人做了等级区分,为了弥补"礼"的这一缺陷,周人又制定了"乐"。"乐统同,礼辨异。"周人用"礼"来区分阶级等级,用"乐"来消除分歧,二者相辅相成。"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德者得也。""礼乐制度"是周王朝统一、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儒、墨、道、法对治国之法的讨论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是"礼乐制度"的坚定拥护者,孔子认为之所以天下大乱,是因为"礼坏乐崩",所以儒家极力推崇恢复"周礼"。
墨家看来,天下大乱的根本原因是"恃强凌弱",正是由于儒家推崇的礼乐制度造成了这种不平等,所以墨家提倡"兼爱",但是他提出的"尚同","尚贤",却造成的"天子独裁"的最大不平等。
道家认为儒家和墨家的思想都存在偏差,认为他们是在"代天立法",所以他们提倡"无为而治"。道家的理论是:天下大乱是因为秩序混乱,如果想让天下太平,最好的办法就是不存在秩序,这样秩序就不会乱。但是社会不能没有秩序,所以道家的说法也存在缺陷。
法家看来,若想达到既"无为"又"有序"最好的办法就是"依法治国",但是法家的"法"只为君主一人服务,这也造成了极大的不平等。
二、"百家争鸣"出现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一)周王室的衰微
周王朝与日后的朝代存在巨大的差别,周王朝是一个邦国,他在实行"礼乐制度"的同时也制定了"封建制度",所谓的"封建"就是封土建国。也就是周天子拥有天下,他将国土分封给诸侯,称为建国;之后诸侯又将土地分封给大夫,称为立家。于是天子的权利被诸侯割分,诸侯的权利被大夫割分,最终造成了王室衰微,诸侯称霸;诸侯衰微,大夫擅权;大夫衰微,家臣专政的混乱局面。天下大乱,百姓怨声载道。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度趋于瓦解,新兴的地主阶级迅速崛起,争霸与兼并战争愈演愈烈,从相继出现的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可窥知一二。在各诸侯争霸的过程之中,为达到振兴国家,富国强兵的目的,他们广招天下有识之士,为自己国家的强大出谋划策,有思想有抱负的学者也借此机会崭露头角。
各学派的学者纷纷著书立说,周游列国,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们或开课讲学,或辅政秉国,以求治世。周王室的衰微为"百家争鸣"的出现创造了有利的社会背景。
(二)井田制的崩溃
井田制是我国古代土地所有制的一种形态,土地归国家所有,这种土地所有制最早出现于商代,到西周时期已经发展成熟。但是到了春秋战国期间,由于牛耕和铁器的使用,生产力迅速提高,人力得到了解放,这为"百家争鸣"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1]。
(三)士阶级的崛起
春秋战国期间中国的贵族主要有四个等级,分别为:天子、诸侯、大夫、士,士是封建社会最基础的贵族。士与前三类贵族有很大的区别,首先,士的身份特殊,虽然他们属于贵族,但是他们没有自己的田产、不可以被封建,所以也不具有统治权,因此他们必须通过为天子、诸侯、大夫们工作来维持生计,尽管如此士相对于其他三类贵族而言拥有更多的自由。国土被逐级瓜分之后,天子、诸侯和大夫分别有自己的封地,所以他们不可以参与彼此政事,而士因为"一无所有",所以他们可以参与各阶层的政事,这为他们的迅速崛起提供了有利前提。
其次,士拥有强烈的使命感。《孟子·万章》中有这样的记载:"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汝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从《孟子》的这两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士人非常看重自身责任,他们拥有强烈的使命感。
最后,士阶层在当时非常自由,他们心理自由、身份自由、前途自由,正因为如此,他们毫无牵绊,可以游走各国宣扬自己的思想和政治主张。他们的身份跨越国界,超越宗族。
(四)思想文化的广泛传播
西周属于奴隶社会,当时只有贵族和奴隶主拥有学习思想文化知识,接受教育的机会。但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士阶层的迅速崛起,打破了"学在官府"的这一文化思想垄断行为模式[2]。"文化下移"这一历史现象的出现,最终导致了"私学勃兴",这为全民学习提供了有利条件,也为诸子百家思想的传播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三、 "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
1."百家争鸣"对当时社会的意义。
"百家争鸣"是社会产物,所以它的出现具有一定的经济和阶级基础。就当时而言,经济发展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同时,"百家争鸣"的出现也促进了经济进一步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度[3];政治上,"百家争鸣"映射出了"王室衰微,诸侯称霸;公室衰微,大夫擅权;氏室衰微,家臣專政"的社会政权大变革;在文化层面上,士阶层的崛起,"百家争鸣"的出现,打破了原有的"学在官府"的文化教育格局,使文化传播和文明进步提高到了一个全新层面。
2."百家争鸣"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无论是儒家思想还是"非儒家"思想,我们都要以辩证的态度来对待。任何一种思想都有它的不足之处,但也有它可取之处,所以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例如儒家思想中的"仁、义、礼、智、信",墨家思想中的"兼爱",道家思想中的"祸福相依",以及法家思想中的"依法治国"等等都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参考文献:
[1]曹静.试论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社会背景及历史原因[J].科技创新导报,2007(7):250.
[2]陈茵.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成因[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2,15(1):77-81.
[3]谭苏.论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J].兰台世界,2012(30):67-68.
【关键词】士阶层崛起 论战 百家争鸣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指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各流派学者为解决国家如何发展问题而发起的一场思想大辩论。"百家争鸣"并非是一时兴起,而是经历了长时间的积累和演进,各派学者自由表达思想,不断完善自家思想体系,最终形成了诸子并起,学派林立,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
想要了解"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产生的原因,我们就不得不说先秦诸子第一人--孔子,百家争鸣第一家--儒家,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是"百家争鸣"的开端。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推崇的是"礼乐制度",而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老子为代表的道家,以及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都是"礼乐制度"的反对者,因此,就先秦诸子对于"礼乐制度"的态度,可以把先秦诸子百家大致分为"儒家"和"非儒家",那么什么是"礼乐制度"呢?
一、礼乐制度
(一)"礼乐制度"的制定及内涵
"礼乐制度"的创始人是周公,"武王伐纣"之后不久周武王去世,年幼的周成王继位,周公被封为摄政王,辅助国君治理朝政。在此期间以周公为代表的周人开始总结殷商灭亡的沉痛教训,认为国家长治久安的最好办法就是建立秩序,使各阶级和谐相处,所以他制礼作乐。
"礼乐"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制度。"礼"在我国古代是一种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所谓的典章制度就一个国家政府在执政期间施行的行为规范准则。周用"礼"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例如我们熟悉的"五服"制度。"五服"制度是我国古代的一种亲属服丧制度,"五服"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和缌麻。五种服饰通过布料、做工、穿着时长来严格区分血缘关系和尊卑关系。
周人推崇的是"以人为本",但是礼的制定又将人做了等级区分,为了弥补"礼"的这一缺陷,周人又制定了"乐"。"乐统同,礼辨异。"周人用"礼"来区分阶级等级,用"乐"来消除分歧,二者相辅相成。"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德者得也。""礼乐制度"是周王朝统一、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儒、墨、道、法对治国之法的讨论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是"礼乐制度"的坚定拥护者,孔子认为之所以天下大乱,是因为"礼坏乐崩",所以儒家极力推崇恢复"周礼"。
墨家看来,天下大乱的根本原因是"恃强凌弱",正是由于儒家推崇的礼乐制度造成了这种不平等,所以墨家提倡"兼爱",但是他提出的"尚同","尚贤",却造成的"天子独裁"的最大不平等。
道家认为儒家和墨家的思想都存在偏差,认为他们是在"代天立法",所以他们提倡"无为而治"。道家的理论是:天下大乱是因为秩序混乱,如果想让天下太平,最好的办法就是不存在秩序,这样秩序就不会乱。但是社会不能没有秩序,所以道家的说法也存在缺陷。
法家看来,若想达到既"无为"又"有序"最好的办法就是"依法治国",但是法家的"法"只为君主一人服务,这也造成了极大的不平等。
二、"百家争鸣"出现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一)周王室的衰微
周王朝与日后的朝代存在巨大的差别,周王朝是一个邦国,他在实行"礼乐制度"的同时也制定了"封建制度",所谓的"封建"就是封土建国。也就是周天子拥有天下,他将国土分封给诸侯,称为建国;之后诸侯又将土地分封给大夫,称为立家。于是天子的权利被诸侯割分,诸侯的权利被大夫割分,最终造成了王室衰微,诸侯称霸;诸侯衰微,大夫擅权;大夫衰微,家臣专政的混乱局面。天下大乱,百姓怨声载道。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度趋于瓦解,新兴的地主阶级迅速崛起,争霸与兼并战争愈演愈烈,从相继出现的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可窥知一二。在各诸侯争霸的过程之中,为达到振兴国家,富国强兵的目的,他们广招天下有识之士,为自己国家的强大出谋划策,有思想有抱负的学者也借此机会崭露头角。
各学派的学者纷纷著书立说,周游列国,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们或开课讲学,或辅政秉国,以求治世。周王室的衰微为"百家争鸣"的出现创造了有利的社会背景。
(二)井田制的崩溃
井田制是我国古代土地所有制的一种形态,土地归国家所有,这种土地所有制最早出现于商代,到西周时期已经发展成熟。但是到了春秋战国期间,由于牛耕和铁器的使用,生产力迅速提高,人力得到了解放,这为"百家争鸣"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1]。
(三)士阶级的崛起
春秋战国期间中国的贵族主要有四个等级,分别为:天子、诸侯、大夫、士,士是封建社会最基础的贵族。士与前三类贵族有很大的区别,首先,士的身份特殊,虽然他们属于贵族,但是他们没有自己的田产、不可以被封建,所以也不具有统治权,因此他们必须通过为天子、诸侯、大夫们工作来维持生计,尽管如此士相对于其他三类贵族而言拥有更多的自由。国土被逐级瓜分之后,天子、诸侯和大夫分别有自己的封地,所以他们不可以参与彼此政事,而士因为"一无所有",所以他们可以参与各阶层的政事,这为他们的迅速崛起提供了有利前提。
其次,士拥有强烈的使命感。《孟子·万章》中有这样的记载:"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汝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从《孟子》的这两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士人非常看重自身责任,他们拥有强烈的使命感。
最后,士阶层在当时非常自由,他们心理自由、身份自由、前途自由,正因为如此,他们毫无牵绊,可以游走各国宣扬自己的思想和政治主张。他们的身份跨越国界,超越宗族。
(四)思想文化的广泛传播
西周属于奴隶社会,当时只有贵族和奴隶主拥有学习思想文化知识,接受教育的机会。但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士阶层的迅速崛起,打破了"学在官府"的这一文化思想垄断行为模式[2]。"文化下移"这一历史现象的出现,最终导致了"私学勃兴",这为全民学习提供了有利条件,也为诸子百家思想的传播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三、 "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
1."百家争鸣"对当时社会的意义。
"百家争鸣"是社会产物,所以它的出现具有一定的经济和阶级基础。就当时而言,经济发展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同时,"百家争鸣"的出现也促进了经济进一步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度[3];政治上,"百家争鸣"映射出了"王室衰微,诸侯称霸;公室衰微,大夫擅权;氏室衰微,家臣專政"的社会政权大变革;在文化层面上,士阶层的崛起,"百家争鸣"的出现,打破了原有的"学在官府"的文化教育格局,使文化传播和文明进步提高到了一个全新层面。
2."百家争鸣"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无论是儒家思想还是"非儒家"思想,我们都要以辩证的态度来对待。任何一种思想都有它的不足之处,但也有它可取之处,所以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例如儒家思想中的"仁、义、礼、智、信",墨家思想中的"兼爱",道家思想中的"祸福相依",以及法家思想中的"依法治国"等等都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参考文献:
[1]曹静.试论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社会背景及历史原因[J].科技创新导报,2007(7):250.
[2]陈茵.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成因[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2,15(1):77-81.
[3]谭苏.论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J].兰台世界,2012(30):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