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土吾民

来源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2375995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小学美术课程教学中,地方美术课程作为中小学美术课程的有益补充,已经成为各级学校共识。随着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如何通过地方美术课程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成为学校美术课程建设的新方向。本文以阳新布贴美术课程为例,从课程开发背景、课程开发内容及实践两个方面来分析阳新县的地方美术课程建设,以期在美术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更好地发展地方美术课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课程开发背景
  阳新地处鄂东南,阳新布贴作为黄石本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作品深受楚文化影响,带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在核心素养视域下,将这种本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美术课程不但可以丰富美术课程系统,培养学生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等美术学科核心素养,而且能使学生通过美术课程接触、了解这些非遗作品,从小将本土文化镌刻在脑海中,增强他们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彰显美术课程的民族特色和本土意义。
  二、课程开发内容及实践
  阳新,春秋属楚,其悠久的历史积淀了深厚的地域文化,阳新布贴便是这种积淀中孕育出的地方民间工艺美术的奇葩。其制作材料是农村妇女缝补剩下来的边角料,通过将其一块一块拼合起来,做成马甲、童帽、肚兜等儿童衣着及玩具,其图案寓意也是麒麟送子、鲤鱼跃龙门等吉祥的寓意。人们正是由于通过自身劳动的实践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才创造出这种质朴的美,显现出母爱的伟大。学校通过地方美术课程将这种思想资源带进课堂,让学生接触、了解并镌刻在脑海里,让他们从小了解母爱的伟大、继承勤劳节俭的优良传统,并通过培养这种具体的乡土情怀及优秀的传统文化以达到陶冶爱国主义情操和培养文化自信的目的。学校通过对阳新布贴所包含的课程知识资源进行整合,提炼出特有的美术知识,如构图、造型、色彩、工艺等,并通过开设相应美术欣赏和技法课程来促使课程目标的落实。此外,结合阳新布贴自身特点与实施该课程学校美术教师的专长,我们在阳新布贴的主题下,确定了布贴欣赏、儿童画、手工制作、创意设计等美术课程。
  根据中小学美术课程目标的指引,结合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目标与地方文化美术课程目标应具有的特征,我们将阳新布贴地方美术课程的目标概述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通过以美育人,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参与到以“阳新布贴”为主题的美术学习活动中,尝试各种材料、工具和制作方法,学习从美术的角度来对阳新布贴进行欣赏和评述,丰富审美经验,体验阳新布贴的魅力与美术活动的乐趣,认识与理解阳新布贴所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通过阳新布贴美术课程学习,了解和掌握相应的美术语言的表达方法,并试着运用这些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的理解进行美术创造,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学会自现实生活情境中发现提出分析问题,综合运用美术学科及跨学科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在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同时,陶冶他们的审美情操,培养他们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怀。
  以这个课程目标为指引,参照小学阶段美术课程的学习领域以及学生不同年龄的学习内容难度、梯度变化和心理接受程度,我们将阳新布贴课程分为三个学段。每学段内容分为“欣赏·评述”“造型·表现”“设计·应用”和“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教师根据自己专业发展方向,选择其中的领域确定课程内容及目标,进行课程开发。在这里,笔者以高段课程为例,对其简要说明。
  在“欣赏·评述”领域,结合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和欣赏评述课课型特点,我们将其课程发展的学生美术核心素养定为图像识读、审美判断、文化理解三个方面。以美术核心素养为指引,对阳新布贴中所蕴含的美术课程知识资源自行梳理,总结出美术课程知识资源中的概念性知识,如阳新布贴的造型特点、色彩特征、图像寓意,美术课程知识资源中的事实性知识,以及阳新布贴的历史。当这些地方文化中的美术课程资源运用到课程教学中时,我们又将其课程目标设置为通过学习活动能够欣赏阳新布贴的造型和色彩特征,了解其图案的象征寓意等美术知识,并试着用这些美术知识评述自己喜爱的阳新布贴作品。为了达到课程目标的要求,我们通过课堂教学带领学生欣赏阳新布贴的造型、纹样,学习、了解阳新布贴不同样式的寓意。通过讨论和比较,分析不同地方布贴作品的形式特点,让学生试着评述自己喜欢的阳新布贴。
  在“造型·表现”领域,结合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和造型表现课课型特点,我们将其课程发展的学生美术核心素养定为审美判断、美术表现两个方面。以美术核心素养为指引,我们对阳新布贴中所蕴含美术课程资源自行梳理,总结出布贴制作的技能和简单的缝纫技巧、阳新布贴传承中的变化等美术课程知识资源,美术教师的手工艺基础等美术课程人力资源。将这些地方文化中的美术课程资源运用到课程教学中,我们则将其课程目标设置为通过学习布贴的制作方法,了解其独特的手工艺制作方法,学生能独立完成一件阳新布贴作品。为了达到课程目标的要求,我们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了解阳新布贴的造型特点、学习布贴的制作方法并制作阳新布贴作品。
  在“设计·应用”领域,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和欣赏评述课课型特点决定了学生需要发展的美术核心素养有审美判断、美术表现、创意实践三个方面。以美术核心素养为指引,我们对阳新布贴中所蕴含美术课程知识资源总结为阳新布贴的纹样寓意与制作方法。将这些地方文化中的美术课程资源运用到课程教学中,我们则将其课程目标设置为通过学习活动熟悉掌握阳新布贴的制作方法,尝试多种材料制作设计与阳新布贴相关的生活用品。为了达到课程目标的要求,我们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结合日常生活用品自己设计阳新布贴并尝试运用多种材料进行制作。
  在“综合·探索”领域,结合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和欣赏评述课课型特点,我们将课程发展的学生美术核心素养定为美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三个方面。以美术核心素养为指引,我们对阳新布贴中所蕴含美术课程资源进行梳理,总结出美术课程人文资源,如阳新布貼的由来等;美术课程知识资源,如不同时期的阳新布贴的特点及发展;美术课程思想资源,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及培养学生的地方情怀等。将这些地方文化中的美术课程资源运用到课程教学中,我们将课程目标设置为学生通过资料查阅和现场考察的方式能总结阳新布贴与当地自然环境和人文历史之间的关系。为了达到课程目标的要求,我们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自主调查、了解阳新布贴的历史,尝试总结阳新布贴与当地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关系,探寻其原因,为阳新布贴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进行设计并进行制作、展示。
  课程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行为的依托和凭借,也是人才培养模式的体现。教师将课程内容落实到具体的课堂上,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同时让“生于斯、长于斯”的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祖国和家乡,培养他们建设祖国和家乡的情怀。
  (作者单位:黄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阳新县布贴是流传于鄂东地区的民间布贴技艺,是由阳新农村女性利用边角布料在黑色或深色底布上通过剪样、拼贴、缝制,辅助刺绣制作而成的具有浅浮雕效果的民间工艺美术品,主要用于衣服、鞋帽和儿童玩具等生活日用品的装饰。如何把本土的民间艺术引进小学美术课堂以贴近学生的情感和认知,让学生从地方文化中增强文化认同感,增强他们热爱家乡文化的美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呢?
其他文献
英国哲学家、数学家、教育家怀特海把人的认知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浪漫、精确、综合。浪漫阶段积累感官经验,精确阶段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概念层面,综合阶段就是运用知识。在灵活运用所学的过程中,人的视野不同了,就会产生新的好奇、新的浪漫,所以笔者认为,综合阶段是更“自由”的浪漫,它是新一轮“浪漫—精确—浪漫”的起点。  在教学时,笔者通过不断地制造“浪漫—精确—浪漫”的“认知漩涡”,将一个点的学习拉伸为
随着教育技术的普及,将信息技术用于课堂分析,对教学过程进行数字化转换,通过公式计算来说明一堂课的课堂结构,已成为对教师课堂进行分析的新趋势。  《篓子里的青虫》课例分析  S-T分析法是将教学行为分为学生行为S和教师行为T两类,采用可视化的方法研讨教学,对教学过程进行定量分析的一种教学分析工具 。S-T图以原点为教学的起始时刻,纵轴为S,横轴为T,分别表示S行为和T行为的时间。Rt是指课堂教学中的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课是一个基于文本、多向交流、情感交融的复杂过程。  在教学中我深深认识到只有注重语文味儿,注重文本的揣摩、感悟,立足语文、扎根文本、跨越文本,这才有可能成为一堂好的语文阅读课。  立足语文  “立足語文”是指阅读课教学目标的制定要立足于语文课程标准,致力于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和
教育不能应景,需要深耕细作,劳动教育也是如此。德育管理以劳动教育为重,推进习惯养成教育,是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方式之一。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引导学生感受劳动的光荣、艰辛和快乐,北湖小学以“和”文化品牌为核心,将劳动教育作为养成教育深入开展的重要内容,以两个“结合”为主要思路:一是与学校和谐教育办学理念相结合;二是与德育特色活动项目相结合,着力打造与学校办学特色相融的劳动教育。  一、以“和·
《收复新疆》编排在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是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自强爱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左宗棠作为核心人物,是突破教学重难点的关键,但教材只着重介绍了他收复新疆的功绩,难以让学生对这个传奇人物形成全面、客观的认识。因此,教师课前精心选择与左宗棠相关的细节材料,并恰当地补充到教学之中,才能让左宗棠的形象丰满灵动起来。  一、选取材料,设疑探究  导入新课时,教师先展示材料:200
“学校生活,学习生活,应该是非常多彩、非常有趣的,不知怎地,这多彩、有趣的生活如今在很多地方却变得十分单调、沉闷和枯燥。”  这是一位教育长者的感叹!笔者是一名语文教学工作者,顺着这位长者的感叹,笔者回想起了自己的语文学习和语文教学生活。  笔者学语文开始于上世纪60年代末,那时学语文远没有如今这么规范,没有规范的教材,教学特别是课堂教学也不怎么规范。尽管如此,从语文学习的角度讲,有些做法,我记忆
“杨辉三角中的一些秘密”是人教A版选修2—3第一章后的“探究与发现”。杨辉三角蕴含了丰富的数字规律和数学思想方法,具有数学中的对称美、简洁美、和谐美以及数字的神奇美和数形结合的统一美。笔者以这节课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在数学课堂中渗透美育。  一、在情境中欣赏美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利用生活实例——纵横路线图导入新课。  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为了节省时间,导引人员必须引导观众按照最短路
当前,教师在文本解读方面主要表现为两种倾向:一是疏于解读,唯教学参考书为尊;二是过度解读,并把自己的解读不加选择地强加给学生。第一种倾向暂时不谈,本期主要针对第二种倾向展开讨论。  文本解读是一种极具个性化的阅读行为,按理说,怎么解读是读者自己的事,他人无权干涉。然而,这只是一般情况,当读者的解读进入公众视域后,其解读就需要接受公众的拷问。教学行为是一种公众行为,加之接受的对象又是思想不够成熟的学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有一套自成体系的规则,也有许多规律性的现象。学习过程中,学生一方面要从学习的素材中抽象出数学规则规律,另一方面又要将内化后的知识应用到解决问题中去,表现为从具体到抽象、又从抽象到具体的复合过程。在学习数学规则、探索数学规律中,学生才能逐渐形成缜密的思维。  小学生处于打基础的重要时期,在此阶段形成初步的规则意识极为重要。抽象规则由于其特殊的表现形式,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了一定障碍
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笔者在教学中利用“诵读诗歌,揣摩了解;歌唱诗歌,回味感受;想象诗歌,通融认同;评点诗歌,升华共鸣”的方法(简称“四级体验法”)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下面以人教版课标教材九年级下册的《乡愁》教学为例,谈谈具体做法。  一、诵读诗歌,揣摩了解  阅读教学不能以教师的分析替代学生的阅读,不能以模式化的解读替代学生的体验与思考,而要让学生在朗读中体悟作者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