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我国物质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国民素质的提高,人们对教育的需求已经不再单纯地追求“应试教育”及“功利化教育”,而是提出更深层次的理解和需求,更加趋向于认同回归现代教育的生命本质,即强调尊重生命特性,欣赏和发现生命的美好,自我欣赏、鼓励,进而提升内心的修养及力量,而艺术教育就是最有效的载体之一。艺术教育从本质上讲就是一种生命教育,它调动了人对生命的欣赏和期待,从而挖掘人的潜能,使人成为更加完美合理的个体。
关键词:音乐课堂;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
生命教育是通过生命课程的教学和体验过程,让学生体验生命的内涵,认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进而完善自我的人生,实现人与自然、社会和谐的教育。而在音乐教育中蕴含着大量的生命教育的资源,音乐教育是以激发人的情感和想象为特性,通过其独特的表现引导学生去构建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的真善美形象,通过教学双方的情感沟通,心理感悟和体验,提升学生对于生命价值审美需求,达到点化和润泽生命的目的。换言说,教育,首先要解决让学生成为一个“人”的问题。因此通过音乐教育让学生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这是进行生命教育不可缺席的部分。
一、 鼓励学生追求生活的美好——音乐教育中的发现美
音乐教育最重要的领域是感受与欣赏,它是学习音乐的根本。在日常教学中应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鼓励学生对音乐所表达的独立思考,养成聆听的习惯,逐步积累学习音乐的经验。
1. 关注情感体验,培养学生艺术灵性
音乐是一门艺术学科,多元化的审美教育是其灵性所在。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地利用已有的教学资源,采取各种手段,多方面地锻挖掘学生的审美、感受美的能力。第一,要制定良好的音乐环境。良好的音乐环境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融入音乐中,并能激发其学习兴趣。教学中应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模拟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走入创作者的创作环境里,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揣摩主人公的心声,去接触音乐作品,在松弛的环境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人教版第四册《我的家在日喀则》这一课中,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地域、人文、民俗、民族服饰等去分析,把音乐、乐器、舞蹈、文化等知识融合,让学生听着藏族的音乐,穿上藏族的服饰,跳起藏族的舞蹈,体验藏族的风俗,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音乐的美。第二,根据教材内容来进行引导。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生理与心理特点进行引导,让学生结合本身的生活经历进行理解感受。例如人教版第三册《猴子蒸糕》,通过学习歌曲,引导学生明白劳动光荣,不劳而获可耻的真理,劳动者理应受到尊重,并激发学生对劳动的热爱之情。
2. 尊重个体差异,激发自主思考
在小学的音乐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的主体意识与主动性,给予学生表现发挥及创造个性的平台,同时也应该尊重学生个人生命的特殊性和个体的差异性。这种差异包括先天的和后天的差异,先天的差异主要表现于人的智能优势差异,后天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学习的能力、愿望、步调、态度等等方面。每个人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对各种智能进行组合,形成了自己所特有的个体,关注生命就必须走进个体。
对于音乐教师来说,想要在音乐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个体的自主性,应从两方面入手:第一,结合音乐学科特点,优化音乐教学资源,提供更多的内容给予选择,包括课程类别的多样设定、知识和技能的丰富、教学方式方法的不同等等;第二,通过在音乐课堂的教学,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让学生有思想和行动的自由性,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思想和认识。如在进行人教版第九册《留给我》的教学中,可让学生自己提炼歌曲中的含义,并肯定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自主理解,鼓励学生发散思维,肯定学生的自身体验,从而促进学生个性的自主发展。
二、 强调“人本理念”,探寻音乐教育个性化表现美
表现是学习音乐的基础,是培养学生审美的重要途径。通过培养学生演唱、演奏、识读乐谱、综合表演的能力,使学生能用音乐的方式表达个人的情感,并与他人沟通、融洽感情。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应强调“人本理念”,鼓励学生个性化的表现。
原来的教育是强调“师本教育”,即教师是教育教学的主体,教学都按照教师的意愿来进行教学行为,而往往忽视学生在艺术教育中,基于精神层面的审美能力和生活经历的不同,对于生活美好的期待和反应是有个体的差异性的。我们更应该关注到,音乐教育的教学主体应该是学生,教师在进行音乐教学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将各自内心的美感和审美能力通过艺术创作的方式(比如舞蹈、音乐。文字)表现出来。只有实现教育的个性化,以人为本,才能让音乐艺术教育更能打动学员内心的期待和情感,在对美感追求的道理上,走得更深入,更丰富。这就要求教师尊重每一位学生,不仅仅是在思想、人格上尊重,最重要的是对学生生命独特性、特殊性的一种尊重,也就是说在音乐课堂中把学生看成教育的主体,把主角变成学生,把实践的权利留给学生,让学生主动进行演唱、演奏、识读乐谱、综合表演,让音乐课堂成为学生发挥想象的平台。如在学习《哦!十分钟》时,就可以分组实践进行表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所掌握的技能选择演唱、演奏或者表演来进行展示。教师尊重每个学生自我与生俱来与众不同的“灵性”来进行引导,鼓励学生大胆表现。
三、 激发生命的潜能,发扬音乐教育中的创造美
在音乐学习领域中,创造是发挥学生想象力和思维潜能的,是学生进行音乐创作和发掘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过程和手段,对于培养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探索“生命天赋”通道,提高学生潜能的可能性
通过艺术的方式体现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生命的探询,未来的期待和创造,是人们提升自我,追求生命中真善美的天性。而这种对生命和生活进行艺术化的呈现方式和能力(例如:戲剧、表演、绘画等),它们更多是生命对于每个独立生命个体的赋予,来自生命的一种感悟能力。而这种感悟能力,是每个学生都与之俱来的天赋和潜能。 而激發学生艺术天赋和潜能的钥匙就是——我们是否对于每位学生的艺术潜能进行解读和欣赏。因此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做到意识到任何一个生命体都具有发展和挖掘的潜能,解读学生潜能的倾向和发展空间,理解他们对于艺术的各自不同的表达和创作,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去激发学员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
因此,在授课之前,音乐教学要尽可能地适合不同程度的学生,在教学设计、内容、方式方法、目的、组织形式等手段上进行针对性的教育。针对学生个体的差异性,进行因材施教,将启发学生的音乐创造力和想象力作为其潜力开发的目标,创造不断探讨自身音乐潜力,引导学生发挥自身努力,通过对于音乐的体验提升对于生命、生活及事物的认识和理解能力,以此来提升自我潜能。
2. 激发学生创意系统,提升音乐课堂的效能
当代最活跃的发展学家加德纳先生,曾经提出过在艺术教育中,创意提升的三大系统分别是:创作系统、知觉系统、感受系统。创作系统即是学生在日常教学中进行的创造性行动的系统。知觉系统即是在教学中认识、理解作品,以及结合身边的环境而产生的思维的系统。感受系统即是在音乐课堂中,让学生在自己所创作或接触的作品中产生情感和情绪。
在音乐教学中,只有关注这三大系统的关联,才能够大大地促进我们学生的艺术才华。而这三大系统,无一不是和我们对于环境、生活和生命的感悟息息相关。因此音乐教育效能的提升关键就在于是否来源于生命,关联于生活,关注于自身的情感。
3. 巧用即兴表演,实现音乐课堂的生成
在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中“让孩子们自己去寻找,自己去创造音乐是最重要的”。即兴的音乐创造是最具活力,引人入胜的方式。即兴活动的意义在于让学生更好地发挥想象。教师可以采用让学生自编动作、自编节奏、自编旋律等方式来帮助学生提高创新思维。在自编动作中,让自编动作与音乐相结合,包括音乐律动、音乐游戏和歌曲表演;在自编节奏中,可以通过节奏接龙、节奏问答、以教学内容为主题进行练习;在自编旋律方面,可实行根据不同的节奏自编旋律,根据不同的音乐风格进行自编旋律。让学生在创作中提升对于自我的肯定。
因此,音乐教学中更要体现艺术与生命本质上的通合与联系,通过音乐教育来帮助学生认知生命中的“发现美、表现美和创造美”,实现主体与客体、大我(社会、自然)与小我(个体生命)、感性与理性的多维度的融合统一,从而回归音乐教学的生命根本,重视个体生命自由发展,倡导生命自由,努力在音乐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真谛。
参考文献:
[1]叶晓玲.音乐教育生命化途径的初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
[2]薛俊敬.音乐欣赏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J].大舞台,2010,(6):188.
作者简介:
林静雪,福建省福州市,福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闽侯县上街实验学校。
关键词:音乐课堂;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
生命教育是通过生命课程的教学和体验过程,让学生体验生命的内涵,认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进而完善自我的人生,实现人与自然、社会和谐的教育。而在音乐教育中蕴含着大量的生命教育的资源,音乐教育是以激发人的情感和想象为特性,通过其独特的表现引导学生去构建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的真善美形象,通过教学双方的情感沟通,心理感悟和体验,提升学生对于生命价值审美需求,达到点化和润泽生命的目的。换言说,教育,首先要解决让学生成为一个“人”的问题。因此通过音乐教育让学生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这是进行生命教育不可缺席的部分。
一、 鼓励学生追求生活的美好——音乐教育中的发现美
音乐教育最重要的领域是感受与欣赏,它是学习音乐的根本。在日常教学中应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鼓励学生对音乐所表达的独立思考,养成聆听的习惯,逐步积累学习音乐的经验。
1. 关注情感体验,培养学生艺术灵性
音乐是一门艺术学科,多元化的审美教育是其灵性所在。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地利用已有的教学资源,采取各种手段,多方面地锻挖掘学生的审美、感受美的能力。第一,要制定良好的音乐环境。良好的音乐环境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融入音乐中,并能激发其学习兴趣。教学中应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模拟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走入创作者的创作环境里,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揣摩主人公的心声,去接触音乐作品,在松弛的环境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人教版第四册《我的家在日喀则》这一课中,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地域、人文、民俗、民族服饰等去分析,把音乐、乐器、舞蹈、文化等知识融合,让学生听着藏族的音乐,穿上藏族的服饰,跳起藏族的舞蹈,体验藏族的风俗,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音乐的美。第二,根据教材内容来进行引导。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生理与心理特点进行引导,让学生结合本身的生活经历进行理解感受。例如人教版第三册《猴子蒸糕》,通过学习歌曲,引导学生明白劳动光荣,不劳而获可耻的真理,劳动者理应受到尊重,并激发学生对劳动的热爱之情。
2. 尊重个体差异,激发自主思考
在小学的音乐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的主体意识与主动性,给予学生表现发挥及创造个性的平台,同时也应该尊重学生个人生命的特殊性和个体的差异性。这种差异包括先天的和后天的差异,先天的差异主要表现于人的智能优势差异,后天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学习的能力、愿望、步调、态度等等方面。每个人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对各种智能进行组合,形成了自己所特有的个体,关注生命就必须走进个体。
对于音乐教师来说,想要在音乐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个体的自主性,应从两方面入手:第一,结合音乐学科特点,优化音乐教学资源,提供更多的内容给予选择,包括课程类别的多样设定、知识和技能的丰富、教学方式方法的不同等等;第二,通过在音乐课堂的教学,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让学生有思想和行动的自由性,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思想和认识。如在进行人教版第九册《留给我》的教学中,可让学生自己提炼歌曲中的含义,并肯定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自主理解,鼓励学生发散思维,肯定学生的自身体验,从而促进学生个性的自主发展。
二、 强调“人本理念”,探寻音乐教育个性化表现美
表现是学习音乐的基础,是培养学生审美的重要途径。通过培养学生演唱、演奏、识读乐谱、综合表演的能力,使学生能用音乐的方式表达个人的情感,并与他人沟通、融洽感情。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应强调“人本理念”,鼓励学生个性化的表现。
原来的教育是强调“师本教育”,即教师是教育教学的主体,教学都按照教师的意愿来进行教学行为,而往往忽视学生在艺术教育中,基于精神层面的审美能力和生活经历的不同,对于生活美好的期待和反应是有个体的差异性的。我们更应该关注到,音乐教育的教学主体应该是学生,教师在进行音乐教学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将各自内心的美感和审美能力通过艺术创作的方式(比如舞蹈、音乐。文字)表现出来。只有实现教育的个性化,以人为本,才能让音乐艺术教育更能打动学员内心的期待和情感,在对美感追求的道理上,走得更深入,更丰富。这就要求教师尊重每一位学生,不仅仅是在思想、人格上尊重,最重要的是对学生生命独特性、特殊性的一种尊重,也就是说在音乐课堂中把学生看成教育的主体,把主角变成学生,把实践的权利留给学生,让学生主动进行演唱、演奏、识读乐谱、综合表演,让音乐课堂成为学生发挥想象的平台。如在学习《哦!十分钟》时,就可以分组实践进行表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所掌握的技能选择演唱、演奏或者表演来进行展示。教师尊重每个学生自我与生俱来与众不同的“灵性”来进行引导,鼓励学生大胆表现。
三、 激发生命的潜能,发扬音乐教育中的创造美
在音乐学习领域中,创造是发挥学生想象力和思维潜能的,是学生进行音乐创作和发掘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过程和手段,对于培养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探索“生命天赋”通道,提高学生潜能的可能性
通过艺术的方式体现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生命的探询,未来的期待和创造,是人们提升自我,追求生命中真善美的天性。而这种对生命和生活进行艺术化的呈现方式和能力(例如:戲剧、表演、绘画等),它们更多是生命对于每个独立生命个体的赋予,来自生命的一种感悟能力。而这种感悟能力,是每个学生都与之俱来的天赋和潜能。 而激發学生艺术天赋和潜能的钥匙就是——我们是否对于每位学生的艺术潜能进行解读和欣赏。因此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做到意识到任何一个生命体都具有发展和挖掘的潜能,解读学生潜能的倾向和发展空间,理解他们对于艺术的各自不同的表达和创作,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去激发学员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
因此,在授课之前,音乐教学要尽可能地适合不同程度的学生,在教学设计、内容、方式方法、目的、组织形式等手段上进行针对性的教育。针对学生个体的差异性,进行因材施教,将启发学生的音乐创造力和想象力作为其潜力开发的目标,创造不断探讨自身音乐潜力,引导学生发挥自身努力,通过对于音乐的体验提升对于生命、生活及事物的认识和理解能力,以此来提升自我潜能。
2. 激发学生创意系统,提升音乐课堂的效能
当代最活跃的发展学家加德纳先生,曾经提出过在艺术教育中,创意提升的三大系统分别是:创作系统、知觉系统、感受系统。创作系统即是学生在日常教学中进行的创造性行动的系统。知觉系统即是在教学中认识、理解作品,以及结合身边的环境而产生的思维的系统。感受系统即是在音乐课堂中,让学生在自己所创作或接触的作品中产生情感和情绪。
在音乐教学中,只有关注这三大系统的关联,才能够大大地促进我们学生的艺术才华。而这三大系统,无一不是和我们对于环境、生活和生命的感悟息息相关。因此音乐教育效能的提升关键就在于是否来源于生命,关联于生活,关注于自身的情感。
3. 巧用即兴表演,实现音乐课堂的生成
在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中“让孩子们自己去寻找,自己去创造音乐是最重要的”。即兴的音乐创造是最具活力,引人入胜的方式。即兴活动的意义在于让学生更好地发挥想象。教师可以采用让学生自编动作、自编节奏、自编旋律等方式来帮助学生提高创新思维。在自编动作中,让自编动作与音乐相结合,包括音乐律动、音乐游戏和歌曲表演;在自编节奏中,可以通过节奏接龙、节奏问答、以教学内容为主题进行练习;在自编旋律方面,可实行根据不同的节奏自编旋律,根据不同的音乐风格进行自编旋律。让学生在创作中提升对于自我的肯定。
因此,音乐教学中更要体现艺术与生命本质上的通合与联系,通过音乐教育来帮助学生认知生命中的“发现美、表现美和创造美”,实现主体与客体、大我(社会、自然)与小我(个体生命)、感性与理性的多维度的融合统一,从而回归音乐教学的生命根本,重视个体生命自由发展,倡导生命自由,努力在音乐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真谛。
参考文献:
[1]叶晓玲.音乐教育生命化途径的初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
[2]薛俊敬.音乐欣赏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J].大舞台,2010,(6):188.
作者简介:
林静雪,福建省福州市,福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闽侯县上街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