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物流金融作为一种全新的物流融资模式在经济实践过程中迅速发展并引起学术界广泛的关注。本文通过回顾物流金融的发展历程,归纳了这一领域的理论成果,并对其核心思想进行提炼,从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研究的角度系统反应我国物流金融研究的发展现状。最后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我国物流金融研究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关键词:物流金融;融通仓;文献综述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近年来,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资本和物资交流活动日益频繁,这促使我国物流产业和金融产业迅猛发展。由于信息技术在经济活动中的广泛应用,使得物流业和金融业必然要结合产生物流金融这一创新模式。物流金融在物流活动中的运用,对物资流通产生巨大的影响,也為学术界构建出一个崭新的研究平台。
一、物流金融理论研究的发展历程
在国内,物流金融的理论研究最初是沿着物资银行、仓单质押和保税仓的业务总结开始的。关于构建物资银行的设想最早是在1987年3月由中国人民大学工业经济系的陈淮提出,随后在90年代也有学者发表文章对物流银行的运作进行探讨。但是,那个时候的“物资银行”带着非常浓厚的计划经济的色彩,其主要的核心思想主要是探讨通过物资银行来完成物资品种的调剂和串换。此后,随着物流学的兴起,学术界对物流金融相应的研究也开始增多。2001年,烟台大学的房绍坤;2003年东南大学的郑金波等学者对仓单质押业务都进行了研究,该业务与物流业的联系也是在这几年刚刚兴起。而对于保税仓业务的研究则是基于仓单质押业务而衍生出来的。
物流金融领域的一项标志性成果是关于“融通仓”的研究。融通仓最早作为物流企业的创新业务,其主要的目的在于通过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合作以寻求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随着动产质押融资业务的发展,2002年,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的罗齐、朱道立等首次提出了融通仓这一概念,并将其定义为“以周边中小企业信用整合与再造、物流配送、电子商务与传统商业的综合性服务平台”。文章阐述了融通仓的两种运作模式——金融机构授信额度模式和信用担保体系模式。融通仓理论成为早期国内物流金融领域的标志性理论成果,这对此后物流金融相关理论的研究与探索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物流金融的领域的另一项标志性成果是“物流银行”业务的出现与普及。物流与金融的业务整合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逐渐成为我国物流业与金融业共同关注的新兴领域,得到了社会各界充分的重视。2004年8月,国家发改委和广东发展银行在广州举行“中小企业融资创新产品推介会”会议宣布将在广州和杭州等全国10个城市试点推广“物流银行”来开展物流金融业务。从2004年底至今,物流银行业务迅速在各行业中得到应用,此项业务的开展是利用有实力的物流公司提供专业服务,将银行、生产企业以及多家经销商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有机结合封闭运作,从而打破地域束缚,在不同地区开展动产质押业务,保证了企业和经销商的有效融资、快速汇划和物流公司的及时配送服务。
二、国内物流金融理论的研究与发展
2004年,邹小芃、唐元琦主要从物流产业的角度出发,提出现代物流金融的职能主要是体现在物流设施的投融资、物流保险和结算支持三个方面。其中融资职能可通过银行贷款、证券融资、实物融资、技术融资以及建立物流发展基金和风险基金等多种方式实现。同时,在实際运作中,物流企业的责任风险一直伴随业务全过程,因此急需物流保险提供一种或多种涵盖物流链各环节的配套保险解决方案,从而更好地为物流企业分散风险,提高运营稳定性。从物流金融三项基本职能角度出发阐述物流金融内容的方法被普遍使用。
对于物流金融的基本运作模式,2005年唐少艺在《物流金融——中小企业发展的助推器》一文中将其分为三种类型——垫付货款业务模式、仓单质押模式和保税仓模式,这种分类形式是基于物流金融的三种基本运作流程。在2006年,天津财经大学的李蓓又从进出口贸易的角度,将物流金融相关模式分为进口和出口两种业务模式,并进一步将进口业务模式划分为信用证合作模式和现货质押模式两种,同时也把出口业务模式划分为出口前期打包贷款和出口后应收账款融资。2006年,徐明川在《物流企业开展物流金融的博弈分析》一文中运用了博弈论中的纳什均衡理论,指出中小企业在开展物流金融的过程中出现的四种组合寻找均衡点,从而揭示银行与物流企业合作的最佳选择。2007年,滕顺祥、彭志忠在《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物流金融业信任机制研究》一文中采用用经济学的委托代理理论分析了物流金融的信任机制问题。
三、国内物流金融业务开展的问题研究
对于在国内刚刚起步的物流金融市场,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2005年,上海大学的储雪俭、梁虹龙在其文章指出目前我国物流金融信贷风险防范中的主要难点,并提出了基点建议。从相关的文献中我们看出,目前国内的大部分学者都认同物流金融业务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核心问题是物流企业与金融机构的风险防范与控制问题。与此同时,物流金融服务的开展过程中还涉及到了效率的问题。
另外,物流金融参与方之间的信用保持和建立也是值得关注的。在经济生活中,最核心的部分是信用,同样的信用作为物流金融业务运作的基础,是吸引客户的主要资本之一。因此在开展物流金融服务的过程中,物流企业作为联结中小企业与金融机构的综合性服务平台,必须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整合和再造会员企业信用的功能,以实现物流链各节点主体的共同利益。
四、结语
中国的物流金融研究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国内学术界已经充分论证了开展物流金融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也确立了开展物流金融的主体,提出了以不同主体为核心开展物流金融服务的多种模式,并且也与实践相结合用于指导相关行业的运作。但是由于中国存在的特殊经济环境和在经济发展中不断出现的各种新问题,国内学术界仍需帮助物流融资的参与主体找到一条共赢的道路。在现有条件下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比如:如何有效地管理物流金融业务所带来的各种风险;金融工程技术在物流金融服务中的运用;信用评估体系和信息网络的建设问题;在汇率和利率波动情况下,质押物的质押率折算等等的问题。这一系列的问题都将成为学术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所在。
参考文献:
[1]DanielM.Friedman.Fiedwarehousing[J].ColumbiaLawReview,1942.
[2]SidneyRutberg.FinancingtheSupplyChainbyPiggy-backingontheMassiveDistributionCloutofUnitedParcelService[J].TheSecuredlender,2002.
[3张平祥.粮棉油贷款仓单质押的意义与建议[J].济南金融,1997.
[4]任文超.物资银行及其实践[J].科学决策,1998.
[5]罗齐,朱道立,陈伯铭.第三方物流服务创新:融通仓及其运作模式初探[J].中国流通经济,2002.
关键词:物流金融;融通仓;文献综述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近年来,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资本和物资交流活动日益频繁,这促使我国物流产业和金融产业迅猛发展。由于信息技术在经济活动中的广泛应用,使得物流业和金融业必然要结合产生物流金融这一创新模式。物流金融在物流活动中的运用,对物资流通产生巨大的影响,也為学术界构建出一个崭新的研究平台。
一、物流金融理论研究的发展历程
在国内,物流金融的理论研究最初是沿着物资银行、仓单质押和保税仓的业务总结开始的。关于构建物资银行的设想最早是在1987年3月由中国人民大学工业经济系的陈淮提出,随后在90年代也有学者发表文章对物流银行的运作进行探讨。但是,那个时候的“物资银行”带着非常浓厚的计划经济的色彩,其主要的核心思想主要是探讨通过物资银行来完成物资品种的调剂和串换。此后,随着物流学的兴起,学术界对物流金融相应的研究也开始增多。2001年,烟台大学的房绍坤;2003年东南大学的郑金波等学者对仓单质押业务都进行了研究,该业务与物流业的联系也是在这几年刚刚兴起。而对于保税仓业务的研究则是基于仓单质押业务而衍生出来的。
物流金融领域的一项标志性成果是关于“融通仓”的研究。融通仓最早作为物流企业的创新业务,其主要的目的在于通过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合作以寻求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随着动产质押融资业务的发展,2002年,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的罗齐、朱道立等首次提出了融通仓这一概念,并将其定义为“以周边中小企业信用整合与再造、物流配送、电子商务与传统商业的综合性服务平台”。文章阐述了融通仓的两种运作模式——金融机构授信额度模式和信用担保体系模式。融通仓理论成为早期国内物流金融领域的标志性理论成果,这对此后物流金融相关理论的研究与探索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物流金融的领域的另一项标志性成果是“物流银行”业务的出现与普及。物流与金融的业务整合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逐渐成为我国物流业与金融业共同关注的新兴领域,得到了社会各界充分的重视。2004年8月,国家发改委和广东发展银行在广州举行“中小企业融资创新产品推介会”会议宣布将在广州和杭州等全国10个城市试点推广“物流银行”来开展物流金融业务。从2004年底至今,物流银行业务迅速在各行业中得到应用,此项业务的开展是利用有实力的物流公司提供专业服务,将银行、生产企业以及多家经销商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有机结合封闭运作,从而打破地域束缚,在不同地区开展动产质押业务,保证了企业和经销商的有效融资、快速汇划和物流公司的及时配送服务。
二、国内物流金融理论的研究与发展
2004年,邹小芃、唐元琦主要从物流产业的角度出发,提出现代物流金融的职能主要是体现在物流设施的投融资、物流保险和结算支持三个方面。其中融资职能可通过银行贷款、证券融资、实物融资、技术融资以及建立物流发展基金和风险基金等多种方式实现。同时,在实際运作中,物流企业的责任风险一直伴随业务全过程,因此急需物流保险提供一种或多种涵盖物流链各环节的配套保险解决方案,从而更好地为物流企业分散风险,提高运营稳定性。从物流金融三项基本职能角度出发阐述物流金融内容的方法被普遍使用。
对于物流金融的基本运作模式,2005年唐少艺在《物流金融——中小企业发展的助推器》一文中将其分为三种类型——垫付货款业务模式、仓单质押模式和保税仓模式,这种分类形式是基于物流金融的三种基本运作流程。在2006年,天津财经大学的李蓓又从进出口贸易的角度,将物流金融相关模式分为进口和出口两种业务模式,并进一步将进口业务模式划分为信用证合作模式和现货质押模式两种,同时也把出口业务模式划分为出口前期打包贷款和出口后应收账款融资。2006年,徐明川在《物流企业开展物流金融的博弈分析》一文中运用了博弈论中的纳什均衡理论,指出中小企业在开展物流金融的过程中出现的四种组合寻找均衡点,从而揭示银行与物流企业合作的最佳选择。2007年,滕顺祥、彭志忠在《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物流金融业信任机制研究》一文中采用用经济学的委托代理理论分析了物流金融的信任机制问题。
三、国内物流金融业务开展的问题研究
对于在国内刚刚起步的物流金融市场,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2005年,上海大学的储雪俭、梁虹龙在其文章指出目前我国物流金融信贷风险防范中的主要难点,并提出了基点建议。从相关的文献中我们看出,目前国内的大部分学者都认同物流金融业务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核心问题是物流企业与金融机构的风险防范与控制问题。与此同时,物流金融服务的开展过程中还涉及到了效率的问题。
另外,物流金融参与方之间的信用保持和建立也是值得关注的。在经济生活中,最核心的部分是信用,同样的信用作为物流金融业务运作的基础,是吸引客户的主要资本之一。因此在开展物流金融服务的过程中,物流企业作为联结中小企业与金融机构的综合性服务平台,必须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整合和再造会员企业信用的功能,以实现物流链各节点主体的共同利益。
四、结语
中国的物流金融研究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国内学术界已经充分论证了开展物流金融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也确立了开展物流金融的主体,提出了以不同主体为核心开展物流金融服务的多种模式,并且也与实践相结合用于指导相关行业的运作。但是由于中国存在的特殊经济环境和在经济发展中不断出现的各种新问题,国内学术界仍需帮助物流融资的参与主体找到一条共赢的道路。在现有条件下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比如:如何有效地管理物流金融业务所带来的各种风险;金融工程技术在物流金融服务中的运用;信用评估体系和信息网络的建设问题;在汇率和利率波动情况下,质押物的质押率折算等等的问题。这一系列的问题都将成为学术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所在。
参考文献:
[1]DanielM.Friedman.Fiedwarehousing[J].ColumbiaLawReview,1942.
[2]SidneyRutberg.FinancingtheSupplyChainbyPiggy-backingontheMassiveDistributionCloutofUnitedParcelService[J].TheSecuredlender,2002.
[3张平祥.粮棉油贷款仓单质押的意义与建议[J].济南金融,1997.
[4]任文超.物资银行及其实践[J].科学决策,1998.
[5]罗齐,朱道立,陈伯铭.第三方物流服务创新:融通仓及其运作模式初探[J].中国流通经济,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