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健康人格是指各种良好人格特征在个体身上的集中体现。近年来,初中学生产生人格偏差与错位的事件屡见报端。初中生物学教学中,从知识内化、活动启迪、榜样激励等方面对健康人格教育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关键词】 生物学教学 健康人格 教育尝试
【中图分类号】 G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3)01(a)-0065-01
健康人格是指各种良好人格特征在个体身上的集中体现,它包括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正确的自我意识、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
近年来,初中学生产生人格偏差与错位的事件屡见报端,有些学生因为一点小事就与父母顶撞,离家出走,甚至自杀。调查发现,这些学生的成绩一般都很好,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家长眼中的好宝贝,本应无忧无虑的花季为什么活得如此灰暗而脆弱?他们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和乐观的情感世界是怎么随年龄消逝的?这表明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只重视“智育”而忽视学生的人格塑造,必然导致学生人格不健全,甚至畸变。
叶圣陶说:“课堂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生命、逐渐形成健康人格,是生物教师教学探索实践的重要课题。笔者在多年的初中生物教学中,对健康人格教育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1 知识内化
“我们只孜孜不倦地去充塞我们的记性,任我们的悟性和良心空虚。”法国作家蒙田400年前在谈及教育時说过的这句话,今天依然值得我们思考。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将知识内化为能力,升华为情感态度,使学生关注生活,审视自我,了解时代,感悟崇高,激发、唤醒学生的自主性和责任感,并形成稳定的基本品质和素养。
例如,在讲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时,我在一周前布置任务:让每个学生设计一个调查表,记录自己家一周内每天丢弃的塑料袋数量;再统计本小组这周内所有家庭每天丢弃塑料袋的总数量;根据收集的数据,估计全校同学的家庭在一周内丢弃的塑料袋数量,再估计一年内的总数量。上课时,我问学生:你们知道一个塑料袋在自然界中要多少年才会被完全降解吗?这时,学生开始猜测:1年、5年、10年……我告诉他们,要100年!在他们的惊讶中,我分别介绍了以下物品的降解时间表:纸:3个月,火柴杆:6个月,铁罐:10年,玻璃瓶:4000年。就这样,在给学生强烈的听觉冲击后,学生就会切身体会到“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这句司空见惯的的标语中所包含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了。
通过“神经系统”的教学,让学生明白:大脑是由140亿个神经细胞组成的,而经常活动和运用的只不过十几亿个,有80%—90%的细胞处于休息状态。即使是世界上记忆力最强的人,也不过只是利用了脑细胞的10%而已,谁都用不着担心记忆饱和的危险。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充满自信心,学生不再怀疑自己的脑子笨。
2 活动启迪
18世纪德国美学家和审美教育家席勒指出:人格的完善要通过“感性的人”向“理性的人”提升来实现,人格培养必须由“外”灌注转变为由“内”构建。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把某些做人的道理囫囵吞枣地塞给学生,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合作性,那么教学就只能是“在岸上做动作教儿童学游泳”,不可能使学生拥有健康的人格。为此,教师的教必须彻底转变,要树立学生的主体教学观,构建开放的、民主的、互动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讨论、试验、研究性学习、社会调查等活动,增强道德体验。
在学习“人的性别遗传”时,我要求全班同学以家庭为单位进行调查,预测当地人口出生的性别比。有一个女生在调查报告中写道:“因已有两个姐姐,当我出生以后,父亲坚决和母亲离婚了,现在我、二姐和母亲在一起生活,姐妹俩在上学,生活艰辛,但我一定要好好学习,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女儿照样能撑起一片蔚蓝的天空……”她的报告鼓舞和振奋了全班同学。又如,在讲到“饲养和观察蚯蚓”时,我让学生采集蚯蚓观察,学生虽然采集了很多,而且精心照顾,但由于一些原因,蚯蚓死了一部分,这个事实给学生深刻的震撼,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真正感受到了生命的可贵。
3 榜样激励
众所周知,如今我国大多数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这些独生子女在家都是小皇帝,父母非常溺爱,往往是“放在手心怕冻着,含在嘴里怕化着”。总认为孩子年龄小,心理承受能力差,便想方设法在其成长过程中排除一切困难,使其顺利成长,不让他们受一点委屈和挫折。这直接造成了中学生耐挫能力差、遇到挫折输不起等现象。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挖掘存在于生物学知识背后的一些科学家,用其在从事创造活动时所表现出来的伟大人格力量去激励学生,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如在讲“传染病及其预防”时,介绍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忍受着中风病的折磨,不懈地从事微生物研究,终于率先为世人揭开了传染病的内幕。再如,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教授在文革期间顶住政治压力,在水稻扬花季节的每日中午,冒着烈日,仔细寻找着几万分之一的雄性不育水稻株。就是凭着这种顽强的意志,他终于培育出高产优质的杂交水稻。通过这些范例激励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强化学生对意志力的培养。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教师的职责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责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一个好教师,无论身处什么样的教育环境,面对怎样合理或不合理的教育体制,他都要守住一个朴素的理念:教育为“生命”服务,为塑造学生的人格服务。若教师在教学中能利用各种途径和方法,调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寓人格教育与生物学教学中,使学生各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则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格”一定会随着学生一起成长。
参考文献
[1] 傅钦志.青少年人格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探索[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2(1).
[2] 孙笛.试谈青少年健康人格教育在中学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渗透[J],2011(10).
【关键词】 生物学教学 健康人格 教育尝试
【中图分类号】 G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3)01(a)-0065-01
健康人格是指各种良好人格特征在个体身上的集中体现,它包括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正确的自我意识、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
近年来,初中学生产生人格偏差与错位的事件屡见报端,有些学生因为一点小事就与父母顶撞,离家出走,甚至自杀。调查发现,这些学生的成绩一般都很好,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家长眼中的好宝贝,本应无忧无虑的花季为什么活得如此灰暗而脆弱?他们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和乐观的情感世界是怎么随年龄消逝的?这表明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只重视“智育”而忽视学生的人格塑造,必然导致学生人格不健全,甚至畸变。
叶圣陶说:“课堂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生命、逐渐形成健康人格,是生物教师教学探索实践的重要课题。笔者在多年的初中生物教学中,对健康人格教育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1 知识内化
“我们只孜孜不倦地去充塞我们的记性,任我们的悟性和良心空虚。”法国作家蒙田400年前在谈及教育時说过的这句话,今天依然值得我们思考。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将知识内化为能力,升华为情感态度,使学生关注生活,审视自我,了解时代,感悟崇高,激发、唤醒学生的自主性和责任感,并形成稳定的基本品质和素养。
例如,在讲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时,我在一周前布置任务:让每个学生设计一个调查表,记录自己家一周内每天丢弃的塑料袋数量;再统计本小组这周内所有家庭每天丢弃塑料袋的总数量;根据收集的数据,估计全校同学的家庭在一周内丢弃的塑料袋数量,再估计一年内的总数量。上课时,我问学生:你们知道一个塑料袋在自然界中要多少年才会被完全降解吗?这时,学生开始猜测:1年、5年、10年……我告诉他们,要100年!在他们的惊讶中,我分别介绍了以下物品的降解时间表:纸:3个月,火柴杆:6个月,铁罐:10年,玻璃瓶:4000年。就这样,在给学生强烈的听觉冲击后,学生就会切身体会到“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这句司空见惯的的标语中所包含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了。
通过“神经系统”的教学,让学生明白:大脑是由140亿个神经细胞组成的,而经常活动和运用的只不过十几亿个,有80%—90%的细胞处于休息状态。即使是世界上记忆力最强的人,也不过只是利用了脑细胞的10%而已,谁都用不着担心记忆饱和的危险。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充满自信心,学生不再怀疑自己的脑子笨。
2 活动启迪
18世纪德国美学家和审美教育家席勒指出:人格的完善要通过“感性的人”向“理性的人”提升来实现,人格培养必须由“外”灌注转变为由“内”构建。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把某些做人的道理囫囵吞枣地塞给学生,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合作性,那么教学就只能是“在岸上做动作教儿童学游泳”,不可能使学生拥有健康的人格。为此,教师的教必须彻底转变,要树立学生的主体教学观,构建开放的、民主的、互动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讨论、试验、研究性学习、社会调查等活动,增强道德体验。
在学习“人的性别遗传”时,我要求全班同学以家庭为单位进行调查,预测当地人口出生的性别比。有一个女生在调查报告中写道:“因已有两个姐姐,当我出生以后,父亲坚决和母亲离婚了,现在我、二姐和母亲在一起生活,姐妹俩在上学,生活艰辛,但我一定要好好学习,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女儿照样能撑起一片蔚蓝的天空……”她的报告鼓舞和振奋了全班同学。又如,在讲到“饲养和观察蚯蚓”时,我让学生采集蚯蚓观察,学生虽然采集了很多,而且精心照顾,但由于一些原因,蚯蚓死了一部分,这个事实给学生深刻的震撼,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真正感受到了生命的可贵。
3 榜样激励
众所周知,如今我国大多数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这些独生子女在家都是小皇帝,父母非常溺爱,往往是“放在手心怕冻着,含在嘴里怕化着”。总认为孩子年龄小,心理承受能力差,便想方设法在其成长过程中排除一切困难,使其顺利成长,不让他们受一点委屈和挫折。这直接造成了中学生耐挫能力差、遇到挫折输不起等现象。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挖掘存在于生物学知识背后的一些科学家,用其在从事创造活动时所表现出来的伟大人格力量去激励学生,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如在讲“传染病及其预防”时,介绍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忍受着中风病的折磨,不懈地从事微生物研究,终于率先为世人揭开了传染病的内幕。再如,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教授在文革期间顶住政治压力,在水稻扬花季节的每日中午,冒着烈日,仔细寻找着几万分之一的雄性不育水稻株。就是凭着这种顽强的意志,他终于培育出高产优质的杂交水稻。通过这些范例激励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强化学生对意志力的培养。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教师的职责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责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一个好教师,无论身处什么样的教育环境,面对怎样合理或不合理的教育体制,他都要守住一个朴素的理念:教育为“生命”服务,为塑造学生的人格服务。若教师在教学中能利用各种途径和方法,调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寓人格教育与生物学教学中,使学生各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则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格”一定会随着学生一起成长。
参考文献
[1] 傅钦志.青少年人格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探索[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2(1).
[2] 孙笛.试谈青少年健康人格教育在中学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渗透[J],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