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师范生实习是将所学教师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付诸实施的一个环节,是高校培养高素质教师,实现专业对接的一个环节。处于实习阶段的师范生对自己的角色定位往往处于比较模糊和尴尬的境地。这种介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特殊身份的实习生也往往面临着角色冲突而带来的苦恼。本文通过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实习生对自己的角色定位和角色冲突的探究,分析其角色定位与角色冲突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从而纠正定位偏差,矫正冲突现状,为自身的实习质量打下基础,同时也为师范生的教育实习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实习;角色;角色定位;角色冲突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6-0066-02
教育实习是高等师范院校学生首次以教师的身份进行社会活动,是师范生努力由学生的角色向教师角色转化的过程,实习的时间是有限的并且是相当短暂的,师范生是否能够尽快实现角色转换和定位不仅仅关系到教育实习的成败,也对其是否能够胜任教育教学活动有着重大的影响。教师角色的多样性使得师范生在由学生角色转换为教师角色过程中存在着极大的未知性和障碍性。
多数师范生在教育实习过程中在角色扮演方面存在着角色心理不稳定,角色冲突,角色认知不清楚,角色追求功利化等失调问题。也有人认为形成正确的角色认识和角色行为技能是师范生教师角色塑造的有效途径。师范生在实习过程中所扮演的是由一个学生向教师过渡的中间状态,要根据所处的社会地位及时调整角色,如果师范生不能将之调之适当,他将会在角色转换的过程中产生角色定位模糊和角色转换困难等问题。实习生究竟是如何定位自己,面对着哪些角色冲突,如何来应对这种冲突与如何来定位自己,显得十分的重要。
一、角色定位研究
本文调查对象为2014届浙江师范大学外出实习的师范生,包括在浙江省镇海中学实习的20位实习生,以及85位随机抽取的其他实习学校的实习生。累计发放纸质问卷20份,电子问卷85份,共计105份。回收纸质问卷20份,电子问卷80份,共计100份,回收率为95.24%,且均为有效问卷。
我们将师范实习生的角色定位分为十二大类,分别是知识的传授者、学校事务的参与者、教材的重新组织者、家长代理者、课堂活动的创造者、心理咨询师、同事的角色、教育科研的承担者、学习方法的教授者以及学生的知心朋友等。这些角色都是站在教师的角度设立的,再根据实习生这个特殊的角色,又增加了学习者、教师的助手两类。调查结果见表1。
从表1中可以发现,绝大多数的实习生更多的是把自己定位在一个学习者和教师助手的角色,选择人数均为96人,占总人数的百分比为96%。无论自己在大学里学到了多少的知识或者自己拥有多大的能耐,在这里始终是抱着学习的态度。而教材的重新组织者,选择人数均为21人,占总人数的百分比为21%;心理咨询师,选择人数均为10人,占总人数的百分比为10%;教育科研的承担者,选择人数均为17人,占总人数的百分比为17%。此组数据说明,这类角色由于专业素养要求较高几乎很少的实习生会将自己定位于此。至于家长的代理者,选择人数均为6人,占总人数的百分比为6%。由于实习生在实习期间几乎不会与家长见面或者沟通,因此定位该角色的非常之少。该调查研究表明学生对自己的角色定位还是比较清晰的。
实习生的教师角色扮演认知途径调查结果显示,实习生如此清晰地对实习角色进行定位,其主要来源于实习经历,占总人数的百分比为60%;其次为家教经历以及学校的师范教育,分别占总人数的百分比为21%和19%。而媒体宣传则几乎对实习生的定位毫无影响。但其中似乎又有一个逆生长的过程,实习生在实习的一开始对自己主要扮演的角色并非就有一个比较清晰的定位,而是在学校师范教育中初得印象,之后在家教经历中自己又逐步摸索体会验证,并且不断验证,不断调整自己。
高校师范实习生在教育实习过程中最常面临的问题有专业知识欠缺、教育学知识欠缺、与人交往能力欠缺、多媒体操作能力欠缺、师范技能欠缺和角色转换意识欠缺等。从调查结果来看,师范技能欠缺的选择人数均为69人,占总人数的百分比为69%;专业知识欠缺的选择人数均为58人,占总人数的百分比为58%;角色转换意识欠缺的选择人数均为56人,占总人数的百分比为56%。数据显示,超过一半的实习生在这三方面均面临着一定的问题。该数据也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师范类院校在实习之前对实习生的考核与中学的要求衔接得并不是非常好。其中师范技能的欠缺这一点,在实习前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鉴于此,我们可以采取两大措施:一方面实习生自己需要加大这方面的练习。针对专业知识欠缺方面,我们可以辩证地看待,一则是实习生无法从某些角度去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缘故,二则是我们的预设出现了问题,对于很多知识点实习生没有想到学生会从另外一个角度理解或者学生思考得过于深入,使得实习生无法用现有的知识去解决,致使他们会有一种挫败感出现。
根据以上数据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在角色定位方面,师范生的认识是比较清晰的,角色定位也具有自己的独特性,对角色的扮演认知主要途径是来源于师范实习、师范学校的教育以及家教经历,可见这种认知是一种由抽象到具象,由模糊到清晰,螺旋式上升的特点。由此说明高校师范生的角色认知比较清晰,对教师的角色还是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学校对于师范生自身的要求还有待提高,必须提高对师范生的技能要求以及专业知识的能力,同时通过教育见习、心理辅导等措施帮助师范生尽早解决由于角色转换意识欠缺而带来的苦恼。
二、角色冲突研究
在教育实习过程中,虽然实习生对自己的角色定位比较清晰,也明白自己在实习期间所要担负的责任,但是角色冲突仍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实习生的角色冲突一般包括学生角色与教师角色冲突、学习身份与学校同事身份、教师层面期望和学生层面期望等。角色冲突现状调查结果中可以发现,学生角色与教师角色的选择人数均为69人,占总从人数的百分比为69%。因为实习生处在两者之间的一个尴尬阶段,面对学生是一个教师角色而面对指导老师又是一个学生的角色,两者之间在不断转换,必然引起冲突。来自学生层面的期望引发的冲突的选择人数均为33人,占总人数的百分比为33%。而学习身份与学校同事工作身份的冲突与教师层面的期望的冲突的选择人数均为21人,占总人数的百分比为21%。因此,高校师范专业实习生在教育实习期间存在着角色转换困难和角色冲突问题。
一旦发生这种角色转换上的困难以及角色冲突上的问题,给师范实习生带来的困扰也是必不可少的。从因角色冲突而苦恼的调查结果可以显示,52%的实习生面对角色冲突存在着心理上的苦恼。
面对这种苦恼,大家选择的调节方式也不尽相同。对于实习生自我调整苦闷的方式绝大部分同学选择了自我暗示调节以及向朋友倾诉。选择自我暗示调节占总人数的百分比为40%,该方式可以隐藏自己在角色转换中的失败,也不用因此在其他实习生面前抬不起头来,不管方式是否正确,这至少是一种积极的应对方式。选择向朋友倾诉的占总人数的百分比为46%,占了绝大多数的比例。这是因为朋友可以给予一定的支撑和帮助,此外绝大多数的同龄朋友也处于实习这个时期,相互沟通互相交流实习现状,有助于问题的及时解决。还有少部分人选择指导教师咨询,占总人数的百分比为6%。这说明部分实习生对指导教师还是比较信任的,会将一些实习冲突和指导教师畅谈,帮助他们及时排除心理困惑,更好地完成实习任务。然而还有部分实习生选择憋在心里,占总人数的百分比为8%,这也反映出部分实习生性格比较内向的特点。
总之,师范实习生在实习期间的确存在着角色冲突,并且以学生身份和教师身份之间的冲突最为显著。这种冲突会给大多数的实习生带来一定的苦恼,但是他们会选择向朋友倾诉或者自我暗示来调节。
三、结语
通过上述调查分析研究,我们可以发现:(1)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实习生对教师角色的认知状况是比较清晰的,对角色认知能力也很强。(2)角色转化能力偏低。实习过程中面对学生与自己的指导教师,角色转换模糊,不到位。(3)在实习期间,专业知识欠缺,教、授技能偏弱。(4)相同教育体制下,遇到问题的不同分布,个体差异因素也起了主导作用。
实习生的角色定位以及角色冲突因素,除了需要加大知识、技能的引导和深入,师范生在校时,学校需充分对学生自身的内在因素进行引导和认知。虽然内在的因素在后天中很难得以改变,但是“知己知彼”才能发挥自身的优势,才能在教育实习以及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角色定位清晰,避免角色冲突。
关键词: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实习;角色;角色定位;角色冲突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6-0066-02
教育实习是高等师范院校学生首次以教师的身份进行社会活动,是师范生努力由学生的角色向教师角色转化的过程,实习的时间是有限的并且是相当短暂的,师范生是否能够尽快实现角色转换和定位不仅仅关系到教育实习的成败,也对其是否能够胜任教育教学活动有着重大的影响。教师角色的多样性使得师范生在由学生角色转换为教师角色过程中存在着极大的未知性和障碍性。
多数师范生在教育实习过程中在角色扮演方面存在着角色心理不稳定,角色冲突,角色认知不清楚,角色追求功利化等失调问题。也有人认为形成正确的角色认识和角色行为技能是师范生教师角色塑造的有效途径。师范生在实习过程中所扮演的是由一个学生向教师过渡的中间状态,要根据所处的社会地位及时调整角色,如果师范生不能将之调之适当,他将会在角色转换的过程中产生角色定位模糊和角色转换困难等问题。实习生究竟是如何定位自己,面对着哪些角色冲突,如何来应对这种冲突与如何来定位自己,显得十分的重要。
一、角色定位研究
本文调查对象为2014届浙江师范大学外出实习的师范生,包括在浙江省镇海中学实习的20位实习生,以及85位随机抽取的其他实习学校的实习生。累计发放纸质问卷20份,电子问卷85份,共计105份。回收纸质问卷20份,电子问卷80份,共计100份,回收率为95.24%,且均为有效问卷。
我们将师范实习生的角色定位分为十二大类,分别是知识的传授者、学校事务的参与者、教材的重新组织者、家长代理者、课堂活动的创造者、心理咨询师、同事的角色、教育科研的承担者、学习方法的教授者以及学生的知心朋友等。这些角色都是站在教师的角度设立的,再根据实习生这个特殊的角色,又增加了学习者、教师的助手两类。调查结果见表1。
从表1中可以发现,绝大多数的实习生更多的是把自己定位在一个学习者和教师助手的角色,选择人数均为96人,占总人数的百分比为96%。无论自己在大学里学到了多少的知识或者自己拥有多大的能耐,在这里始终是抱着学习的态度。而教材的重新组织者,选择人数均为21人,占总人数的百分比为21%;心理咨询师,选择人数均为10人,占总人数的百分比为10%;教育科研的承担者,选择人数均为17人,占总人数的百分比为17%。此组数据说明,这类角色由于专业素养要求较高几乎很少的实习生会将自己定位于此。至于家长的代理者,选择人数均为6人,占总人数的百分比为6%。由于实习生在实习期间几乎不会与家长见面或者沟通,因此定位该角色的非常之少。该调查研究表明学生对自己的角色定位还是比较清晰的。
实习生的教师角色扮演认知途径调查结果显示,实习生如此清晰地对实习角色进行定位,其主要来源于实习经历,占总人数的百分比为60%;其次为家教经历以及学校的师范教育,分别占总人数的百分比为21%和19%。而媒体宣传则几乎对实习生的定位毫无影响。但其中似乎又有一个逆生长的过程,实习生在实习的一开始对自己主要扮演的角色并非就有一个比较清晰的定位,而是在学校师范教育中初得印象,之后在家教经历中自己又逐步摸索体会验证,并且不断验证,不断调整自己。
高校师范实习生在教育实习过程中最常面临的问题有专业知识欠缺、教育学知识欠缺、与人交往能力欠缺、多媒体操作能力欠缺、师范技能欠缺和角色转换意识欠缺等。从调查结果来看,师范技能欠缺的选择人数均为69人,占总人数的百分比为69%;专业知识欠缺的选择人数均为58人,占总人数的百分比为58%;角色转换意识欠缺的选择人数均为56人,占总人数的百分比为56%。数据显示,超过一半的实习生在这三方面均面临着一定的问题。该数据也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师范类院校在实习之前对实习生的考核与中学的要求衔接得并不是非常好。其中师范技能的欠缺这一点,在实习前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鉴于此,我们可以采取两大措施:一方面实习生自己需要加大这方面的练习。针对专业知识欠缺方面,我们可以辩证地看待,一则是实习生无法从某些角度去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缘故,二则是我们的预设出现了问题,对于很多知识点实习生没有想到学生会从另外一个角度理解或者学生思考得过于深入,使得实习生无法用现有的知识去解决,致使他们会有一种挫败感出现。
根据以上数据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在角色定位方面,师范生的认识是比较清晰的,角色定位也具有自己的独特性,对角色的扮演认知主要途径是来源于师范实习、师范学校的教育以及家教经历,可见这种认知是一种由抽象到具象,由模糊到清晰,螺旋式上升的特点。由此说明高校师范生的角色认知比较清晰,对教师的角色还是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学校对于师范生自身的要求还有待提高,必须提高对师范生的技能要求以及专业知识的能力,同时通过教育见习、心理辅导等措施帮助师范生尽早解决由于角色转换意识欠缺而带来的苦恼。
二、角色冲突研究
在教育实习过程中,虽然实习生对自己的角色定位比较清晰,也明白自己在实习期间所要担负的责任,但是角色冲突仍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实习生的角色冲突一般包括学生角色与教师角色冲突、学习身份与学校同事身份、教师层面期望和学生层面期望等。角色冲突现状调查结果中可以发现,学生角色与教师角色的选择人数均为69人,占总从人数的百分比为69%。因为实习生处在两者之间的一个尴尬阶段,面对学生是一个教师角色而面对指导老师又是一个学生的角色,两者之间在不断转换,必然引起冲突。来自学生层面的期望引发的冲突的选择人数均为33人,占总人数的百分比为33%。而学习身份与学校同事工作身份的冲突与教师层面的期望的冲突的选择人数均为21人,占总人数的百分比为21%。因此,高校师范专业实习生在教育实习期间存在着角色转换困难和角色冲突问题。
一旦发生这种角色转换上的困难以及角色冲突上的问题,给师范实习生带来的困扰也是必不可少的。从因角色冲突而苦恼的调查结果可以显示,52%的实习生面对角色冲突存在着心理上的苦恼。
面对这种苦恼,大家选择的调节方式也不尽相同。对于实习生自我调整苦闷的方式绝大部分同学选择了自我暗示调节以及向朋友倾诉。选择自我暗示调节占总人数的百分比为40%,该方式可以隐藏自己在角色转换中的失败,也不用因此在其他实习生面前抬不起头来,不管方式是否正确,这至少是一种积极的应对方式。选择向朋友倾诉的占总人数的百分比为46%,占了绝大多数的比例。这是因为朋友可以给予一定的支撑和帮助,此外绝大多数的同龄朋友也处于实习这个时期,相互沟通互相交流实习现状,有助于问题的及时解决。还有少部分人选择指导教师咨询,占总人数的百分比为6%。这说明部分实习生对指导教师还是比较信任的,会将一些实习冲突和指导教师畅谈,帮助他们及时排除心理困惑,更好地完成实习任务。然而还有部分实习生选择憋在心里,占总人数的百分比为8%,这也反映出部分实习生性格比较内向的特点。
总之,师范实习生在实习期间的确存在着角色冲突,并且以学生身份和教师身份之间的冲突最为显著。这种冲突会给大多数的实习生带来一定的苦恼,但是他们会选择向朋友倾诉或者自我暗示来调节。
三、结语
通过上述调查分析研究,我们可以发现:(1)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实习生对教师角色的认知状况是比较清晰的,对角色认知能力也很强。(2)角色转化能力偏低。实习过程中面对学生与自己的指导教师,角色转换模糊,不到位。(3)在实习期间,专业知识欠缺,教、授技能偏弱。(4)相同教育体制下,遇到问题的不同分布,个体差异因素也起了主导作用。
实习生的角色定位以及角色冲突因素,除了需要加大知识、技能的引导和深入,师范生在校时,学校需充分对学生自身的内在因素进行引导和认知。虽然内在的因素在后天中很难得以改变,但是“知己知彼”才能发挥自身的优势,才能在教育实习以及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角色定位清晰,避免角色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