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不久,我参加了一次教研活动,听了十几节观摩课,发现这十几节课,有个共同的特点,都使用了多媒体课件这一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赞叹其优势的同时,却隐隐有一些异样的感觉,那就是对文本的冲击。阅读教学应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文本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它是师生对话的凭借。但在运用了多媒体课件的课堂上,我看到了潜在的文本“危机”:
一、支离破碎。在现在很多教师的潜意识里,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是一节好课的前提。于是乎,不管是公开课还是观摩课,一律使用多媒体课件。诚然,课件给课堂带来的可喜变化有目共睹。但在有些课件中,文本被肢解了。一篇完整的课文被分解成根据教师需要而出示的一段段文字。屏幕替代了文本,“读文”变成了“视频”,“与文本对话”演变成观看一段段屏幕映示的文字。文本沦为替补。更有甚者,一节课下来,书本都不必打开。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只见“树木”,哪见“森林”?整体把握的能力无从谈起。一篇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好比是一只只漂亮的花瓶,给人以愉悦。但如果打成一堆碎片,还有什么漂亮可言?在鼠标的点击下,一篇篇传神动情的课文淹没在一张张直观的屏幕中,对文本的揣摩、感悟、品味也消失在“精彩”的视觉形象下。这样的课堂,能给学生留下什么?这难道不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吗?
二、舍本逐末。为了使课堂更加丰满,很多教师在文本之外,都进行了拓展延伸,补充了课外资料。我想,课外资料的运用,应该是为文本服务的,是为了学生能对文本进行更深的理解感悟。在众多名师的课堂上,我们经常能欣赏到令人拍案叫绝的课外延伸。但是,在公开课上,不管是否必要,课外资料被有些教师生硬地搬进课堂,进而出现了本末倒置的现象。教师的备课不是“潜心会文”,而是绞尽脑汁到处搜集各类资料。在课堂上,文本被闲置一边,成了配角,学生对文本的学习可谓是走马观花,教师“精心准备”的课外资料一个个“粉墨登场”,充斥了课堂,一会儿是图文资料,一会儿是声像资料,它们俨然成为了课堂的主角。课堂是热闹了,学生的积极性是高了,但阅读课也演变成了欣赏课。这真是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根源是有些教师还不能认清文本和课外补充资料间的关系,舍本而逐末。
一、支离破碎。在现在很多教师的潜意识里,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是一节好课的前提。于是乎,不管是公开课还是观摩课,一律使用多媒体课件。诚然,课件给课堂带来的可喜变化有目共睹。但在有些课件中,文本被肢解了。一篇完整的课文被分解成根据教师需要而出示的一段段文字。屏幕替代了文本,“读文”变成了“视频”,“与文本对话”演变成观看一段段屏幕映示的文字。文本沦为替补。更有甚者,一节课下来,书本都不必打开。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只见“树木”,哪见“森林”?整体把握的能力无从谈起。一篇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好比是一只只漂亮的花瓶,给人以愉悦。但如果打成一堆碎片,还有什么漂亮可言?在鼠标的点击下,一篇篇传神动情的课文淹没在一张张直观的屏幕中,对文本的揣摩、感悟、品味也消失在“精彩”的视觉形象下。这样的课堂,能给学生留下什么?这难道不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吗?
二、舍本逐末。为了使课堂更加丰满,很多教师在文本之外,都进行了拓展延伸,补充了课外资料。我想,课外资料的运用,应该是为文本服务的,是为了学生能对文本进行更深的理解感悟。在众多名师的课堂上,我们经常能欣赏到令人拍案叫绝的课外延伸。但是,在公开课上,不管是否必要,课外资料被有些教师生硬地搬进课堂,进而出现了本末倒置的现象。教师的备课不是“潜心会文”,而是绞尽脑汁到处搜集各类资料。在课堂上,文本被闲置一边,成了配角,学生对文本的学习可谓是走马观花,教师“精心准备”的课外资料一个个“粉墨登场”,充斥了课堂,一会儿是图文资料,一会儿是声像资料,它们俨然成为了课堂的主角。课堂是热闹了,学生的积极性是高了,但阅读课也演变成了欣赏课。这真是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根源是有些教师还不能认清文本和课外补充资料间的关系,舍本而逐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