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这是新课程背景下数学课堂实施中的一个基本理念。然而在数学课堂实践中,问题的设计,或重复单调,与教学内容脱节,缺少必要性;或难易无度,偏离学生的认知水平,缺乏实用性;或语意晦涩,阻碍学生理解,缺乏通俗性;或空泛表面,限制学生深入思考,缺乏针对性。这些问题严重影响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推进,影响学生学习的质量。因此,在教学中如何设置问题,成为当务之急。针对以上问题,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想法。
针对性的问题设计,积累数学经验
教师要上的每一堂课都要有一个明确的中心目标,只有目标明确了教师才能做到入乎其内、出乎其外。课堂上的教师设计的问题如果脱离教学目标,只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摸不到方向。这样的问题毫无意义,不但浪费了时间,而且使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教师在数学课堂上设计的问题,应该是学生在学习时需要的,对学生的学习有助推作用的,切忌空问、泛问。在数学课堂上经常会发生这样的情况,教师设计的问题,学生不知道从何处入手回答,最后学生的回答只能是答非所问。
如在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倒推》时。学生解决如下问题遇到困难:“小军收集了一些画片,他拿出画片的一半多1张送给小明,自己还剩25张。小军原来有多少张画片?”在集体讨论时:
老师说:“解决这个问题,可以用什么策略?”学生回答:“倒推。”老师问:“可以怎样列式呢?”有的回答:“(25 1)×2=52(张)”有的回答:“25×2 1=51(张)。”
顿时,教室里形成两种意见,双方各抒己见,争得不可开交。最终,教师只能自己上阵,讲述了正确求法,草草收场。问题出在哪儿呢?其实,解决这个问题,不在于学生知道用什么策略,而在于具体怎么做。教师这样设问,没有问在关键处,针对性不强,不能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思考。可以先让学生思考 “拿出画片的一半还多1张”是什么意思?当学生能够正确表述“拿出画片的一半还多1张”是指“拿出画片的张数是原来张数的一半加1张”时,教师进一步追问:“如果要整理信息该怎么整理?”学生顺着教师有针对性的设问,一步步思考,直抵问题的本质。一方面,有效地理解了题意,解决了问题;另一方面,体会到“倒推”策略的意义,积累了运用“倒推”策略解决问题的经验。
启发性的问题设计,强化提问能力
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不仅能启迪学生的思维,同时还能启发学生提问题。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将“两能”发展成“四能”,即除了要重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还要重视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实践常有一种感觉,提出一个好问题要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解决一个问题更多地体现了一种技能,而提出一个问题,需要更多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一个优秀的数学教师,要善于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以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如在《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一课中,在教学“用‘’的形式表示可能性的大小”时。
出示6张纸牌,红桃A、2、3,黑桃A、2、3。老师:“把6张牌洗一下反扣在桌上,从中任意摸一张,摸到红桃A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你是怎么理解的?”学生:“有6张牌,任意摸一张,就有6种可能性相等的情况,摸到红桃A是其中的1种。”老师:“你还能提出有关可能性大小的问题吗?”
上面教学中,教师先师范性地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充分讨论。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生不但收获了问题解决的经验,更重要的是获得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启发。接下来,学生自己提出了三类问题:①从6张牌中任意摸一张,摸到每一张牌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②从6张牌中任意摸一张,摸到A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③从6张牌中任意摸一张,摸到红桃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考虑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含义。
层次性的问题设计,提升学习幅度
赞科夫曾说过:“教师提出的问题,课堂内三五秒就有多数人‘刷’地举起手来,这是不值得称道的。”这就说明了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维“坡度”,要让学生拾级而上,达到循序渐进的目的。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以学生为中心,做到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整体到局部,要有一定的层次性。如在《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一课中,“用分数表示各图中的涂色部分”的第三幅图,很多学生会得出了错误答案“”,理由是,涂色部分旋转后得到边长为三份的正方形,面积就是9个小正方形,涂色部分就占这幅图的,约分后得到。为了避免这样的错误。教师在活动单上设计了如下问题:①涂色正方形的边长是3份吗?②涂色正方形的面积可以怎样拆解、合并呢?③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得到涂色正方形的面积呢?这一系列问题从学生的错误出发,启发学生由浅入深地解决问题,帮助学生搭起了攀登的脚手架,给每个学生一个可以承载的支点,照顾到了全体,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幅度,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学生的学习品质得以有效提高。
问题对数学课堂教学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有效的问题设计,可以使学生的学少走弯路,使教师的教事半功倍。只有不断地优化问题设计,在关键处设问,才能彰显有效教学的本质追求,才能大力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外国语学校小学部)
针对性的问题设计,积累数学经验
教师要上的每一堂课都要有一个明确的中心目标,只有目标明确了教师才能做到入乎其内、出乎其外。课堂上的教师设计的问题如果脱离教学目标,只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摸不到方向。这样的问题毫无意义,不但浪费了时间,而且使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教师在数学课堂上设计的问题,应该是学生在学习时需要的,对学生的学习有助推作用的,切忌空问、泛问。在数学课堂上经常会发生这样的情况,教师设计的问题,学生不知道从何处入手回答,最后学生的回答只能是答非所问。
如在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倒推》时。学生解决如下问题遇到困难:“小军收集了一些画片,他拿出画片的一半多1张送给小明,自己还剩25张。小军原来有多少张画片?”在集体讨论时:
老师说:“解决这个问题,可以用什么策略?”学生回答:“倒推。”老师问:“可以怎样列式呢?”有的回答:“(25 1)×2=52(张)”有的回答:“25×2 1=51(张)。”
顿时,教室里形成两种意见,双方各抒己见,争得不可开交。最终,教师只能自己上阵,讲述了正确求法,草草收场。问题出在哪儿呢?其实,解决这个问题,不在于学生知道用什么策略,而在于具体怎么做。教师这样设问,没有问在关键处,针对性不强,不能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思考。可以先让学生思考 “拿出画片的一半还多1张”是什么意思?当学生能够正确表述“拿出画片的一半还多1张”是指“拿出画片的张数是原来张数的一半加1张”时,教师进一步追问:“如果要整理信息该怎么整理?”学生顺着教师有针对性的设问,一步步思考,直抵问题的本质。一方面,有效地理解了题意,解决了问题;另一方面,体会到“倒推”策略的意义,积累了运用“倒推”策略解决问题的经验。
启发性的问题设计,强化提问能力
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不仅能启迪学生的思维,同时还能启发学生提问题。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将“两能”发展成“四能”,即除了要重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还要重视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实践常有一种感觉,提出一个好问题要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解决一个问题更多地体现了一种技能,而提出一个问题,需要更多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一个优秀的数学教师,要善于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以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如在《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一课中,在教学“用‘’的形式表示可能性的大小”时。
出示6张纸牌,红桃A、2、3,黑桃A、2、3。老师:“把6张牌洗一下反扣在桌上,从中任意摸一张,摸到红桃A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你是怎么理解的?”学生:“有6张牌,任意摸一张,就有6种可能性相等的情况,摸到红桃A是其中的1种。”老师:“你还能提出有关可能性大小的问题吗?”
上面教学中,教师先师范性地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充分讨论。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生不但收获了问题解决的经验,更重要的是获得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启发。接下来,学生自己提出了三类问题:①从6张牌中任意摸一张,摸到每一张牌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②从6张牌中任意摸一张,摸到A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③从6张牌中任意摸一张,摸到红桃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考虑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含义。
层次性的问题设计,提升学习幅度
赞科夫曾说过:“教师提出的问题,课堂内三五秒就有多数人‘刷’地举起手来,这是不值得称道的。”这就说明了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维“坡度”,要让学生拾级而上,达到循序渐进的目的。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以学生为中心,做到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整体到局部,要有一定的层次性。如在《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一课中,“用分数表示各图中的涂色部分”的第三幅图,很多学生会得出了错误答案“”,理由是,涂色部分旋转后得到边长为三份的正方形,面积就是9个小正方形,涂色部分就占这幅图的,约分后得到。为了避免这样的错误。教师在活动单上设计了如下问题:①涂色正方形的边长是3份吗?②涂色正方形的面积可以怎样拆解、合并呢?③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得到涂色正方形的面积呢?这一系列问题从学生的错误出发,启发学生由浅入深地解决问题,帮助学生搭起了攀登的脚手架,给每个学生一个可以承载的支点,照顾到了全体,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幅度,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学生的学习品质得以有效提高。
问题对数学课堂教学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有效的问题设计,可以使学生的学少走弯路,使教师的教事半功倍。只有不断地优化问题设计,在关键处设问,才能彰显有效教学的本质追求,才能大力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外国语学校小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