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现在的教学都是将学生集中在同一个班级以统一内容的面授,不管学生能否接受。这就出现了学困生“不想听”、中等生“消化不了”,优秀生“不够吃”的现象,已经不适应当前的需要,阻碍了各层次学生的发展,这迫切要求我们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作为多年在一线工作的教师,作者从对各个学生的分析、学习目标及课堂内容的设计、如何进行课后辅导、怎样进行考试等方面进行了探究,总结了一些经验,提出了有效的建议。
关键词: 数学课堂 分层教学 作用
本学期,笔者在全市数学研讨会上听了两位老师开设同一内容的两节公开课。课题是“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问题”,第一位老师采用教学案的形式设计了16个题目,多数题型比较简单,了解当时解题情况,少部分学生很快完成了,正在向别人炫耀自己的成果呢,当多数人完成时,他们却无事可做。显然,本节课师生互动较好,轻松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没有挖掘出少数同学的潜在因素,久而久之,就觉得数学如此简单,丧失了学习兴趣。第二节课设计了与生活联系较密切的情景,如蔬菜精细加工、居民用水用电、乘坐出租车等生活中的12个实际问题。选材比较好,贴近实际,学生也乐于参与。虽然有很多同学想做,可是不知道如何写,只好等待老师给出答案,有的甚至出现打瞌睡的现象。公开课上出现了这种情况,教师上课特别是在研讨课上不愿看到的。现在的大多数学校均采用这种方式,是学生最不乐意接受的。刚才两节课的事例说明,一方面阻碍优生的发展,另一方面后进生失去学习信心,造成成绩两极分化。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常常感到束手无策,经常思考什么样的课堂才能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学到知识呢?长期的实践说明分层也是一种办法。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可以根据知识接受能力及兴趣爱好等方面自主进行选择,这样大家能互帮互学,每个人都能轻松地学到知识,尝到胜利的喜悦,并且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全面提高课堂的知识接受率。笔者认为主要可在以下方面进行分层。
一、对学生进行分层
不同班级里的学生接受知识的水平有差异,在同一班里这种差异就更明显。这就要求我们全面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领会能力、学习态度及成绩优劣,按每节课的新课程要求实现的三个目标,即基础知识、基本解题能力、知识的应用与拓展进行分层,不同组的学生要求达到规定的要求。比如以七(2)班为例,分成三个组:A组头脑灵活,反应敏捷,在学习上比较轻松,属于优生层次,实现发展目标。B组经过自己的努力,对所传授的知识能基本掌握,属于多数人要达到新课程的“中层目标”。C组是班级弱势群体,这部分学生学习接受能力较慢,纪律性较差,教师讲授内容不要求他们全部掌握,只要学会解决简单知识达到基本目标就可以获得胜利。这样人人在课堂中教学都能有目的地完成该组所要完成的任务。比如A层的优秀学生能很快学会本组所要求的知识点,并在完成基本知识的前提下利用老师布置的拓展题,达到发展提高自己的目的,剩余的时间又可以帮助有困难的同学,与他们结成合作伙伴。B层是中等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启发下完成,也可以向A层学生请教,实现中层目标。而C层学生在认知与接受方面是有困难的,可以在老师和两组同学的帮助下掌握本课知识点,完成简单习题,实现基础目标。
二、对每节课完成目标及内容适当分层
现在的授课应该打破“三同”观念,即统一教学目标、内容、同一班级授课制的传统做法,仔细研究教材、大纲,按不同的要求设置不一样目标。比如听了“用方程解决问题”这两节课,如果教师认真设计几个不同的达标目的,并且让学生实现规定的各组目标,笔者认为就不会出现学生无事可做或打瞌睡的场面。
学习的内容是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关系到学生学习的好坏。所以在设计过程中应该考虑到有由简入深的三类不同的知识体系。如简单的定义类计算类的、公理定理的简单应用及知识综合类的潜力题目。这样同学们会依据自己所在的层次选择适合自己的题目参加课堂讨论及活动,有利于激活课堂,活跃课堂氛围。一些大题或难题也是一样的,如果要求每个人必须掌握,我们也可以把它肢解为几个简单的小问题,这样既解决了问题又达到了目的。
三、课后辅导作业要及时进行分层
课后巩固是提高成绩的重要环节,所以辅导作业必须针对他们的具体情况精心设计练习,供三个层次的学生选择,巩固课堂知识,每天都这样,成绩就能很快提高。如果上述两位老师上的“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两节课,课堂作业练习按上面所说的去准备,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可是事与愿违,他们没有这样做,学生仍没掌握,收效甚微。
四、打破对学生的不公平考核
长期以来,我们就以同一考试内容所得到分数评价每一名学生成绩,使学生特别是后进学生心理受到了严重打击,他们总是认为不管自己如何努力,也不会比优生好,更不会超过他们。有着这样的想法,他们怎么可能会努力学习呢?如果改变评价机制,用不同的标准及要求衡量每一名学生,如在试题编制中依据教学目标及内容,将测试题分成基础题、中等题及拔高题,且每个层次分值一样的三类不同的试卷,那么不管你属于哪个小组,只要考得好都能获得奖励,这样更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在相互竞争中共同进步,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
在这每节课的教学实践中,可以看出,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的心理素质普遍提高,学习积极性进一步加强,由过去的被动接受到现在自觉地领悟至学习兴趣被激发。成绩的提高带动了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发展,懂得理解父母,尊重他人,使他们受益匪浅,对今后工作和生活会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张春莉.从建构主义观点论课堂教学评价.教育研究,2002(7).
[2]李铁军.数学课“激趣”方法小议.中学数学研究,2002(1).
[3]初中数学教学参与.初中数学教育等编辑.
关键词: 数学课堂 分层教学 作用
本学期,笔者在全市数学研讨会上听了两位老师开设同一内容的两节公开课。课题是“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问题”,第一位老师采用教学案的形式设计了16个题目,多数题型比较简单,了解当时解题情况,少部分学生很快完成了,正在向别人炫耀自己的成果呢,当多数人完成时,他们却无事可做。显然,本节课师生互动较好,轻松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没有挖掘出少数同学的潜在因素,久而久之,就觉得数学如此简单,丧失了学习兴趣。第二节课设计了与生活联系较密切的情景,如蔬菜精细加工、居民用水用电、乘坐出租车等生活中的12个实际问题。选材比较好,贴近实际,学生也乐于参与。虽然有很多同学想做,可是不知道如何写,只好等待老师给出答案,有的甚至出现打瞌睡的现象。公开课上出现了这种情况,教师上课特别是在研讨课上不愿看到的。现在的大多数学校均采用这种方式,是学生最不乐意接受的。刚才两节课的事例说明,一方面阻碍优生的发展,另一方面后进生失去学习信心,造成成绩两极分化。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常常感到束手无策,经常思考什么样的课堂才能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学到知识呢?长期的实践说明分层也是一种办法。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可以根据知识接受能力及兴趣爱好等方面自主进行选择,这样大家能互帮互学,每个人都能轻松地学到知识,尝到胜利的喜悦,并且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全面提高课堂的知识接受率。笔者认为主要可在以下方面进行分层。
一、对学生进行分层
不同班级里的学生接受知识的水平有差异,在同一班里这种差异就更明显。这就要求我们全面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领会能力、学习态度及成绩优劣,按每节课的新课程要求实现的三个目标,即基础知识、基本解题能力、知识的应用与拓展进行分层,不同组的学生要求达到规定的要求。比如以七(2)班为例,分成三个组:A组头脑灵活,反应敏捷,在学习上比较轻松,属于优生层次,实现发展目标。B组经过自己的努力,对所传授的知识能基本掌握,属于多数人要达到新课程的“中层目标”。C组是班级弱势群体,这部分学生学习接受能力较慢,纪律性较差,教师讲授内容不要求他们全部掌握,只要学会解决简单知识达到基本目标就可以获得胜利。这样人人在课堂中教学都能有目的地完成该组所要完成的任务。比如A层的优秀学生能很快学会本组所要求的知识点,并在完成基本知识的前提下利用老师布置的拓展题,达到发展提高自己的目的,剩余的时间又可以帮助有困难的同学,与他们结成合作伙伴。B层是中等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启发下完成,也可以向A层学生请教,实现中层目标。而C层学生在认知与接受方面是有困难的,可以在老师和两组同学的帮助下掌握本课知识点,完成简单习题,实现基础目标。
二、对每节课完成目标及内容适当分层
现在的授课应该打破“三同”观念,即统一教学目标、内容、同一班级授课制的传统做法,仔细研究教材、大纲,按不同的要求设置不一样目标。比如听了“用方程解决问题”这两节课,如果教师认真设计几个不同的达标目的,并且让学生实现规定的各组目标,笔者认为就不会出现学生无事可做或打瞌睡的场面。
学习的内容是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关系到学生学习的好坏。所以在设计过程中应该考虑到有由简入深的三类不同的知识体系。如简单的定义类计算类的、公理定理的简单应用及知识综合类的潜力题目。这样同学们会依据自己所在的层次选择适合自己的题目参加课堂讨论及活动,有利于激活课堂,活跃课堂氛围。一些大题或难题也是一样的,如果要求每个人必须掌握,我们也可以把它肢解为几个简单的小问题,这样既解决了问题又达到了目的。
三、课后辅导作业要及时进行分层
课后巩固是提高成绩的重要环节,所以辅导作业必须针对他们的具体情况精心设计练习,供三个层次的学生选择,巩固课堂知识,每天都这样,成绩就能很快提高。如果上述两位老师上的“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两节课,课堂作业练习按上面所说的去准备,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可是事与愿违,他们没有这样做,学生仍没掌握,收效甚微。
四、打破对学生的不公平考核
长期以来,我们就以同一考试内容所得到分数评价每一名学生成绩,使学生特别是后进学生心理受到了严重打击,他们总是认为不管自己如何努力,也不会比优生好,更不会超过他们。有着这样的想法,他们怎么可能会努力学习呢?如果改变评价机制,用不同的标准及要求衡量每一名学生,如在试题编制中依据教学目标及内容,将测试题分成基础题、中等题及拔高题,且每个层次分值一样的三类不同的试卷,那么不管你属于哪个小组,只要考得好都能获得奖励,这样更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在相互竞争中共同进步,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
在这每节课的教学实践中,可以看出,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的心理素质普遍提高,学习积极性进一步加强,由过去的被动接受到现在自觉地领悟至学习兴趣被激发。成绩的提高带动了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发展,懂得理解父母,尊重他人,使他们受益匪浅,对今后工作和生活会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张春莉.从建构主义观点论课堂教学评价.教育研究,2002(7).
[2]李铁军.数学课“激趣”方法小议.中学数学研究,2002(1).
[3]初中数学教学参与.初中数学教育等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