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托尔斯泰也说过:“成功地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这些都强调了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性。当前,全面实施新的《课程标准》,让学生能“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兴趣必然是重要的前提。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忠实向导、力量、源泉,是学好功课的催化剂,是丰富心理活动,获得成功的关键。只有寓教于“乐”、“趣”中,才会使学生“愿学”、“爱学”、“乐学”。因此,探索、研究在教学中如何采取多种教学形式和手段,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愉悦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是很有必要的。下面,笔者就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兴趣谈几点浅识。
一、创设情境,引起兴趣
创设情境就是要通过各种途径创设与教学有关的,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教学意境,形成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心态,产生跃跃欲试的探索意识,以激发学生参与兴趣。例如:我在教《赠汪伦》一文时,让学生在熟读和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运用小品形式表演一段“汪伦送李白”的情境。在学生表演的基础上,又让学生积极参与点评。大家七嘴八舌,从“动作、神情、语言、环境尽情地想象发挥、积极性非常高。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再进行总结,收到的效果是很明显的。
二、使用新颖的方法,增强兴趣
新事物可以引起人的探索心理。教学方法的不断更替与变换,可以不断引起学生的探究意向和探究活动,从而导致在此基础上产生更高水平的求知欲望。教学中教师如以丰富有趣、生动新颖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可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心理上的满足,就可以激发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以“读”为例,教师只简单地运用一种方法让学生读书,如只一味地让学生默读,则会使学生感到沉闷、乏味,如在默读的基础上稍加变化,穿插以齐读、朗读、轻读、分角色读等多种方法,使学生产生一种新奇的感觉,则可活跃学习气氛,消除乏味沉闷感,增强学习兴趣,完成学习任务。
三、创设问题,提高兴趣
新课程指出,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问题意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学生在教师提供的新知背景中,积极思维,产生学生寻根问底的心理倾向,产生自发探索、思考、讨论、解决问题的欲望,问题创设,就是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师可以从课题入手设问,一层一层地深入挖掘,进行辐射全文或全段的质疑讨论。如《再见了,亲人》一文,围绕题目“亲人”这一中心词语,设问:“阿妈、大嫂、小金花和志愿军战士有血缘关系吗?既然没有血缘关系,那么为何称‘亲人’呢?”。有的课文可以从文章的中心句入手。有时也可以利用文中的矛盾之处,激起学生探究愿望。例如《穷人》一文,教师可设问:“桑娜既然抱孩子时觉得非这样做不可?回到家后,为什么心里忐忑不安总问自己“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呢啊?”。引导学生找出其中矛盾之处。如果教师创设的问题切合学生的实际,就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四、直观调动,激发兴趣
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包括运用图画、实物、幻灯、投影、录音、录像以及电影、电视等教学手段激起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如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时,为了使新课一开始,就紧紧地吸引学生,收先声夺人之效,又巧妙地把学生带入课文所描写的情景之中首先让学生观看一段录像:五光十色的海水、嬉戏的鱼群、蠕动着的海参、披甲的龙虾、美丽的珊瑚、海滩上各式各样的贝壳、庞大的海龟,不计其数的海鸟……学生们一边观看这些奇妙的海底世界的景象,一边听解说员的解说,深深地陶醉在如此缤纷的新奇世界之中,产生新奇感,激起了浓郁的学习热情。此刻,教师便抓住时机,说道:“这就是富饶的西沙群岛,你们想去这么美的西沙群岛吗?下面我们就一起跟着作者去作实地考察。”学生们的情绪会一下子调动起来。
五、开展活动,深化兴趣
开展语文活动有利于学生获得一种亲身参与创造的体验,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经历成功和失败,感受到自我的存在、个人的价值和成功的喜悦。这种体验和感受的加强,便成为兴趣的源泉,也可以使语文课堂变得开放而有活力。孩子的天性是活泼好动,他们喜欢参与、喜欢表现,又都有“不愿输”、“希望取胜”的好胜心,利用这种心理可以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习兴趣。可以开展各种竞赛活动,如绕口令比赛、朗读比赛、演讲比赛、查字典(词典)比赛,语文知识系列比赛,警句、佳句妙语的收集与评比活动,报刊的剪摘、注评、展评活动。通过开展语文实践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还可以发展学生的能力,增强集体观念,增强自信心,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习惯和能力。
总之,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法很多,应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教学内容为载体,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标,不要耍“花架”,华而不实,随心所欲,要注重实际效果。
一、创设情境,引起兴趣
创设情境就是要通过各种途径创设与教学有关的,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教学意境,形成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心态,产生跃跃欲试的探索意识,以激发学生参与兴趣。例如:我在教《赠汪伦》一文时,让学生在熟读和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运用小品形式表演一段“汪伦送李白”的情境。在学生表演的基础上,又让学生积极参与点评。大家七嘴八舌,从“动作、神情、语言、环境尽情地想象发挥、积极性非常高。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再进行总结,收到的效果是很明显的。
二、使用新颖的方法,增强兴趣
新事物可以引起人的探索心理。教学方法的不断更替与变换,可以不断引起学生的探究意向和探究活动,从而导致在此基础上产生更高水平的求知欲望。教学中教师如以丰富有趣、生动新颖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可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心理上的满足,就可以激发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以“读”为例,教师只简单地运用一种方法让学生读书,如只一味地让学生默读,则会使学生感到沉闷、乏味,如在默读的基础上稍加变化,穿插以齐读、朗读、轻读、分角色读等多种方法,使学生产生一种新奇的感觉,则可活跃学习气氛,消除乏味沉闷感,增强学习兴趣,完成学习任务。
三、创设问题,提高兴趣
新课程指出,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问题意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学生在教师提供的新知背景中,积极思维,产生学生寻根问底的心理倾向,产生自发探索、思考、讨论、解决问题的欲望,问题创设,就是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师可以从课题入手设问,一层一层地深入挖掘,进行辐射全文或全段的质疑讨论。如《再见了,亲人》一文,围绕题目“亲人”这一中心词语,设问:“阿妈、大嫂、小金花和志愿军战士有血缘关系吗?既然没有血缘关系,那么为何称‘亲人’呢?”。有的课文可以从文章的中心句入手。有时也可以利用文中的矛盾之处,激起学生探究愿望。例如《穷人》一文,教师可设问:“桑娜既然抱孩子时觉得非这样做不可?回到家后,为什么心里忐忑不安总问自己“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呢啊?”。引导学生找出其中矛盾之处。如果教师创设的问题切合学生的实际,就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四、直观调动,激发兴趣
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包括运用图画、实物、幻灯、投影、录音、录像以及电影、电视等教学手段激起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如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时,为了使新课一开始,就紧紧地吸引学生,收先声夺人之效,又巧妙地把学生带入课文所描写的情景之中首先让学生观看一段录像:五光十色的海水、嬉戏的鱼群、蠕动着的海参、披甲的龙虾、美丽的珊瑚、海滩上各式各样的贝壳、庞大的海龟,不计其数的海鸟……学生们一边观看这些奇妙的海底世界的景象,一边听解说员的解说,深深地陶醉在如此缤纷的新奇世界之中,产生新奇感,激起了浓郁的学习热情。此刻,教师便抓住时机,说道:“这就是富饶的西沙群岛,你们想去这么美的西沙群岛吗?下面我们就一起跟着作者去作实地考察。”学生们的情绪会一下子调动起来。
五、开展活动,深化兴趣
开展语文活动有利于学生获得一种亲身参与创造的体验,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经历成功和失败,感受到自我的存在、个人的价值和成功的喜悦。这种体验和感受的加强,便成为兴趣的源泉,也可以使语文课堂变得开放而有活力。孩子的天性是活泼好动,他们喜欢参与、喜欢表现,又都有“不愿输”、“希望取胜”的好胜心,利用这种心理可以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习兴趣。可以开展各种竞赛活动,如绕口令比赛、朗读比赛、演讲比赛、查字典(词典)比赛,语文知识系列比赛,警句、佳句妙语的收集与评比活动,报刊的剪摘、注评、展评活动。通过开展语文实践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还可以发展学生的能力,增强集体观念,增强自信心,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习惯和能力。
总之,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法很多,应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教学内容为载体,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标,不要耍“花架”,华而不实,随心所欲,要注重实际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