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班几十名学生,外貌、个性各异,兴趣爱好、家庭环境各不相同,或多或少总会有几个学困生,数学学科的学困生尤其普遍。我从教二十多年,没有学困生的班级几乎没有。因此如何使学困生不再“学困”,是摆在每一位数学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不断摸索防止学困生产生和转化学困生的有效方法,以下是我的一些实践体会。
一、对学困生的关爱和宽容是转化他们的前提。
如果一位教师对学困生没有发自内心的爱,他的转化工作将是消极的,难以持久的。教师应尊重学困生,理解他们,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因为他们也是想进步的,只是需要时间,需要真诚的帮助。所以教师要有爱心和耐心,循循善诱,逐步引导他们提高。
二、转化学困生需要教给他们具体明确的学习方法,而不是简单训斥。
有些老师常这样做:先进行一顿训斥,然后进行讲解,往往前者所用时间超过后者。自以为训了一顿后学生必定老实听讲,其实不然,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学生被责骂后,满脑沮丧、委屈、无奈和惶恐,哪里还有心思积极思维,因而虽然学生被骂后规规矩矩,鸦雀无声,但老师所讲授的东西,他们并未通过思考真正理解,作业时仍会出错。于是老师更为恼火,大发雷霆,但这使学生的思维被进一步升级的惊惧心理所阻,反应迟钝,形成恶性循环。结果学生越训越糊涂,老师越讲火越大。长期这样,还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
因此在学生实在思考不出结果的时候,老师不妨深入浅出地用简单易懂的语言,以亲切而不失严肃的态度,耐心讲解算理,教给具体方法。对于学生没掌握的知识点,可以重新讲解,促其理解;有些学困生虽然懂,但不知具体的步骤和方法,老师就要加以指导,并让其适当练习,以熟练掌握。如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验算的方法、审题的方法、计算中的一些简便算法的依据和具体做法等。以上都做到了,学生还错误百出,那就是马虎粗心了。这也不仅仅是进行学习态度教育的问题,应让他们掌握一些具体方法。比如:审题时养成用笔指着一字一字读的习惯,不要漏字、添字、读错字,边读边想题意,并划出重点词句,圈出关键、易混淆的词语。明确要求认真细心地计算,力争一遍就做对,不要过于依赖验算。对一些差错率较高的学生,要求他把草稿打在草稿本上,还要求草稿本整洁,字迹清晰。教师可不定时地对草稿本进行抽查批改,促使他们养成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
三、重视课堂教学中的第一印象,尽可能避免造成新的知识漏洞。
学生第一次学习某个新知识点、某项新技能、某种新的书写格式时,老师的讲解应准确无误,并要抓住重点、难点加以强调。在学生初次尝试练习时及时点拨指导,尽量使学生第一次就准确掌握。如果第一次不小心出错,以后大多还会犯同样的错误,并且如果不及时纠正,由于错误印象的累积,后面要花很多时间才能纠正过来,一不小心还会再错。而一开始做对,第二、三次出错的可能性就比较小,由于记忆中大多是正确印象,以后的错误率随着熟练程度的提高就更小了。所以初学时加强指导,及时反馈,让学生做对最重要,不要图快,急功近利,等准确掌握以后再逐步加速也不迟。
四、及时巩固新知,经常复习旧知。
在师生共同努力下,学生在新授课中往往能基本理解新知识,作业情况良好。过了几天回头重做原来做过的题目,错误反而比刚学时增加了。原因之一是由于遗忘,不断学习新知识,使旧知的遗忘加速。原因之二是学生学习态度不如初学时认真细心了。因此,新授后要通过适量练习及时巩固,用不同层次的练习形式,如基本练习、变式练习、发展练习(加深练习),通过不同的题型反复练习,使学生切实掌握,加深理解,形成技能。然后在不影响教学进程的前提下,常做些复习性的练习,不断地重复记忆,使之牢固。做到边学新知边复习,学而时习之。也可常做些新旧知识须综合运用的练习,既能巩固旧知,又能促进新知的掌握,加强前后知识的联系,有利于学生不断深化理解,完善所学,形成知识体系,从而融会贯通,提高知识水平,同时还可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和灵活解题的能力。
五、要抓住一切空隙时间,及时查漏补缺。
教学工作是繁忙的,为了及时查漏补缺,老师要能忙中偷闲,不要放过一些短暂的空隙时间。比如有时只需在学生进行课堂作业时以极短的时间稍稍提醒点拨一下,就能避免一些错误。如若不抓住时机,等其产生了错误,再慢慢进行讲解,指导改正,效果就差多了,而且花费的时间也多得多。
六、教师以身作则,教学态度严谨,一丝不苟。
教师本身要以严谨的教风去影响学生,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学风。板书整洁、有条理,批改作业认真、及时,讲解耐心细致,各项工作认真负责,等等,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在无声无形中老师会成他们的榜样,使他们不再马虎,不再拖拉,以同样认真细心的态度听讲、做作业,从而提高学习成绩。
七、坚持不懈,方有成效。
任何工作都不能一蹴而就,学困生转化工作更是如此,要长期坚持。在他们出现反复时不气馁,以宽容耐心的态度对待,继续努力,最终使学困生的学习面貌得以改变。
尽可能防止学困生的出现,努力转化不可避免的学困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也是一门教学艺术,有待于广大教师不断探索研究,以在这方面有所突破,使学困生最终不再“学困”。
一、对学困生的关爱和宽容是转化他们的前提。
如果一位教师对学困生没有发自内心的爱,他的转化工作将是消极的,难以持久的。教师应尊重学困生,理解他们,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因为他们也是想进步的,只是需要时间,需要真诚的帮助。所以教师要有爱心和耐心,循循善诱,逐步引导他们提高。
二、转化学困生需要教给他们具体明确的学习方法,而不是简单训斥。
有些老师常这样做:先进行一顿训斥,然后进行讲解,往往前者所用时间超过后者。自以为训了一顿后学生必定老实听讲,其实不然,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学生被责骂后,满脑沮丧、委屈、无奈和惶恐,哪里还有心思积极思维,因而虽然学生被骂后规规矩矩,鸦雀无声,但老师所讲授的东西,他们并未通过思考真正理解,作业时仍会出错。于是老师更为恼火,大发雷霆,但这使学生的思维被进一步升级的惊惧心理所阻,反应迟钝,形成恶性循环。结果学生越训越糊涂,老师越讲火越大。长期这样,还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
因此在学生实在思考不出结果的时候,老师不妨深入浅出地用简单易懂的语言,以亲切而不失严肃的态度,耐心讲解算理,教给具体方法。对于学生没掌握的知识点,可以重新讲解,促其理解;有些学困生虽然懂,但不知具体的步骤和方法,老师就要加以指导,并让其适当练习,以熟练掌握。如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验算的方法、审题的方法、计算中的一些简便算法的依据和具体做法等。以上都做到了,学生还错误百出,那就是马虎粗心了。这也不仅仅是进行学习态度教育的问题,应让他们掌握一些具体方法。比如:审题时养成用笔指着一字一字读的习惯,不要漏字、添字、读错字,边读边想题意,并划出重点词句,圈出关键、易混淆的词语。明确要求认真细心地计算,力争一遍就做对,不要过于依赖验算。对一些差错率较高的学生,要求他把草稿打在草稿本上,还要求草稿本整洁,字迹清晰。教师可不定时地对草稿本进行抽查批改,促使他们养成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
三、重视课堂教学中的第一印象,尽可能避免造成新的知识漏洞。
学生第一次学习某个新知识点、某项新技能、某种新的书写格式时,老师的讲解应准确无误,并要抓住重点、难点加以强调。在学生初次尝试练习时及时点拨指导,尽量使学生第一次就准确掌握。如果第一次不小心出错,以后大多还会犯同样的错误,并且如果不及时纠正,由于错误印象的累积,后面要花很多时间才能纠正过来,一不小心还会再错。而一开始做对,第二、三次出错的可能性就比较小,由于记忆中大多是正确印象,以后的错误率随着熟练程度的提高就更小了。所以初学时加强指导,及时反馈,让学生做对最重要,不要图快,急功近利,等准确掌握以后再逐步加速也不迟。
四、及时巩固新知,经常复习旧知。
在师生共同努力下,学生在新授课中往往能基本理解新知识,作业情况良好。过了几天回头重做原来做过的题目,错误反而比刚学时增加了。原因之一是由于遗忘,不断学习新知识,使旧知的遗忘加速。原因之二是学生学习态度不如初学时认真细心了。因此,新授后要通过适量练习及时巩固,用不同层次的练习形式,如基本练习、变式练习、发展练习(加深练习),通过不同的题型反复练习,使学生切实掌握,加深理解,形成技能。然后在不影响教学进程的前提下,常做些复习性的练习,不断地重复记忆,使之牢固。做到边学新知边复习,学而时习之。也可常做些新旧知识须综合运用的练习,既能巩固旧知,又能促进新知的掌握,加强前后知识的联系,有利于学生不断深化理解,完善所学,形成知识体系,从而融会贯通,提高知识水平,同时还可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和灵活解题的能力。
五、要抓住一切空隙时间,及时查漏补缺。
教学工作是繁忙的,为了及时查漏补缺,老师要能忙中偷闲,不要放过一些短暂的空隙时间。比如有时只需在学生进行课堂作业时以极短的时间稍稍提醒点拨一下,就能避免一些错误。如若不抓住时机,等其产生了错误,再慢慢进行讲解,指导改正,效果就差多了,而且花费的时间也多得多。
六、教师以身作则,教学态度严谨,一丝不苟。
教师本身要以严谨的教风去影响学生,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学风。板书整洁、有条理,批改作业认真、及时,讲解耐心细致,各项工作认真负责,等等,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在无声无形中老师会成他们的榜样,使他们不再马虎,不再拖拉,以同样认真细心的态度听讲、做作业,从而提高学习成绩。
七、坚持不懈,方有成效。
任何工作都不能一蹴而就,学困生转化工作更是如此,要长期坚持。在他们出现反复时不气馁,以宽容耐心的态度对待,继续努力,最终使学困生的学习面貌得以改变。
尽可能防止学困生的出现,努力转化不可避免的学困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也是一门教学艺术,有待于广大教师不断探索研究,以在这方面有所突破,使学困生最终不再“学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