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古诗词对比阅读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ds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标明确指出“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统编本教材对古诗词教学的重视有目共睹。篇目数量的增加,将优秀的传统文化根植于课堂,用古典文学陶冶学生的心灵,教材编者的高瞻远瞩令人欣喜。在广泛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巧设对比点,采用比较阅读的方式,不失为古诗词教学的一个好方法。下面我以统编本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古诗三首》为例来谈一谈具体的教学方法。
  古诗词的对比阅读,即在教学时,将两首或两首以上的诗词,从内容、形式、主题思想、抒发情感等多方面进行比较、对照,这样既可以有机整合教学内容,使课堂更有效率,又能活跃思想,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现以本课的三首古诗《暮江吟》《题西林壁》《雪梅》为例读读如何对比阅读。
  一、自主阅读,明确对比点,奠定认知基础
  上述三首古诗,内容存在相似之处,均描写了自然景物的美;体裁也都属于七言绝句;情感更是存在共通之处,都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虽不是同一作者写的,但主题类似,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借景抒情角度出发,分析古诗词之间的共同点,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提高他们的归纳总结能力。
  引导学生以表格形式对三首古诗的作者、描写内容、结构形式、思想情感等进行自主探究,帮助他们了解诗歌的基本特点及作者的心境及写作意图,引导学生主动挖掘出古诗词中的内涵,从而为下一步的对比鉴赏奠定基础。
  二、求同存异,分析对比点,吟诵文章精华
  有了对三首古诗的共同认识,存异比较一定会激起学生的极大兴趣。这三首古诗词虽同为寫景,但作者所处的朝代及历史背景不同,在景物描写、情感抒发、立意感悟上也存在差别。《暮江吟》格调清新,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的喜悦之情;《题西林壁》的作者在名胜景致的描写中独辟蹊径,寓理于景,发人深省;《雪梅》比俏争春,作者用独特视角,将平凡的景物写出了新意。以此为契机,教师可借助书中的注释讲解,辅助不同的背景资料,延伸拓展。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对比和分析,这样由表及里,逐层剖析,诗歌中凝练的字词,深远的意境,古代文学家高超的写作技巧跃然纸上,也会在潜移默化中流淌进学生们的心灵。
  当然,古诗词作品并不是悄无声息地进行表达,其语言所能发出的声音才是作者情感的真实传递。吟诵能够使古诗词中刻画的形象变得更为立体。因此,在赏析的同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反复吟诵,不断地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音节的顿挫、节奏的铿锵,在余音绕梁中体会诗歌的韵味,品味诗人的感情。以声传情逐渐地感悟诗歌的节奏美、韵律美,加深对整首诗的理解、对作者创作心情的体会。
  三、延伸拓展,扩大对比点,积累经典诗词
  在课堂中学会三首古诗,不是我们教学的终点,它应该成为学生们叩击古诗词文学的起点。“展现诗词之美、分享诗词之趣”,唤醒学生对古典诗词的记忆,并从古人的智慧中汲取营养,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接下来,要让学生们用自己在对比阅读中学会的方法,举一反三,分析思考,将所学所得与课外自由阅读积累的诗词联系起来。对描写自然风光、阐述深刻哲理的诗篇,一句句,一首首,运用课内学到的审美方法去鉴赏。以鉴赏为桥梁,带动同题材不同主题诗词的学习,丰富学生的视野,拓展学习的宽度,助推教学的深度,使学生体会诗词深远的意境之美。在一篇又一篇、一遍又一遍的吟诵中,丰盈着学生们的内心,气韵畅酣,妙趣天成。
  对比阅读古诗词因文而异,因人而异,无限的想象空间必将激发学生无限的智慧与才情,让他们能够拥有塑造精神、滋养灵魂的力量,成为课堂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作者单位:山东青岛福州路小学)
  责任编辑 张 艳
其他文献
王崧舟老师提出的“诗意语文”,为古诗词主题化阅读教学提供了新的教学思路。古诗词在课本中占据重要地位。古诗词教学在应试背景下,以读、背为主,很多学生却因古诗词朗读单一,情境体验不足,对古诗词学习的兴趣不浓。在古诗词阅读中,关注学生诗意成长,顺应学生学情、认知特点,以主题为引领,统合古诗词内容,为学生创设开放的古诗词朗读情境,让学生能够从古诗词中品味诗意,获得语文核心素养。运用主题阅读思维,整合古诗词
任何一种表达都不是凭空产生的,都需要认知作为基础支架。低年级学生由于经验有限、方法缺乏,更需要支架。为此,编者在编排统编本教材时,就设定了多维的写话支架,构建了鲜明的助写系统。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支架的作用,在学生搜集素材、运用素材的过程中,指导学生洞察内容、明晰对象,促进低年级学生表达能力的提升。  一、用支架锁定对象,明晰为谁而写  很多时候,学生之所以言不达意,表达能力停滞不前,很大程度就在于他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围绕教学内容设计一些针对性强、可操作性强的活动,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如何让核心素养落地生根,真正提高学生的关键能力,笔者做了些尝试。  一、画一画,涂一涂  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到中、高年级时抽象思维才逐步发展。涂涂画画是儿童喜欢做的事。在教学描写性较强的文本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领会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绘画涂色,有利于学
统编本教材倡导阅读与写作并重的教学理念。“微习作”是适应当下教学的一种有效方式。“微习作”不同于平常的习作教学,它注重学生平时阅读过程中习作方法技能的积累,体现了阅读与表达并重的教学理念,有助于学生语用能力的提升。依据统编本教材的特点,“微习作”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一、低年级“微写话”  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随时对学生进行写话的渗透,有助于学生写话能力的提升。需要指出的是“微写话”是与我们常说
教材中的科普说明文,由于其用词准确,科学严谨,是学生学习、运用语言的优秀范例。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如何落实课标之要求,引导学生感受、体会、领悟范例中用词之精妙,取决于教师用什么教学策略、何种教学方法来实施教学内容。笔者认为,要达到这一教学目的,可采用“两相比较取其‘重’”的教学策略。换句话说就是,教师在面对相同的教学内容时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其“生活教育”理论中指出,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缺乏了对生活的关注,词语的理解必然会陷入僵硬的泥潭之中。统编本教材的编者充分认识到这一原则,无论是在编选文本,还是在设定单元语文要素时,都将“关注生活”“链接生活”作为重要的学习渠道。统编本教材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围绕着“夏天”这个主题词,进行了单元内容的编排,设定的单元语文要素也定位于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意思。“生活实际”
统编本五年级上册的习作单元,以了解说明文基本的说明方法为主,以学习写说明文作为主要目标。本单元安排了精读课文《太阳》,这篇课文语言风格平实,抓住了太阳鲜明的特点,将太阳介绍得清楚明白,是说明文中的典型范例。如何将阅读与表达巧妙关联?如何在阅读与写作中架起桥梁呢?笔者就以《太阳》这篇精读课文为例,谈谈说明文在关注文体形式、把握文体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有效推进的表达策略。  一、概括性表达——检索、摘要
统编本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由《慈母情深》《父爱之舟》两篇精读课文和《“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篇略读课文组成,这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舐犊情深”,语文要素是“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与感受”。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依托语文要素,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仔细体会课文中作者描写的场景和细节所蕴含的情感,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在想象畫面中体会  在阅读教学中,想象
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对阅读就不能仅仅停留在蜻蜓点水、一带而过的层面上,而应逐渐把学生引向阅读的深度,以使他们对文本内容获得深刻的理解。怎样才能实现这个阅读目标呢?教师要找准深入阅读的点位,以使学生能够在有效问题的引导下,真正走进阅读的深处。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  一、找准兴趣点,激发期待  统编本教材内容丰富,有精美的插图、优美的句子,更有不少童话寓言故事等,深受学生喜爱。在教学时,教师
诗的魅力犹如“酒”,历久而弥香。古诗通过文字表达,抒写诗人的情感与抱负。古诗教学,要从读入手,让学生从诗文中品悟其审美意境。教学中,笔者引入创意读写,让古诗教学更有趣味。笔者以《雪梅》为例,探讨其创意读写策略。  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着审美意趣、语言智慧,滋养并培植了中华儿女的浩然正气和文化自信。“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对古诗的教学,往往从阅读中来指导学生领悟其意蕴。诗的魅力在于品,单纯读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