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课堂导语更是艺术中的艺术,“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每一节课的开场白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常言道:“响鼓还需重槌敲。”如果说一节课是响鼓,那么导语则是重槌的第一槌,一定要浑厚激越,能直击学生的心扉,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消除其他课程的延续思维或心理杂念的干扰,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饶有兴趣地投入到的学习情境中去,提高学习效率。
一、讲述故事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青少年往往天性好奇,充满了对未知的强烈渴望。教师如能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适当用一些短而精的故事来导入课文,无疑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皇帝的新装》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导语:丹麦有位著名的儿童文学家安徒生,今天,老师讲个有关他的故事。有一次,他被邀请去参加舞会,一位小姐对他仰慕已久,于是对他大献殷勤,她问他:“你觉得我这件衣服怎么样?你喜欢吗?”安徒生冷冷地说:“谈不上喜欢。”小姐又问:“那你觉得我穿什么样的衣服好呢?”你们猜猜安徒生怎样回答的?(语惊四座)他说:“皇帝的新装。”今天,我们就一齐来欣赏《皇帝的新装》。在一片欢笑声中,学生们就被水到渠成的引入新的教学情境。不过,故事必须紧密结合课文,新鲜有趣,不能老生常谈,也不能俗而低级,更不能哗众取宠,故弄玄虚。
二、创设情境导入
现实生活和课文中所描绘的情境有着很大的差别,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能创设出一个与课文相符合的情境,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进入角色,将会大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在学习《音乐巨人贝多芬》时,我首先让学生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音乐声响起,在激昂的乐曲声中,我介绍道:贝多芬的耳疾起于28岁的时候,自此至57岁逝世,其间二十余年全是聋疾之时,然而他的大部分作品却在这段时期产生。站在演奏台上听不见听众掌声的时候,他仍是继续创作,终于谱写出了伟大的《第九交响曲》。所以,贝多芬的伟大,绝不只在于他是一个音乐家,还在于他勇于直面人生的极度苦闷并将音乐融入与命运的不屈抗争中,他是心的英雄,他的音乐就是这英雄心的表现。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音乐巨人贝多芬》,看看耳聋后的贝多芬,这个被命运扼住咽喉的人,在生活中是什么样的形象。
三、抓住文题,激趣导入
课文的标题,往往与内容有着紧密联系,它有时是理解文章的突破口,有时是文章内容的浓缩。在导人环节中,也可依据情况,从标题中寻找新颖生动的方式。在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时,笔者直接在黑板上写下“走两步”,学生立即嚷道:“老师,错了是‘走一步,再走一步’。”我则反问一句“走一步,再走一步,难道不是走两步吗?我们的作者好像连‘1 1=2’都不知道,还把题目写得这么复杂。是不是啊?”“不是!”学生肯定地回答道。“既然这样,那么作者为什么要用《走一步,再走一步》做标题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学习课文。”此问的提出,旨在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主旨——即理解作者在悬崖石架上遇到困难时,父亲不抱他下来而让他一小步一小步地自己走下来,以此来告诉作者也告诉读者这样一个人生哲理:“遇到困难,要学会自己去解决,要学会把困难分解成一小步一小步地去克服,这样即使有巨大困难,也容易战胜。”导人之后,自然过渡到文章的学习中来,使原本较为深奥的哲理变得通俗易懂了。
四、妙用诗词和对联导入
中国的古典诗词和对联,含义隽永,言语简练,充满了先人的智慧。在讲课之前适当引用,会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并使他们得到美的感受,扩大阅读面。如在讲《鸿门宴》时,引用下面的古诗:《题乌江亭》(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或引用王安石的《叠题乌江亭》:“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事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也可以引用李清照的《夏日绝句》:“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用这些诗词来导人,效果很好。
五、设置悬疑导入
适当制造悬念,适度引导学生去积极思考问题,这又是一种导人手法。例如:在教学《藤野先生》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导入:1937年11月17日,在日本一个偏僻的乡村诊所里,来了两个不速之客——两位中国记者。他们递给一位苍老的医生一份报纸,报纸头版头条刊登了“鲁迅先生逝世”的内容。老人抬眼看时,两眼发直,拼命摇头,不敢相信而后潸然泪下。你们知道这个老人是谁吗?他为何有这种反应?这样一来,学生的热情一下子高涨起来,急不可待的要进入课文的学习。
教无定法,学必有法。导语的设计,需要教师依据教材、学生的特点自由创新,灵活运用,争取做到新颖、有趣、简洁和实用,以充分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整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讲述故事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青少年往往天性好奇,充满了对未知的强烈渴望。教师如能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适当用一些短而精的故事来导入课文,无疑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皇帝的新装》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导语:丹麦有位著名的儿童文学家安徒生,今天,老师讲个有关他的故事。有一次,他被邀请去参加舞会,一位小姐对他仰慕已久,于是对他大献殷勤,她问他:“你觉得我这件衣服怎么样?你喜欢吗?”安徒生冷冷地说:“谈不上喜欢。”小姐又问:“那你觉得我穿什么样的衣服好呢?”你们猜猜安徒生怎样回答的?(语惊四座)他说:“皇帝的新装。”今天,我们就一齐来欣赏《皇帝的新装》。在一片欢笑声中,学生们就被水到渠成的引入新的教学情境。不过,故事必须紧密结合课文,新鲜有趣,不能老生常谈,也不能俗而低级,更不能哗众取宠,故弄玄虚。
二、创设情境导入
现实生活和课文中所描绘的情境有着很大的差别,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能创设出一个与课文相符合的情境,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进入角色,将会大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在学习《音乐巨人贝多芬》时,我首先让学生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音乐声响起,在激昂的乐曲声中,我介绍道:贝多芬的耳疾起于28岁的时候,自此至57岁逝世,其间二十余年全是聋疾之时,然而他的大部分作品却在这段时期产生。站在演奏台上听不见听众掌声的时候,他仍是继续创作,终于谱写出了伟大的《第九交响曲》。所以,贝多芬的伟大,绝不只在于他是一个音乐家,还在于他勇于直面人生的极度苦闷并将音乐融入与命运的不屈抗争中,他是心的英雄,他的音乐就是这英雄心的表现。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音乐巨人贝多芬》,看看耳聋后的贝多芬,这个被命运扼住咽喉的人,在生活中是什么样的形象。
三、抓住文题,激趣导入
课文的标题,往往与内容有着紧密联系,它有时是理解文章的突破口,有时是文章内容的浓缩。在导人环节中,也可依据情况,从标题中寻找新颖生动的方式。在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时,笔者直接在黑板上写下“走两步”,学生立即嚷道:“老师,错了是‘走一步,再走一步’。”我则反问一句“走一步,再走一步,难道不是走两步吗?我们的作者好像连‘1 1=2’都不知道,还把题目写得这么复杂。是不是啊?”“不是!”学生肯定地回答道。“既然这样,那么作者为什么要用《走一步,再走一步》做标题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学习课文。”此问的提出,旨在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主旨——即理解作者在悬崖石架上遇到困难时,父亲不抱他下来而让他一小步一小步地自己走下来,以此来告诉作者也告诉读者这样一个人生哲理:“遇到困难,要学会自己去解决,要学会把困难分解成一小步一小步地去克服,这样即使有巨大困难,也容易战胜。”导人之后,自然过渡到文章的学习中来,使原本较为深奥的哲理变得通俗易懂了。
四、妙用诗词和对联导入
中国的古典诗词和对联,含义隽永,言语简练,充满了先人的智慧。在讲课之前适当引用,会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并使他们得到美的感受,扩大阅读面。如在讲《鸿门宴》时,引用下面的古诗:《题乌江亭》(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或引用王安石的《叠题乌江亭》:“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事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也可以引用李清照的《夏日绝句》:“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用这些诗词来导人,效果很好。
五、设置悬疑导入
适当制造悬念,适度引导学生去积极思考问题,这又是一种导人手法。例如:在教学《藤野先生》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导入:1937年11月17日,在日本一个偏僻的乡村诊所里,来了两个不速之客——两位中国记者。他们递给一位苍老的医生一份报纸,报纸头版头条刊登了“鲁迅先生逝世”的内容。老人抬眼看时,两眼发直,拼命摇头,不敢相信而后潸然泪下。你们知道这个老人是谁吗?他为何有这种反应?这样一来,学生的热情一下子高涨起来,急不可待的要进入课文的学习。
教无定法,学必有法。导语的设计,需要教师依据教材、学生的特点自由创新,灵活运用,争取做到新颖、有趣、简洁和实用,以充分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整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