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课的导入艺术

来源 :中学文科·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kydd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课堂导语更是艺术中的艺术,“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每一节课的开场白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常言道:“响鼓还需重槌敲。”如果说一节课是响鼓,那么导语则是重槌的第一槌,一定要浑厚激越,能直击学生的心扉,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消除其他课程的延续思维或心理杂念的干扰,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饶有兴趣地投入到的学习情境中去,提高学习效率。
  
  一、讲述故事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青少年往往天性好奇,充满了对未知的强烈渴望。教师如能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适当用一些短而精的故事来导入课文,无疑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皇帝的新装》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导语:丹麦有位著名的儿童文学家安徒生,今天,老师讲个有关他的故事。有一次,他被邀请去参加舞会,一位小姐对他仰慕已久,于是对他大献殷勤,她问他:“你觉得我这件衣服怎么样?你喜欢吗?”安徒生冷冷地说:“谈不上喜欢。”小姐又问:“那你觉得我穿什么样的衣服好呢?”你们猜猜安徒生怎样回答的?(语惊四座)他说:“皇帝的新装。”今天,我们就一齐来欣赏《皇帝的新装》。在一片欢笑声中,学生们就被水到渠成的引入新的教学情境。不过,故事必须紧密结合课文,新鲜有趣,不能老生常谈,也不能俗而低级,更不能哗众取宠,故弄玄虚。
  
  二、创设情境导入
  
  现实生活和课文中所描绘的情境有着很大的差别,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能创设出一个与课文相符合的情境,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进入角色,将会大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在学习《音乐巨人贝多芬》时,我首先让学生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音乐声响起,在激昂的乐曲声中,我介绍道:贝多芬的耳疾起于28岁的时候,自此至57岁逝世,其间二十余年全是聋疾之时,然而他的大部分作品却在这段时期产生。站在演奏台上听不见听众掌声的时候,他仍是继续创作,终于谱写出了伟大的《第九交响曲》。所以,贝多芬的伟大,绝不只在于他是一个音乐家,还在于他勇于直面人生的极度苦闷并将音乐融入与命运的不屈抗争中,他是心的英雄,他的音乐就是这英雄心的表现。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音乐巨人贝多芬》,看看耳聋后的贝多芬,这个被命运扼住咽喉的人,在生活中是什么样的形象。
  
  三、抓住文题,激趣导入
  
  课文的标题,往往与内容有着紧密联系,它有时是理解文章的突破口,有时是文章内容的浓缩。在导人环节中,也可依据情况,从标题中寻找新颖生动的方式。在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时,笔者直接在黑板上写下“走两步”,学生立即嚷道:“老师,错了是‘走一步,再走一步’。”我则反问一句“走一步,再走一步,难道不是走两步吗?我们的作者好像连‘1 1=2’都不知道,还把题目写得这么复杂。是不是啊?”“不是!”学生肯定地回答道。“既然这样,那么作者为什么要用《走一步,再走一步》做标题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学习课文。”此问的提出,旨在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主旨——即理解作者在悬崖石架上遇到困难时,父亲不抱他下来而让他一小步一小步地自己走下来,以此来告诉作者也告诉读者这样一个人生哲理:“遇到困难,要学会自己去解决,要学会把困难分解成一小步一小步地去克服,这样即使有巨大困难,也容易战胜。”导人之后,自然过渡到文章的学习中来,使原本较为深奥的哲理变得通俗易懂了。
  
  四、妙用诗词和对联导入
  
  中国的古典诗词和对联,含义隽永,言语简练,充满了先人的智慧。在讲课之前适当引用,会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并使他们得到美的感受,扩大阅读面。如在讲《鸿门宴》时,引用下面的古诗:《题乌江亭》(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或引用王安石的《叠题乌江亭》:“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事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也可以引用李清照的《夏日绝句》:“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用这些诗词来导人,效果很好。
  
  五、设置悬疑导入
  
  适当制造悬念,适度引导学生去积极思考问题,这又是一种导人手法。例如:在教学《藤野先生》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导入:1937年11月17日,在日本一个偏僻的乡村诊所里,来了两个不速之客——两位中国记者。他们递给一位苍老的医生一份报纸,报纸头版头条刊登了“鲁迅先生逝世”的内容。老人抬眼看时,两眼发直,拼命摇头,不敢相信而后潸然泪下。你们知道这个老人是谁吗?他为何有这种反应?这样一来,学生的热情一下子高涨起来,急不可待的要进入课文的学习。
  教无定法,学必有法。导语的设计,需要教师依据教材、学生的特点自由创新,灵活运用,争取做到新颖、有趣、简洁和实用,以充分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整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其他文献
能从行书里看出那么多风景,一定是进入到了中国文化的最深处。然而,行书又是那么通俗,稍有文化的中国人都会随口说出王羲之和《兰亭序》。那就必须进入那个盼望很久的门庭了:东晋王家。是的,王家,王羲之的家。我建议一切研究中国艺术史、东方审美史的学者在这个家庭多逗留一点时间,不要急着出来。因为有一些远超书法的秘密,在里边潜藏着。  任何一部藝术史都分两个层次。浅层是一条小街,招牌繁多,摊贩密集,摩肩接踵;深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我们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初中,那些先进的网络资源近期难以到位,应该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积极利用本地蕴藏的丰富的教学资源,让学生感受农村丰富多彩的生活,体验农村浓浓的乡土气息,写出充满乡土气息的好作文。  我们贺州,是新设城市,区域面积也不算大,但却有着不少得天独厚的自然资
不久前,美国软件和云计算公司“志众杰能”的代表来到四川绵阳,与家电龙头企业长虹的技术团队“对接”。根据双方合作协议,“志众杰能”将帮助长虹开发物联网平台,未来使长虹制造的所有家电产品构成物联网家居。  公司首席执行宫王友进先后在美国多家高技术公司担任过高管,相信物联网是互联网的下一场革命。谈起与长虹牵手,王友进高兴地说,长虹决心打造以人为中心的物联网服务,与“志众杰能”所研发的技术完全契合。这是一
[题型特点]    近年阅读理解所设题型有:主旨题、细节题、推理题、猜义题、识别标识图形题等多种题型。这些题型在设计时都有一些自己的特点。    一、主旨题    高考对考生阅读理解能力的第一条要求就是:掌握所读材料的主旨和大意。这类题目的提问方式有: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 “完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至少在未来一段时间里,学业水平考试将继续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考试制度而受到关注。因此,学业水平考试基于标准的实行情况如何是值得深究的问题。  从区域对比的角度,探究广东省与京津湘鲁四省(市)2009—2015年学业水平测试地理试题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水平,分析影响一致性水平高低的因素,对学业评价制度自身的完善、基于标准教学的推
高中历史新课程进入课堂已有两年多时间了,广大教师都在认真学习、积极探索,努力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精心营造民主、平等、宽容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主动、自主、生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力求使自己的课堂教学贴近学生实际,符合新课程理念。  “对话教学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借助有意义的交流,不断探究和解决教学中发生的问题,以增进教学主体间的理解,提升师生教学生活质量的过程。”其中“有意义的交流”就是“对话”,我们从中
摘 要:随着城市化的深入发展,城郊农业也在发生显著变化。文章以垫江县城城郊农业发展及其变化为例,围绕研学目的、内容与评价等环节设计研学课程,将城郊农业发展的区位优势、特点、存在问题、进一步发展措施等地理知识渗透其中,在研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思维,提高地理实践力,形成正确的人地观。  关键词:城郊农业;区位选择;影响因素  培养学科核心素养是中学地理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文学作品是以形象反映生活。语文课本上那一篇篇优美抒情的诗歌、散文,一篇篇情真意切的小说,一篇篇说理充分透彻的议论文……同样也是形象的反映生活,是生活的再现。作为教师仅限于讲述课本中的语言文学、篇章句段,那是远远不够的,在教学中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大脑去想像和创设一种身临其境之感,这对于课文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同时,我们还必须在此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使学生对课文
教育部发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这是旨在倡导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他们的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意义深远。综合性学习正是这样一种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语文课设置综合性学习的意义: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摘 要】 新课程改革是摆在学校学科教育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特别是在中学始终是以考试分数为主要评价标准的教育体系中。就英语教学来说,如何在新课程改革中实施素质教育仍是一个很突出的问题。本文主要通过笔者的教学实践与思考,从英语学科的角度去探索一些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以适应新课改的需要。  【关键词】 课改 教学 素质 思考    一、新课标解读    2001年,随着《英语课程标准》的正式出版与发行,