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棒垒球是棒球、垒球两个运动项目,都是以棒打小球为主要特点的集体性球类运动。这两项运动可以说是姐妹项目。
结合高职院校的校情和生源特点以及学生升学和就业的去向等属性,作者认为在高职院校开展高校棒垒球运动,也是向国民推广宣传棒垒球运动和向企业推行棒垒球精神文化、输送棒垒球人才的基地;也是为我国棒垒球运动走向职业化道路培养观众发展球迷的基地。
一、高职院校开展棒垒球运动的现实意义
1.棒垒球运动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独特魅力,综合技能较多,有较大的运动价值,对开发学生的身心素质有极大裨益。棒垒球运动具有趣味性、游戏性、军事性、竞争性和智慧性等特点,符合高职学生的特质及运动需求。
2.棒垒球运动称为是个人英雄和团队精神并存的运动,是最能体现个人能力和团队配合的球类集体项目。棒垒球运动严密的组织纪律、赛场礼仪、比赛过程的单兵作战和为集体荣誉牺牲自己前仆后继的战略战术运用、听从指挥服从大局的运动特色,是对高职学生组织纪律、道德培养、团队意识修炼、个人综合素质拓展最佳的教育形式;这正是企事业一线人才所必需的优秀素质。
3.棒垒球运动的独特魅力为高职学生注入了闲暇教育的观念、终身体育教育,对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行为、能力的培养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4.高职院校棒垒球运动普及开展,在为学生身心健康服务的同时,将成为高校高水平棒垒球运动后备人才的选材基地和储备库,在“体教结合”的模式下最终成为国家培养和储存棒垒球后备人才的摇篮和基地。为高校成为国家棒垒球运动“龙头”地位奠定坚实的基础。
5.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国际化,高职院校国际化的进程也在加速,“校企结合”的办学模式是国际上职业教育先进经验在我国的运用,高职院校的“订单”、“定向”培养为大型企业和外企直接输送了专业的技能型人才,棒垒球文化将以高职学生为载体进入国内企业和外企,为国内企业和外企间的体育交流开辟了新的内容和渠道,必将推动我国体育产业的迅猛,进而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二、高职院校开展棒垒球运动的实践探索
重庆青年职业技术学院从2010年至2013年的教改活动期间,引入“软式垒球”和“慢投垒球”进入体育课堂和课外训练,深受参与者的喜爱。经过三年多的棒垒球运动教学实践,我们认为高职棒垒球运动开展应由如下几个阶段完成(以学生在校两年为周期):
1.引导式教学阶段(8周)
由于棒垒球运动在我国中小学普及开展不够广泛,提别是在经济不发达地区学生基本不了解这一项目,高职院校在开展这一项目时应多借鉴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采用由浅入深的引导式方法,首先在体育课程中利用趣味游戏介绍棒垒球运动的游戏方法和简单规则,激发学生对此运动的兴趣;在此时应引入安全性、引导性的器械开展活动,如开展“软式垒球”国外称“TEEBAII”项目的教学,这是美国、日本和台湾地区中小学必修的棒垒球启蒙项目,将学生带入棒垒球运动的新天地,使学生在游戏中了解和体验棒垒球运动的特色和魅力,在对抗比赛中开发学生的智慧和潜力,这一阶段将是从“软式垒球” 的教学和训练过度到“慢投垒球”的重要阶段。为学好棒垒球打下文化和技术基础,学生在体验中爱上这项运动。
2.普及提高阶段(12周)
此阶段主要以“慢投垒球”运动为主要内容,以选修课和俱乐部的形式开展活动。这期间教师要加强对学生投、接手的选拔和训练,在强化传接球的练习中发现投手、接手人才;加强学生挥棒击球的能力训练,做到人人会打、会跑、懂规则;学生不必有明确的位置分工,应以技术全面为主导。学生可跨班级和年级组织竞赛活动,丰富课外活动内容和校园体育的的氛围。这一阶段可根据学生的技术水平及个性爱好向“慢投垒球”、“棒球”和“垒球”分化,由于“慢投垒球”运动也是中老年的休闲运动项目,故学生学好“慢投垒球”项目就会受益终身。
3.组建棒垒球特色体育代表队为高校高水平队输送后备人才阶段(20周至毕业)
这一时期是我国棒垒球人口发展的重要时期。在选修课和俱乐部(社团)中选拔优秀学生组建棒垒球特色体育代表队,坚持常年业余训练。强化基本功和技战术训练、增强团队的合作意识,形成自己的团队特色。充分利用高职院校“校企结合”特有的资源优势在校际、省市级、全国性的竞赛中与企业品牌相结合,获得合作企业的赞助和支持,为企业品牌服务,将棒垒球文化渗透到企业文化中达到校企双赢的效果。
三、加大高职院校棒垒球运动师资的培养力度
1.当前高校棒垒球教师和教练员、棒垒球裁判和科研队伍的匮乏也限制了我国高校棒垒球运动的开展,阻碍了棒垒球运动在高校中的快速发展。目前在高校从事专门棒垒球教学、训练的教师和教练员的数量还不多,整体水平和能力还需提高,因此应加大对其的培养力度。教练员、裁判员、师资力量的培训工作是各项工作的先导和必要准备,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
2.在教育部大学生体协和中国大学生棒垒球协会的组织领导下,在广州体育学院和南京工业大学的中国大学生棒垒球训练基地的推动下,充分发挥普通高校和各地高职院校的教育资源加强对高校体育教师的棒垒球运动专项培训,通过制定各种层次的赛制加大对棒垒球运动的宣传力度,让大多数高校领导了解棒垒球运动的教育功能和感受到棒垒球运动的独特魅力,必将有更多的高职院校开展此项运动,从而使其普及面扩大。
棒垒球运动项目在高职院校开展必将成为高校棒垒球高水平队伍的摇篮式基地,具有承上启下带动中小学棒垒球运动健康发展的积极作用。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密切关系将是棒垒球文化融入企业文化的最佳渠道,校企双方的有机合作将极大地解决目前各高职院校开展棒球运动所面临的资金等诸多难题,能在双方受益的基础上推动棒垒球运动在我国高校及民间的普及和推广。
结合高职院校的校情和生源特点以及学生升学和就业的去向等属性,作者认为在高职院校开展高校棒垒球运动,也是向国民推广宣传棒垒球运动和向企业推行棒垒球精神文化、输送棒垒球人才的基地;也是为我国棒垒球运动走向职业化道路培养观众发展球迷的基地。
一、高职院校开展棒垒球运动的现实意义
1.棒垒球运动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独特魅力,综合技能较多,有较大的运动价值,对开发学生的身心素质有极大裨益。棒垒球运动具有趣味性、游戏性、军事性、竞争性和智慧性等特点,符合高职学生的特质及运动需求。
2.棒垒球运动称为是个人英雄和团队精神并存的运动,是最能体现个人能力和团队配合的球类集体项目。棒垒球运动严密的组织纪律、赛场礼仪、比赛过程的单兵作战和为集体荣誉牺牲自己前仆后继的战略战术运用、听从指挥服从大局的运动特色,是对高职学生组织纪律、道德培养、团队意识修炼、个人综合素质拓展最佳的教育形式;这正是企事业一线人才所必需的优秀素质。
3.棒垒球运动的独特魅力为高职学生注入了闲暇教育的观念、终身体育教育,对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行为、能力的培养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4.高职院校棒垒球运动普及开展,在为学生身心健康服务的同时,将成为高校高水平棒垒球运动后备人才的选材基地和储备库,在“体教结合”的模式下最终成为国家培养和储存棒垒球后备人才的摇篮和基地。为高校成为国家棒垒球运动“龙头”地位奠定坚实的基础。
5.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国际化,高职院校国际化的进程也在加速,“校企结合”的办学模式是国际上职业教育先进经验在我国的运用,高职院校的“订单”、“定向”培养为大型企业和外企直接输送了专业的技能型人才,棒垒球文化将以高职学生为载体进入国内企业和外企,为国内企业和外企间的体育交流开辟了新的内容和渠道,必将推动我国体育产业的迅猛,进而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二、高职院校开展棒垒球运动的实践探索
重庆青年职业技术学院从2010年至2013年的教改活动期间,引入“软式垒球”和“慢投垒球”进入体育课堂和课外训练,深受参与者的喜爱。经过三年多的棒垒球运动教学实践,我们认为高职棒垒球运动开展应由如下几个阶段完成(以学生在校两年为周期):
1.引导式教学阶段(8周)
由于棒垒球运动在我国中小学普及开展不够广泛,提别是在经济不发达地区学生基本不了解这一项目,高职院校在开展这一项目时应多借鉴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采用由浅入深的引导式方法,首先在体育课程中利用趣味游戏介绍棒垒球运动的游戏方法和简单规则,激发学生对此运动的兴趣;在此时应引入安全性、引导性的器械开展活动,如开展“软式垒球”国外称“TEEBAII”项目的教学,这是美国、日本和台湾地区中小学必修的棒垒球启蒙项目,将学生带入棒垒球运动的新天地,使学生在游戏中了解和体验棒垒球运动的特色和魅力,在对抗比赛中开发学生的智慧和潜力,这一阶段将是从“软式垒球” 的教学和训练过度到“慢投垒球”的重要阶段。为学好棒垒球打下文化和技术基础,学生在体验中爱上这项运动。
2.普及提高阶段(12周)
此阶段主要以“慢投垒球”运动为主要内容,以选修课和俱乐部的形式开展活动。这期间教师要加强对学生投、接手的选拔和训练,在强化传接球的练习中发现投手、接手人才;加强学生挥棒击球的能力训练,做到人人会打、会跑、懂规则;学生不必有明确的位置分工,应以技术全面为主导。学生可跨班级和年级组织竞赛活动,丰富课外活动内容和校园体育的的氛围。这一阶段可根据学生的技术水平及个性爱好向“慢投垒球”、“棒球”和“垒球”分化,由于“慢投垒球”运动也是中老年的休闲运动项目,故学生学好“慢投垒球”项目就会受益终身。
3.组建棒垒球特色体育代表队为高校高水平队输送后备人才阶段(20周至毕业)
这一时期是我国棒垒球人口发展的重要时期。在选修课和俱乐部(社团)中选拔优秀学生组建棒垒球特色体育代表队,坚持常年业余训练。强化基本功和技战术训练、增强团队的合作意识,形成自己的团队特色。充分利用高职院校“校企结合”特有的资源优势在校际、省市级、全国性的竞赛中与企业品牌相结合,获得合作企业的赞助和支持,为企业品牌服务,将棒垒球文化渗透到企业文化中达到校企双赢的效果。
三、加大高职院校棒垒球运动师资的培养力度
1.当前高校棒垒球教师和教练员、棒垒球裁判和科研队伍的匮乏也限制了我国高校棒垒球运动的开展,阻碍了棒垒球运动在高校中的快速发展。目前在高校从事专门棒垒球教学、训练的教师和教练员的数量还不多,整体水平和能力还需提高,因此应加大对其的培养力度。教练员、裁判员、师资力量的培训工作是各项工作的先导和必要准备,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
2.在教育部大学生体协和中国大学生棒垒球协会的组织领导下,在广州体育学院和南京工业大学的中国大学生棒垒球训练基地的推动下,充分发挥普通高校和各地高职院校的教育资源加强对高校体育教师的棒垒球运动专项培训,通过制定各种层次的赛制加大对棒垒球运动的宣传力度,让大多数高校领导了解棒垒球运动的教育功能和感受到棒垒球运动的独特魅力,必将有更多的高职院校开展此项运动,从而使其普及面扩大。
棒垒球运动项目在高职院校开展必将成为高校棒垒球高水平队伍的摇篮式基地,具有承上启下带动中小学棒垒球运动健康发展的积极作用。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密切关系将是棒垒球文化融入企业文化的最佳渠道,校企双方的有机合作将极大地解决目前各高职院校开展棒球运动所面临的资金等诸多难题,能在双方受益的基础上推动棒垒球运动在我国高校及民间的普及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