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思有路 遵路识斯真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g0010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的语文教学中,思路的研究被忽视了,理清文脉的教学隐去了,文章层次逻辑的理解淡化了,整体把握的训练削弱了。引导学生一头埋进文本一叶障目的教学过头了,抓住一词一句无节制地挖掘感悟红火了,支离破碎的讲解分析风行了,导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一鳞半爪似的教学比比皆是,学生往往能走进一篇课文,却走不出一篇课文——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句话,理清思路有必要重新提上议事日程。
  
  一、理清思路是传统语文教学内容的精髓
  
  什么是思路?叶圣陶先生有个形象的解释:“思路,是个比喻的说法,把一番话一篇文章比作思想走的一条路。思想从什么地方出发,怎样一步一步往前走,最后达到这条路的终点。”一番话一篇文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表达一定的“思想”,而“思想”的表达需要一个过程,走过一段路径,体现着一定的内在逻辑。据此,我们可以把思路理解为:作者在构思活动中,经过反复思考之后形成并表现在文章中的指向表达目的的思维轨迹。理清思路,就是要透过文章表面的语言形式,弄清文章各个意义单元(通常以句或段或意义段为其形式上的标志)是怎样相互联系,组合成一个整体,从而有效地表达主旨,以及这样组织的道理所在。
  叶老早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指出:“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强调只有理清作者的思路,读者才能正确理解作者对事物的真切认识,体验作者所表达的真诚情感,领会作者写文章的真正意图。在他看来,阅读理解要从理清思路入手。他甚至认为:“善于看文章的人一定要把作者的思路摸清楚”,“能够引导学生把一篇文章的思路摸清楚,就是最好的语文老师”。张志公先生也曾经指出:“结构不是个单纯的方法技巧问题,方法当然需要讲,然而那还不是根本的,根本的问题在于思路,这是关乎文章结构最根本的东西。”
  在《评〈读和写〉,兼论读和写的关系》一文中,叶老进一步指出:“希望大家练习读和写的时候,自觉地注意思路的开展。下一句跟上一句怎么连上的,后一段跟前一段怎么连上的,某一句跟前面哪一句有关系,某几段从前面哪一段分派出来的,诸如此类,全部辨一辨、想一想,这就是所谓自觉地注意思路的开展的具体办法。”“我相信用这个办法练习读和写,练就这样一项基本功,将会一辈子受用不尽。”
  可见,理清思路是理解文章的枢纽,是形成阅读能力的根本,是阅读教学的一个突破口,是我们传统语文教学的精髓。
  
  二、理清思路是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追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
  显然,这些阐述的核心就是要理清思路。一是在阅读中要理清文脉,懂得作者先说什么,后说什么,总体上是说什么。要懂得作者为了表达某一思想,运用了什么材料,是怎么组织表达的。要懂得文章表达的层次、逻辑,能顺着作者的思路披文入情,体会真意,领悟情感。二是懂得不同文体有不同的思路。说明性文章一般是抓住要点,分类叙述的,要点与要点间的组织,类别与类别间的安排,就是此类文体的思路,必须引导学生领悟。我们的教学不能始终陷在一要点或一类别中打圈圈,始终出不来。叙事性作品一般有一个事件的经过,作者是怎么叙述这一事件的,顺序怎样,遵循什么逻辑,有一条怎样的思路,必须引导学生摸清楚。学生走进文章,必须前能见头,后能见尾,而且明白自己所处的位置。这样才能高屋建瓴识整篇文章面目,才能理清头绪而不迷失方向,才能真正理解作者表达了什么,是怎么表达的。
  课程标准的这一要求,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深深思考,悉心实践,它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潜心关注理清思路的教学,真正把课程标准的要求落到实处。
  
  三、理清思路是读懂一篇文章的必然要求
  
  怎样才算读懂了一篇文章?从细处看,就是要理解字、词、句、段的意思;从大处看,就是要知道文章先说了什么,后说了什么,整体上看说了什么,表达的主旨与情感是什么,是怎么表达的。
  目前的教学从细处着眼的多,从细处着力的多,有的甚至仅是关注细处。好比一个人低着头走路,只看脚下,没有方向感,只看到一小处的风景,没有欣赏到连续不断的画面。这样的阅读教学,学生是不可能真正读懂一篇文章的,因为这样得到的至多只是一些散落的珠子。散落的珠子没有贯串起来,没有按一定的思路组织成一定的意义体,珠子再漂亮也会价值锐减。同理,字词理解得再透,含义挖掘得再深,如果没有思路来贯串,对理解整篇文章来说意义也是有限的。
  我们都有经验,都有经历,一篇文章没有读懂之前,总是找不着头绪,理不清脉络层次,把握不了文章重点,无法真正明白文章主旨,更难领悟文章表达特点。一句话,没有理清文章思路,就不可能真正读懂一篇文章。
  要读懂一篇文章,一定得边读边思考,边思考边概括,边概括边梳理,想想一部分一部分讲了什么,各部分是怎么连接起来的,重点在哪里,有一条什么主线在贯串,是按什么思路行进的。这实际上就是在梳理思路。思路一旦理清了,文章各部分的内容会忽然间动起来,活起来,亮起来——原先模糊的东西忽然清晰,原先看似孤立的东西忽然关联,原先看似暗淡的忽然明亮,原先迷惑不解的豁然开朗。思路一旦厘清了,文章的主线就会明朗,文章的重点就会凸显,文章的情感就容易领悟,文章的主旨就容易攥住。一句话,要真正读懂一篇文章,务必理清文章思路。反之,如若思路都没理清,就根本无法读懂一篇文章。
  
  四、理清思路是培养理解与概括能力的必然要求
  
  要深入理解文章的段或篇,一定得边读边理解概括文章各部分的内容。要理解概括内容,离不开理清文章的思路、层次、结构。
  如《凡卡》一课有这么一段话:“昨天晚上我挨了一顿毒打……我给您跪下了,我会永远为您祷告上帝。带我离开这儿吧,要不,我就要死了!……”
  这段话写了什么?学生往往回答:写了凡卡挨打受苦的悲惨生活。再追问,从哪些方面写了悲惨生活?学生往往挂一漏万。原因何在?思路没有理清!思路不清,阅读就不会深透,理解与概括就难以完善和准确。上述这段话,引导学生理清思路可这样进行——
  第一步:这段话如果分成两大部分,你会怎么划分?引导学生在“只要摇那个摇篮”后划开,此前部分写凡卡的悲惨遭遇,此后部分写凡卡对爷爷的恳求。
  第二步:第一大部分从哪些方面具体写了凡卡的悲惨遭遇?重点写了哪一方面?引导学生理清是从“挨打”“吃的”“睡的”三方面具体来写的。其中“挨打”是重点,写了“摇摇篮时挨打”“收拾青鱼时挨打”“被伙计捉弄还挨打”。
  这样教学,学生从整体上理清了段落的两大部分,从大体上理清了“悲惨”的三个层次,从微观上理清了“挨打”的三个方面。思路理清了,理解深入了,文意明白了,概括就水到渠成。
  五、理清思路是提高整体把握能力的必然要求
  阅读一篇文章,应当整体把握住它的框架,明白作者“编织”文章的基本路数,弄清文意的来龙去脉。要在整体上把握一篇文章,培养学生的整体把握能力,理清思路至关重要。
  还是以《凡卡》为例,这篇文章结构比较特殊,思路比较复杂。课后主要提了三个问题:①想一想课文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②把信的内容指出来读一读,说说凡卡的学徒生活怎样;③本课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三个问题实际上涉及了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这个整体把握一刻也离不开理清思路。理清下面几条思路,利于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旨。
  1.这篇文章主要分三大块来写,一是趁机偷偷开始写信;二是写信过程;三是寄信与梦想。
  2.写信部分又有两大内容,一是信的原文,原文集中痛诉了悲惨的学徒生活;一是信内容以外的插叙,插叙主要回忆了爷爷守夜与砍圣诞树的情景,插叙是表达上的突出特点。
  3.课文以凡卡的三次叹气为经线,以写信和插叙为纬线来推进。
  一叹:以回忆与想象为主,主要内容是插叙。
  二叹:主要内容是信本身。
  三叹:插叙与信内容平分秋色。
  一位优秀的阅读者,应该既是一位战略家,又是一位战术家。如果理清了上述思路,就像战略家一样能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掌握全局的主动权,能从整体上把握文意。同时,无论深入到哪部分内容细细咀嚼,又都是在全局统领下的局部战术,决不会因一城一池的恋战而贻误整个战局,在寻求文意的过程中就能有轻有重,轻重有致,适度而准确。反之,如若思路不清,就像战场上的士卒,只见眼前,难见全局,在文意的把握上往往以偏概全,挂一漏万。
  
  六、理清思路是培养写作能力的必然要求
  
  天津师范大学田本娜老师指出,小学语文阅读课主要需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心写了什么;二是作者怎么写的。
  阅读是作文的基础,作文是阅读的发展。阅读教学重视理解字词句,理解段意文意揭示中心,这是极为重要和必要的。但教学进程仅仅停留在这一步上又是远远不够的,应当在教学过程中抓住教材特点,经常不失时机地从读的理解转向写的感悟,使学生理解、领会作者为了表达文章主旨,选择了什么材料,分几层来叙述,是按什么思路组织的,先说什么,后说什么,详说什么,略说什么,为什么这样说,等等。这一过程,实际上是在理清文章思路,这一理清文章思路,实际上就促使教学从怎样读的旧有定势跳到了如何写的崭新角度,使学生从感知语言文字,理解表象这样一种从形式到内容,从部分到整体的心理过程转向了从思想出发,感悟作者怎样选材、组织、布局、遣词造句再造表象这样一种从内容到形式,从整体到部分的心理过程,完成了从读学写,读中悟写,读中孕写的良好训练,提高了学生的习作能力。
  
  七、理清思路是领悟作者情感的必然要求
  
  作者在写一篇文章的时候,总有一个清晰的思路,他要通过这条思路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感悟。那么我们在阅读文章的时候,只要循着这条思路,就能够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情感脉搏。
  如《月光曲》一课,生动地记叙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文章有三条思路,一是事情发展之线路:走近茅屋——进屋弹一曲——再弹一曲;二是发展原由之线路:径幽心闲琴声——兄穷妹慰情深——知音佳境巧合;三是情感变化之线路:深深触动——万分感动——激情勃发。教学时潜心梳理这三条思路,就能在意境中切实体味人物情感。
  1.径幽心闲琴声——贝多芬深被触动情不自禁走近茅屋。
  “深深触动”是贝多芬情感的萌生阶段。教学时可在学生读文的基础上这样引导:贝多芬为什么走近茅屋?想象当时的环境和贝多芬的心情。
  2.兄穷妹慰情深——贝多芬万分感动止不住进屋弹一曲。
  “万分感动”是贝多芬情感的升温阶段。教学时可主要抓这么几个问题:①姑娘开始说了一句什么话?是随便说的吗?为什么说是随便说说呢?②贝多芬为什么走近茅屋?此时他的感情怎样?
  3.知音佳境巧合——贝多芬激情勃发,巨作顿成。
  “激情勃发”是贝多芬情感的高潮,情感的升华。课文化《月光曲》乐曲为文字,通过兄妹俩的联想,描绘了两幅画面:一幅是,皓月初升,海面轻轻晃动,微波把月亮的清辉分成万点银光,跳跃不定。接着的一幅是,月升云游,海面上狂风骤起,巨浪顿涌,雪亮的浪花翻滚奔腾……画面景色由宁静到波涛汹涌,曲调由平缓而急切,忽而变得高昂激越。它向我们展示了自然的美丽风光,更重要的是展示了贝多芬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情感寓于思路中,理清思路,就能识情感之真容。
其他文献
“拎读”是研读文章(教师研读和学生解读)的起点,是学生真正会读书的前提和条件。一篇优秀的文章,总有那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线、面”。“拎读”就是要“削枝强干,长文短教”,减少阅读头绪,使课堂线条简单,条理清楚,使阅读过程更优化。如何拎读呢?  一、拎读文章标题——从“题眼”中把握文章的“灵魂”  题目是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章的眼睛。任何一篇文章的标题,只要你去研读,都会发现里面的妙趣很多。因而
【案例】在每个儿童的精神世界里,都有一种特别强烈的需求,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科学课堂是属于孩子们自己的课堂,孩子们遨游在《神奇的水》中无拘无束,敢想、敢说、敢做。在亲历中尽情地寻求着满足,享受着快乐……  “水”对孩子们来说天天朝夕相伴不仅不陌生,相反倍感亲切。但对认识水的某些性质会感到有一定的困难。在新课导入这一环节中,我引用了现实生活中经常会发生的突发事件,编排成一个真
语文课就是要教语言文字,这是语文的独特使命。语文教师要引领学生在文字里游走,有所思,有所感,使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发展。  但是,当前的语文教学可谓“乱花渐欲迷人眼”。从内容到形式,许多已经大大超出了“语文”的范畴。没有“语文”或者不是“语文”的语文课,频频占据着我们的语文教学课堂。  让语文回归本色,让教学的亲历成为语文的回家之旅,《将相和》教学作了有益的尝试。    一、问题艺术——提领一顿 百
练笔是语文阅读教学中常见的一种训练形式,在教材中选择一两个语言训练的切入点,巧妙设计,就可积累学生练笔的理想素材,从而为学生提供语言支架,让静态的文本语言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生动语言。但也正是由于这一方式的简便易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不免也存在着设计随意、目标指向不明、训练过度、为练而练等弊病。笔者认为要有“的”放矢,增强针对性,才能提高练笔的有效性。那么这个“的”是什么呢?我认为可以从教材中“不同
人类只有永远保持发现未知世界的好奇与期待,才会不断产生学习、探索的热情与冲动:这正是一切创造性学习、研究与实践的原动力。习作亦如此,如果它失去了学生对生活(包括习作本身)的“发现”意识,其终究将沦为学生的精神负担。钱理群教授说:“中小学的写作教育如果能引导学生永远处于婴儿般‘发现’状态,那就不仅为学生的终生写作,也为其终生精神发展打好了一个底。”所谓“婴儿般的‘发现’状态”,就是让学生对习作保持婴
千种植物转录组与绿色植物的系统发育基因组学  nature封面:达尔文在《物种起源》结尾所描绘的各个物种交错生长的“枝蔓缠绕的河岸”示例。nature杂志第7780期封面文章报道了“千种植物转录组”计划的科学家们报道的1124种植物的转录组,涵盖了展现植物多样性的各个物种,包括绿色植物、灰藻和红藻。研究者构建了一个系统发育基因组框架,借此推断不同物种之间的演化关系,并划分历史上绿色植物发生基因组变
2015年诺贝爾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在颁奖典礼上,这位跟中医药研究打了一辈子交道的科学家特意提到了中医药学的发展潜力及背后的群体:“我只是中国科学家群体中第一个获奖的女性科学家,我相信未来中国将有许多的项呦呦、齐呦呦、柴呦呦、尚呦呦、魏呦呦能够获得这一殊荣……”当获诺贝尔奖的欣喜逐渐淡去,中医药学的神奇魅力及背后的科学家群体开始进入大众的视野。  在中国中医科学院,有这样一群持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  改革开放以来的40多年里,以生命科学领域为例,大概前30年,我们的科研基本上都是跟在别人后面学习。好的方面,是我们通过学习,培养了一批人才,也建设了一批有利于促进学科发展的创新平台,学科发展也有了很大进步。  但不足也顯而易见。别人做出了成果,我就换一个物种做一做,这样的科研是取得了所谓的成功,但这样的成功没有太大的意义。  随着国际经贸形势风云变幻
首届科学传播人颁奖盛典,从“科学与人”出发,在全国科技周期间首次推出北京地区科学传播界的年度盛会,科学传播界首次迎来属于自己的颁奖盛会!颁奖礼于2012年5月20日在农业展览馆新馆正式开幕。  盛典活动从“科学与人”出发,首次推出北京地区科学传播界的年度盛会。活动旨在科学传播中树立以人为本、服务公众的理念,褒扬新时期科学传播人的奉献精神与社会责任,加大科学传播共同体影响,为公众分享科学、参与科学倾
2009年浙江省教研室出台《浙江省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建议30条》,其中第6条指出:“根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多样化的作业,合理安排书面作业、口头作业和体验作业。语文作业重在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低年级以单项作业为主,重在词语的理解、积累和运用,中高年级适当增加综合性作业,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运用语言文字。课内书面作业时间一般不少于8分钟。”  建议中提到的“课内书面作业一般不少于8分钟”,这是针对课改以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